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紅色文化的半干旱地區城市濱河休閑綠地景觀規劃設計
——以甘肅省會寧縣鐘鼓樓東側綠地為例

2023-01-11 07:49魏嘉賓
林業調查規劃 2022年6期
關鍵詞:會寧縣綠地景觀

魏嘉賓,朱 珠

(1. 甘肅農業大學 林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2. 長安大學 建筑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在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發揮紅色文化的精神力量是凝聚國家和社會共識的重要精神動力。人文景觀在自然景觀基礎上通過反映歷史發展時期的文化生活,構成具有整體性的景觀區域。會寧縣是國家紅色文化之鄉,具有以紅軍會師舊址為代表的紅軍長征紅色文化資源,但由于地處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工業基礎薄弱,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生態環境脆弱,導致其在以紅色旅游為特色的城鎮整體景觀空間建設中存在明顯短板。此外,會寧縣水資源嚴重短缺,有研究預測,2020年后會寧縣城鎮進入嚴重缺水期[1],土地貧瘠與水資源短缺嚴重制約了會寧縣城鎮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城市綠地資源將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進而阻礙會寧縣旅游業的發展。

因此,在豐富當地人民休閑活動基礎上,結合地方文化特色,提升以會師舊址為核心的會寧縣旅游文化城市整體形象及人民幸福感,在“城市雙修”建設背景下,圍繞會寧縣“景城一體化”及“紅色旅游+大景區”的發展與建設目標,開展以“紅色文化、休閑需求”為設計主題,以“拾時逸影”為名的城市休閑綠地景觀規劃設計。

1 規劃場地概況

1.1 區位

本次規劃場地位于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鐘鼓樓東側,北緯35°24′~36°26′,東經104°29′~105°31′,面積約7.5 hm2,大致呈三角區域。規劃場地南側為祖厲河,對岸為漢唐文化休閑商業街,北側為居住區、商店、會寧縣第六幼兒園,西側連接鐘鼓樓。場地北側車行道向西道路是死角無法通車,東南側連接河道區域是人行道(圖1)。

1.2 規劃場地自然條件

會寧縣地處甘肅省中部,白銀市南側,東側與海源、靜寧、西吉三縣接壤,西側緊鄰榆中和定西兩縣,南側毗鄰通渭縣,北側靠近平川區和靖遠縣。會寧縣整體地形由東南向西北方向傾斜,屬于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境內海拔1 500~2 400 m,屬中溫帶半干旱氣候,年均溫為7.9℃,無霜期155 d。通過現場觀測發現,規劃場地內部地勢平坦,無高差地形變化。干旱是會寧縣主要的自然災害,其地表水基本為苦咸水,難以利用[2]。土壤由黃土母質直接耕種熟化形成,具有土質厚、質地均勻、無障礙層、大孔隙、通透性強等特征[3]。

圖1 規劃場地區位圖Fig.1 Location of planned site

1.3 空間分析

不同功能分區結合各類空間設計全面考慮空間存在的合理性。根據規劃場地周邊區域的調查分析得出,該綠地的服務人群主要為居民、游客、學生,活動空間主要為休憩空間、運動空間、科普空間、觀賞游玩空間。根據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可知,活動空間的私密性、開放性或半開放性均將影響不同性格的人產生不同的活動行為。

1.4 人文要素

自古以來,會寧縣就有“秦隴鎖陰”之稱,是重要的交通塞道和軍事要地。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會師于會寧縣,宣告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結束,這是中國歷史章程的轉折點,也為后人留下了珍貴的紅色資源[4]。長征故事成為歷史,長征精神永垂不朽。目前,會寧縣大力發展紅色旅游資源,利用現代化技術展現長征真實歷史事跡景觀,吸引更多的外來游客學習參觀。

2 場地現狀及存在問題

2.1 缺乏自然形態,地形高低變化

作為城市休閑綠地,場內規劃設計是居民、游客進入觀賞游玩的吸引力、牽動力。原規劃場地中,地勢平坦,缺乏自然地形形態變化產生的趣味性,在視覺感受上略顯呆板。

2.2 植物群落單一,空間層次薄弱

原規劃場地中,選用樹木種類單一,植物群落層次單薄,不能形成復層混交模式的植物配置格局,造成土壤塌陷裸露,破壞景觀質量。此外,稀疏的喬木樹種冠幅較小,不僅無法提供足夠的遮蔭空間,而且在視覺形式和主觀感受上,缺乏對使用者的吸引力,減少使用者對場地空間的好感度。

2.3 道路設計雜亂,缺少功能分區

原規劃場地中,道路系統由南北方向的直線主干道和3條曲線型的次干道組成,僅起到了簡單的通行作用,不能完全貫穿場地,組織游覽作用差。原規劃場地只有休憩、鍛煉、觀賞功能區域,缺少兒童區、紅色文化科普區域等,缺乏對不同層次人群的吸引力,無法滿足使用人群活動項目的選擇。

2.4 景觀小品和服務設施單一

城市休閑綠地是以最大程度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進行靈活變化的規劃設計,常以其自身的開放性和可達性吸引居民?!叭恕弊鳛槌鞘行蓍e綠地主要的服務者和使用對象,對場地環境的視覺享受和設施功能都有嚴格要求。規劃場地中,未體現出基礎觀賞景觀節點及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缺乏人性化考慮。

3 項目設計方案

3.1 項目設計原則

3.1.1突出“以人為本”的原則

規劃場地的實用性遠大于觀賞性,其主要功能是為人服務,在服務設施滿足居民需求外,服務設施的尺寸也應符合人體尺度的需求[5]。人群對場地的依賴使用,才是場地設計的意義所在。

3.1.2講究“生態、自然”的原則

城市環境熱鬧嘈雜,休閑綠地貴在自然靜謐,以植物造景為目的,發揮植物本質特性[6]。通過喬木、灌木、草本結合,落葉與常綠、針葉與闊葉、慢生與速生植物混合種植,形成多層次的生態系統,使綠地內生物系統的內部達到協調和穩定。

3.1.3尊重“歷史、傳承”的原則

城市休閑綠地作為城市文明的傳播口,將當地的人文要素、歷史文化融入景觀設計展現其地方特色,增加居民的歸屬感、自豪感以及游客對當地的了解和認知程度。

3.1.4創造“藝術性”的原則

當下城市休閑綠地的設計傾向于模仿其他城市優秀的案列,缺少城市個性的展示[6],設計中在實現景觀基礎使用價值的同時,要在藝術性的構造方面體現形式上的直觀和意境上的感官體驗。

3.2 設計構思

本方案中,將會寧縣半干旱氣候的特征、紅色旅游資源的支撐、市民體驗的需求作為設計重點,以“紅色文化、休閑需求”為設計主題,以“環環相扣”為設計形式,通過環與環的外離、內切、相交、外切、內含等形式規劃布局,從雨水收集利用、植被選擇與搭配種植、道路鋪裝設計、綠地灌溉等細節入手規劃設計休閑綠地(圖2,圖3)。

圖2 綠地總平面圖Fig.2 General layout of green space

圖3 綠地總鳥瞰圖Fig.3 General aerial view of green space

3.3 整體布局

根據前期對規劃場地周邊環境、人群空間功能的分析和綜合考慮,規劃場地以“一軸銜接、三路串聯、七區布局、多點展開”為整體布局,通過“空間—激活”“鏈接—縫合”“生態—治愈”“名片—更新”4個部分開展規劃設計(圖4)。

3.3.1空間—激活

根據對不同人群需求的分析,將場地劃分為動區、動靜結合區、靜區3個部分(圖5(a))。動區位于場地東北側,包括青年運動區、老年活動區、兒童活動區(圖5(b),圖6)。

圖4 綠地景觀軸線Fig.4 Landscape axis of green space

圖5 綠地功能分區Fig.5 Functional zoning of green space

圖6 動區鳥瞰圖Fig.6 Aerial view of activity area

動區靠近居住區,方便附近居民外出鍛煉,社交娛樂,緩解壓力。在區域內設置了羽毛球場、乒乓球場、鍛煉器材、兒童設施以及老年人下棋喝茶交談的座椅。通過設置小型旱噴廣場,利用水柱下落與地面撞擊的聲音以及水花的清涼感,模仿自然生息,使游客通過聽覺和觸覺感受自然氛圍,享受休閑時光(圖7)。

圖7 旱噴廣場效果圖Fig.7 Effect drawing of Dry Fountain Square

動靜結合區位于場地西側與中心位置,包括觀賞游玩區、文娛教育區(圖5(b),圖8)。觀賞游玩區入口采用規則式對稱手法設置臺階式花池涌泉,旁邊種植彩色樹種,吸引游客進入(圖9)。中心節點用自然式手法建造水域系統,其上建造逸靜池、逸亭等景觀節點營造古典風格,拉近人與水的距離,感受靜謐愜意氛圍(圖10)。文娛教育區靠近幼兒園和居住區地塊,設置彩虹花田、五感交集等景觀節點(圖11~圖14),以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真實事跡為主線,用紅星雕塑代表紅色精神,銅雕塑表達長征故事,小巧有趣,增添景色。

圖8 動靜結合區鳥瞰圖Fig.8 Aerial view of association area of activity and static

圖9 花池涌泉效果圖Fig.9 Effect drawing of Fountain in Flower Pool

靜區位于場地南側靠近祖厲河半緣體區域,包含休閑娛樂區、綠地管理區(圖5(b),圖15)。休閑娛樂區設置悠悠步道、瞻景臺、瞭遠臺等,連接中心景點區域,具有引導作用(圖16,圖17)。在規劃場地東南側靠近河岸區域,通過對景觀節點的豎向設計拉高觀賞視線,可以俯視全部綠地景觀,也可使用借景手法觀望對岸漢唐街的風采。為方便游玩者隨時休憩,在岸邊設置休息交談場所,考慮到游玩者對場地空間的不同需求,利用植物搭配、景觀小品將其空間劃分。綠地管理區內保證場地內整潔,維護場地不被嚴重破壞,防止植物生長衰弱,影響景觀品質。

圖11 彩虹花田鳥瞰圖Fig.11 Aerial view of Flower See like Rainbow

圖12 彩虹花田空間感受效果圖Fig.12 Effect drawing of space perception of Hower See like Rainbow

圖13 五感樂園效果圖Fig.13 Effect drawing of Five Senses Park

圖14 五彩步道效果圖Fig.14 Effect drawing of Colorful Footpath

圖15 靜區鳥瞰圖Fig.15 Aerial view of static area

圖16 瞻景臺效果圖Fig.16 Effect drawing of Viewing Platform

圖17 瞻景臺一層空間效果圖Fig.17 Effect drawing of the first floor space of Viewing Platform

3.3.2鏈接—縫合

城市休閑綠地設計要充分考慮與周邊環境的融合與鏈接,在不破壞城市完整風貌基礎上升華城市形象[7],并拉近居民與居民、居民與場地的親近感和距離感。通過場內道路規劃、場地邊界的溶解設計和豎向設計使其與城市環境融為一體。

道路采用“折線回形”與“曲線性”結合設計(圖18)?!盎匦巍笔且巹澗G地一級道路,滿足消防車通行及不同功能分區之間的交通聯系,為透水性混凝土硬化道路,寬度約為5~6 m?!扒€”是二級道路和三級道路,寬度約為2~3 m和1~2 m。二級道路與三級道路以串聯式的方法連接不同功能分區的景觀節點,結合植物搭配豐富橫向空間層次,用不同鋪裝體現道路姿態美感。場內共設有3條景觀軸線,串聯綠地所有景觀節點,達到步移景異的觀賞效果。在規劃中,充分運用場內場外的地勢高差和周圍景觀,利用借景手法擴大視覺空間,使規劃場地與周圍環境在空間上形成無形的聯系。

圖18 綠地道路流線Fig.18 Road streamline of green space

城市休閑綠地的特點是開放性和無邊界性,便于居民、游客使用。規劃設計中,通過優化場地邊界區域的路線和休閑綠地空間布局,提高休閑綠地的可達性[6]。在道路邊界設置休息場所,使用植物搭配圍合不同空間,滿足不同人群使用。為做到休閑綠地內欲揚先抑的景觀觀賞效果,在場地一側采用“障景”的藝術手法通過植物種植做到無形邊界,直接連接場地外部環境,做到過渡自然。

3.3.3生態—治愈

植物在景觀規劃中不僅能改善生態環境,美化城市整體環境[7],還能代替建筑物的“地、頂、墻”等營造豐富的空間環境,引導游人的游玩視線方向。在植物景觀設計中,可通過對景、障景等構景手法,運用孤植、對植、列植等配置形式對喬木、灌木、草本進行合理的搭配種植,做到豐富空間層次,營造虛實意境,季相變化明顯。

本次設計選擇抗旱、耐鹽堿強的鄉土植物物種,如將高羊茅(Festucaelata)、早熟禾(Poaannua)、八寶景天(Sedumspectabile)、玉簪(Hostaplantaginea)等作為橫向的低矮基礎種植,牽牛子(Pharbitisnil)、爬山虎(Parthenocissustricuspidata)等攀援植物用于修飾廊架、鐵絲網格、景墻等景觀小品,形成立面上的軟質鋪裝。結合喬木樹種銀杏(Ginkgobiloba)、國槐(Sophorajaponica)、日本晚櫻(Cerasusserrulata)等,以及灌木樹種丁香(Syringaoblata)、木槿(Hibiscussyriacus)、黃刺玫(Rosaxanthina)等豐富豎向空間層次變化,構建明顯的四季景觀。

植物景觀分區設計方面,在觀賞游玩區,植物種植要體現多種空間變化,最大限度做到步移景異的效果。如從主、次入口景觀到中心區域選用喬木列植以做到引領游覽觀賞空間的作用,用“障景”手法做到后方景觀若隱若現的效果,吸引人們參觀景觀節點。其次,在文娛教育區,回溯景墻景觀節點中,選用雪松(Cedrusdeodara)、云杉(Piceaasperata)、大葉黃楊(Euonymusjaponicas)等常綠喬木、灌木樹種營造莊嚴肅靜的氛圍感,讓參觀者能夠進入參觀狀態。而在彩虹花田景觀節點中,以“自然式”的形式種植大量的花卉植物,如向日葵(Helianthusannuus)、萬壽菊(Tageteserecta)、月季(Rosachinensis)、黃刺玫(Rosaxanthina)等,親近自然,激發孩子興趣,達到美觀作用。在兒童區,選用顏色鮮艷、無毒的樹種,盡量做到外部圍合,達到隔音、控制視線,滿足遮蔭效果。在老年區,選擇顏色素雅、色澤統一、具有遮蔭作用的樹種。最后在休閑娛樂區用高低、枝葉不同的植物圍合不同空間,滿足不同人群對空間的需求,保證心理上的安全性、歸屬感、舒適感。

基于低影響開發的設計思想,結合場地地勢的高低、陡緩變化,將場地四周地形的設計與中心區域密切聯系,從整體上形成中低外高趨勢的地形走向,便于雨水收集。通過透水鋪裝、生態植草溝、噴灌等設計及手段,使雨水能夠形成自然的滲、滯、蓄、凈、用、排,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因此,選用透水磚、透水性瀝青混凝土,以及鵝卵石、碎石等透水能力強且后期投資少作為透水硬質鋪裝,選用地被植物形成軟質鋪裝,使雨水徑流自然滲透于土壤內部,涵養水源。除達到雨水收集的功能外,鋪裝的質感、紋理還能夠帶給人視覺、觸覺不同的體驗,且可通過本身的花紋、色彩來劃分和豐富空間。如廣場中要利用不同鋪裝劃分空間層次,達到美觀性;在兒童場地,以色彩鮮明、斑紋怪異、質地柔潤的塑膠材料為主;在文化歷史場地,選用冷色調硬質鋪裝,營造莊嚴感;在老年活動區,重視鋪裝的防滑功能,防止老年人摔跤;在停車場,考慮生態性和美觀性的嵌草鋪裝。

本設計方案中,將生態植草溝與綠地道路結合,小區域植物種植與下沉綠地結合,形成具有生態環保特征的雨水收集系統。道路系統地勢高于路旁種植區域,結合道路方向設置植草溝,使簡單溝渠成為雨水流動的管道設施,同時減少建造經濟支出。同時小區域綠地作為雨水徑流的植被緩沖帶,與植草溝無縫隙的自然連接,減少雨水勢能,增大雨水滲透率,將雨水引入中心水池。

3.3.4名片—更新

休閑綠地的景觀節點是一個城市的記憶點和文化景觀精神的體現。本次設計的主要景觀節點有五感交集、映月池、彩虹花田、悠悠步道、回溯景墻、一弦一柱、瞻景臺等。

五感樂園景觀節點位于游玩觀賞區,便于拉近人與景觀的距離感,使人與景觀之間產生互動情節,加深人對景觀的歸屬感。通過人的 “聽覺、視覺、嗅覺、觸覺”牽動身處場地的參與感。區內設置竹籬迷宮、凹凸魔鏡、俄羅斯方塊等,是朋友、親子之間一起互動的游戲設施,在解放孩子天性的同時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通過鋪裝與地雕的結合以及景觀柱、雕塑,展現長征故事(圖13,圖19)。

映月池景觀節點仿照古代人“思鄉觀月”的畫面,以“陰晴圓缺”的含義為構思點,以一個月時間中,月亮的動態變化為形態,隨著時間變化利用池內水壓的高低控制池內水量的多少,展現月亮陰晴圓缺的變化。一是賦予含義,影響深刻,表達外出者對家鄉的思念,以寄托思念、想念的景觀節點設計。二是映月池本身也是景觀節點,美化環境,供人休閑觀賞(圖20)。

圖19 五感樂園效果圖Fig.19 Effect drawing of Five Senses Park

圖20 映月池效果圖Fig.20 Effect drawing of Yingyue Pool

彩虹花田景觀節點位于場地西側,考慮到場地的特殊性,以臺階式扇形格為輪廓,種植顏色、形態不同的花卉植物,供參觀者近距離觀看,激發兒童興趣,還能實現固土保水的功能。為更好地體現生態效益,中心區域設置了下沉綠地,用網絡式的網格鋪裝與土壤結合設置,暴雨季節可收集雨水涵養水源,酷暑時可為觀賞者提供遮蔭休息場所。此外,通過各種農具花架、景觀小品的設置,吸引居民、游客到此觀賞,感受自然界的美妙和靈動(圖11,圖12)。

悠悠步道景觀節點是靠近河邊設置且高于地面供游客休閑散步的林下場地。以塑木鋪裝為材料,結合旁邊微地形的設計搭配不同的植物景觀,感受休閑時光,親近自然,感受自然。為了居民、游客隨時休憩的方便性,在周圍設置了休憩場地,并利用植物特性劃分不同的休憩空間,體現綠地的休閑性、無邊界性(圖15)。

回溯景墻景觀節點位于文娛教育區,記錄長征偉人的事跡。用文化景墻刻畫英雄事跡圖像,以更直觀地讓人學習和了解歷史,表達對紅軍的敬佩以及傳遞長征精神,傳承如磐石般的信仰和堅持不懈的信念。為了方便游人參觀,在歷史文化區旁設置綠地休息區域,供參觀者休息(圖21)。

圖21 回溯景墻效果圖Fig.21 Effect drawing of Historical Review Wall

圖22 一弦一柱效果圖Fig.22 Effect drawing of One String and One Column

一弦一柱景觀節點位于游玩觀賞區主入口與中心景觀之間,由條形動態水景、植物花池、雕塑組成。利用動態水之間的連動感感受琴弦本身的律動感,通過地形的高低和旁邊國槐的列植營造水平方向上的動態感,組織游覽路線,引導游客觀賞視線。在場地中,為了加強琴弦的聽覺感受,在旁面設置了外觀小巧精美的喇叭,使游玩者更能用心地去感受自己的存在和生活的美好(圖22)。

瞻景臺景觀節點位于場地東南側,靠近祖厲河,通過豎向高差設計的二層休閑觀景平臺,中間種植銀杏樹串聯兩層空間。底層通過豎向鋼絲網格,利用藤本植物爬山虎的攀援功能,劃分空間,設置座椅,供人休息觀賞,小景怡情。二層視野開闊,俯瞰綠地全景,與其他景點形成對景,也可借景觀看祖歷河岸邊景色,讓居民、游客游玩時有不同的心理體驗和獨特的風景欣賞(圖16,圖17)。

3.4 照明系統設計

照明設計是城市休閑綠地景觀設計的重要部分,基本分為2個功能,基本照明作用和景觀裝飾環境作用。照明功能是滿足綠地內游玩休憩者基本活動的需求,也是提供夜間行走和作為光線昏暗時的交通指引,保證行人的安全性[8]。裝飾功能是營造氛圍感,在平面中通過光線不同角度、亮度、顏色、寬度的照射,形成多維空間視覺效果。

規劃設計中,道路基礎照明安置太陽能路燈和景觀燈柱。在水池、噴泉水域、草坪等景觀區域中,選用與景觀環境相符合的外觀造型,安置泛光燈和低位燈,做到光線虛實、強弱的搭配,提高綠地夜間的景觀品質。

3.5 景觀小品與服務設施設計

景觀小品是設計中的點晴之筆,通過其外觀造型展示城市特色、精神內涵。此綠地的景觀小品,主要以會寧縣紅色文化資源為主,通過景觀文化柱、雕塑、文化展示欄、景墻、地雕等展示紅色故事,使紅色基因能夠融入人民思想,繼承、發揚和保護紅色文化。在設計中,會寧紅色文化的展示主要通過紀念英雄羅南輝和柴洪儒的高大雕塑,具有動態感畫面的雕塑以及景觀柱上模紋的刻畫,以展示長征事件。

綠地座凳除具有休憩作用外,也可與綠化樹種和燈光結合達到美化景觀作用。按照綠地空間功能的不同,設置需求適合的座凳。如在兒童區的座凳采用水果、糖果外觀造型,顏色鮮艷。陽光草坪旁選用有遮蔭作用的座凳,以及簡約風格座凳。而在歷史文化場所,用特殊數字或與歷史相關物件作為造型設計。

衛生設施是休閑綠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為保證綠地內的環境干凈整潔,體現人性化的景觀設計,在規劃場地設置符合景觀特色、風格統一的垃圾桶,放置在便于人們投放垃圾的地方,如座凳、建筑周圍。垃圾桶的設置高度控制在70~100 cm,投放口高度在80~100 cm,而角度控制在20°和35°左右。

為方便游客和居民共同使用的需求,根據場地以及周邊環境,在場地北側靠近居民區設置了斜方位停車場,停車場區位大小2.8 m×6 m,傾斜角為60°。為防止太陽對車的暴曬,在停車場周圍種植高大、枝葉繁茂的喬木進行遮蔭。同時為了增加綠化率和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停車場將使用透水磚和嵌草磚搭配鋪裝,滿足美觀,體現生態性。

4 結論

城市休閑綠地對城市的生態效益、文化發展至關重要。本設計方案以“以人為本,遵循自然,節約資源”為設計原則,將“紅色文化、休閑需求”作為設計主題,打造一個適用于半干旱地區,滿足不同人群需求,具有明顯開放性和休閑性的城市休閑綠地,美化城市環境,傳達城市文化精神,提升城市建設品質。

猜你喜歡
會寧縣綠地景觀
景觀別墅
淺談林地綠地養護精細化管理
火山塑造景觀
沙子的景觀
包羅萬象的室內景觀
“開心農場”進校園——會寧縣小學勞動教育見聞
老城區綠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區綠地提升為例
更正啟事
淺談會寧縣農村供水工程建設與管理
走進綠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