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平臺優化設計

2023-01-11 11:40朱皓迪陳嘉儀周袁緣余琦光
中國傳媒科技 2022年7期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師生課程

秦 紋 朱皓迪 陳嘉儀 周袁緣 余琦光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 201620)

1.“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線上線下教學模式解析

1.1 “互聯網+教育”混合式教學內涵

“互聯網+教育”真正實現了新冠肺炎疫情下“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教學號召,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更新進步,教學方式日新月異,逐漸打破了傳統教學多方面的限制?!盎ヂ摼W+教育”將傳統教學優勢以及數字化教學優勢相結合,彼此取長補短,通過網絡在線平臺串聯線上線下的教學資源,并承載了多元化的教學功能,切實貼合了“互聯網+教育”的教學理念。謝幼如認為疫情防控期間的“停課不停學”政策反映了該模式的現狀并提供了教學規劃與實踐。[1]具體表現為教師結合在線平臺開展“錄播+直播”的教學,學生可以通過在線平臺自主選擇課程與學習資源,通過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優化,從而實現教育“1+1>2”的教學效果。

1.2 “互聯網+教育”混合式教學優勢

1.2.1 實現資源共享,助力“教育公平”

“互聯網+”時代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是大勢所趨,通過信息化教學平臺豐富教學資源、教學活動,再結合傳統教學場景,實現教育“無差別化”的理念?;旌鲜浇虒W不再局限于傳統教學形式,讓求學者統一集中在云端,求學者可以按照自身能力和要求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也可以作為傳授者,匹配對應的教學對象及場景,實現相應的教學目標。通過信息化技術融合教學資源形態、教學場景、評價方式、教學模式等各個因素,可有望縮小教學中存在的差距,實現因材施教,最終有效地促進“教育公平”方針的進一步落實。

1.2.2 線上線下有機結合,提升教學質量

混合式教學是一個多線程模式,通過人機結合,有助于構建“課前+課中+課后”靈活性較強的動態教學,從而提升教學質量。究其原因,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1)對學生而言,基于在線平臺無時空限制,學生的學習更加自主化和個性化,“課前”的自主學習不再僅僅是依賴于自身,他們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尋找相應資源,根據自身需要,自主分配學習時間和學習任務。在“課堂”上,學生可以根據“課前”預習,結合教師的精心講解,自行記筆記、劃重點,還能利用學習設備查漏補缺。學生在“課后”則可以通過網絡完善教師授課內容,加強內容記憶和理解,從而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2)對教師而言,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可以提供個性化教學和服務。一方面,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有選擇性地上傳學習資源,安排學生自主學習;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大數據,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進程,利用系統功能跟進學生的作業完成度和學習監督結果,最后結合大數據,更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服務,針對個人學習情況、學習能力,開展個性化教學,指導學生學習計劃。(3)加強師生之間課堂互動、豐富教學內容,實現實時交互。在線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直播提問、課堂討論、學習留言、E-mail、微信等平臺,打破師生之間的隔閡和時空限制,教師不僅可以通過文字、聲音、圖像、視頻、動畫等在線授課,利用各類教學課件直觀地展示網絡實時數據和場景,還能及時解答疑惑、保留課堂學習狀況、發布并監督課程作業、考試檢測等,增加了師生之間的交流機會,擴大了互動的范圍。師生之間打破時空障礙,學生能夠自主學習,教師也能因材施教,為學生答疑解惑,有助于提升整體的教學效果。

2.“互聯網+教育”混合式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

新冠肺炎疫情意外的給“互聯網+教育”帶來新的契機。迫于現實,教學陣地不得不向線上轉移,并且需要做好“線上教學”的準備。平和光認為互聯網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便能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滿足學習的個性化需求。[2]“互聯網+教育”混合式教學成為大勢所趨,這也是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和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必然結果,當前應該集中于促進教學的改革和發展,使之適應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和教育環境,成功開展新型教育模式。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作為目前的教育改革熱點,契合當前教育發展需要,有利于增強課堂效果,提升教學質量,增強我國人才培養水平,為促進教學模式的創新尋找新的突破點。然而,在如今的教學過程中,平臺仍存在著有待解決的問題。

2.1 教學平臺

網絡平臺作為師生教學媒介,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師生運用平臺的層面,依然存在以下不足:(1)教學平臺應用不充分。從2020年線上平臺全面應用以來,線上用戶數量激增。但它依然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在平臺應用中,平臺功能不足及應用不充分。在線上教學前期,師生時常面臨教學系統崩潰、網絡不佳、功能單一等問題,這都是師生難以通過教學層面得以解決的。又由于線上教學的實行較為突然,師生均未接受過相關培訓,導致師生對平臺應用不熟悉、功能不熟練。二是教學應用滯后,各校難以短時間轉換教學形式,依舊運用傳統教學方式授課,并沒有充分利用線上教學平臺。(2)教學評價及考核方式存在缺陷。在教學考核中,如何去衡量學生學習效果以及評價教師教學質量是極其重要的。因此,針對學生則需要通過線上平臺去評估學生的專心程度、互動量、測試成績等之間是否存在聯系、日常核算是否會與最終期末成績脫節、教師在線上教學過程中是否單純依賴網絡資料等。以上問題都需要通過線上數據以及線下教學來把控學生學習質量以及教師教學質量,制定一系列量化和非量化標準,系統全面地評價和考核師生的教學狀況。(3)平臺教學質量難以把控,優劣資源不明晰。如今市場上教學平臺種類繁多,各類資源參差不齊。平臺作為教學資源的承接者,自身卻很難控制其資源質量。諸如市場上使用較多的超星學習通平臺、釘釘等,其中各類文獻資源很難分類,資源雜亂,導致出現資源難以直接使用的情況,甚至有的在線資源僅僅只有部分上傳,并不齊全,存在著質量和內容上的偏差,這就導致學生對平臺的使用難以維系,造成需求的脫節,從而引起平臺使用頻率減少或者停用的結果。(4)混合式教學環境要求普遍較高。作為信息化教學模式,不論針對學生還是教師,對教學設備、網絡連接、熟練度都有較高的要求。師生難以掌握混合式教學的各類步驟和技術,復雜的學習步驟也會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可能會產生學生厭學的不利影響。

2.2 學生層面

張巖認為“互聯網+教育”應以學習者的需求為導向,以學習者的體驗為核心。[3]如今學生面臨的是更加自主和任務驅動式的教學,學生能夠感受到課堂上數字化的互動氛圍,同時遠程學習的學生也能獲得在課堂上的學習體驗。(1)在“互聯網+”背景下,學生獲取網絡學習資源是很容易的,但學生開展課外自學的時間仍然較少,并沒有充分利用網上教學資源?;旌鲜浇虒W是現實版線下教學和虛擬版線上教學的深度融合,學生們對混合式教學的了解程度也普遍較低。(2)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主體是學生,通過調查問卷的統計分析,可以得知大部分學生對混合式教學模式是相對接受的,也表示該模式下更能激發學習興趣,有更好的學習體驗。學生享受著混合式教學的諸多優勢,例如教學更加靈活,可以自主安排學習的時間、地點不受約束、能對重難點反復學習等。(3)高校學生普遍認為混合式教學未能達到理想中促進學習的目的,這也需要教師多做教學反思,優化課程配置。(4)目前,大部分學生仍習慣于傳統的學習方式和考核方式。在線測試及觀看視頻和微課是學生更多選擇的在線學習方式,喜歡討論交流的學生較少,這表明了大部分學生仍喜歡被動填鴨的學習模式。學生應及時轉變學習的習慣,注重培養多方面的能力,在良好的混合式教學體系下應更加關注自我層面的提升,從而更主動、更有效地進行學習。

2.3 教師層面

教師對混合式教學普遍較為了解,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中,教師逐漸把重心轉向學生身上,為學生打造一種新的學習體驗。(1)部分教師仍堅持課堂講授為主,主要是對知識的傳授,這是教師一直習慣的方式,呈現了一定的高接受度,但還有待完善。有較多的教師只是在實施促進式混合教學,在線教學只是輔助作用,大多是用于補充和促進課堂面對面教學,傳統的教學未發生本質的改變,教學改革和創新更需要教師的積極付出和主動實踐。(2)有些教師采取的是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方式與學生交流,交流方式的過多和過雜也顯得極為不便。教師需要更多利用自身教授課程的特點來采取針對性的混合式教學課程。(3)片面推行混合式教學或者忽視課程特性是容易達不到預期的。相應地,高校應以實際教學案例對教師進行培訓。教師應重視學習混合式教學理論,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創新教學設計,從而為學生帶來最佳的學習體驗。教師的教學特點需要做出合理的調整,并與學生及時進行交流、接受學生的評價與反饋等。此外,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面臨著更大的考驗,教學工作不能只停留在是否完成的層面上。如今,高效的混合式教學受到了極大的重視,教師應進一步提升自身對于課程的領悟,并嘗試對網絡技術進行相應的探索。在線上教學過程中,硬件也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比如學校的基礎設施、硬件設施方面,應進一步建設基礎性學習平臺、專業的錄播教室、校園無線網絡等。

基于智慧校園建設和對超星學習通網絡教學平臺的利用,教師逐漸接受并適應著混合式教學帶來的影響,也享受著教學管理系統提供的許多實用的課堂工具,例如投票、搶答、課堂小測驗、人員的考勤及小組討論等,為學生提供一種強交互的教學體驗,并且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目前使用較多的平臺有超星學習通、雨課堂、釘釘和騰訊會議等,教師可根據課程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平臺,有利于凸顯課程的精心設計。同時,教師能夠得到更智能化的教學設計,學生可以在課后繼續進行學習,并且由人工智能算法系統分析數據,輸出班級的學習情況分析報告及學生的知識圖譜,以便于教師更精準有效地進行教學評估,從而優化教學方法來實現學生的自適應學習模式。

3.“互聯網+教育”混合式教學平臺優化設計

“互聯網+教育”的探索從未停止,前者的研究為后者提供了探索途徑與發展思路。劉邦奇表示應當結合“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和大數據、云計算等,實現課前、課中、課后的高校課堂。[4]王竹立等糾正了信息技術與課堂整合的誤區,強調互聯網融入課堂的重要性。[5]張燕從在線學習平臺的功能設計以及內容資源出發,探索翻轉課堂趨勢。[6]陳麗認為“互聯網+教育”的創新本質應該是把握未來的教育信息化,推動技術革新。[7]顏正恕建議從教學準備、課前自學、課堂學習、協作學習等進行突破。[8]

3.1 選課系統

針對選課所存在的問題,可以歸結為以下三個原因:如何選擇課程及授課教師、選課的時間安排和系統故障。通過研究分析學生對選課方面的困惑,不難發現如何選擇課程及教師成為選課的重災區,學生無法預測自己所選的這門課程是否符合預期,也無法準確得知教師的授課模式。在大多數情況下,學生只能通過學長、學姐的推薦或者是選擇自己比較感興趣的課程,這樣的選擇存在較大的未知性與不可控性。因為,一旦選課塵埃落定,選課系統關閉,那么就無法更改本學期的課程,如果選上了幾門自己根本不感興趣的課程或者遇不上自己心儀的教師,那么會嚴重影響到學習效率與學習興趣,進而會導致一個不可逆的后果。

為了有效地解決選課問題,系統會借助大數據分析及多媒體運用,首先收集每個學生對選課的差異化需求,進而通過大數據分析出每一位學生感興趣的課程,并通過小視頻的形式對課程做一個簡單的介紹,例如:課程內容及課程優勢等。對如何選擇授課教師的問題,平臺會提供一個師生在線交流的媒介,學生們可以在線與教師互動問答,從而有助于使學生更好地選擇心儀的教師;此外,教師們需在選課系統開啟前錄制一個可供學生試聽的教學視頻,并上傳至平臺,為學生展示每一位教師鮮明的授課風格,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的選擇會更有目的性,課程匹配度也會有效提升。

選課系統對于選課時間的設置分為三個階段,試選課階段、正式選課階段和調整課程階段。由于選課環節會出現系統故障等其他問題,選課系統會在保障選課期間系統正常運行下,為學生提供一次調整課程的機會,學生遇到任何選課問題可以及時向平臺說明情況,若是因系統故障導致的選課問題,學生可以對課程進行相應的調整,這種人性化的設計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選課的積極性,這也為之后正式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3.2 課堂系統

3.2.1 課前

課前主要涉及線上平臺,是整個教學的基礎環節。(1)針對教師而言,教師需要提前準備好相關知識的微課、PPT、 動畫、導學案、任務素材、考核評價表等教學資源,并提前上傳至學習平臺。教學資源準備好后,在上課的前兩天,通過學習平臺推送學習資料和預習通知,供學生進行提前預習,使學生對課程有一個大致的理解;(2)針對學生而言,學生接收到通知后登錄學習平臺,自主學習課程內容并總結不足之處,若遇到問題可直接彈幕提問或在平臺上留言,同時也可以與其他同學交流討論。課前線上探究主要是利用學習平臺,幫助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對零散知識進行梳理和總結。借助課前學習平臺,教師可以通過在線平臺推送預習資料,學生也能自主預習本節課的知識點,之后再由平臺根據大數據整理出各學生的學習情況,也便于教師了解每一位學生的課前準備情況,根據學生課前學習情況調整教學重難點,這有助于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3.2.2 課中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宜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課堂平臺的教學模式將呈現為“平臺簽到→視頻引入,話題展示→教師講解,內容分析→資料查詢,小組討論→重難點、共性問題解析→總結課堂,安排作業”。

在課堂中,由于教師處于一對多的形式,難以兼顧到所有學生,故而會造成課堂效果無法控制的不利影響。此時人力的局限性暴露無遺,為了有效解決教師無法實時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狀態,學??梢試L試建設“Dlib庫人臉檢測”,主要是借助“Dlib庫”進行人臉檢測、人臉特征點定位、比對人臉,再進行人臉類聚。該系統的運用,將會讓老師在課堂中徹底脫離對學生的監管,課堂上可以設置個性化、差別化監督學習,利用采集的人臉特征定位進而來判斷學生是否處于學習狀態,并對他的特點狀態進行分類,將個人狀態曲線匯聚到數據庫中。此外,在課堂前期,可以隨時利用平臺進行簽到,系統能夠根據所采集的人臉調整并自動進行人臉比對,進而確定教室到場人員,減少學生的逃課行為,保障教學的正常進行。當教師在開始教學時,一般會采用PPT或者借助視頻引入授課內容,借助多媒體能夠更直觀地展示教學內容及重點,還能實時搜索相關內容并及時做出相應的補充。同時,通過教師細致的講解,針對內容的分析,學生可以選擇自主討論。在此過程中,“人臉檢測”系統會全面監測教室中學生的狀態,通過人臉調整判斷學習狀態。面對課堂突然性發布的教學測評,學生也能及時通過教學平臺進行完成。通過使用該系統,課堂中出現的所有教學安排,系統都能及時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師也能通過數據發現當下存在的問題,進而調整教學氛圍、調動學習氣氛,從而提升整體的教學質量。

3.2.3 課后

課后主要包括考試測評、教學評價板塊,可以通過教學平臺實現目標。主要通過以下兩個層面:(1)教師層面。教師在課后可以通過課中搜集數據進行計劃的調整和制定,并且能夠根據系統所分類的學習吸收狀況,進而發布可能會遺漏或者需要鞏固的知識點,在需要的情況下還能借助平臺實時發布在線測評、考試及相關通知等。(2)學生層面。學生除可以利用教學平臺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進行知識點的查漏補缺之外,還可以就薄弱點詢問教師或者查閱資料,通過題庫做題鞏固,同時可以通過平臺進行教師評價和自我評價以及同學互評,并賦予其相應的權重,從而發現自身的不足,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更好地提升教學互動及學習成果。

課后通過網絡平臺發布測試及考試時,也應制定相關標準,不能僅僅只關注測試結果,相反,應設定一種相對全面的考核方式。在課后測試中往往會涉及選擇題、填空題、計算題及討論題等,針對不同選題,要結合網絡微課完成度及質量和線下教學情況進行復合判斷。其中可以通過做題時間長短、是否打開視頻做題的具體情況,設置包含微課和線下課程內容的“特別題”來核算測試質量,從而維護課程成績的公平性。

3.3 師生教學反饋系統

根據師生反映,施行線上課程后,師生之間的交流少之甚少,主要是因為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以及師生之間的交流平臺有待優化。除去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互動,課前和課后師生難以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課間的提問也只能解決一小部分同學的問題,這樣下去問題會越積越多,學生想要解決問題的積極性也會不斷下降。除了解決相關的課程問題外,師生缺乏對于課堂內容、課堂進度、課堂互動的反饋,每節課都是根據教師的預期想法進行的,長期如此會導致學生跟不上進度,從而無法保質保量完成作業,最終會使學生對這門課程失去興趣。

面對如今教學模式缺乏師生交流的問題,完善師生教學反饋系統成為突破口,可以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系統性地解決這一問題。(1)線上評價反饋機制建設。師生可以通過線上平臺進行視頻交流,這一方式會存在師生時間有沖突的問題,因此需要教師提前在平臺上公布自己可以答疑的時間,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預約,與授課老師在有限的時間內充分溝通交流、反饋建議,并及時解決問題,這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之后完成課后作業以及期末考試會有很大的幫助;(2)線下評價反饋機制建設。針對大批量答疑的學生,學??梢圆捎镁€下答疑教室的方式,這種方式可能會導致教師的工作量大幅增加,因此需提前分專業、分課程、分時間段設計答疑時間表,需要答疑的學生必須提前在平臺上提交自己的問題及反饋建議,這樣教師能夠一次性解決多個學生的困惑,有效地提升了解決問題的效率,同時能夠降低答疑教師的工作壓力。(3)線上+線下評價反饋機制建設。面對教學過程中所出現的相關問題,要進行適當的教學考核系統,運用線上線下教學數據,對其進行一定賦值,從而相互結合,制定量化核算方法。通過對以上三種方法的運用,師生教學反饋模式才能發揮出更大的作用,這也促進了混合式教學平臺的進一步優化。

結語

基于“互聯網+教育”的背景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極具優勢,混合式教學的應用將極大地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之處,并為如今教學模式提供了一條值得探索的道路?;旌鲜浇虒W的廣泛應用,有助于優化教學進程,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成果,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借助互聯網的優勢資源,從整體上延伸教育的深度和廣度,最終達成“為祖國建設培養優秀人才”的教育目標。

猜你喜歡
互聯網+教育師生課程
初中歷史教學中師生的有效互動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A—Level統計課程和AP統計課程的比較
在偏遠農村實現“互聯網+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設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聯網+教育”產業組織分析
“互聯網+教育”視閾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麻辣師生
重視“五老”作用 關愛青年師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