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固定術與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髖部骨折的臨床效果比較

2023-01-11 02:23盛衛國
健康之友 2023年1期
關鍵詞:髖部股骨置換術

盛衛國

(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人民醫院 山東 濟寧 272000)

髖關節骨折是老年群體中較為高發的一種骨折類型,骨折后患者可有明顯的局部疼痛感,伴有腫脹且活動受限,嚴重時可表現為局部畸形,不僅給老年人的生活造成不便,骨折后的并發癥也增加了患者的病死風險[1-2]。目前,對于此類骨折患者臨床上主張通過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常用的手術方案有內固定術以及人工關節置換術,前者的優點在于適用于任何類型髖部骨折,但是對于老年患者來講此術式存在術后內固定不穩、恢復時間耗時較長等問題,導致術后無法開展早期功能康復練習[3],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后者是近幾年較為新興的一種手術方案,此手術方案可將受損關節進行置換,進而實現促進骨折恢復的目的。近幾年大量研究稱對于老年髖部骨折患者采取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效果優于內固定術治療的效果[4],基于此,本次研究將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間我院收治的老年髖部骨折患者抽取了90例作為研究對象并對其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進一步討論兩種方案對此類骨折患者的臨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共計納入研究對象90例,均為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老年髖部骨折患者,以治療方案不同對其進行分組,接受內固定治療的為對照組(n=45),接受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的為研究組(n=45),對照組患者年齡63-72歲,平均(67.55±2.14)歲,男女患者分別有25例和20例,股骨頸骨折患者30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15例,右側骨折患者31例,左側骨折患者14例;研究組患者年齡62-74歲,平均年齡(68.16±2.25)歲,男女患者分別有23例和22例,股骨頸骨折患者32例,股骨隆間骨折患者13例,右側骨折患者33例,左側骨折患者1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本次研究已向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提出申請,并獲得批準。納入標準:(1)患者年齡介于60-75歲之間,均符合手術指征。(2)患者意識清楚,可正常交溝。(3)患者臨床及隨訪資料齊全。排除標準:(1)患有泌尿系統疾病或是肺部感染性疾病的患者。(2)癌癥患者。(3)重要臟器功能衰竭者。(4)多發性骨折患者以及有髖關節病史的患者。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內固定術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全麻,在C型臂透視下對骨折處進行復位調整后使用空心螺釘進行內固定,在距股骨大粗隆下方大約2cm處行一縱向切口并將肌肉、筋膜分離后使外側骨皮質充分暴露,在C型臂透視下以置入3枚導針,選擇恰當的半螺紋空心釘進行內固定處理。若為股骨粗隆間骨折則采取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固定術,在距股骨大粗隆頂點上方5cm處行一縱向切口并在大粗隆頂點偏前外側處將定位導針置入,直至股骨髓腔處并進行擴髓,擴髓后置入主釘、鎖腎后植入近端和遠端螺釘并鎖定。研究組患者接受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輔助患者取健側臥位,全麻,股骨頸骨折患者在髖關節后外側入路,將髖關節囊充分暴露后沿髖臼邊緣行“T”形切口并對股骨頸截骨進行處理和修整,擴髓后將人工股骨頭置入,明確人工股骨頭無脫位后常規縫合;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需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在髖關節前外側入路并將肌群逐層分離后將髖關節囊、滑膜、股骨頭切除并對股骨頸進行修復,擴髓后將髖臼進行清理并置入適當的人工髖臼和人工股骨頭,調整人工髖臼和人工股骨頭的位置以確保其活動性、穩定性均理想后利用骨水泥進行固定,沖洗關節腔后常規縫全。術后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抗感染干預,并進行為期6個月的術后隨訪。

1.3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治療后髖關節活動恢復自如且無疼痛感為優,治療后髖關節活動性較好但有輕微疼痛感為良;治療后髖關節活動仍存在受限的情況且伴有明為疼痛感為差;治療優良率=評價結果為優和良的患者總和/45×100%。(2)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本次研究主要記錄術后感染、固定物松動、髖內翻以及深靜脈血栓和異位骨化的發生情況。(3)對比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及生活質量。分別于術前及術后6個月利用髖部骨折功能恢復量表(FRS)以及功能獨立性測量量表(FIM)對患者的髖關節功能進行評價[5],FRS量表包括基本性日生活活動能力、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步行能力3個維度,其中基本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滿分為44分(0-4分評分法),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滿分為23分(0-4分評分法),步行能力滿分33分(1-7分評分法),共計11個小項,總分共計100分,得分越高代表髖部功能越好。FIM量表包括運動功能以及認知功能2大維度,共計18個小項,總分共計126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功能康復及獨立性越好。于術前及術后6個月利用世衛組織生存質量量表(WHO-QOL-BREF)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6],此量表包括社會功能、軀體功能、心理功功能和環境4個維度,共計24個小項, 總分共計100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1.4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

研究組患者治療優良率達97.78%,明顯比對照組患者80.00%的治療優良率高,(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n%)

2.2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4.44%,明顯比對照組患者22.22%的并發癥發生率低,(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n%)

2.3對比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及生活質量。

治療前兩組患者FRS量表、FIM量表以及WHO-QOL-BREF量表評分結果對比均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6個月研究組患者上述各項量表評分結果均明顯比對照組患者高,(P<0.05),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及生活質量分]

3 討論

據相關數據統計稱,髖部骨折的發生率占全部骨折類型的4%左右,且以老年人居多,這是由于老年群體更易患有骨質疏松癥以及身體機能更為低下。對于髖部骨折臨床上主張通過手術進行治療以期盡快恢復患者的髖關節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通過手術治療也能有效降低因保守治療導致的高壓瘡發生率、高肺部感染發生率的風險[7]。內固定術以往是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常用的手術治療方案,但是此術式存在術后恢復期間骨密度下降、固定物松動等風險,對髖關節功能的恢復造成了一定的影響[9-8]。人工關節置換術通過直接將受到損傷的髖關節進行置換并利用骨水泥填充進行加固,有效的彌補了內固定術的不足之處,但是人工關節置換術也存在一定的假體松動的風險[10-11]。此次研究中我們對兩組患者分別采取不同的手術治療方案,結果顯示采取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的研究組患者治療優良率更高、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并且對患者進行了為期6個月的術后隨訪,結果顯示該組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以及生活質量均明顯優于采取內固定術治療的對照組患者。這一結果提示了對于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而言,采取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手術方案療效更佳。這一結果也與田濤、陸定松、楊志奎等人的研究結果比較一致[12]。分析原因:內固定術雖然可以有效固定骨折部位,但是會導致骨量流失,進而使患者骨密度下降,而且為了降低固定物松動的發生風險會推遲下地活動鍛煉的時間,這就導致骨折處愈合緩慢。而人工關節置換術在進行重建股骨距的同時還利用了骨水泥對假體進行固定,使得假體的穩定性更好,有利于患者盡早下床活動進行相應的功能訓練,對骨折愈合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綜上可見,內固定術與人工關節置換術均可有效治療老年髖部骨折,但相比較而言,人工關節置換術的療效更好、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更低,可有效改善患者髖關節功能,進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猜你喜歡
髖部股骨置換術
股骨近端纖維結構不良的研究進展
居家運動——髖部練習(高級篇)
居家運動——髖部練習(初級篇)
居家運動——髖部練習(中級篇)
逍遙散加味降低髖部骨折老年患者術后譫妄效果觀察
股骨近端解剖型鎖定鋼板與PFNA治療不穩定型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比較
肩關節置換術后并發感染的研究進展
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引流對血紅蛋白下降和并發癥的影響
反肩置換術
股骨粗隆間骨折采用PFNA和倒置股骨髁LISS鈦板治療的臨床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