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職業教育法的幾個主要特點

2023-01-20 15:33孫善學
江蘇高職教育 2022年5期
關鍵詞:教育法教法法律

孫善學

(北京外國語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北京 100089)

1996年9月1日起施行的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簡稱“原職教法”)誕生于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初,反映了在我國改革開放前期推進教育體制改革、發展職業教育的主要意圖。原職教法與我國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1995年9月1日起施行)相銜接,在第一條就有“根據教育法和勞動法,制定本法”的表述,反映出原職教法對于職業教育橫跨教育和工作兩個世界的基本認識。

26年來,職業教育發展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國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由1996年的38%增長到2021年的91.4%,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1996年的8.3%增長到2021年的57.8%,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經從“能不能上學”的問題轉變為“上什么學”的問題,教育發展模式從注重規模增長轉變為高質量發展,更加重視優化教育供給結構和促進教育機會平等。從經濟發展看,2021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為1143669.7億元,是1996年71176.6億元的16倍。當今職業教育發展的經濟環境、企業條件與原職教法頒布的年代相比已有天壤之別。因此,修訂職業教育法面對的是職業教育主要矛盾、發展模式和環境條件的滄桑巨變。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和高質量發展催生出工作模式、就業結構、技能需求的革新,職業教育發展面臨更多新情況、新挑戰、新機遇,修訂職業教育法必須立足新時代、新經濟、新技術、新職業等特點,解決發展問題和補齊短板,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加大制度創新、政策供給和保障力度。

自2008年開始,全國人大先后三次將修訂職業教育法列入立法規劃,至2022年4月2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簡稱“新職教法”),修法過程歷經14年。前兩次啟動的職教法修訂工作都曾拿出“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征求意見,但由于職業教育跨領域、跨部門的特點,涉及利益主體多,在部分關鍵問題上意見有分歧,難以形成一致共識,最后都停在了半途而沒有進入全國人大審議程序。但兩次修法作了大量奠基性工作,如2015年3月至5月,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同志親自擔任組長,開展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執法檢查,全面總結了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成就,發現和查找職業教育發展存在的困難、矛盾和問題,制定改革發展的政策舉措,為后續修訂職業教育法提供了依據、打下了基礎。

2022年新職教法對原職教法做出了全面修訂。新職教法共八章、六十九條,比原職教法新增三章、二十九條,篇幅是原職教法的近三倍。學習新職教法,應重點把握和深刻認識其時代性、全局性、科學性和權威性的特點。

一、新職教法的時代性特點

新職教法立足反映時代精神、體現時代特征、解決現實問題,力圖從制度上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保障勞動者接受職業教育的權利,促進就業創業,為建設教育強國、人力資源強國和技能型社會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

一是將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政策舉措及時轉化為法律規范。例如,新職教法第三條提出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表述直接引用了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關于職業教育工作重要指示的內容;再如,新職教法第三條提出“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這一表述來自國務院2019年頒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又如,第四條提出“職業教育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德技并修,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面向市場、促進就業,堅持面向實踐、強化能力,堅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這一表述來自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21年印發的《關于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二是將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相結合,及時將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實踐成果、理論成果上升為法律規定。例如,職業學校在辦學實踐中采取多種形式為學生提供職業規劃、職業體驗、求職指導等就業創業服務,在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為此新職教法在第三十九條規定“職業學校應當建立健全就業創業促進機制”,將實踐做法上升為工作機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又如,在新職教法中出現的學徒培養、訂單培養、貫通培養、上崗實習、職業技能競賽、職業教育集團、產教融合型企業、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職業教育活動周、學分銀行等,均是我國職業教育戰線長期實踐探索形成的經驗做法或模式,已被實踐證明符合職業教育特點和規律,本次修法將這些重要成果及時固化為法律規定。

三是扎根中國與融通中外相結合,從法律的角度闡釋職業教育發展的中國特色,為世界提供職業教育的中國方案。例如,新職教法第四條明確的“七個堅持”就是我國發展職業教育的基本經驗;又如,第二條明確我國職業教育范疇為“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第六條明確“政府統籌、分級管理、地方為主、行業指導、校企合作、社會參與”的職業教育實施體制體現了大職業教育主義的多元辦學和社會協同等,構成了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模式;再如,以產教融合為職業教育的治理特色、校企合作為職業學校辦學的基本模式、工學結合為育人基本模式、德技并修為育人基本標準,提出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技術技能傳承與創新、中國特色學徒制等新命題,反映了新職教法對職業教育基本規律的準確把握。

二、新職教法的全局性特點

修訂職教法需要統籌考慮各種事關職業教育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提高法律的針對性、可操作性,使之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在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后,新職教法任何一項制度設計或政策規定都可能關乎全局,必須堅持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原則,站在教育改革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作出整體性謀劃。

一是將中央關于“要把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位置”[1]的要求體現在法律規定中。例如,第三條規定“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推進職業教育改革,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建立健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符合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的職業教育制度體系”,體現出高度重視、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國家意志;再如,第八條規定“國務院建立職業教育工作協調機制”,明確了中央政府統籌協調全國職業教育工作的責任;又如,第七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發展職業教育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要求各地發展職業教育要與促進就業創業和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技術優化升級等整體部署、統籌實施,強調了職業教育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明確了職業教育的教育性、經濟性、民生性。

二是對接科技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構建面向人人、面向終身、面向全社會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例如,新職教法第十四條規定“國家建立健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產教深度融合,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并重,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層次職業教育有效貫通,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新增了第四章“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并將技工學校、技師學院納入職業學校體系,體現出在我國職業教育體系中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同等重要、各類教育機構和培訓機構同等重要的立法意圖。又如,“職業教育體系”一章共有六條內容,其中第十八條專門寫“殘疾人職業教育”,用了171個字,充分體現了職業教育體系的包容性。

三是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確建設技能型社會目標,構建了“分級管理、多元辦學,需求對接、內外呼應,縱向銜接、橫向協同”的職業教育治理框架。例如,第九條規定“國家鼓勵發展多種層次和形式的職業教育,推進多元辦學,支持社會力量廣泛、平等參與職業教育”,體現出新職教法的“大職業教育主義”思路更為明確,同時規定了群團組織、行業組織、事業單位、用人單位、新聞媒體等對發展職業教育負有指導、支持或引導的責任和義務,從法律角度主張發展職業教育是全社會責任,在建設技能型社會中各級政府、各個行業、每個組織、每位公民都有擔當的責任、應盡的義務。

三、新職教法的科學性特點

新職教法是職業教育內在規律的反映,也是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指導下的中國職業教育長期實踐的結晶。新職教法明確職業教育類型,厘清職業教育概念,劃定職業教育范疇,制定運行規則,增強了職業教育法的科學性。

一是新職教法確立了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其第三條規定“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明確發展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相統一,這為開展職業教育科學研究、建立職業教育學科體系奠定了基礎。在類型教育定位的基礎上,新職教法還明確了我國“雙軌教育制度”,通過第三條、第九條、第十一條、第十四條、第十五條、第十六條對職業教育“軌道”作出科學表述,對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有機融通做出了制度安排。

二是新職教法明確了“職業教育”法定概念。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職業教育,是指為了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備從事某種職業或者實現職業發展所需要的職業道德、科學文化與專業知識、技術技能等職業綜合素質和行動能力而實施的教育,包括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边@是首次在法律層面明確職業教育概念與內涵,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類型確定為技術技能人才,劃定職業教育范疇為“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這對于深化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三是新職教法建立了內部與外部邏輯對應、要素銜接、協同發展的運行機制。第十一條規定“實施職業教育應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第九條規定“國家發揮企業的重要辦學主體作用,推動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第十三條規定“國家鼓勵職業教育領域的對外交流與合作”,分別明確了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行業企業和對外交流等“內外關系”;新職教法規定了行業主管部門定期發布人才需求信息的機制,建立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考試招生制度、中高職貫通招生和培養制度、各類教育或學習成果認證積累和轉換機制、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等制度或機制,構建了職業教育體系各部分、各要素之間的運行規則。

新職教法堅持從企業端發力,推動形成校企合作命運共同體。如在第一章“總則”中強調職業教育實行“校企合作”(第六條),推動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第九條);第三章“職業教育的實施”中明確企業可以設置專職或者兼職實施職業教育的崗位(第二十四條),對產教融合型企業落實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減免及其他稅費優惠(第二十七條),引導企業按照崗位總量的一定比例設立學徒崗位,并與職業學校以中國特色學徒制方式聯合招生、合作培養(第三十條),明確鼓勵行業組織、企業等參與職業教育專業教材開發(第三十一條)等等。從這些調動企業積極性的重要規定可以看出,新職教法反映了職業教育特點和客觀規律,體現出科學立法的特點。

四、新職教法的權威性特點

法律是調整權利和義務的行為規范,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自然具有權威性。這里討論的新職教法的權威性不是指作為法律來講的一般意義上的權威性,而是相對于原職教法和其他相關法律而言具有的“權威性”特點。

一是新職教法直接引用憲法為立法依據,增強法律的權威性,體現出職教法在教育法規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新職教法在第一條就申明“根據憲法,制定本法”,而不再采用原職教法“根據教育法和勞動法,制定本法”的表述,提升了新職教法的法律地位。在我國教育法規體系中,目前只有教育法以憲法為立法依據,其他專門法律如高等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教師法、民辦教育促進法等,都是以憲法和教育法為立法依據。從這一點上看,新職教法與其他教育專門法律有明顯區別,反映了職業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的特殊性。

二是新職教法專門增設了法律責任一章,讓法律“長牙齒”。新職教法第七章“法律責任”由第六十三條到第六十七條共5條組成,共計733個字,針對職業教育活動中特定的違法行為設立了法律制裁措施,涉及的相關主體有教育部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或者其它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企業、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勞務派遣單位或者個人,加大了對學生、企業職工正當權益的法律保護力度,進一步強化了依法辦學、依法治教意識。

三是新職教法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制度體系、話語體系,樹起了法律標桿。例如,第三條提出“職業教育制度體系”,這個制度體系包括了職業教育實施體制、職業教育辦學體制、職業教育證書制度、職普教育融通制度、職業教育標準制度、職業技能競賽制度、中國特色學徒制、職業教育招生考試制度、教育質量評價制度、職業教育教師制度、實習實訓管理制度、職業教育投入制度、職業教育統計制度等三十余項制度;又如,我國現行法律中有21部涉及“職業教育”[2],新職教法第二條將職業教育概念法定化,就意味著其他法律中的“職業教育”要以新職教法的概念為基準,增強了新職教法的影響力和權威性。

通過特點分析可以看出,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實現了法律從“有沒有”向“好不好”的重大轉變,為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提供了切實有效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指引。

猜你喜歡
教育法教法法律
職業教育法大突破:取消普職分流
色彩健康教育法在老年消化內科護理中的應用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激勵教育法在農村學校教學工作中的應用
法律講堂之——管住自己的饞嘴巴
實戰視角下擒敵拳教學教法路徑研究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數學教法的合理整合
讓人死亡的法律
讓法律做主
羽毛球正手擊高球教法五步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