?

高職高專院校英語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優化與整合探討

2023-01-03 07:02朱宇光
成才之路 2022年35期
關鍵詞:課程設置高職高專整合

朱宇光

摘要:做好高職高專院校英語教育工作,實現英語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優化與整合,教師應結合跨文化視角,創新教學模式,協同學生深度挖掘課程資源,完善課程體系,促進優質資源整合,不斷提高學生的英語知識轉化應用能力。文章從創新教學模式,做好高職高專英語教育評價工作,融合跨文化視角,立足于翻譯理論做好英語翻譯課程教學等方面探討高職高專院校英語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優化與整合策略。

關鍵詞:高職高專;英語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優化;整合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35-0021-04

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互聯網和數字化技術的持續發展,線上教育平臺、教學程序和各種學習平臺日益完善,教學模式在不斷創新,“釘釘”“中國大學MOOC”“智慧樹網”“好大學在線”“雨課堂”“騰訊課堂”等教育平臺在教育界的應用非常普遍,為高職高專院校英語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優化與整合奠定了基礎。本文將從創新教學模式,做好高職高專英語教育評價工作,融合跨文化視角,立足于翻譯理論做好英語翻譯課程教學等方面探討高職高專院校英語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優化與整合策略。

實現高職高專院校英語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優化與整合,教師首先要結合時代發展趨勢,創新教學模式,協同學生挖掘、運用和整合一切有價值的教學資源。相關調查顯示,在當代高職高專院校英語教育中,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非常廣泛。從發展視角來看,混合式教學模式屬于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方式。它兼具線上學習活動的優點,開辟了教學新途徑,慕課、遠程教育、線上微課堂和實際教學的有機融合提升了教學質量。課前教育、課堂教學、課后復習指導教學緊密結合,銜接有序,能夠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為學生提供優質學習資源,提高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度,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互聯網+時代,教師能夠協同學生借助網絡技術共建英語學習平臺,將學習環境建設、學習資源整合、課堂設置納入大學英語平臺系統。其中,學習環境建設基于互聯網、校園網和多媒體平臺。學習資源整合包括確定學習目標,學生自主學習,提出問題,在線交互討論,評價反饋,鞏固練習,講解重點知識,問題匯總。課堂設置是由教師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信念,幫助學生制訂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穿插學習策略訓練活動。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運用微信公眾號、微課、慕課、群論壇、云班課等方式進行學習,結合教學目標為學生分享系統而完整的英語課程資源,讓學生結合個人需求選擇相應的課程,完成相關測試(例如在平臺上運用精練、適量、簡短的職場英語試題考查學生對重點知識的掌握能力),教師可以針對后臺數據分析與錯誤率過高的試題開展課堂討論,協同學生做好糾錯工作。

國家針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發布了許多政策文件,如《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明確指出:“各高校應將網絡課程納入課程設置,重視在線網絡課程建設,把相關課程放到網絡教學平臺上,使課堂教學與基于網絡的學習無縫對接,融為一體?!睂τ诮虒W方法,《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指出在開展混合式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綜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宏觀層次來分析,高職高專英語跨文化服務能力體現在三個維度。第一,跨文化交流能力。英語專業學生與來自英語國家的人交流時,應注意活用跨文化知識,準確傳遞信息,完成思想情感的交流。這要求學生必須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熟悉文化差異,在熟悉英語文化的基礎上進行英語語言的交流。第二,跨文化適應能力。英語專業的學生在未來實習和工作中會面對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環境(同樣是英語國家,依然存在文化差異)的人士,應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克服語言交流障礙,增強跨文化意識,適應英語交流工作。第三,跨文化實踐能力。這要求英語專業學生認真學習英語國家的語言習慣、文化習俗和法律等,高職高專院校在踐行這三項標準的過程中應注意優化英語專業人才教學模式,加強本校與外企之間的合作,通過“2+1”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實習的平臺。對于大一和大二的學生,應該引導他們認真學習英語國家的語言文化,增強口語交際能力,培養跨文化意識。對于大三的學生,應該讓他們參加定崗實習,不斷提高其跨文化服務能力。

在混合式教學活動中,高職高專英語教師應充分發揮教育技術的優勢,創新教學手段與教育理念,與學生一起分析和學習優質資源,創建實用型英語課堂,不斷豐富英語教學內容,整合一切優質教育資源,深度挖掘和整合有價值的教學資源。

在傳統教學工作中,評價模式為終結性評價方式,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和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推廣應用,傳統評價模式明顯已不適用,需要用形成性評價來替代。從基本范式來看,形成性評價的導向是評價,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應采用正確的方法,設計合理的方案,對各種教學任務進行調整,同時,要收集學生的重要信息,然后,采用科學的評價工具深度分析這些信息,將分析結果反饋給評價者,這樣有助于對教學過程與方案進行科學調整,實現課程資源的優化與整合,不斷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推動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改革與發展,優化教學資源配置,則需要完善英語教學評價手段,正確運用形成性評價模式,將課程資源的優化與整合效果納入評價體系之中。

教師在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教學工作中,應融合跨文化視角,協同學生整合一切跨文化資源,引導學生正確認知中英文化差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中英文化存在顯著的差異,在漢語中,量詞和語助詞頗為常見。在英語中,冠詞并未正式列為一類的引導詞,it、there均被視作特有詞匯。在英文中,詞類轉換則是很普遍的現象。因此將中文翻譯成英文時,一定要慎重用詞,以便準確表達漢語含義。

從語法規則來看,在英文中,復合句及長句頗為常見,定語從句、主語從句、賓語從句、同位語從句、狀語從句和表語從句均屬于復合句,時常也有定語前置、定語后置、賓語前置、狀語前置等。因此,旅游英語翻譯應遵循語法規則,合理拆分語句結構。從習語來看,中英文化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第一,生活環境方面的差異。中國是大河文明,以溫帶季風氣候為主,也有亞寒帶、亞熱帶等區域,生活中有很多和氣候相關的諺語、成語、詩詞等,中國人民有謙讓、和善的美德。英國以溫帶海洋氣候為主,屬于海洋文明,英國人的思想也帶有島國特色,較為保守。英國人崇尚體育運動,有不少習語和體育有關,漢語“幾近成功”被譯作“the whole nine yards”,“一舉成功”被譯作“swing for the fence”,“開始行動”被譯作“get the ball rolling”。這些英語譯文中均有表述體育運動的詞語。第二,文化習俗和思想意識方面的差異。中英兩國歷史發展、文化習俗、社會背景均有所不同,兩國人民對事物的看法必然也有差異。舉例而言,在中國,龍是祥瑞的象征,而在英國,龍則被視為恐怖的象征。在英語中,“top dog”是“優勝者”的意思,“every dog has his day”被視作“人人皆得意”。在中國,受神話傳說的影響,仙女、嫦娥可以用來代表絕代美女,因此有“美若天仙”“貌若嫦娥”之說。在古希臘神話中,則有最漂亮的美女海倫,因此,英語會說“She is as beautiful as Helen.”。第三,生活習俗方面的差異。生活習俗涉及衣食住行等方面,西方人喜歡吃面包、牛奶、黃油、餡餅、布丁、奶酪等食品,因此,在習語中有許多表述與這些食品有關。例如“bread and butter(bread是面包,butter是黃油)”的意思是“謀生之道”,“say cheese(cheese是奶酪)”的意思是“笑一笑”。中國的主食是米飯和面食,因此有“無米之炊”“生米煮成熟飯”等習語。第四,政治科技方面的差異。中國古代長期處于封建社會,實行君主專制制度,經濟主要是自然經濟,秉承“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觀念,崇尚集體主義;西方是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以資本主義經濟為主,對金錢的態度較為直接,主張追求個人價值。第五,歷史典故方面的差異。中英兩國的發展歷史不同,社會背景各有差異,在不同歷史階段會產生不同的習語。例如在中國有“葉公好龍”“愚公移山”“背水一戰”“完璧歸趙”等成語,在英語中有“the 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馬)”“Domino effect(多米諾效應)”等習語。

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流活動,能夠實現文化資源的交流、整合與共享,提高中華民族文化傳播效果,同時,還可以學習先進的外來文化。無論是廣義的翻譯還是狹義的翻譯,均需要在一定的文化語境中進行,所以高職高專英語教師要立足于跨文化視角,做好英語翻譯課程教學。教師要協同學生認真研究翻譯理論,引導學生正確認知源語文化,結合目的語的特征,準確翻譯原文。

不少翻譯學家認為對待翻譯中的文化差異問題,應適當采取歸化和異化策略,讓這兩種文化兼容并存。在傳統翻譯策略中,歸化翻譯無法使源語文化吸收新文化的成分,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護源語文化的作用,卻無法讓自身文化有新的發展,如同閉關鎖國。為此,譯者在翻譯中應對異化翻譯策略進行完善和創新,體現譯入語文化特色,向源語文化輸入新元素。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翻譯中盲目使用異化翻譯策略會導致譯文晦澀難懂,容易讓讀者產生誤解,不利于傳播中國文化。因此,異化策略與歸化策略的有機結合才是譯者應追求的最佳境界,能夠促進中國文化和英語文化的成功交流與融合。

翻譯有三個基本功能,一是表達功能,二是信息功能,三是呼喚功能。在高職高專英語翻譯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這三種功能,將中國文化用英語譯文準確表達出來,將信息完整傳遞給讀者,并通過感情呼喚來激發外國讀者的情感共鳴。

中國有自成體系的翻譯理論。1984年,羅新璋先生將中國翻譯理論與發展史概括為八個字,即“案本、求信、神似、化境”。中國譯學發展史歷經以下四個階段:第一,先秦儒家至明清的翻譯觀念;第二,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之前的翻譯觀念;第三,新中國成立后到20世紀末的翻譯觀念;第四,21世紀的譯學展望。在新世紀,中國翻譯學取得了更豐碩的成果,理論意識更具新意,譯學理論更加完善,翻譯研究的廣度與深度得到了進一步拓展。對于英語翻譯研究理論,學者們指出了以往翻譯過程中的盲點和誤區,將這些問題歸因于結構主義語言學理論及相繼形成的結構主義文藝思潮。因此,高職高專英語教師在英語翻譯課程教學中,要立足于跨文化視角,重視提高中華民族文化的教育地位,深度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引導學生在譯文中積極滲透和傳播本民族文化,不斷增強中國文化的影響力。

翻譯是一種跨文化活動,其目的是促進不同文化的交流,實現文化資源共享。因此,在英語翻譯課程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學會將原文語言文化的特征展現給讀者,正確使用異化翻譯方法。只有正確運用異化翻譯方法,才能實現跨文化交流,確保譯文的準確性。教師應在跨文化視角下,結合實際情況做好直譯、音譯和意譯工作,必要時可以加上簡潔的腳注。例如餃子的英語單詞是dumpling,可以用漢語拼音和音譯法加腳注“jiao zi”,還可以做簡單的解釋,如“jiao zi:with meat and vegetable stuffing”。又如,對于陜西省內景區在石碑或墻壁上所鐫刻的唐詩翻譯工作,可以將唐詩譯作“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在高職高專英語翻譯課程教學中,教師應注重發揮順應論的作用,引導學生進行中英語言文化語境的相互順應。從基本概述來看,順應論是以全新的視角理解和詮釋語用學,為語用學理論的構建提供了統一連貫的語用框架。翻譯學家維索爾倫先生認為,語言的使用涵蓋語音、詞匯、語法、篇章結構及風格語體等。語言的使用者是語境的焦點所在,通過使用者的思想交流,語境關系才可以被激活。

文化語境最早是由英國學者馬林諾夫斯基于1923年提出來的,是指某一言語社團特定的社會規范和習俗。生活在社會文化中的語言使用者,其言語行為必然會受到社會、文化規范的制約?!皠討B順應”是維索爾倫順應論的核心,即語言的選擇必須積極順應具體的語境和語言結構,不同的語境因素可以制約語言及策略的選擇,從而改變話語的意義或影響交際的效果。同時,不同的語言或策略的選擇也可能影響語境的變化。語境順應指使用過程中語言必須選擇和語境相互順應。交際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順應過程。在英語翻譯實踐中,譯者一方面需要進行語碼的選擇與轉換,另一方面在選擇過程中會受到思維與認知、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順應論不僅對英語翻譯具有很強的解釋力,而且對翻譯實踐工作(無論是筆譯還是口譯)也具有指導價值。根據順應論,語言結構和語境的順應過程本質上是策略選擇的過程,在英語翻譯課程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指導學生根據實際需要采用多樣化方式來順應原語語境。

翻譯是一個連續選擇的過程,也是動態順應的過程。翻譯過程從文本的選擇到翻譯策略的運用都需要譯者對多種選擇進行確定。在英語翻譯活動中,宏觀層次的選擇必須順應語言外部的影響和制約,而微觀層次的順應在于譯者根據交際的具體情境而靈活采用翻譯策略。合適的翻譯策略是成功翻譯的主要因素之一,譯者在選用翻譯策略的過程中應注意順應不同的文化語境。

從跨文化視角來看,英語重視形合,漢語注重意合。漢語的邏輯思維可以通過某些特定詞匯或語序來表述,尤其在古文中,字字凝練,連接詞較少,其連接隱形特征明顯。然而,從英語句法來看,獨立的句子之間需要有明顯的連接詞,其連接詞的特征非常明顯。因此,教師指導學生將漢語原文翻譯成英文時,可以結合實際需要加入and、but、or、if、where、while等詞。這樣,翻譯不僅貼近原文風格,而且用詞豐富,句式結構緊湊,邏輯性強,符合英語句法規則,表達精準,能讓外國讀者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綜上所述,實現高職高專院校英語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優化與整合,教師應注意正確使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協同學生挖掘、運用和整合一切有價值的教學資源,促進師生的互動與交流。同時,高職高專院校應注意做好英語課程教學評估工作,將課程資源的整合與優化納入評估體系。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做好英語翻譯課程教學工作,通過翻譯活動促進中英文化資源的交流與共享。

參考文獻:

[1]畢鵬暉.大學英語微移動詞匯學習融入形成性評估模式的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7(02).

[2]陳慧.高職英語翻轉課堂中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結果對比分析[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02).

[3]張歡瑞,楊芳,張文霞.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實踐———以“基礎英語聽說”課程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8(12).

[4]高娟.英語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改革對策研究[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02).

[5]柯應根.英語教育專業課程改革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巢湖學院學報,2012(05).

Exploration of the Optimiz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English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u Yuguang

(Changchu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ilin Province, Changchun 130013, China)

Abstract: To do a good job in English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realize the optimiz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English education curriculum, teachers should combine the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innovate the teaching mode, cooperate with students to deeply tap curriculum resources, improve the curriculum system,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high-quality resources, and constantly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transform and apply English knowledg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ptimization and integration strategy of English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aspects of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 good evaluation of English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tegration of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and good teaching of English translation courses based on translation theory.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colleges;English educationmajor;curriculum;optimization;integration

猜你喜歡
課程設置高職高專整合
高職高?;A會計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
云南省高職高專校園體育文化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
武漢市部分高職高專院校足球課的開展現狀及制約因素
高職物流專業課程設置與物流崗位職業證書的有效對接
獨立學院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記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一次歸類、整合改革及反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