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美麗中國的建設思路與戰略任務研究

2023-01-16 08:16陸軍秦昌波肖旸熊善高萬軍
中國環境管理 2022年6期
關鍵詞:環境治理美麗綠色

陸軍,秦昌波,2 *,肖旸,2,熊善高,2,萬軍,2

(1.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北京 100043;2.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美麗中國研究中心,北京 100043)

引言

建設美麗中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形勢,立足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2012 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是美麗中國首次作為執政理念和執政目標被提出[1,2]。2017 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到2035 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明確從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等四個方面建設美麗中國,確立了美麗中國建設的內涵。2020 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確定為2035 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之一,提出到2035 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3],豐富完善了美麗中國建設的內涵[4]。2021 年,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強調,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5]。經過這十年生態文明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全黨全國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在實現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的同時,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綠色發展奇跡,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增添了綠色底色和質量成色[6]。

2022 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其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而美麗中國建設就是要把自然與文明結合起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的文明境界[7]。因此,美麗中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實現的重要標志。面對新形勢下美麗中國建設的新任務新要求,從當前美麗中國建設戰略設計的整個體系架構來看,亟須強化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整體部署,進一步明確2035 年美麗中國建設的主要目標、基本路徑、重點任務,將美麗中國建設“時間表”轉化為指導中長期行動的“路線圖”和“施工圖”。鑒于此,本文在系統分析美麗中國建設成效的基礎上,識別了美麗中國建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進而提出了美麗中國建設的總體思路、主要任務舉措,旨在為美麗中國建設相關決策管理提供參考。

1 美麗中國建設進展成效

1.1 綠色低碳發展加快推進

在低碳發展方面,我國將應對氣候變化擺在國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斷提高碳排放強度削減幅度,強化自主貢獻目標,以最大努力提高應對氣候變化力度[8]。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頂層設計及機制體制日漸完善[9,10]。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上線交易,第一個履約周期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 家,年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約45 億t 二氧化碳[11],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同比降低約3.8%,比2015 年下降18.8%,成為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基本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圖1)。

圖1 全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變化情況(2015—2021年)

在能源結構優化方面,我國實施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度,能耗強度顯著下降。2014 年以來,全國單位GDP 能耗累計降低20%,以年均約2.9%的能源消費增長支撐了6.2%的國民經濟增長。2021 年,我國煤炭消費比重降低到56%左右,比2012 年下降12.5 個百分點,清潔能源消費占比提升到25.5%,全國超低排放煤電機組超過10 億kW。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達到73.6%,替代散煤1.5 億t 以上,光伏、風能裝機容量、發電量均居世界首位[12]。

在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我國高技術制造、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壯大。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前達到《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提出的2030 年目標水平。全國開展了一系列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公眾綠色生活意識增強。新能源汽車產銷規模連續7 年位居世界首位,成為世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國[13]。截至2022 年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建綠色建筑占當年新建建筑面積比例超過90%[14];大中城市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持續提升,城市新能源公交車輛占比超過66%。

1.2 環境質量改善成效顯著

在空氣質量方面[15],2021 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例為87.5%,比2015 年提高10.8 個百分點(圖2),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氣比例為1.4%,減少53.6%,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30μg/m3,與2015 年相比下降40.0%。連續兩年實現PM2.5和臭氧(O3)濃度雙下降,空氣質量達標城市達218 個,與2015 年相比增加145 個。重點區域PM2.5濃度改善明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PM2.5平均濃度分別較2015 年相比改善了44.2%、41.5%、38.3%。

圖2 全國及重點區域優良天數比例變化情況(2015—2021年)

在地表水環境質量方面,2021 年,全國達到或好于Ⅲ類水質監測斷面比例達到84.9%,比2015 年提高18.9個百分點;劣Ⅴ類水體比例為1.2%,比2015 年改善7.6 個百分點(圖3)。其中,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等七大流域及西北諸河、西南諸河和浙閩片河流達到或好于Ⅲ類水質監測斷面比例87.0%,劣Ⅴ類水質監測斷面比例為0.9%;開展監測的重要湖泊(水庫)達到或好于Ⅲ類水質監測斷面比例為72.9%,劣Ⅴ類水質監測斷面比例為5.2%,總體上保持穩中向好。

圖3 全國地表水國控斷面水質變化情況(2015—2021年)

在近岸海域水質方面,2021 年,全國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比例為81.3%,比2015年上升6.9個百分點;劣四類為9.6%,比2015 年下降3.5 個百分點。碧海藍天、潔凈沙灘建設成效顯著。

在土壤環境風險管控方面,全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均超過90%,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農用地土壤環境狀況總體穩定。截至2019 年底,全國耕地平均等級為4.76;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為271.08 萬km2,與2018 年相比,減少了2.61 萬km2。

在環境安全形勢方面,2021 年共發生各類突發環境事件199 起,同比下降4.3%,所有事件均得到妥善處置?!段驳V庫環境監管分類分級技術規程(試行)》《關于開展小微企業危險廢物收集試點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控的意見》《尾礦污染環境防治管理辦法》《新污染物治理行動方案》等文件頒布,我國生態環境風險防范體系日益完善。

1.3 生態系統得到持續修復

在生態保護修復方面,近十年我國累計完成造林9.6 億畝,占全球人工造林的1/4。森林覆蓋率達到23.04%,提高2.68 個百分點,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連續30 多年保持雙增長,成為近20 年來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16]。初步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持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建成首批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地面積占全國陸域土地面積的18%。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提前實現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愛知目標”要求,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71%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17]。

在生態保護修復監管方面,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指導全國中長期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水平建設提升。生態環境部等七部門持續聯合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工作,加大對自然公園的監管力度,嚴肅查處各類違法違規行為。

1.4 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不斷健全

在生態文明領域法律和制度體系方面,大氣、水、土壤、噪聲、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核安全等領域30 多部法律完成制修訂,全要素的生態環境法律法規體系基本建立?;拘纬缮鷳B文明“四梁八柱”性質的制度體系[18]。完成對31 個?。▍^、市)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兩輪的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并對6家中央企業和2 個國務院有關部門開展督察[19]。加強黨的領導,明確各級黨委和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生態環境質量負總責,各地區各部門切實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市)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等改革舉措加快推進,全國生態環境保護機構隊伍建設和技術能力持續加強。

在公眾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方面,全社會對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關系認識發生深刻變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全民節約意識、生態環保意識、綠色發展意識顯著提升。環境信息公開渠道多元化、覆蓋全面化,大氣環境、水環境質量信息全面公開,環?;A設施向公眾開放。環保公益訴訟和社會監督機制漸趨完善。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美麗中國共建共享共治局面初步形成。

在全球環境治理方面,堅定踐行多邊主義,努力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20]。推動《巴黎協定》達成、簽署、生效和實施,達成《中美應對氣候危機聯合聲明》《中美關于在21世紀20 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引領全球氣候變化談判進程。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第一階段會議,發布《昆明宣言》,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注入強大政治推動力[21]。推動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環境治理水平,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22]。

2 美麗中國建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十年來,美麗中國建設邁出了重大步伐,但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仍然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時期。保護與發展長期矛盾和短期問題交織,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緩解,綠色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水平對標美麗中國建設目標要求還有較大差距,推進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面臨多方面問題與挑戰。

2.1 綠色低碳發展水平與國際先進差距尚存

我國仍處于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的歷史階段,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重點區域、重點行業污染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生態環境新增壓力仍在高位,一些地方高耗能高排放項目還在盲目發展。我國距離實現碳達峰目標已不足10 年,從碳達峰到實現碳中和目標也僅有30 年,與發達國家相比,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任務艱巨。

我國綠色發展整體水平仍然不高,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尚未根本轉變,綠色轉型的內生動力不足。高耗能行業產品單位能耗普遍高于世界先進水平,資源能源利用效率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2021 年,我國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56.0%,遠高于美國的12.0%、德國的17.5%、日本的26.3%,以及世界平均的27.0%。單位GDP 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 倍,德國的3.0倍、意大利的3.2 倍、英國的3.4 倍。單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0~1.1 t/萬元,距離中等發達國家現狀水平(0.3~0.6 t/萬元)尚有較大提升空間。單位GDP 用水量分別是以色列、德國、瑞士的5.4 倍、5.5 倍、10.3 倍,單位增加值用水量低于加拿大、法國和美國。經濟綠色低碳轉型與技術創新提升空間巨大,技術標準滯后,主要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對標發達國家現狀,我國垃圾分類、綠色建筑、綠色出行等方面也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2.2 優質的生態環境供給對標發達國家和人民所需仍有差距

到2035 年,我國人均GDP 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就要求我們要達到世界上中等發達的主要經濟體或者發達國家歷史同期的生態環境保護水平。當前發達國家空氣質量已接近世界衛生組織準則值,而我國PM2.5濃度為發達國家3 倍左右,為中等發達國家的2 倍左右。O3污染水平相當于美國2000 年左右的水平。長江、珠江等流域水質與萊茵河水質基本相當,但海河、遼河等流域還有一定的差距。歷史遺留土壤污染問題解決難度大,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基礎薄弱,滯后于發達國家15~20 年。我國生態環境風險防控工作由于起步較晚,目前形成的生態環境風險防范體系大量參考引用了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技術成果,在事故數據庫構建、劑量—效應研究等方面與國外發達國家還存在差距。

森林覆蓋率雖呈逐步提高態勢,但仍遠低于全球30.7%的平均水平。全國人均森林面積和濕地面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森林單位面積蓄積量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78%,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遠低于聯合國提出的60m2的最佳人居環境標準。受生態系統敏感脆弱性較高、氣候變化等自然因素,以及長期大規模、高強度開發活動影響,部分區域生態系統受損退化問題依然突出,生態系統穩定性差、質量偏低,生態空間遭受擠占時有發生,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壓力加大,生態保護修復面臨較為嚴峻的形勢。此外,生態資源尚未能有效地轉化為優質的生態產品和公共服務,生態服務價值未能充分顯化和量化。

2.3 生態環境根本好轉面臨更深層次的治理需求

生態環境面臨多領域、多類型、多層面的問題累積疊加,傳統煤煙型污染與O3、PM2.5、VOCs 等新老環境問題并存,生產與生活、城市與農村、工業與交通環境污染交織,未來需要解決的環境問題數量大、分布散、隱藏更深且更不易發現[23]。在生態方面,生態空間遭受持續擠壓,部分地區生態質量和服務功能持續退化,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噪聲、海洋污染問題逐漸成為治理重點。

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污染治理仍偏重物理、化學治理技術與工程措施,系統性解決水、大氣、土壤等污染問題的思維仍顯不足。在大氣環境污染治理方面,對生態廊道建設、城市綠色空間優化的增容效應和措施考慮不足。水環境污染治理方面,水生態恢復治理技術仍處于探索階段,對水生生物完整性考慮仍顯不足,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的治理體系仍不完善。土壤環境污染治理方面,對土壤微生物圈的反饋機制、生態閾值研究不足,生物修復技術運用不夠。

此外,我國地域遼闊,地區間經濟基礎、地緣特征、資源稟賦差異巨大,各地在生態環境治理、節能減排貢獻、綠色產業扶持政策等方面均有不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東中西、南北等區域梯度差異更加鮮明。東部沿海地區在高質量發展中搶占先機,生態環境質量相對領先,而部分中西部地區和北方地區結構調整緩慢,傳統產業存在路徑依賴,經濟發展的環境壓力仍然較高。產業區域性轉移特征突出,污染企業向中西部地區、城鄉接合部、農村地區轉移趨勢明顯,加劇了這些地區的環境壓力。全面統籌解決區域城鄉生態環境問題難度較大。

2.4 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當前的環境治理體系中仍以行政控制手段為主,但我國區域資源稟賦差異較大,在環境治理全流程管控過程中,現代化水平不足,仍缺乏針對性的環境治理差異化管理模式。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尚未完全形成[24]?,F代化的多元環境治理體系構建不完善,環境治理多元化市場培育不健全,生態產品轉化機制還亟須加強,綠色金融手段與方式有待拓展??萍紕撔乱I作用不強,亟須抓緊部署低碳前沿技術研究,推進廢棄物資源化技術體系、新型能源體系建設,發揮綠色科技在促進產業提質增效升級中的引領作用。

同時,生態環境保護責任主體內生動力未得到有效激發,綠色發展與環境治理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生態環境市場機制不完善等。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改革頂層設計基本完成,但距離各地區、各部門建立完善的機構、強有力的人才隊伍,形成有效配套機制與能力,落實各項改革要求,實施有效管理,仍需長期努力。對標新時期生態環境治理需求,生態環境監管能力和環境基礎設施領域存在突出短板,地方在整合組建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隊伍等工作中還有較大差距。

3 新時代美麗中國建設總體思路

3.1 總體思路

推進美麗中國建設,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以促進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本質要求,以2035 年生態環境保護水平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當前平均水平為對標參照,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現代環境高效能治理。從綠色低碳發展、環境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重點領域,力爭經過三個五年的不懈奮斗,基本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目標,讓綠色成為美麗中國最鮮明、最厚重、最牢靠的底色[25],使藍天白云、清水綠岸、碧海凈土、田園風光成為常態,為共建清潔美麗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3.2 主要目標

根據黨的二十大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戰略安排,到2035 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到21 世紀中葉,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提升,全面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現,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其中,2035 年的主要目標是:基本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推動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大氣、水、土壤等環境狀況明顯改觀,城市和鄉村品質全面提升,人居環境更加美好;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基本建立,森林、河湖、濕地、草原、海洋等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明顯改善;實現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基本建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發揮更加重要作用;全面建立生態文明體系,基本實現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26]。

3.3 基本路徑

到2025 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明顯進展[27]。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實施全面節約戰略,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加快推進PM2.5與O3污染協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推進大江大河及重要湖泊生態保護恢復,水環境穩定向好,水生態建設加強,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土壤污染防治管理制度逐步健全,“無廢城市”建設扎實推進,核與輻射安全水平保持世界先進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有效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穩定提升,碳排放強度持續降低;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加快形成。

到2030 年,生態環境全面改善,美麗中國建設實現新提升。綠色低碳發展水平顯著提升;全國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全國PM2.5與O3濃度持續下降,全國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目標基本達標,水生態功能初步恢復,基本消除城鎮黑臭水體,海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三分之二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無廢城市”建設,核與輻射安全水平處于世界先進水平;重要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現代環境治理體系不斷健全。

到2035 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廣泛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達到25μg/m3左右[28],美麗河湖和美麗海灣處處可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開展“無廢城市”建設,核與輻射安全水平保持世界先進水平;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明顯改善,重要生態系統指示性物種野外種群數量明顯增加;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碳排放總量和強度持續下降;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基本實現。

4 新時代美麗中國建設重點任務建議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诖?,提出了新時代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八個方面重點任務。

4.1 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協同推進綠色經濟、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是我國由經濟高速增長階段轉向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必由之路,也是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的方法路徑。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需要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優化和倒逼作用,制定出臺有利于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和用地結構調整優化的政策。大力支持低耗能、低污染的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業、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推動傳統產業智能化、清潔化、可持續化改造。在推動綠色低碳流通方面,重點是推進鐵水、公鐵、公水等多式聯運,加快鐵路專用線建設。打造建立低成本、高效率、少損耗、多保護的綠色物流。在推動綠色低碳生活方面,采用多渠道、多元化、多媒介的宣傳方式,普及節能環保的消費理念,優先提高衣、食、住、行、用、游等重點領域綠色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在資源能源集約節約利用方面,重點是實施全面節約戰略,對資源能源實施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構建多層次資源高效循環利用體系。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加強再生資源回收利用。

4.2 推進實施國家重大戰略綠色發展

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海南自由貿易港等國家重大戰略是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主戰場,需要充分發揮國家重大戰略綠色發展在美麗中國建設過程中的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首先,牢固樹立國家重大戰略綠色發展“一盤棋”思想,著力構建多主體、多領域、多層次工作推進聯動機制,形成發展規劃、攜手謀劃、行動計劃有機銜接良好格局,努力實現生態文明共建共治共保共享共贏。其次,需要創新區域綠色發展機制,京津冀地區重點是深化生態環境協同立法、建立清潔能源統籌調配機制,長江經濟帶要實施全流域按單元精細化分區管控,粵港澳大灣區主要是推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長三角區域高水平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黃河流域關鍵在于嚴格實施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海南省要積極創新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此外,積極推動碳達峰、大氣環境治理、流域海域治理、土壤農村環境治理、生態環境風險防控、區域性創新平臺、監測監管能力建設等方面重大任務重大工程落實,形成差異化推進格局。

4.3 深入推動環境污染防治

生態環境根本好轉,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顯著特征和目標任務。當前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還是中低水平上的提升,與美麗中國建設目標要求及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需求相比還有不小差距。這就需要在鞏固污染治理成效基礎上,更加注重生態環境治理的提質增效,科學把握生態環境治理時序、節奏和步驟,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29]。在空氣質量改善方面,重點是聚焦秋冬季PM2.5污染治理、VOCs 和氮氧化物減排、路、油、車系統治理,以PM2.5與O3污染協同控制為主線,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在水環境質量改善方面,需要統籌好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陸域和海域,污染減排和生態擴容兩手發力[30],加強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生態保護治理,推動水環境治理向水生態保護轉變,全面推進美麗河湖建設。在近岸海域水質改善方面,需要堅持河海聯動、系統治理,加強海洋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修復,強化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海灣、河口、岸灘等區域塑料垃圾清理行動,防范和降低海洋生態環境風險,全面推進美麗海灣建設。在土壤污染源頭防控方面,通過實施一批針對性源頭預防、風險管控、治理修復優先行動,確保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有效管控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和地下水污染風險。

4.4 統籌加強城鄉環境治理

城市和鄉村是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載體[31],要推進城鄉建設一體化發展,促進區域和城市群綠色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城市,打造綠色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首先是做好城鄉綠色發展和環境治理、城鄉生態環境相關規劃和政策制定的統籌,充分發揮城市群、都市圈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引領作用[32],讓城市綠色轉型和鄉村振興相互促進。其次是提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建設形成城鄉綠色低碳基礎設施和環境基礎設施一體化網絡,強化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環境治理風險防控,探索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生態環境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再次是加強工業生產、建筑施工、交通運輸和社會生活等噪聲監測和監管,制定重點領域和重點區位的專項整治方案。加強規劃引導和監督管理,強化光污染防治和城市環境振動控制。要將城市更新作為綠色城鎮化建設重大契機,鼓勵開展兼顧生態環境保護、公共健康、生活品質、人力資本等多重效用的最佳實踐。將適應氣候變化要求、溫室氣體排放控制等納入綠色城鎮化建設重要內容,建設綠色低碳城市、環境安全城市、韌性城市。最后是引導鄉村因地制宜推動生態資源、生態優勢轉換為經濟資源、產業優勢,以生態產品新供給重塑城鄉功能和城鄉分工。推進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鄉村環境整治與發展特色農村經濟相結合、實現以綠色生態農業為導向的多元化農村產業經濟發展。

4.5 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

生態系統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生態基礎?,F階段生態系統整體質量和穩定性狀況不容樂觀等問題制約著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要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全面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在提升自然生態服務功能方面,繼續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生息,實施好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有效恢復自然生態承載能力,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聚焦水土脆弱、缺林少綠、生態退化等突出問題,在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黃河重點生態區、長江重點生態區、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南方丘陵山地帶、海岸帶等區域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防治外來物種侵害,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全過程,創新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機制,推進釀造、燃料、藥品等方面替代資源研發和成果轉化,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改善民生有機結合,持續加大重點區域、流域和海域生態保護監管力度,開展生態系統保護成效監測評估。

4.6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是牽引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驅動[33]。要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首先是構建好短、中、長期協調一致的應對氣候變化戰略和規劃,明確2030 年、2035 年、2050 年和2060 年碳減排總量與綠色轉型發展目標,為漸進強化碳排放控制目標、行動和政策提供穩定連貫的制度保障與行動指引。其次是積極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節能降碳增效,于工業領域、城鄉建設、交通運輸、循環經濟、科技創新、碳匯能力鞏固提升、綠色低碳全面行動、各地區梯次有序碳達峰等各項行動,在這過程中,需要處理好降碳和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糧食安全和群眾正常生活的關系,尤其是要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加強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建設,確保能源安全。再次要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全面提高環境治理綜合效能,實現環境效益、氣候效益、經濟效益多贏[34]。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此外,積極適應氣候變化,明確適應重點領域,布局適應重大工程建設。做好全領域氣候風險近中遠期評估。構建分區域、分領域、分行業的適應技術體系,提供解決適應問題的最佳實踐。

4.7 構建生態環境風險防控體系

強化生態環境風險防控、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和生態環境安全是關系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實現的重要因素。面對生態環境事件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要以健康風險防控和生態安全保障為核心,以風險防控體系和防控能力為驅動,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等多種手段實現全領域全過程生態環境風險防控。在頂層設計方面,將生態環境風險管控納入美麗中國建設的方案,明確三個五年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在固體廢物系統治理方面,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分三個五年實現全國地級及以上“無廢城市”建設全覆蓋。在“一廢一庫一品一重”等高風險領域,大力加強對危險廢物、尾礦庫、危險化學品、重金屬環境監管,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加強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不斷強化環境風險防控。在新污染物治理方面,推進實施新污染物治理行動方案,聚焦重點物質,識別重點地區、行業、管控環節、環境介質,分階段實施精準管控示范。此外,還需要建立健全生態環境與健康調查、監測和風險評估體系,將生態環境與健康理念融入生態環境管理全過程,穩步開展水、土壤、化學品等生態環境與健康風險管理。

4.8 推動全球環境治理和可持續發展

地球是人類的共同家園。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對全球的可持續發展進程具有重大的示范帶動意義。要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共建繁榮、清潔、美麗的世界。一方面,要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海洋環境治理、核安全等國際合作,履行好消耗臭氧層物質、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汞、危險廢物等領域國際環境公約。另一方面,要聚焦國際社會關注的問題,積極參與國際規則、標準、法律的動議和制定。持續推動聯合國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建立更為緊密的綠色發展伙伴關系,加強多雙邊和區域生態文明建設交流與合作,持續推動共建綠色絲綢之路。此外,主動走向世界,分享生態文明理念、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治理經驗,推動世界經濟綠色復蘇和生態文明建設協調并進,為實現2030 年可持續發展目標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

猜你喜歡
環境治理美麗綠色
綠色低碳
渤海海洋環境治理的演化博弈分析
國家鄉村環境治理科技創新聯盟
城市水環境治理問題及對策探討
聯合國環境治理體制
綠色大地上的巾幗紅
我們創造美麗
平凡又美麗
誰是最美麗的蟲(三)
不可錯過的美麗配飾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