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媒體理論體系建構與社會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再分析

2023-01-30 13:09文|張
新聞采編 2022年5期
關鍵詞:傳統媒體媒介融合

文|張 明

“融媒體”的基本內涵,是指利用傳統媒體現有資源進行新聞生產,然后通過新媒體平臺把新聞產品推送出去,其基本思想是基于“資源綜合利用、避免浪費”的理念。但這種基于經濟思想而形成的經營理念,雖然在技術上已實現了突破性發展,在社會公共領域里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卻依然沒有得到解決。

一、技術的“專業化”與功能的“融合化”

“融媒體”,首先不同于媒體融合。媒體融合,最早由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提出,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教授在《自由的技術》中指出,媒介融合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其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媒介融合”,是指將不同的媒介形態“融合”在一起,會隨之產生“質變”,形成一種新的媒介形態,如電子雜志、博客新聞等等;而廣義的“媒介融合”范圍要廣闊一些,包括有關媒介全部要素,涵蓋媒介形態、功能、手段,以及所有權、組織結構等要素的融合??梢哉f,廣義的“媒介融合”就是指“媒體融合”。其次,“融媒體”又來源于媒體融合。媒體融合是一個過程,是一個行為,其最終結果是指向“融媒體”??梢?,“融媒體”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媒體,具有同一功能的實體。由于互聯網技術使信息傳播成本大幅度降低,數字壓縮技術實現了網絡傳輸系統對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傳媒傳播手段的兼容,傳統媒介已經失去傳統媒體的技術優勢。廣電傳媒與互聯網的對接,或者說廣電與電信的跨界整合已經是技術上的必然趨勢。

同樣,也正因為信息傳播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媒體的分眾傳播趨勢非常明顯,而且發展很快。例如新浪、搜狐、騰訊、網易這四大門戶不斷壯大并拓展自身的盈利模式,阿里巴巴、京東、淘寶分別以B2B、B2C、C2C的模式席卷電子商務市場,優酷、酷六等視頻網站也迎來盈利拐點;在手機媒體領域,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互相競爭,為中國網民提供者優質的服務;在車載媒體領域,世通華納、華視傳媒、北廣傳媒、央視傳媒等民營和“廣電系”車載媒體企業在競爭中不斷壯大;在樓宇媒體領域,分眾傳媒業已成為行業霸主,也已成為中國都市最主流的傳媒平臺之一。

無論“融媒體”的功能融合的理念,還是新媒體精準服務的“分眾化”趨勢,都是人類思維的兩個維度:合與分。合與分,實際上是一個矛盾體的兩個側面,代表著事物發展的兩個方向,很難簡單地說誰是誰非。但是,放在人類進步的歷史長河中,我們更容易看明白“分眾化”趨勢的歷史淵源與社會意義。因為互聯網技術的成熟和信息傳播成本的降低,所以,就能為大眾提供個性化的生產,人與人之間才能有條件享受平等的社會服務,人本主義的社會理想才能實現?;氐今R克思主義歷史觀,就是科學技術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決定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換言之,物質世界的極大豐富構成實現精神平等的必要條件。只有物質世界解放的前提下,才可以獲得精神世界的自由。

二、“自上而下”的宏大敘事與“平行互動”的網絡文化

“融媒體”理念的形成,既有技術上的可能,也有管理上的需求。從技術路線上說,追求快捷便利,或者說,自我解放,是功能融合的原始動力。但融媒體的內在邏輯,更多地是為了完成傳統媒體資源的有機整合,從而實現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經營目的。特別是,到目前為止,國內大規模的媒體融合還在起步階段,媒體之間的融合還是報紙與網絡之間,以及廣播、電視與網絡之間的單向度融合,傳統媒體大都只在內部妊娠發育出一些電子版媒體模塊,說明白一點,就是換了一件馬甲,仍然是新瓶裝老醋。

以抖音、快手、小紅書、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等短視頻平臺為代表的新媒體,以雨后春筍般的昂然之勢蓬勃發展。蓬勃發展的原因,是數字化傳媒改變了以往大眾傳播的方式,由單向傳播轉變為雙向互動,特別是,新媒體平臺為用戶生產的內容提供了輸出的可能性,并實現了自身的社會價值。除了關注商業利益之外,受眾的主導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在新媒體平臺上,用戶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在平臺發布自己生產的作品,使自己獲得一種自我價值的實現,滿足自己的生活多樣化的精神需求,同時,又在平臺上學習、欣賞和消費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并獲得知識的積累和涵養,進一步促進自己創作作品的產出。這種循環往復的過程,就是社會大眾文化產品的再生產模式,也是社會精神價值體系的重構過程。

以“用戶”為主導的生產模式,代表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它標志著人類生存的模式由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模式向人與人的關系模式轉向,人類的精神世界也從神本位向人本位轉變,人類社會形態從特權社會向平等社會過渡。社會關注的中心從而聚焦于人,而不是神或代表神的一切權威。由于社會本質和結構的變化,在人的精神世界崇尚知識、追求真理將成為社會的主流,特別是,以數字壓縮和無限網絡技術為支撐,利用其大容量、實時性和交互性,可以跨越地理界線實現全球化的知識和信息交流,知識和真理將再也不可能只壟斷在少數權威者手中,而那種“從上而下”的宏大敘事只會停留在神話時代,人類社會必將走入“平行互動”的信息時代。

三、資源產權的“有界性”與能量流動的“無限性”

“融媒體”不僅僅是一個理念,而且是一場社會實踐。在技術上已完成了兼容突破,在實踐中已形成了傳播模式。它綜合了廣播、電視、網絡三種功能優勢,大大提高了市場的競爭力。20世紀90年代中期,從中央電視臺到省級電視臺,以及計劃單列市電視臺都陸續推出自己的網站或網絡電子版。經過多年的實踐和經營,網絡電視操作模式日漸成熟。其中,包括報紙、電視臺、電臺和互聯網站的采編作業有效結合,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產品,然后通過不同的平臺傳播給受眾。

媒體融合的趨勢似乎已成為技術推動下的一種歷史必然。但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觀念上的鴻溝并未因為這種技術上的成熟而被填平。傳統媒體居高臨下的視角、神圣宏大的敘事,以及采編過程中的輸出邏輯都沒有與互聯網的互動思維形成對接,相反,還有些排斥和齟齬。新媒體的創作思維,本身就來自于社會大眾之中,深受世俗社會和平民生活的熏染,帶有民間社會中天然的煙火氣息,所以,新媒體的產品自然就有龐大的市場。相比之下,傳統媒體就需要一個轉化過程,轉換身份,轉換立場,轉化思維,去學習、理解生活,即使如此,傳統媒體向新媒體演進,依然存在很多困難,但歸根結底還是觀念轉變問題。

為此,在國家級的頂層設計下,一種自下而上的媒體融合實踐逐步推開。首先是從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開始,試圖從縣級傳統媒體突破。由于縣級媒體的體量小,資源整合,以及部門利益的調整,包括人員身份轉換等問題的難度較小,可以為更大范圍的推廣積累經驗。但是,人們對于融媒體的認識和理解還停留在傳統媒體的層面,沒有深入到互聯網思維,只是裝備、設施和人員進行了重新劃撥和合并,并未從思想理念的靈魂深處進行徹底地革命,于是,還帶有很大的局限性和滯后性,對現有體制和機制沒有進行深度的改革和重構。因此,必須要經歷市場競爭和網絡思維的洗禮,才能找到融媒體創新和突圍的路徑。盡管困難重重,但只要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斗,就能在理論和實踐中闖出一條新路子來,一定要充滿信心,做好長期努力的準備和付出。XWCB

猜你喜歡
傳統媒體媒介融合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融合菜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融合》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書,最優雅的媒介
關于傳統媒體能否打造“名公號”的思考
傳統媒體為什么要包裝自己的“網紅”
歡迎訂閱創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現中的弱勢群體排斥現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