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庫設計與指標體系構建研究

2023-01-16 08:16秦昌波蘇潔瓊肖旸熊善高萬軍
中國環境管理 2022年6期
關鍵詞:指標體系美麗評估

秦昌波,蘇潔瓊,肖旸,熊善高 *,萬軍

(1.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美麗中國研究中心,北京 100043;2.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戰略規劃研究所,北京 100043)

引言

美麗中國建設,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對美麗中國建設作出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強調到2035 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21 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1]。

面向“2035 年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的愿景,需要首先建立美麗中國建設的評估指標體系,通過對評估指標體系開展監測評估,用指標數據來反映美麗中國建設目標落實進展以及存在的問題,這對調動各方力量共同推動實現美麗中國目標非常重要也十分必要[2]。目前,有關學者圍繞美麗中國建設評價指標體系、評估方案、評估方法等領域開展了大量研究[3-5]。例如,高峰等構建了以聯合國2030 可持續發展目標為基礎,以地球大數據、網絡數據及統計數據等多源數據為支撐的“美麗中國”評價指標體系[6]。方創琳等構建了包括生態環境、綠色發展、社會和諧、體制完善、文化傳承等五個維度的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體系,運用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測評方法,對2016 年中國341 個地級市(州)的美麗中國建設成效進行了科學評估[7]。王金南等在分析美麗中國建設歷程和地方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美麗中國建設目標指標體系及其主要指標目標值[2]。馬延吉等以“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為導向,從“天藍”“地綠”“水清”及“人和”四方面構建典型地區美麗中國全景評價指標體系[8]??偟膩砜?,目前關于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體系仍然處于探索階段,已有研究未能深入解析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與其內涵之間的關系,評估指標對我國地域差異以及區域特色考慮不足,構建什么樣的評估指標體系更能體現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的內涵,以及如何指導各地構建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體系等問題還存在較大爭議,亟須在深入解析美麗中國建設內涵基礎上,科學建立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體系,以便合理監測評估美麗中國建設水平,識別存在的問題和差距,切實推動美麗中國建設。鑒于此,本文在解析美麗中國建設內涵基礎上,探索構建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數據庫以及評估指標篩選流程,為美麗中國建設評估等相關管理決策工作提供支撐。

1 美麗中國建設內涵解析

1.1 思想內涵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自然是生命之母,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中華文明傳承五千多年,很早就形成了質樸睿智的自然觀[9]?!安贿`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薄安菽緲s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鱔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钡鹊扔^念都強調要把天地人統一起來、把自然生態同人類文明聯系起來,按照大自然規律活動,這表達了先人對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認識,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提供了重要思想啟迪。

在吸收這些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基礎上形成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深刻闡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在規律和本質要求,其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理念的深刻揭示,運用和深化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生產和生態的辯證統一關系的認識,是對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物質主義膨脹、先污染后治理的現代化發展道路的批判與超越。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十個堅持”,即堅持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堅持生態興則文明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深刻革命,堅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堅持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自覺行動,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這些內容體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科學認識,體現了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自然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洞察,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評估和指標體系的建立提供了方向指引、根本遵循和實踐動力[10],從根本上指出了美麗中國建設的關鍵環節,即要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生態環境優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11]。

1.2 理論基礎

1.2.1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論

人類活動依賴于自然界的協調有序運轉,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全人類的共同福祉。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一個永恒主題[12]。馬克思、恩格斯在論及人與自然的關系時,闡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系,揭示了人們的逐利活動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與自然共生共存,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在這個統一體中,人不僅僅是自然的存在物,還是“最名副其實的社會動物”[13]。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論,對建設美麗中國具有思想啟迪和現實指導意義[15]。馬克思、恩格斯的構想中,人、自然、社會三者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統一整體。美麗中國建設也應建立在自然美好、社會進步、人的發展三者有機統一的基礎上。自然維度上,建設“自然美”,恢復自然生態平衡,打造更多的優美自然景觀。社會維度上,形成“社會美”,建立生態化的社會體系、社會結構以及社會觀念。人的維度上,實現“人美”,關注人民對優美生態的訴求,滿足人的美好生活需要[16]。

1.2.2 人地系統耦合理論

人地系統是地球表層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作用形成的開放復雜系統[17]。人地系統耦合是人類經濟社會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交互作用、相互滲透,并形成人地耦合系統的綜合過程[18]。人類社會先后經歷了古代農業文明和近代工業文明階段,目前正在進入現代生態文明階段,其演進主線基本圍繞人地關系和諧這一核心伸展,不同演進階段的人地系統耦合始終圍繞協調人與人、人與地、地與地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模擬調控[19]。人地和諧共生論的基本觀點是,人地關系是一種自人類起源以來就存在的客觀本源關系、相互共生關系和互為報應關系,人類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時,要保持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協調和共生。其中人與人的和諧共生關系,強調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與環境中,人與人之間保持和睦、妥協與協調,不可把自然界作為人與人之間獲取利益的主要載體;人與地的和諧共生關系,強調人類在開發利用自然的過程中,不能超過自然界自身的承載能力和閾值,要保持自然環境與人類之間的協調共生;地與地的和諧共生關系,強調人類利用自然界時要保持自然環境之間的生態平衡與協調共生,不可以犧牲這一地區生態環境為代價,達到優化另一地區生態環境的目的。從以上來看,人與人、人與地、地與地三者之間的和諧共生關系正是美麗中國建設中實現“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重點協調的關系,是美麗中國建設的核心理論基礎,也是美麗中國建設的主要宗旨和核心目標[19],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具體路徑。

1.2.3 可持續發展理論

1980 年,聯合國文件首次出現了“可持續發展”一詞,1987 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正式對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做了明確的界定和深入闡述,并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20]。1992 年,聯合國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環境與發展大會”,大會通過了兩個綱領性文件——《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和《21 世紀議程》,提出人類應與自然和諧統一,可持續地發展并為后代提供良好的生存發展空間這一可持續發展的新觀念和新戰略,得到了世界最廣泛和最高級別的政治承諾,標志著可持續發展由理論和概念走向行動[21]。自此,可持續發展理念作為一種新發展觀,逐步被世界各國納入本國的發展戰略,成為全球發展合作的核心內容。關于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內涵,學術上存在三種不同的解讀[22]:第一種是新古典經濟學的弱可持續性的解讀,強調經濟、社會、環境三個方面在可持續發展模型中是并列的,三者加和意義上的綜合財富是增長的,才是可持續發展;第二種是傳統環境主義的絕對可持續性的解讀,強調自然資本具有絕對的獨立意義和不可或缺性;第三種則認為環境、社會、經濟三者具有依次包容的關系,只有在不減少自然資本前提下的綜合資本增長才是可持續發展的。上述三種解讀雖有不同,但基本上認同可持續發展涉及經濟、社會、環境三個維度,只有在解決協調好三個維度關系的前提下,才能全面走向可持續發展道路??沙掷m發展目標涵蓋了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三大領域,涉及經濟繁榮、社會安定、環境友好、全球和諧、共同發展等內容[23]。從本質看,美麗中國建設是可持續發展理論中國本土化的結果與深化,也是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在中國的具體實踐,其根本要義就是要解決人的發展與自然環境及資源承載力之間的矛盾,營造符合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同發展下的良好生態環境。

1.3 實踐認識

1.3.1 國際層面

2015 年在聯合國大會第七十屆會議上通過《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可持續發展目標是該議程的核心內容,具體包括了17 項目標和169 項子目標組成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體系[24,25]。目標1~5 分別是消除貧困、消除饑餓、實現良好健康與福祉、確保優質教育、實現性別平等,反映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需求和保障。目標6、7、13、14、15 分別是確保安全飲水、使用清潔能源、應對氣候行動、可持續利用海洋資源、促進可持續利用陸地生態系統,反映人類應對氣候變化、利用現代能源、開展海洋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全球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體現地球生態安全理念。目標8、9、11、12 分別是獲得體面工作和經濟增長、實現產業創新和具備抵御災害的基礎設施、建設可持續城市和社區、采用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反映經濟增長的包容、持久和可持續,讓所有人分享經濟繁榮成果并擁有體面工作,體現經濟持續繁榮理念。目標10、16 分別為減少不平等、實現和平與正義,反映構建包容、公平正義與法治的社會環境對可持續發展的保障作用,體現社會公正和諧理念。目標17 是促進目標實現的伙伴關系,強調通過國際社會團結一致、攜手合作來推動《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落實,協助提高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能力,體現提升伙伴關系理念??偟膩碚f,這些目標的制定更加強調統籌考慮社會發展、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內在聯系,解決人類和地球面對的持續性問題和新興挑戰?;诳沙掷m發展全球指標框架,我國開展了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本土化研究,構建了針對民生改善、經濟發展、資源利用、環境質量綜合評價的可持續發展進展評估指標體系[26]。

1.3.2 國家層面

為推動實現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美麗中國目標,發揮評估工作對美麗中國建設的引導推動作用,2020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會同生態環境部等部門制定了《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體系及實施方案》[27],并組織第三方機構開展了美麗中國建設進程評估。該指標體系和實施方案認為美麗中國是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集中體現,按照“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的目標要求,美麗中國建設重點內涵是要實現生態環境優美舒適,要有優美的生態,能夠確保生態系統功能健全,生態系統質量穩定;要有健康的環境,確保人民群眾在日常生產生活中,能夠享受到安全的飲水、清潔的空氣、安全的土壤等優質生態產品;要有舒適的人居環境,讓百姓能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指標體系面向2035 年“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的愿景,按照體現通用性、階段性、不同區域特性的要求,聚焦生態環境良好、人居環境整潔等方面,設置了包括空氣清新、水體潔凈、土壤安全、生態良好、人居整潔5 類22 項具體指標體系,主要涉及大氣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土壤環境質量、生態系統質量和人居環境等指標要求,但是部分重點領域指標缺失,如缺少海洋生態環境、碳排放等相關指標。

1.3.3 地方層面

當前部分省份積極開展了美麗中國建設實踐[28],總的來看,各地對美麗中國建設內涵和重點理解略有差異,但主要還是圍繞綠色發展、生態環境、美麗城鄉、生態文化等方面內容。比如浙江圍繞建設向世界展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窗口、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典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轉化的實踐樣板、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先行標桿、全民生態自覺的行動榜樣等五個定位,明確美麗浙江建設重點在美麗國土空間、美麗現代經濟、美麗生態環境、美麗幸福城鄉、美麗生態文化、美麗治理體系等六個領域。山東圍繞建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先行區、陸海統籌生態保護樣板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排頭兵等四個定位,明確美麗山東建設重點在空間、經濟、環境、生態、健康、城鄉、人文、制度等八個領域。四川圍繞建設美麗中國先行示范區、建設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安全高地、建設綠色低碳經濟發展實驗區、建設中國韻巴蜀味宜居示范區等四個方面定位,明確了美麗四川建設重點在魅力空間、錦繡家園、綠色經濟、宜人環境、自然生態、巴蜀文化、治理體系等七個方面。深圳市圍繞高水平建設都市生態、高標準改善環境質量、高要求防控環境風險、高質量推薦綠色發展、高品質打造人居環境、高效能推動政策創新、高站位參與全球治理等方面,明確了美麗深圳建設重點在優美生態、清新環境、健康安全、綠色發展、宜居生活等五個方面。

1.4 美麗中國建設主要內容

根據以上對美麗中國建設的思想內涵、理論基礎和實踐認識分析,本文認為美麗中國建設主要領域應集中在綠色低碳、環境優良、生態良好、環境健康、生活環境等五個方面,這是構建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庫的主體框架[29](圖1)。其中:

圖1 美麗中國建設主要內容

綠色低碳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特征,碳達峰碳中和是美麗中國建設的必然要求。要瞄準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雙碳”目標,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從源頭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生產方式、消費模式綠色變革,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環境優良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關鍵標志。重點在于以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目標,堅持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切實讓人民群眾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環境效益,實現天更藍、山更青、水更綠,生態環境更美麗。

生態良好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鮮明底色。這需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貫通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兩個方面,增強生態系統的循環能力,維護好生態平衡,減緩適應氣候變化影響,維護生物多樣性,還自然和諧、寧靜、美麗。

環境健康是美麗中國實現的重要目標。其核心是要統籌污染治理、質量改善和風險防范,把生態環境風險納入常態化管理,系統構建全過程、多層級生態環境風險防范體系,牢守生態環境安全底線,為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國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生活環境是美麗中國建設的物化載體。關鍵在于要堅持從生產生活實際需求出發,推動打造高品質城市生態環境,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為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空間,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再現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村美人和的美麗畫卷。要補齊城鄉環境基礎設施短板,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詩意棲居。

2 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庫設計

2.1 指標庫設計思路

2.1.1 要反映美麗中國建設主要內容

根據上述美麗中國建設內涵解析,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庫設計要體現美麗中國建設主要內容。在綠色低碳方面,指標設計要體現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推動建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和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等要求。在環境優良方面,指標設計要體現實現大氣環境質量根本好轉,實現“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美麗河湖,建成“碧海藍天、潔凈沙灘”的美麗海灣等要求。在生態良好方面,指標設計要體現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與功能,有效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等要求。在環境健康方面,指標設計要體現全面管控環境風險,基本健全環境健康保障體系等要求。在生活環境等方面,指標設計要體現建設宜居的美麗家園,實現農業農村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等要求。

2.1.2 要重點聚焦生態環境領域

經過“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3 個五年階段的生態環境治理,我國生態環境實現了從“惡化”到“改善”的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轉變。從“十四五”時期開始,再經過3 個五年的努力,從總體改善到實現2035 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的美麗中國建設目標,這意味著生態環境實現全局性、顯著性、穩定性的轉變,改善范圍廣、改善幅度大、穩定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30],是全國各地區、多要素、整體性的生態環境轉變,不是部分地區、單一要素、某一領域的生態環境改善,且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果得到全社會的廣泛認可。因此,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要以生態環境領域為重點,指標選擇堅持生態環境全覆蓋,覆蓋環境質量、自然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海洋生態環境、生態環境安全等各要素各領域。

2.1.3 要充分銜接有關領域指標體系

美麗中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表達,當前,有關部委圍繞美麗中國、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等領域發布了多項評估指標體系,已經覆蓋美麗中國建設的主要內容,為構建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體系提供了良好的指標基礎(表1)。如2016 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會同國家統計局、原環境保護部、中央組織部印發《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和《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目標體系》[31],《綠色發展指標體系》構建了包括資源利用、環境治理、環境質量、生態保護、增長質量、綠色生活、公眾滿意度等7 個領域的56 項具體指標;《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目標體系》構建了包括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年度評價結果、公眾滿意程度和生態環境事件5 個目標類別23 項子目標的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目標體系。這兩個體系共同作為生態文明建設評價考核的依據。2019 年,生態環境部印發實施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建設指標》[32],該指標體系以全面構建生態文明建設體系為重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構建了包括生態空間、生態保護、生態經濟、生態生活、生態文化、生態制度6 個領域和38 項具體指標,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建設的目標指標基礎。

表1 與美麗中國建設相關性較強的有關領域指標體系

2.1.4 要充分吸收地方美麗中國建設指標體系

從目前有關省份和城市開展美麗中國建設的指標體系看,美麗浙江、美麗江蘇、美麗山東、美麗杭州、美麗深圳、美麗煙臺等制定的目標指標體系包含4~8 個領域,涉及40 多項具體指標[33-38](表2)。上述指標體系的主要特點是:一是對國土空間、生態系統、環境質量、城鄉人居、生態文化、綠色經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等展現出全面的關注;二是不同省份、不同城市側重點各有差異,如美麗浙江和美麗江蘇指標體系重點突出了本地在水生態、現代治理、綠色經濟等領域的特色優勢;三是均保留了大量生態環境質量指標作為核心或本底指標??梢钥闯?,地方開展美麗中國建設中所建立的指標體系,其區域性、地方性特色更加明顯,同時生態環境質量指標普遍作為基礎指標得到保留。

表2 部分省份、城市開展美麗中國建設地方實踐指標體系

2.2 指標庫設計原則

根據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庫設計思路,設計指標庫時應重點遵循以下原則。

2.2.1 戰略導向性原則

指標庫設計應以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為導向,聚焦生態環境重點領域指標,設置體現前瞻性、戰略性指標體系,充分反映美麗中國建設狀態、成效與進程趨勢。指標庫中指標設置既能夠有效促進各地區美麗中國建設工作,同時也能引導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協同。

2.2.2 科學合理性原則

指標庫應建立在科學基礎上,既能夠客觀地反映美麗中國建設的水平和狀況,又要保證其研究方法、資料和數據的收集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指標選取還要可監測、可評估、可分解、可獲取。此外,在評估過程中可對單項指標進行分解、轉化、替代等處理。

續表

2.2.3 動態差異性原則

指標庫設計時應系統考慮美麗中國建設不同階段下生態環境改善的整體連貫性,根據各階段生態環境治理重點可適當增加或刪減指標,對于已經完成的指標,根據具體情況可不再保留。同時,兼顧全國和地區特點,結合評估區域實際情況可設置區域性特色指標,以提升各地開展美麗中國建設的積極性。

2.3 指標庫體系構建

依據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庫設計思路和設計原則,對美麗中國建設五大主要內容進一步細分為10 個維度,構建形成包含51 項指標的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庫(表3),以體現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等美麗中國建設的目標要求。此外,根據美麗中國建設主要內容,從指標庫中選擇了18 項指標作為美麗中國建設的核心指標。

表3 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庫

2.3.1 綠色低碳領域指標體系

基于綠色低碳領域的含義闡述,綠色低碳領域指標體系主要針對能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的集約節約利用,以及能源結構優化和碳排放等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將綠色低碳領域指標體系分為綠色生產和應對氣候變化兩個維度,其中綠色生產方面選擇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單位地區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等指標,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選擇單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等指標。

2.3.2 環境優美領域指標體系

基于綠色優美領域的含義闡述,環境優美領域指標體系主要針對空氣清新、水體潔凈、海清灘凈等三個維度。針對目前突出環境污染問題,對于空氣清新維度,除了設置PM2.5濃度和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等大氣環境管理的核心指標,還增加了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濃度、地級及以上城市O3濃度和中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等指標;對于水體潔凈維度,還增加了地下水質量指標和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達標率等指標;對于海清灘凈維度,指標庫從海域水質、自然岸線、海洋生態系統、海漂垃圾處理等角度設置了4 項指標。

2.3.3 生態良好領域指標體系

基于生態良好領域的含義闡述,生態良好領域指標體系主要針對美麗山川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兩個維度。其中,美麗山川方面主要選擇體現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系統的保護,同時還有反映生態系統保護綜合成效的指標,如水土保持率、生態質量指數。生物多樣性方面則突出了生態保護紅線和生態空間的管控以及物種保護要求,選取了重點生物物種種數保護率、生態保護紅線面積比例等8 項指標。

2.3.4 環境健康領域指標體系

基于環境健康領域的含義闡述,環境健康領域指標體系選擇重點從表征環境健康與安全出發,選取了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土地安全利用、噪聲污染控制、固體廢物處置等有關指標,表征環境健康與安全。同時,考慮到我國仍處于工業化中后期階段,歷史遺留環境風險隱患不斷顯現,突發環境事件多發頻發態勢沒有根本改變,對此指標庫選取了有關工業危險廢物處置、醫療廢物處置及生態環境突發事件下降率等指標。

2.3.5 生活環境領域指標體系

基于生活環境領域的含義闡述,生活環境領域指標體系主要針對美好城市和美麗鄉村等兩個維度。結合指標數據的可獲取、指標設置針對的行政級別等實際情況,在美好城市方面,選擇城鎮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城市公園綠地500m 服務半徑覆蓋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等4 項指標。在美麗鄉村方面,選擇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和綜合利用率、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化肥利用率、農藥利用率、完成環境綜合整治的村莊數量等5 項指標。

3 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篩選

考慮到我國不同區域的自然條件、發展階段、治理水平等存在顯著差異,美麗中國建設評估除了選擇適用于全國的普適性評估指標之外,還需要在診斷區域問題的基礎上,遴選反映評估區域特征的指標,以適用于不同區域在開展美麗中國建設評估的指標體系。因此,在對不同區域開展評估時,還需要從評估指標庫中對指標進行進一步篩選,以便建立有針對性符合評估區域的指標體系?;诖?,建立了指導各地開展本地區美麗中國建設評估的指標篩選技術流程(圖2)。

圖2 區域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篩選流程

(1)剔除不適合具體區域進展評估的指標。上述建立的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庫,其評估對象為全國層面,不能直接用于評估具體某個區域、省份或城市的美麗中國建設進展。因此需要將不適合或與評估區域實際情況不相符的指標進行剔除,保留具備當前可監測、可評估、可分解、可獲取的相關指標。如內陸地區可剔除“海清灘凈”“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比例”有關指標。

(2)替換與評估區域指標不一致,但相關性較強可被修正和完善的指標。對于在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庫中,評估區域不具備數據來源的指標,考慮部分指標的相似性,尋找與評估指標庫中指標內涵相同、具有可靠數據來源的指標進行替換,既可以保證指標數據的可靠與可得,同時也確保指標表述的普適性。如部分地區統計數據中無“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和綜合利用率”指標信息和數據,而有“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指標的統計數據,則可將“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和綜合利用率”替換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3)新增符合美麗中國建設主要領域的地方特色指標。充分考慮評估區域實際情況以及開展美麗中國建設的實踐安排,將與美麗中國建設內涵一致的指標增添至評估指標體系中,如浙江省開展美麗浙江建設提出了“縣控以上地表水環境質量自動監測覆蓋率”等指標要求,深圳市開展美麗深圳典范建設提出了“海水水質符合分級控制要求比例”等指標;浙江玉環市提出了“海洋文化遺產分類管理制度”等觀念意識普及指標。

各地基于建立的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庫,通過剔除、替換、新增等篩選程序,即可構建形成適合本地區開展美麗中國建設評估的指標體系。

4 結論

科學地監測和評估美麗中國建設目標進展是確保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的關鍵,構建美麗中國建設評估目標指標體系以全面、科學地評估美麗中國建設進展,既非常必要也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研究工作。受制于全國各地區經濟—社會—環境等發展的不充分、不平衡以及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的不同,構建衡量美麗中國建設進展評估水平的指標體系也不盡相同,但美麗中國建設評估關注的總體方向和重點領域基本一致?;诖?,本文在對美麗中國建設的思想內涵、理論基礎和實踐認識等解析基礎上,構建了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庫,建立了區域評估指標篩選技術流程。結果表明:

從思想內涵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新時代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思想指引,美麗中國建設關鍵環節在于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和生態環境根本改善。從理論基礎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美麗中國建設具有啟迪指導意義,人、自然、社會三者關系也是美麗中國建設考慮的內容;人地系統耦合理論是美麗中國建設的理論基礎,其要義表現在人與自然新和諧、綠色文明新境界和人類社會新形態[39];可持續發展理論是美麗中國建設的中國實踐和本土化深化,其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三大領域是美麗中國建設評估關注的重點。從實踐認識看,在國際層面,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要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本土化評估指標體系緊密結合;在國家層面,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聚焦在生態環境重點領域,主要是回應人民群眾切身關切;在地方層面,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內涵更豐富,包括生態、經濟、社會、文化等?;谝陨辖馕?,明確了美麗中國建設重點在綠色低碳、環境優良、生態良好、環境健康、生活環境等五個領域。

基于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要體現美麗中國建設主要領域、要重點聚焦生態環境、要充分銜接有關方面指標體系、充分吸收地方開展美麗中國建設指標體系等設計思路,綜合考慮指標庫設計要遵循的戰略導向性、科學合理性和動態差異性原則,構建了五大領域、10 個維度、51 項具體評估指標的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庫。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采用剔除、替換、新增等3 階段指標篩選技術步驟,來指導各地構建本地區開展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時的指標體系。

美麗中國建設作為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且在近十年才逐漸引起學術界的關注,其建設評估相關研究起步較晚,仍有許多學術問題值得討論。一是具體評估指標的選取,如何更好地面向中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體現出美麗中國建設對全球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貢獻[26];二是評估指標之間的交叉關系,美麗中國建設評估的綠色低碳、環境優良、生態良好、環境健康、生活環境等五個領域之間的關系可能并非簡單、線性、可補償的,需要評估分析指標之間的協同或權衡的相互關系,以發現美麗中國建設潛在科學問題及對政策措施的影響[40];三是評估方法和技術的選擇,美麗中國建設進展評估指標數據監測和統計支撐能力存在較大差異,如何科學有效度量美麗中國建設進展水平目標,解決評估指標數據不足、數據缺失等重要問題[41];四是成效評估與進展差距的評判,如何能更科學地體現出對美麗中國建設現狀水平的成效評估,還須評估距離2035 年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的進展程度和主要差距等等。這些都是下一階段美麗中國建設評估研究的重點。

猜你喜歡
指標體系美麗評估
2022城市商業魅力指標體系
不同評估方法在T2DM心血管病風險評估中的應用
第四代評估理論對我國學科評估的啟示
網絡空間攻防對聯合作戰體系支援度評估指標體系構建
我們創造美麗
層次分析法在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指標體系中的應用
供給側改革指標體系初探
平凡又美麗
誰是最美麗的蟲(三)
不可錯過的美麗配飾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