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彩陶人物俑的藝術特征

2023-01-05 15:49艾晶
東方收藏 2022年12期
關鍵詞:陶俑明代藝術特征

摘要:增城區博物館收藏有一批精美的明代彩繪人物陶俑,這些具有典型時代特征的彩繪陶俑不僅反映出明代人的生活狀態和審美情趣,也展現出了一幅明代社會生活的畫卷。文章從陶俑的起源著手,結合增城區博物館館藏陶俑,探討明代彩陶人物俑的藝術特征。從明代前期的歷史發展來看,當時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其文化藝術也達到了一個高潮,形成了較強的表現力和時代特征,并對后世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明代;陶俑;人物俑;藝術特征

一、陶俑的起源

(一)陶俑的起源

《禮記·中庸》曰:“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边@種觀念自古有之,并始終反映在古代的喪禮之中。以俑隨葬,正是這種思想的集中體現。俑作為一種明器,即古代陪葬用的偶人,一般為木制、陶制或瓷制,其中以陶制品為多。俑葬始見于春秋戰國時期,盛行于秦漢至隋唐時期,宋代時期,隨著紙質明器的流行,俑的使用逐漸變少,特別是元明以后,俑在普通人的墓葬中已不多見[1]。

經考古發掘,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陶俑為春秋晚期至戰國初期,主要分布于山東、陜西、山西一帶,其中以山東章丘女郎山戰國墓出土的一組樂舞陶俑最負盛名[2]。

(二)明代之前人物俑的主要造型特征

1.春秋戰國時期。從現階段的出土實物看,春秋戰國時期的陶俑,總體上看各方面的造型特征均較為原始,諸如體型較小,粗矮,大約10厘米;燒制溫度較低,多直接采用手工捏塑的技法成形;人物五官刻畫簡單,面部特征粗糙、表情單一,主要突出的是人物的形體動作[3]。

2.秦代。這一時期人俑陪葬開始流行,進而走向了厚葬的巔峰。陶俑的題材以兵馬軍隊為主,追求寫實,其中以秦始皇陵兵馬俑最具代表性,開創了大規模使用陶俑作為陪葬品的先河[4]。兵馬俑數以千計,采用以塑為主、塑模結合的工藝,但卻沒有完全相同的人物。每尊均按真人體型復刻,栩栩如生。面型多種,但總體面部表情嚴肅、呆板。

3.漢代。較秦俑而言,整體形制縮小很多,這一時期善于運用簡單的線刻手法強化陶俑的神態特征。人物面部特征和造型一般表現細膩而又不失傳神且有趣味性[5],達到以形傳神的效果。至東漢時,俑不再為官方所獨有,普通百姓燒制陶俑也多了起來。漢代陶俑出現了各種反映日常生活的內容,比如陶雞、陶鴨、陶鷹等家畜家禽動物陶塑,這些器物在增城區博物館也有一定數量的收藏。

4.隋唐。這一時期陶俑藝術發展達到頂峰,特別是盛唐時期。人物陶俑使用大量的色彩進行裝飾,整體造型優美,其中,貴婦俑最為經典。此外,還包括了侍俑、馬俑、文武官員俑等豐富的人物造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唐代釉三彩俑[6]。

5.元代。這一時期的人物俑數量較之前銳減。元代人物俑注重整體塑造,簡化細節與動作,盡可能再現、還原真實生活中的人物風貌。特別是受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影響,這一時期的人物俑無論是造型風格還是服飾特征,都強調造像的民族身份差異與等級地位的不同,呈現多民族化趨勢,明顯反映出元代的民族文化特征[7]。

二、明代彩陶人物俑的裝飾工藝及造型特點

(一)增城區博物館館藏陶俑概況

增城區博物館館藏陶俑,其內容主要有人物、花鳥等,形制各具特色,造型豐富多樣。在陶塑人物俑中,包括漢代彩繪陶女俑、宋代戴綸巾帽陶立俑、宋代戴尖帽陶立俑、宋代戴獅頭帽陶立俑等館藏三級文物;還有漢代彩繪陶人物俑、漢代彩繪陶馬頭俑、漢代紅陶人物俑、唐代三彩陶女俑、明代綠釉陶人物俑、清代醬黃釉陶人物俑、清代醬釉人物陶立俑等多件(套)。從面部特征來看,以高鼻深目的人物俑最為多見,如身著高領上衣、腰系寬腰帶的人俑;雙耳高鼻寬口、長須直豎并垂掛頸部的人俑;手握長刀的人俑等。在增城地區出土的這些彩陶俑,從造型到色彩都具有鮮明且獨立的特征,生動傳神且富有時代特色。

(二)湛若水墓葬出土彩繪人物陶俑的造型特點

正如前文所述,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崇尚薄葬,宋代紙質明器開始流行,元明以后俑在普通人的墓葬中已不多見。

位于廣州市增城區永寧街陂頭村天蠶山東麓的湛若水墓,是明嘉靖南京禮部、吏部、兵部尚書湛若水的墓葬,也是廣東地區現存規模最大、格局最為完整的明墓,于2002年7月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該墓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曾于1989年遭盜擾,隨葬品絕大部分被追繳并存放于增城區博物館內。墓中出土的陶罐、床、幾、椅、俑及俑座等明器,均是具有明確紀年意義的明代文物。湛若水墓出土的這批明器,為明代喪葬習俗及其演變提供了實物依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三件保存完整的彩陶人物俑,在廣東省內明墓中屬首次出土,如今已成為增城區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1.明代彩陶女立俑(圖1),灰黑胎,通體施彩繪,下有底座。黑色頭發,頭梳雙髻,左髻已脫落;粉紅色臉面,眼、耳、口、鼻清晰,眉清目秀;穿窄袖圓領長袍,系腰帶,下露朱砂紅裙擺、褲腳,著便鞋;左手貼于腰帶上,右手下垂小臂稍向前。

2.明代彩陶男立俑(圖2),淺紅陶胎,通體施彩繪,下有底座。頭戴黑色軟布帽,五官端正,眉清目秀;穿寬袖長袍,下露褲腳,著便鞋,衣履有紋飾;雙手平疊于胸前,作點頭哈腰狀。

3.明代彩陶捧物女立俑(圖3),灰陶胎,下有底座。頭梳單髻,五官端正,線條清晰。穿窄長袍,袍領已毀,下露小腿,著便鞋。長袍、鞋子均施簡單紋飾。雙手捧物前遞。整尊立像造型端莊,造工精致,形象生動。

這三件人物俑通高約15厘米,底座邊長約6厘米,以腰線為界,上下比例均衡,與元代出土的大多數人物俑相比[8],整體造型更為平穩,重量分別為165.5克、211克、178.5克。從造型上看,三件人物俑當屬侍從俑,這也是人物俑中最為常見一種類型。通過刻畫,將人物面部五官特征、服飾特征、動作特征和神態盡顯出來,整體造型端莊簡樸,但細節的塑造卻不失精巧細致。

三、明代彩陶人物俑的藝術特征

陪葬品往往能反映出墓主的生前地位,更是當時社會生活的一種縮影,很大程度上真實再現當時社會的生活風貌和文化特征。陶俑雖多為模制,或印模加手工成形,但由于時代背景不同,歷代人物俑在面部表情、動作神態和服飾樣貌上都各不相同,呈現出不同的人物形象與性格特征。明代人物俑在吸收前朝制作工藝和裝飾技法等的基礎上,工藝和技法均有了長足的發展。主要表現在明代人物俑的形象更加豐富多樣,并且具有較高的藝術感染力;人物造型更加注重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和表情態度。這一時期人俑以男性人物形象為主,以陶制件居多,其中儀仗俑就是明代最常見的一種俑的類型,主要出土于上層階層的墓葬中。上海博物館于2021年底舉辦的“儀象萬千——明代彩色釉陶俑特展”,可謂研究明代釉陶俑的代表性成果。

(一)色彩運用方面

明代人物俑在制作中采用多種顏色進行呈現,可以使人物形象變得更加立體和鮮活,彩繪在其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好的彩繪技巧和良好的色彩搭配能力,一般很難讓每一件彩繪作品呈現出最好的狀態;而如果彩陶表面沒有色彩表現的話,又很難達到最好的效果。同時,為了便于研究與觀賞,往往需要將其與其他陶器組合使用。湛若水墓出土的這幾件明代彩陶人物俑,雖已有近500年的歷史,但這些陶俑色彩仍十分鮮艷,呈現出不同程度的紅色、黃色以及白色,人物神態栩栩如生,表現出了當時彩陶人物俑較高的制作水平。

(二)裝飾特征方面

明代彩陶人物俑的紋飾以寫實為主,刻畫非常注重細節,重點包括人物的面部表情和服裝紋飾。在服飾紋飾方面,明代的人物俑形象根據時代不同,有著較為明顯的差異。例如在明代仕女造型中,多以一頭烏發為飾;而在明代文人身上,則多以青白兩色發飾為飾。其次,在繪畫技法方面,這一時期的人物面部輪廓多采用描金法勾勒。繪畫技法從總體上看,明代較前朝更為成熟,表現更加多樣化、豐富化,這為工匠們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創造天地。另外,這一時期開始流行堆彩裝飾,堆彩又稱透彩或釉上彩、釉下彩,它是在陶制品表面涂以各色顏料的一種裝飾方法,使之看起來富有立體感和層次感,并在一定程度上對陶體起到保護作用,防止器物因氧化而破損嚴重。

(三)制作工藝方面

從前述幾件明代彩陶人物俑可以看出,當時的陶俑造型和紋飾較為精美,比例精確,神情肅穆,燒成溫度屬中偏高溫。四川博物院收藏的明代朱悅燫墓出土陶俑,還采用了黏貼、鏤刻等其他塑造手法。

具體而言,明代陶俑的制作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素描彩陶制作階段,該階段通常是在陶藝創作完成之后進行,繪制出不同的人物俑及其他造型特征等;第二個階段為彩繪刻畫階段,主要是為了能夠滿足彩陶人像雕刻以及彩繪器物的造型需要而進行技法上的創新和突破。隨著陶器工藝技術水平的逐漸提高和工藝手段的逐漸完善,這種技法上的創新突破在我國的陶器制作中得到了體現。

四、明代彩陶人物俑的價值研究

湛若水墓出土的幾件明代人物俑為研究明代陶塑、彩繪藝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明代的社會風貌和人們的生活狀態。

(一)藝術價值

明代人物俑的發展和成熟,是當時藝術體系發展的結果。明代陶俑包含了較為全面、系統的文化藝術元素,是具有豐富文化藝術內涵的綜合性藝術品。例如,明代人物俑中的樂俑,有打鼓、敲鑼、吹短笛等。大多數俑以歡樂形象出現,它們以生動的藝術形式和夸張幽默的面部表情,受到了藝術愛好者和文化學者的廣泛關注。一些樂俑張開嘴笑、瞇著眼睛的幽默表情,體現了當地說唱藝人的獨特氣質,富有當地特色和民間生活氣息,再現了戲劇化的場景。

(二)社會價值

明代是中國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為當時彩陶人物俑的藝術創作提供了活力。明代彩陶人物俑展示了許多平民生活娛樂場景,如跳舞、下棋等,這證實了藝術風格的變化是社會現實的真實寫照。這些出土文物不僅有助于學者更好地了解明代的社會屬性,也能讓他們能夠間接了解明代社會風貌、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狀況。明代出土的彩陶人物俑有一個共同的屬性,即改變了秦俑的端莊和收斂,呈現出多樣、輕松、幽默等風格,反映了明代人的休閑生活以及對精神層面的追求。

(三)審美價值

明代彩陶人物俑是古代先民藝術創作的精華,其造型簡單穩重、端莊美麗、結實厚重,耳朵、鼻子、嘴巴和眼睛均被描繪得栩栩如生。明代陶俑的創作和設計,通過動態造型技法、雕塑技法、材質質感等營造視覺張力,達到“氣韻生動”的效果,與傳統文化的寫意風格相呼應。

五、結語

明代彩陶人物俑的造型和工藝十分有代表性,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因而,總結明代彩陶人物俑設計藝術理念,進而探討其發展規律和文化價值,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國古代陶器在中國藝術史上的重要地位。

參考文獻:

[1]高義夫.明代釉陶俑研究——以上海博物館“儀象萬千——明代彩色釉陶俑特展”為例[J].文物天地,2022(07):63-73.

[2][3][6]張超.唐代人物陶俑的造型特點探析[J].戲劇之家,2019(21):137+139.

[4]張卉.中國古代陶器設計藝術發展源流[D].南京藝術學院,2017.

[5]歐泓妙.漢代陶俑的審美意蘊和價值研究[J].大觀(論壇),2021(12):12-13.

[7]范孫墨一.元代人物俑造型意識探究[J].收藏與投資,2022,13(07):47-49.

[8]李嘉裕.淺析明代朱悅燫墓陶俑的藝術特征[J].明日風尚,2017(05):74.

作者簡介:

艾晶(1984—),女,漢族。江西師范大學2005級歷史文獻學專業碩士研究生?,F為廣州市增城區博物館副館長,館員、講師,從事文物保護工作。

猜你喜歡
陶俑明代藝術特征
丹陽市十墓山西漢墓出土器物
關于漢陽陵著衣式陶俑制作工藝的探討
西漢彩繪守門陶俑
明代科舉對高考制度改革的啟示
明代休寧隆阜戴氏荊墩門的派分、建構及生活
當下中國大陸喜劇電影的藝術特征與發展
漢語言文字的藝術特性與創新設計
明代容像的繪制表現及技法淺析
明代延綏鎮列女研究初探
電影《煎餅俠》的大眾藝術美學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