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微信朋友圈負面情緒的危害及對策

2023-01-24 00:02白亞波孫剛成
紹興文理學院學報(教育版) 2022年2期
關鍵詞:負面情緒微信

白亞波 孫剛成 侯 艷

(1.榆林學院,陜西 綏德 718000;2.延安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微信作為手機重要的社交軟件,憑借其便捷性、廣泛性、及時性等特點,得到了大學生的普遍青睞。大學生作為網絡最忠實的“客戶”,在全民上網的時代,當仁不讓地成為最活躍的網民群體。大學生經常用煲“微信粥”代替傳統的面對面交流,從而產生了微信朋友圈強迫癥、焦慮癥、依賴癥等不良現象。

按照馬斯洛需求理論,人是具有社會性的個體,其中歸屬、愛、尊重是人重要的精神需要。大學生也渴望與人交流,渴望得到別人的注意和贊賞。而隨著手機的普及,大學生越來越依賴手機來進行人際溝通,滿足人際交往需求。手機作為大學生“外掛的器官”,正在奪走他們的大部分業余時間,并且對他們的人際交流產生負面影響。有一句網絡流行語很好地說明大學生過度使用手機而忽視現實人際交流的現象:“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就坐在你面前,你卻在用手機和我交流”。為準確了解微信朋友圈對大學生負面情緒的影響,筆者自主設計調查問卷,借助問卷星隨機對陜西高校的403名大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顯示,不少大學生因過度依賴微信朋友圈,從而忽視了現實人際交往,不僅如此,微信朋友圈的負面情緒還會形成輿論效應,進而對大學生群體的理想追求和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造成大學生普遍安于現狀、消極應對學業等現象。

一、大學生微信朋友圈負面情緒成因概述

微信作為大學生人際交流和情緒表達的一種典型方式,是否能夠窺探出大學生真實情緒狀態呢?微信朋友圈情感流露與大學生所經歷的生活、學習又有怎樣的聯系?

在本次調查的403名大學生中,80%以上的學生在玩微信時把時間花在了關注朋友圈好友動態以及他們發表或轉發的各類信息上,但是,對他們的真實情況卻并不關注。98%的學生都曾經在微信朋友圈發布過負面情緒。從發布的內容上看,42%的負面情緒和負面信息與學習有關,如對學習的厭倦、焦慮與迷茫等;26%的負面情緒和負面信息與生活、情感有關,如與異性交往中發生的不愉快等;32%的負面情緒和負面信息是反映社會問題的,如對社會的不滿等。

近年來,國內學者對大學生情緒狀態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在這些成果中,學者們對大學生負面情緒做了大量深刻剖析,認為大學生負面情緒主要是因為長期學習壓力大,生活條件較寬裕,但生活較單一,認知能力差以及缺乏情感關懷所導致的。在我們調研的學生中,65%的學生認為發布負面情緒的原因來源于生活壓力、學習壓力、情感困惑,35%的學生認為發布負面情緒的原因來源于社會因素以及未來的不確定性等。當下在校大學生普遍出生于新世紀,從小沐浴在高度發達的物質生活環境中,缺少吃苦和勞動經歷,對父母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付出缺少共情性的認識,因此,心理普遍較為脆弱,再加上學習壓力大,成長過程中一旦環境發生不良變化,物質得不到滿足或目睹了不平等的社會現象,往往會產生憤世嫉俗和消極厭學等不良情緒。再加上認知能力和理性思維普遍不完善,大學生極易混淆主客觀因素,而產生極端性和片面性的歸因認識。在這樣一種帶有感染性、氛圍性的普遍環境下,大學生負面情緒便應運而生,并呈現復雜性和多樣性的傳播途徑,如借助網絡宣泄情緒,表達不滿,通過網絡獲得情緒“共享”,麻痹自我等。

二、大學生微信朋友圈負面情緒的危害

(一)不利于人際交往

微信朋友圈帶有負面情緒的信息一經發布,便會產生微妙的蝴蝶效應和暗示效應,即情緒感染生效。按照情緒感染理論,人作為社會性個體,通過與一定組織或群體中其他人產生情緒互動來進行社交活動。當他人的負面情緒對自己造成相似的情緒影響后,就可能是一種損人不利己的行為。同理,當自己的負面情緒釋放在微信朋友圈這種公共空間時,也會產生相似的負面影響。因此,微信朋友圈作為公共網絡空間,一旦滲透進負性價值、負面情緒,便會引發朋友圈好友情緒連鎖反應,進而產生不必要的相互猜疑、想象等心理現象,非但沒有收到尋求理解認同、釋放情緒的效果,反而給情緒發布者和接收者造成更多情緒負贅。通過研究相關文獻,結合自己的實際調研,筆者歸納出朋友圈負面情緒對人際交往所產生的影響更多地表現為負面性,即一方面加劇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不信任感,甚至引發信任危機,另一方面弱化了大學生現實人際交往能力,使大學生習慣于依賴網絡人際溝通方式,而對現實人際交往產生諸多不適感。在我們的調研中,72%的學生表示在發布負面情緒或帶有負面情緒內容的文章時,會產生各種心理顧慮,如擔心被別人說三道四,害怕別人覺得自己心理不健康,擔心別人因此而屏蔽自己的微信朋友圈,15%的學生認為會產生朋友間的猜疑,加劇不信任感,造成社交障礙和自我封閉,只有13%的學生表示在發布負面情緒時持無所謂的態度。在這方面,也有研究表明,大學生由于長期習慣于網絡溝通,從而降低了現實中的人際溝通欲望和能力。

(二)影響理想追求

大學生由于認知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加上承壓能力弱,致使他們傾向于以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發表自己對生活、學習、社會等的消極看法,如抱怨生活、厭惡學習、不滿社會,這些情緒在一些網絡媒體的煽風點火和借題炒作下逐漸演變為各種頹喪文化,如各種消極表情包,充滿自嘲意味的“喪言喪語”(比如“經過十年的不斷奮斗和磨礪,我終于從一個懵懂無知、敏感脆弱的少年成長為一個懵懂無知、敏感脆弱的青年”)。這種帶有解壓與自嘲目的的頹喪情緒,在大學生朋友圈中必然會引起“狂歡”效應,進而影響到眾多大學生的心理,使他們產生某種情緒“平衡”,從而淡化了現實壓力與悲傷情緒。但是,長期浸淫在這種消極文化和情緒氛圍中,勢必會動搖大學生的理想信仰,使他們逐漸認識到追尋理想是要付出巨大代價的,而前路既然“漫浩浩”,理想既然“一片渺?!?,何不放棄過高的追求,沉溺眼下,“及時行樂”“青春所剩不多,吾輩還需珍惜”。這種看似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大學生理想和現實矛盾的頹喪文化,與我們國家倡導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文化背道而馳,不利于對大學生進行理想教育。調研發現,85%的學生認為,朋友圈負面情緒對自己和別人造成了不良影響,會麻痹大學生的情緒和精神,從而形成消極文化氛圍,只有15%的學生認為,在朋友圈發布負面情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發布者的心理壓力。在處理理想和現實關系問題上,有些大學生秉承實用主義思想,喪失中國知識分子應有的家國情懷,對“追求共產主義最高理想”之類話題表示淡漠,甚至直接避而不談,只在乎追逐眼前微小而實用的“小確幸”[1]。

(三)有害身心健康

如前所述,朋友圈中的負面情緒很容易產生蝴蝶效應和暗示效應,使好友情緒受到感染,而消極的情緒會直接損害大學生的身心健康。調研發現,66%的大學生認為朋友圈負面情緒和負面信息與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存在正相關。大量研究表明,過度的或者說經常性的情緒低落是導致大學生精神障礙和身體疾病的重要原因,情緒低落會使人體腎上腺激素分泌增加,血壓升高,身心緊張,進而使大學生容易無緣故地抱怨他人,亂發脾氣,久而久之會影響身心健康,造成失眠、焦慮、抑郁等精神障礙和內臟功能下降,誘發身體方面的疾病。大學生正值風華正茂的青年時期,理應保持奮斗狀態,才能戰勝各種挑戰,才能實現自我人生價值,而奮斗的資本是強健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

三、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微信朋友圈負面情緒應對策略

積極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分支學科,它在關注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基礎上,研究人們如何獲得生命的幸福感和快樂感。積極心理學提倡用積極的信念、開放性的視角解讀人的心理現象和社會問題[2]。積極心理學重視人本理念,注重人在活動和實踐中的發展,提倡鼓勵、積極暗示等方法,主張發掘個體身上的積極品質和力量,以對抗因自身或環境因素而產生的負面情緒,幫助個體積極地投入到生活、事業、社會交往等各個方面,從而實現人生價值。

近年來,國內專家越來越認識到積極心理學理論在大學生身心健康教育和德育中的內在價值。不少學者通過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運用調查、訪談、實驗等方法,發現積極心理學在培養學生“積極品格”方面有重大的作用。研究表明,大學生消極情緒的背后蘊含著他們意欲融入社會,解決社會和生活中突出問題,從而建構良好的社會秩序和生活愿景的積極力量,因此,高校教師要抓住大學生這種深層次的積極心理,擯棄一味否定大學生不良情緒的錯誤態度,轉向努力培育大學生積極品質的軌道上來。

(一)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育積極心理品質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克服大學生的消極心理,助力大學生形成陽光心態和積極行為。大學生由于剛剛經歷高中煉獄般的高壓應試環境,對學習由原來的“背水一戰”“積極進取”,到入學后的“一勞永逸”“坐吃山空”或“迷茫不定”。這種由火熱到冰冷的巨大轉變,使他們對自我人生價值和自我效能感產生巨大懷疑,甚至不少人產生懊悔心態,對自己過往學習經歷和奮斗人生全盤否定,對教育制度產生抱怨,從而形成了不良情緒宣泄習慣,于是就有了不少985、211名校大學生和眾多“雙非”大學生仇視學習或厭惡自己所學專業的現象。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還要利用環境教育資源,激發更多學生參與多種形式的活動,多方合力培養大學生良好品質。積極心理學認為, 人人都具有巨大的潛能, 都有追求自我實現的需要, 都有整合自己的力量和克服困難的能力。大學生作為剛剛踏入成人世界的特殊青年群體,他們在進入大學后的四年時光里,其心理、生理會發生巨大變化,其知識、修養、社交、生活能力會得到快速發展。但盡管如此,大學生的認知能力仍有很大缺陷,他們的情感易于被外界環境刺激,導致產生偏激認識和錯誤行為;他們的觀念易于受到以微信為主的網絡社交工具影響,導致形成錯誤的意識和看法,從而產生消極社交行為,如規避、怯懦、自卑等。因此,高校應采取多種方式來幫助大學生提高認知能力,充分發揮高校心理咨詢中心(室)的功能,糾正大學生對人、事的不良看法和認識,幫助他們克服偏見,緩釋壓力,排除障礙,樹立自信、自尊、自愛的良好心態,塑造積極、健康、陽光的理想人格。在高等教育中,培養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要全面打造一支育人隊伍,應使諸多育人力量形成合力,趨向一致并逐步形成集聚效應[3]。按照積極心理學理論,個體積極心理的形成過程與環境有巨大聯系,因此,高校要著力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建立積極心理品質養成的支持系統,利用輔導員、思政教師、社團、課堂、微信等資源,對大學生實施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心理健康指導。堅持以人為本原則,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講座、心理疏導座談會,有意識地向大學生傳遞積極思想和正面情緒,及時排除大學生負面情緒和心理垃圾。除此之外,大學應該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體育活動,以豐富大學生業余生活,幫助他們更多地參與到校園人際互動和精神活動中去,使他們認識到自身是有價值的,有能動性和積極性的,是可以為他人和組織貢獻正能量的。

總之,面對大學生諸多心理問題,學校要高度負責,端正認識,轉變思想,多用積極引導策略,杜絕消極被動態度,多方合力,共同促進大學生健康全面發展。

(二)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培養積極社會情緒

要培養大學生關注社會的意識,以此為基礎幫助大學生養成研究和思考的習慣。進入大學,學生不但要把學習作為主業,而且要逐步強化形成自我學習的強烈追求與良好習慣。在這個知識碎片化的網絡時代,個體只有通過學習與研究才能讓自己的思想在知識的海洋里深潛,才能培養出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隨著國家深化改革以及國際形勢的風云變化,社會問題越來越復雜,因此,解決社會問題應成為學校培養人才的重要價值導向。為此,高校要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并注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引導學生從關注自我需求到關注社會問題,逐步培養大學生解決社會問題的意識與能力,使大學生將來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

加強理想信念教育,還要培養大學生的家國情懷。蔡元培先生在任北大校長時告誡學子要以“讀書勿忘救國,救國勿忘讀書”為使命,重視培養北大學子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百年來,北大之所以成為時代文化的引領者,高校的楷模,與蔡元培校長所倡導的思想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只有把個人命運同國家、民族的發展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才能充分實現自我價值,才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以學生需求為導向,革新高校教育教學

眾所周知,長期以來,我國教育問題突出,基礎教育分科化的教育模式,在高考總指揮棒作用下,學生學習思維呈現出極端追求分數的功利化特點,這種教育導向所產生的負面影響甚至延續到大學,導致大學生普遍忽視學習之外的其他事情,如人際關系處理與建構,自身與社會關系的認知等,只在乎短期“生活品質”。而微信的普及,進一步加劇了大學生沉溺網絡等虛擬的生活空間。研究表明,大學生愈依賴于微信等手機工具,其個性、情感就愈難以與現實相融,思想走向片面,情感走向極端,愛好趨于狹窄的危險就會明顯增大,大學生的社會化就面臨更大困難,最終淪為“低頭一族”而終日昏昏沉沉。

由此可知,造成大學生生活萎靡不振既有外部原因,又有教育本身的因素,因此,從教育入手,改革高校課程與教學應成為培養大學生自我效能感和積極社會情緒的首要之策和重要之舉。與基礎教育的定位不同的是,高校是培養應用型或研究型人才的地方,也就是說,高校的核心理念和取向是為社會培養建設人才,從而解決勞動力問題,促進生產力提高和社會和諧發展。而反觀當下,我們不難發現,高校教育教學普遍存在課程內容難以體現職前培養與職后工作一體化的要求,教學方式難以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評價制度難以真正引導立德樹人的落地生根等突出問題。為了凸顯人本理念,高校教育教學改革也應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是改革課程內容。高校教學改革首先應該從課程入手,改革課程的內容設置及結構比例,以適應新時代社會變化對教育提出的新挑戰、新要求。改革課程內容的重中之重,是在以人為本理念下解決供給與需求關系,也就是說,教學有效性的達成必須以學生的真實性需求為前提。新時代大學生精神需求的內容逐漸演化為價值體驗、審美感悟、人際交往、情感交流、娛樂文化等[4],并成為集諸多元素于一身的矛盾共同體,針對大學課程重理論說教,輕實踐育人,重理念滲透,輕人性關照等痼疾,課程內容的改革方向要體現體驗性、活動性、參與性、交互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點,同時注重整合理論與實踐知識,并為學生自主泛在學習提供豐富便捷的資源與空間[5],使理論知識及時鏈接實踐動態,從而起到指導實踐的效果或做到知行合一。

其次是革新教學方式。教學方式是為了實現教學目的而采用的教學手段與方法,教學方式是否新穎、獨特、靈活、多樣,是判斷教育教學水平高低的基本標準。在課堂上,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只有學生擁有了學習動機,才會對其學習活動產生積極的影響[6],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要盡量摒棄傳統的講授型、一言堂式的課堂教學模式,靈活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生活經歷與經驗去表達自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革新教學方式,還要充分相信學生,結合大學生見習、實習等經歷,構建符合大學生認知發展特點、專業發展需求的交互性、實踐性教學樣態,“建立和形成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積極引導學生的自主式學習和研究式學習”[7]。

最后是改革評價制度。作為高校教師,對大學生要有寬容的態度和堅定的信心,要用發展的眼光和辯證的思維來審視新的現象與問題。為了培養大學生積極健康的價值觀、人生觀,高校要改變傳統評價方式,注重過程性評價,把激發大學生日常學習動力、行為表現、品德建構作為重要手段,降低考試成績在大學生學習評價中的比重,這樣才能形成大學生勤于學、樂于學、精于學的良好學習氛圍,從而提高大學生綜合學習素質,使他們對學習的態度,不僅僅局限于考試過關,更主要的是放在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上,這樣才能將大學生的注意力從手機等網絡社交媒體轉移到豐富充實的精神生活之中。

(四)堅持主流文化話語權,強化網絡管理

微信朋友圈作為網絡的縮影,集中性和有選擇性地呈現出網絡熱點話題、焦點新聞、典型情緒,以“信息”的形式直接或間接地滲透深層文化價值和思想,其中不乏大量正能量或者說是主流價值觀念,但充滿負面情緒和負面能量的信息也趁機蜂擁而至,以混淆大眾耳目,造成網民價值觀紊亂,判斷力降低,從而污化了社會風氣和輿論氛圍。網絡輿論滋生出負面、淫穢、倒退、拜金、偏激等類型的聲音和渲染情緒、商業炒作、騷亂組織等行為,這些弊端在不同政治體制和文化背景的國家普遍存在,但對其不加干預,會對社會風氣、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不利影響,甚至爆發盲目的社會運動和失序的社會危機[8]?;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盵9]為了落實這一精神,我國各級政府要制定科學有效的網絡管理制度和措施,掌握主流價值話語權,從源頭上消除負面思想和消極情緒,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生態和微信朋友圈環境,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展。

加強網絡管理還要高度強化高校在保障大學生思想教育方面的責任意識和話語導向意識。大學生作為社會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復興中華民族偉大夢想的神圣使命。重視青年人的思想教育,對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價值和長遠意義。為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高校應全面協調各部門工作職能,充分發揮網絡管理部門、德育部門、團委、教務處等部門的管理優勢,傳播主流意識形態、正能量等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微信內容,對那些經常散布謠言、不健康信息和負面情緒的行為予以嚴厲處理,確保大學生所處網絡環境的健康和諧。

猜你喜歡
負面情緒微信
負面清單之后的電改
小情緒
小情緒
小情緒
正面的人和負面的人
微信
微信
微信
情緒認同
涉及商業倫理的負面事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