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哲學視域下的英語專業思政改革

2023-01-24 00:02王和玉
紹興文理學院學報(教育版) 2022年2期
關鍵詞:哲學觀英語專業話語

王和玉 戴 暉

(廣東工業大學 外國語學院, 廣東 廣州 510006)

目前的思政教育正經歷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改革階段。2020年6月1日,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1],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實施課程思政,系統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與具體顯性的思政課程不同,“課程思政”是“隱性育人+滲透教學”的“大思政”理念,即增強思政教學與專業教學的一貫性,將德育貫穿于教學各個環節,在知識傳輸過程中強化價值塑造。

外語教學內容不僅承載著人類思維,也包含著有別于中華文化傳統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態的價值體系,無疑是思政教育的重要陣地。鑒于此,學界已經開始探索英語專業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2-5]。但已有文獻僅從教學內容、方法、平臺等微觀層面探討了英語課程思政的可行性,缺乏對外語教學思政改革的宏觀探索和系統設計。鑒于英語專業思政改革的迫切性,學界亟需為全面實施“課程思政”尋找作為綱領性的學理框架。生態哲學高度關注社會價值傾向、良性生態互動和人類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可為此提供理論方向和落實方案。

一、生態哲學與英語教學

生態文明關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良性互動,是維護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物質、精神和制度的總和。生態哲學是生態文明社會的重要研究議題。對于不同的生態系統,學界提出了不同的生態哲學觀。如Bookchin[6]主張“平等社會生態觀”,Schroll[7]根據人際交往提出了“心理生態觀”,何偉、張瑞杰[8]提出了“和諧生態場所觀”,以促進生態環境保護。何偉、劉佳歡[9]認為不同的生態哲學觀本質上都可以抽象為“多元和諧,交互共生”的普適性思想,適用于所有的生態系統,體現了自然與自然、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社會與社會之間的良性運行關系?!岸嘣椭C,交互共生”的生態哲學觀主張包容和諧、避免矛盾沖突;主張協調適應、反對變革強制,其寬廣視角和基本原則與中國“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思想高度契合。

英語教學的生態面已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視,相關研究已發展20余年[10-12],研究內容涵蓋外語教學中的生態教育和生態公平、語言的生態影響力、英語教學中的人類中心論等議題。國內學界近期也開始深度聚焦外語教育的生態學問題[13-15]。就外語教育而言,培養目標、課程標準、教學理念和方法、評估手段和學生就業等問題,都離不開對教育大環境的生態考慮。課堂教學中的教師、學生、教學條件和設備、時間分配等具體細節也屬于教學研究需要考慮的生態環境問題[16]。但已有研究大都關注外語課堂生態、大學英語教師生態,相關研究零散,實證研究匱乏,研究內容和重點欠均衡[17]??傮w上,生態學思想與外語研究契合度與融合度有待加強,學界尚未從生態哲學視角系統探討英語專業思政改革的問題。

二、英語專業教學生態的不同層面

教育系統與自然界的生態系統類似,只有改善系統內部各生態因子的關系,維護教學系統的良性運作,才能優化教育效果并實現全面育人的大計。我們認為,英語專業教學改革的根本方向就是多方位優化英語教學生態,具體包括教學內容生態(課程設置和教材體系)、教學話語生態(課堂話語與教師話語)和教學環境生態(教學路徑與師生關系)三個層面。

(一)教學內容生態

教學內容生態包括課程設置和教材建設。首先,外語專業課程設置必須符合生態學原理。我國當前的英語專業教育主要是重視基本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忽視了學生的整體發展[18]。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應該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既通曉專業知識,又具備基本技能,同時人格健全而完整的人,才能滿足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時代對英語專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培養“全人”,意味著不僅要培養普通的“經濟人”“社會人”,還要培養具有強烈生態意識的“生態人”[16]。董曼霞[13]針對優化英語專業課程設置生態系統提出了四項原則——整體性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開放性原則和動態平衡原則。一方面,英語專業課程必須實現從“語言符號”到“文化理解”的轉向,著重培養英語學習主體的批判性思維、多元文化理解與對話能力[19];另一方面,當今世界教育教學改革正在經歷“以能力為導向”到“以價值觀為導向”的轉變,價值觀教育已成為教育的首要功能[5]。與此相適應,英語專業課程設置也要體現價值塑造的功能。

其次,作為主要教學資源的教材內容也要傳遞生態哲學觀念。在國家大力倡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背景下,學界亟待對英語專業教材的內容和價值觀進行科學研討,為英語專業建設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參考。當前,我國外語教材價值觀研究尚未形成規模,針對英語專業教材的探討還不多見[2]。盧愛華[20]調研了華東地區17所高校英語教材編用現狀,發現學生對英語專業教材普遍不滿,其主要原因是教材陳舊,教材質量欠佳,自編教材建設滯后。此外,大部分英語類專業教材側重于介紹英語國家語言文化,使得英語專業課程也普遍忽視中國本土文化的學習,導致學生遭遇“母語文化失語”現象。從生態學角度看,落后于時代,缺失中國傳統文化內容的語言教學都違背了生態多樣性和主導性原理,因此,有必要在英語專業教學中拓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增加涵蓋中華核心價值觀的教學內容。

(二)教學話語生態

教學話語生態屬于典型的生態話語分析,旨在研究教師如何從生態話語分析的視角洞悉課文的價值取向,過濾具有破壞性的要素,在思辨層面引導課堂方向。專業教師的生態哲學觀和話語分析能力,是實現良性教師話語生態的關鍵。

目前,生態話語分析EDA(ecological discourse analysis)已成為生態語言學的主要研究方向[21],包括四種具體范式:一是批評話語分析CDA(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重在揭示破壞性文本背后隱含的意識形態和觀念[22]1-10;二是積極話語分析PDA(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通過分析有益性話語,展示如何有意識地選擇語言資源構建良好的生態觀[23];三是結合中國文化語境提出的和諧話語分析[24],旨在促進人與自然以及語言與生態之間的和諧關系;四是傳統話語分析,利用語料庫工具對特定語篇的語言特征進行定性與定量研究[25]??傮w而言,已有的生態話語研究較少關注教育語篇[4]。

課堂話語即師生在教學時的互動話語,是教學話語生態的關鍵因子。課堂話語的質量對學生的學習效能有重要影響。與日常話語不同,師生互動話語不能具有明顯的破壞性,否則不利于二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專業教師的思政意識能保證教師話語的積極導向,打造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英語課堂[3]。

(三)教學環境生態

生態學研究重視生物對環境的感知與其有關行動之間的互動關系。在探索生物的知覺與行為之間的關聯時,心理學家Gibson[26]62曾提出“給養性”(affordance)概念,指特定的物體為特定的施動者提供的一系列行動可能性,用以解釋環境和生物之間的互動?!敖o養性”并非環境固有的特性,而是環境與生物互動的結果。自然環境中所有物質的特性都與生物之間存在著某種關系,通過互動展示“給養性”,實現相互依存的關系[27]。而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構建和諧的社會人際關系和實現良性互動,實質上也存在典型“給養性”。在特定的教育環境下,學習者會基于自己的感知與情境展開互動,判斷當下環境能否提供合適的“給養”讓自己生存和發展。

教學環境生態關涉學習者個體和群體對于教學環境的適應以及互動成長。隨著信息技術及新媒體的發展,教學生態得到了極大的拓展和優化。學生可自由拓展學習內容的邊界,根據興趣愛好開展學習活動,有效地進行協作和共享,構建和諧生動的教育生態。新媒體突破了傳統教學的時空限制,拉近了社交距離,構建了平等的師生權力關系,革新了自上而下的單向育人模式。

三、優化教育生態:英語專業思政改革的可行方案

本質上,致力于優化英語專業教學生態的不同層面,就是在探索實施思政改革的可行方案。

(一)優化內容生態——加強中國特色英語教材體系建設

要優化英語專業的教育內容生態,教材的規劃和建設是關鍵。作為高校英語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英語教材建設需要對接教學發展需求和人才培養目標,推動教材體系的革新、發展與完善,有效地融合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新版《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28]提出了外語類專業人才的素質、知識和能力培養目標,即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良好的道德品質,中國情懷和國際視野。高校英語教材建設要從人才培養目標出發,深入分析現有教材的主要問題及其與英語人才培養目標之間的距離。

當前,學界已意識到要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要將中華文化、歷史和哲學體系融入教學。實踐證明,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有效輸入對思政教育具有良好效果和重要意義[15]?;谥袊鴤鹘y文化的英文教材,不僅幫助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的基本內容和深刻影響,提高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認識和意識,也符合新《國標》“國際視野+中國情懷”人才培養目標的設定。在教學中融入國學內容、加強中國文化滲透,本質上并未改變英語課程的特性,只是以內容教學為核心,將課程思政與“立德樹人”的內容與英語專業教學緊密結合,幫助學生傳承優秀文化傳統,引導學生形成“中國文化身份”,提升政治認同與家國情懷,提高他們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對外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

國內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英文教材大致可分為兩類。第一類主要面對外國留學生,為漢語學習者了解中國國情提供通俗讀物,幫助留學生初步了解中國歷史、地理、民族和節日習俗。另一類是近十年來出版的一些質量較高的中國傳統文化拓展讀本,可作為英語泛讀材料和選修教材,但不利于學生深入了解某些重點文化專題。少量的傳統文化專題類研究文獻也不宜作為教材使用?;诖爽F狀,目前的英語專業教材建設有必要分專題按系列出版中華傳統文化教材,并全面開設中華文化專業選修課,提高此類課程在專業教育中的比例,優化教學內容生態。

(二)營造和諧話語生態——提升專業教師的生態哲學觀

要優化英語專業的教育話語生態,必須提升專業教師的生態哲學觀。要推動英語課程思政改革,必須建設一支同時具備課程思政意識和能力的教師隊伍。專業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熟練利用教學內容中的顯性思政資源,也要充分挖掘、提煉、歸納隱性的思政元素,并將其合理有機地融入專業知識教學。生態哲學觀和生態話語分析能力是決定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關鍵。

只有基于多元和諧的生態觀,教師才能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教學路徑、使用積極友善的教師話語、建構和諧共生的教育話語生態,確保專業教育的道德涵養和價值塑造功能。

Stibbe[22]將語篇分為破壞性話語(destructive discourse)、有益性話語(beneficial discourse)和中性話語(ambivalent discourse)三個類別。由于分析者有不同的生態哲學觀,同一語篇對不同的分析者可能屬于不同的話語類型[29]。作為語言輸入內容的視聽、閱讀、翻譯材料繁雜多樣,是西方意識形態的載體,外語教師必須擁有正確生態哲學觀、具有批判性的生態話語分析能力,才能對不同類型的教學語篇主動甄別,避免簡單“拿來”或“移植”西方文化價值觀。

(三)提升教學環境生態——開拓“混合式”專業教學路徑

“傳統教學+遠程教育”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路徑,不僅能推進課程形式的多元化,完善專業教學的環境生態,其本質內涵也契合三全育人與創新能力培養[30]。依托“混合式”教學路徑,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構建具有求索性的學習實踐共同體,鼓勵學生互相幫助、自主學習、積極思辨,增強法制意識和道德修養。

“混合式”教學結合線上線下的教學優勢、融合現實和虛擬的學習環境,倡導“任務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學習方法,具有開放性、對話性、溝通性和協商性。學習共同體建設與合作啟發式學習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法制觀念與共同體意識,促進學生人格健全、身心健康。通過“探索、評價、表達”,學習者在學習共同體中逐漸學會傾聽、溝通與尊重,也能內化“扶持、友好、共存”的行為規范。顯然,學習實踐共同體所培育的意識、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一致,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態哲學觀高度契合。

值得一提的是,“混合式”教學不是線上課程和線下學習的簡單相加,而是對傳統教育方式和信息技術的整合與超越。在信息文明和后疫情時代,英語專業教師若及時利用信息工具如語料庫、各類學習APP、權威公眾號、視頻網站等優質資源輔助課堂教學,不僅能讓學生感知更多的“給養”,還能生動地展現教學內容,提升健康和諧共生的教學環境生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造力,同步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思政育人的效果。

四、結語

在“一帶一路”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背景下,新時期的高校英語專業教育要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理念,亟需探索思政改革的理論依據與實操綱領。從生態哲學視角看英語專業的思政改革,“課程思政”不僅可獲得堅實的理論依據,也能設計出可行的實施框架。本質上,“思政改革”就是要優化英語專業教學的生態系統,即構建積極的教學內容生態、創造和諧的課堂話語生態、營造共生的課堂環境生態。具體方案包括:(1)加強中國特色英語教材體系建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2)提升專業教師的生態哲學觀和生態話語分析能力,充分發掘課文的思政要素;(3)開拓“混合式”專業教學路徑,構建互利共生的學習共同體,促成英語專業教育生態的良性生長和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課程思政教育目的。

猜你喜歡
哲學觀英語專業話語
交互式教學在英語專業閱讀課改中的應用研究
衡陽師范學院英語專業建設特色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衡陽師范學院英語專業
現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論英語專業語法教學中三種思辨能力的培養
應用技術大學的學科定位
馬克思經濟全球化思想的哲學闡釋邏輯
重新思考馬克思“改變世界”的哲學觀
《入殮師》:莊子生死哲學觀的體現
話語新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