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海經》在英語世界的譯介與傳播?

2023-01-30 02:47方耀
外語與翻譯 2022年4期
關鍵詞:山海經譯本世界

方耀

安徽農業大學

吳美群

長沙學院

【提 要】先秦古籍《山海經》不僅對中華文明的起源和中國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也對世界文明產生了積極影響,吸引了海內外學者的長期關注與傳播推介。美國學者希夫勒于1978年節譯出版的《山海經之神怪》(The LegendaryCreaturesoftheShanHaiChing)揭開了《山海經》在英語世界傳播的序幕。隨著其5部譯本相繼問世,《山海經》在英語世界逐漸形成了以譯本傳播、學術傳播和非文本藝術傳播三種方式為主的立體化傳播模式,在英語世界產生了較大影響。但與其它典籍相比,《山海經》在英語世界的傳播和研究仍有較大空間。鑒于此,在現有基礎上拓展新的傳播載體,尋求新的傳播方式,利用新的媒介手段進一步提高《山海經》在英語世界的傳播效果和影響有重要意義。

1 引言

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典籍翻譯工作對國家來說是具有時代意義的重要工程,得到了政府及學界的高度關注(羅選民、李婕2020)。先秦古籍《山海經》有著濃厚的神話傳奇色彩,記載了古代中國大量珍貴史料,其內容涵蓋我國古代歷史、地理、民族、物產、巫醫以及神話故事等,與中華文明的起源密切相關,對研究我國古代史和民族文化起源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因此,《山海經》的英譯能增進西方對我國古代史和民族文化起源的理解,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迄今為止,《山海經》有5部英譯本,其中全譯本和節譯本各2部、超文本譯本1部。5部譯本各具特色,用不同形式、從不同側面為英語讀者揭開了這部經典“奇書”的神秘面紗。

2 《山海經》英譯概況

《山海經》首部英譯本TheLegendary Creatures of the ShanHai Ching(《山海經之神怪》)由臺灣華康出版社于1978年出版。譯者希Mountains and Seas),由英國企鵝出版集團出版。該譯本以郝懿行的《山海經箋疏》為底本,全書18卷,共50598詞。比勒爾認為,中國神話研究的主要文本亟待稱職的漢學家翻譯成歐洲語言,最好是通用的英語,并在版面允許的情況下盡量補充注釋和相關討論(Birrell1994:380-393)。這種“補充注釋”的翻譯思想在其《山海經》譯本中有清晰體現,在比勒爾337頁的譯作中有113頁的前言和序跋,以此對原文本和翻譯進行詳細介紹、注釋和說明。這“不僅促使讀者閱讀作品,而且使其很好地理解作品”(轉引自張玲2014:109)。

斯特拉斯伯格(Strassberg)的譯本A Chinese Bestiary:Strange Creatures fromthe Guideways through Mountains and Seas(《中國動物寓言集——<山海經〉里的神奇生物》)于2002年由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出版社出版。書中插圖取自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明代王崇慶釋義重刻的《山海經釋義》,文字則是對郝懿行《山海經箋疏》的節譯,與書中奇異生物的插圖形成對應。斯特拉斯伯格廣泛采用木板印刷地圖、插圖以及圖表來解釋原作中的地理描述。這在幫助讀者想象中國古代宇宙學具有重大價值(Kardos2003:341-343)。全書由段落翻譯和76個整版插圖(共345個單獨的圖畫)組成。書中每個圖畫都以生物的名字開頭,譯成英文及羅馬拼音,并附漢字。該著內容精致、圖文并茂,收藏量大、接受度高,為《山海經》在英語世界的傳播起到了關鍵作用。

高行健于1989年創作了《山海經傳》的舞臺劇本,該劇于1993年由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出版。依據互文性理論,《山海經傳》在《山海經》原文本的基礎上進行了“嫁接”,形成了有意而為之的互文性(Allen2000)。因此,后者可視為前者的一個超文本。隨后,方梓勳于2008年將之譯成英文版Of Mountains and Seas—A Tragicomedy of the Gods in Three Acts(《山海之神三幕悲喜劇》),該譯本為《山海經》在英語世界的傳播增添了新的動力。

“大中華文庫”之《山海經》(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由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是目前為止由國內學者完成的唯一一部《山海經》英語全譯本,以陳成的《山海經譯注》為底版。該譯本英譯者王宏、趙崢充分考慮了目標讀者的群體特征,采用了“簡潔、通暢”的翻譯風格,譯作主持人王宏(2012:74-77)認為,技術性強的條目應“盡可能使用簡潔易懂的語言,采用解釋性譯法。而對敘事性條目則采用直譯法,盡可能再現原文風格”。因此他采用了音譯法來處理《山海經》中的人名、地名和神怪等專有名詞,采用通用名稱而不是拉丁語翻譯中藥和植物名稱,采用英制單位翻譯中國古代的度量衡詞匯,以方便讀者閱讀和辨識。

3 《山海經》在英語世界的傳播

《山海經》在英語世界的傳播主要包含三種方式:譯本傳播、學術傳播以及非文本藝術傳播。

3.1 譯本傳播

文化典籍在他者文化中的傳播與接受通常始于文本從源語到目的語的譯介(費周瑛、辛紅娟2019:121-127)。多數情況下,近現代西方文明汲取中國文化智慧并非出自中國文化的自主傳播,而主要是西方文化基于自身創新與發展需要的主動選擇(辛紅娟、馬孝幸、吳迪龍2018)。除1部超文本譯本外,《山海經》的4部英譯本中有3部是西方學者的主動譯入,只有1部是中國學者的自主傳播。各譯本在西方世界的受歡迎程度與傳播效率有較大差異。

為總體把握《山海經》在海外的傳播現狀,本文主要參考的是美國圖書館館藏檢索系統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OCLC)中的World Cat數據庫,該數據庫是迄今為止全球唯一一個開源的世界圖書館聯合目錄查詢端口,基本反應了世界范圍內主要圖書館所擁有的文獻資料。因此,依托OCLC數據進行書籍傳播調研是目前學界比較常見的方式。

本文重點調研了《山海經》5個英譯本,分別為比勒爾和王宏的全譯本,希夫勒和斯特拉斯伯格的節譯本以及方梓勳的超文本譯本。依托OCLC數據庫,可以搜索出每個譯本的全球館藏總量以及館藏國別。本文只統計5個譯本在英語世界館藏數量前五的國家及藏書冊數,匯總信息如表1所示(不包含電子圖書,按照出版時間順序排列,數據統計時間為2022年5月31日)。

表1 《山海經》英譯本海外館藏數據

3.1.1《山海經》的最佳傳播譯本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斯特拉斯伯格的節譯本A Chinese Bestiary:Strange Creatures from the Guide ways through Mountains and Seas是目前《山海經》在英語世界傳播的主要載體,堪稱《山海經》的最佳傳播譯本。這個結論不僅基于該書的全球館藏數量及受歡迎程度,它在西方學界受到的高度關注也能成為重要佐證。在出版后的兩年內,有來自英國、美國、法國、意大利、日本的多名學者為該譯本做了書評。雖然他們評論的角度各不相同,但普遍認為這是《山海經》極具價值的一部節譯作品。劍橋大學漢學家胡思德(RoelStercky)認為,斯特拉斯伯格的譯作“將繼續激勵學者們更深入地探索這個引人入勝卻難以理解的文本的起源和精神世界”(Strassberg 2002)。

斯特拉斯伯格譯本良好的傳播效果可歸結為兩個重要原因。首先,與其他的譯本相比,該譯本更貼合受眾的期待視域?!捌诖曈颉敝傅氖鞘鼙娫陂喿x理解接受之前對作品顯示的主觀期待,這種期待有一個基本確定的界域,圈定了可能的理解限度(曹霞2015)。斯特拉斯伯格稱其譯本為bestiary(動物寓言),這直接滿足了英語讀者對于《山海經》作為一部神話作品的主觀期待。因為根據西方普遍認知模式,該作成功復制了古人類、神靈和動物的形象,包括各種眾生和古代名士。它們是讀者看待書中生物的一致方式,但不一定代表生物本身。它們的共同特征無疑是“怪物”,因為大多數都有一個令人好奇的復合特征,一個不應該為讀者所知的存在(Strassberg2002:185-187)。

此外,斯特拉斯伯格節譯本從翻譯策略上滿足了專業與非專業讀者不同的需求,巧妙地平衡了直譯和音譯之間的界限。斯特拉斯伯格“希望讀者能體驗到與自己在匯編這本書的過程中所感受到的對這些奇怪生物和它們生存世界所產生的同樣的癡迷和狂熱”(Strassberg2002)。斯特拉斯伯格確實做到了將文字與精美插圖的完美融合,為專業人士和非專業人士打開了進入《山海經》奇妙世界的門戶。

3.1.2《山海經》的超文本譯本傳播

高行健基于《山海經》創作了一部現代三幕悲喜劇《山海經傳》,為《山海經》的傳播打開了新的通道。在角色塑造上,高行健借用了《山海經》中的神奇生物,又融入了史前時代的神魔。而從文本風格上,作者增加了敘事結構,塑造了情節,將《山海經》重塑為一部史詩?!渡胶=洝分谐霈F的一系列神怪都被包容在該劇之中,并在劇作的開頭以副文本形式展示各種角色。

方梓勳將《山海經傳》譯成了英文Of Mountains and Seas—A Tragicomedy of the Gods in Three Acts。這部《山海經》的超文本譯本于2008年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為《山海經》在英語世界的傳播增添了新的活力。雖然OCLC數據庫中顯示的《山海經傳》英譯本全球館藏量不及斯特拉斯伯格《山海經》節譯本以及比勒爾《山海經》全譯本,但這部譯本已經顯示出它獨特的傳播能力和潛質。該譯本出版3年后,美籍華人陳陌仟借其靈感創作了名為Guide ways through Mountains and Seas的連環漫畫書。陳仟陌仍然采用了高行健悲喜劇的三幕式結構,在他40頁漫畫書中設置了三個章節。在書的封面之后,他用平面圖形提供了漫畫書的導讀作為副文本提示信息,以方便讀者閱讀。

陳仟陌的連環漫畫繼承了《山海經傳》中并列交錯的場景順序,使得主題核心完好再現。但與方梓勳的譯本相比,Guide ways through Mountains and Seas有內容上的刪節,不過這些“遺漏”或者“省略”只有在進行了比較分析后才能被注意到,不僅沒有影響其作品的表現效果,反而更便于普通讀者閱讀。陳仟陌的漫畫作品構思巧妙,再現了古老、傳奇和夢幻般的中國,也十分成功地體現了《山海經》作為一部神話作品的真正本質(Gallo2020:200-213),成為了《山海經》超文本譯本傳播的一個典型案例。

3.2 學術傳播

弗拉卡索(Fracasso)于1991年創建了“按主題排列的《山海經》研究參考書目(The Shanhaijing:ABibli ography by Subject),梳理了截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全球范圍內有關《山海經》的研究成果。弗拉卡索將其分為九大類別,包含150個具體條目:A.翻譯和索引(17條);B.文集(4條);C.綜合研究(12條);D.篇目及成書過程(13條);E.插圖研究(4條);F.地理與民族學(21條);G.宗教、神話和占卜(36條);H.自然科學與醫學(19條);I.其他作品(24條)?!渡胶=洝费芯空叨嗔_菲耶娃-利希特曼(Dorofeeva-Lichtmann)認為,弗拉卡索的目錄至今仍是《山海經》研究的一個重要工具(Dorofeeva-Lichtmann2015:103-122),是一部簡潔而又全面的《山海經》研究史,幾乎涵蓋了利用現代學術資源庫所能觸及的《山海經》海外研究的絕大多數成果。

弗拉卡索總結的《山海經》研究成果時間跨度為150年,從1839年BazinAiné的論文“Noticedu Chan-hai-king,cosmog raphiefabuleuse attribuéeau GrandYu”到1989年楊化的《中國古代怪異圖——山海經插圖選》。從成果產出的國別劃分看,來自中國、日本和中國臺灣地區的成果最多,共計127條,而以英語作為研究語言的成果僅為3條,分別是傳教士歐德理(Eitel)的論文《〈山海經〉導論》(Prolegomena to the ShanHaiKing)、希夫勒的《山海經》節譯本和學術論文“Chinese Folk Medicine:Astudy of the Shan-haiching”。

從弗拉卡索的梳理中不難看出,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山海經》在英語世界受到的關注不足。而在此后短短的30年內,隨著《山海經》5部英文譯本相繼問世,西方學者也開始對這部充滿神奇色彩的中國典籍展開廣泛、深入的研究,其中最具有影響力的包括希夫勒和利希特曼,他們的研究成果大多數都以英語作為輸出語言,有效地驅動了《山海經》在英語世界的傳播。同時,國內學者也逐步將《山海經》研究的學術成果發表于國際刊物,《山海經》的學術傳播呈現出海外學者自主研究與國內學者主動傳播的“雙軌”趨勢。

3.3 非文本藝術傳播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堅持推進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道路,堅持將中國傳統經典文學作品推向世界。文化和文學作品的“走出去”已經超越了“認知論”意義而體現更多的“價值論”意義,即不斷推進中西世界的思想溝通與價值共享的更高階段(汪信硯2020:103-122)?!渡胶=洝吩谝愿迂S富的形式走向世界文化舞臺,以《山海經》為文化源頭和創作靈感的歌劇、游戲等非文本藝術作品在英語世界的舞臺上爭相綻放。

北京像素軟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發的開放世界大型多人在線游戲《妄想山?!罚ㄓ螒蛴⑽拿篊himeral and)于2022年1月6日開放下載。該游戲的主要特色之一就是以《山海經》為創作背景,游戲中生動的角色呈現拉近了《山海經》與海外玩家的距離,讓他們在娛樂中輕松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此外,華裔美籍作曲家黃若的歌劇Book of Mountains and Seas于2021年11月3日在哥本哈根丹麥皇家歌劇院首演。該劇借用木偶大師Basil Twist的木偶藝術,對《山海經》進行了獨特的改編。歌手和木偶演員共同喚起了一個由太陽鳥、惡魔和毛茸茸的巨人組成的神話世界。該劇在英語世界的流行將為《山海經》的傳播開拓了一條嶄新、獨特又通俗的途徑。由此可見,《山海經》在英語世界的傳播已不限于文本形式,這些游戲、歌劇等非文本藝術形式為其在英語世界的傳播打開了更廣闊、更易接受的路徑。

4 提升《山海經》在英語世界傳播效果的策略

《山海經》在英語世界的傳播不限于該作圖文的共享,更關乎書中所體現的早期中國人所持有的信仰、文化和觀念的傳播?!渡胶=洝酚涗浟酥袊湃说淖匀?、地理和人文信仰,這對當代西方人深入了解中國古文明大有裨益。從傳播學的視角看,提升《山海經》在英語世界的傳播效果可以從傳播載體、傳播方式和傳播媒介三個方面展開。

從傳播載體的角度看,《山海經》的譯本并不是它在英語世界傳播的唯一載體。而且,從數據分析上看,《山海經》的全譯本也并沒有比節譯本帶來更好的傳播效果。這主要是因為作品本身的特殊性,其內容包羅萬象、文字晦澀難懂。西方學界甚至中國學界對《山海經》作品屬性、體裁特征,乃至內容理解一直持有不同觀點。例如,從作品屬性上看,中國學者王宏和英國學者比勒爾都將《山海經》的“經”翻譯成了“classic”(經典),而美國學者斯特拉斯伯格和法國學者利希特曼則翻譯成為“guideway”和“itineraries”(路線)。從作品的體裁上看,王宏認為《山海經》是記敘性文體,而郜菊和托馬斯(Thomas)等學者則認為《山海經》是典型的“非敘述性”的原型。然而,這種細節上的理解分歧并不影響學界對其研究價值的肯定。從傳播的角度看,可以選擇在認知和理解上能引起中西方共鳴的元素作為優先傳播載體。例如神話元素就是《山海經》的傳播中比較成功的載體,一則因為中西方文化中均有歷史悠久的神話傳統,容易在文體上形成共鳴和對話;二則因為神話體現了人類在利用科學解釋自然之前的一種原始世界觀和認知模式,更容易在不同語言、不同文化的群體中激發出相似的好奇心和探索追求。

就傳播方式而論,經典作品的對外傳播在本質上就是從語言和文化兩個層面形成持續的傳播力,使之流通于兩個文化圈之間,成為不同文化中不同群體的認知交集。當前,《山海經》在英語世界的傳播初步形成了語言與文化的兩條主線。不論是譯本的流通,研究成果的相互借鑒與引用,還是以《山海經》為題材的網游、歌劇等非文本藝術的創作共享,都不斷增強了《山海經》在中英兩個文化圈中的傳播力。然而,《山海經》要想進入英語文化圈的經典范疇,成為一部本地化的、新的經典作品,參與目標地區的社會發展,服務于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仍需要多方努力,拓展出更多有效的傳播方式。

李志凌曾歸納了漢語典籍對外傳播的九種主要模式:上層推廣模式、圖書出版模式、國際教育模式、名人效應模式、漢學研究模式、經典譯介模式、文學合作模式、二度經典化模式和借船出海的媒體傳播模式(李志凌2016)。這些模式既包括國家層面的宏觀策略,也包括具體作品的傳播方式。對于《山海經》在英語世界的進一步傳播而言,圖書出版和二度經典化是兩個值得嘗試或推進的新方式。以圖書出版為例,若能將以《山海經》為創作靈感或取材來源的通俗文學作品在海外出版發行,或可成為《山海經》在英語世界傳播的一種有效方式。一個典型的實例就是顏歌創作的小說《異獸志》(Strange Beasts of China)于2021年7月由Melville House Publishing公司出版。該書中對奇異生物的描述很多選自《山海經》中的經典語句,已經成為《山海經》在英語世界傳播的一種有效方式。

同時,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以互聯網和移動通訊產品為依托的電子讀物、短視頻、社交軟件等都可以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以良好的載體為前提,探索合適的傳播方式,并選擇有效的傳播媒介就能為《山海經》在英語世界的傳播提供新的驅動力。

總之,作為一部內容豐富、影響深遠的中國先秦典籍,《山海經》對探索中國早期文化和傳統神話系統的價值得到了中西方學者的一致認同,《山海經》在英語世界的傳播也日漸廣泛深入。譯本傳播、學術傳播和非文本藝術傳播成為了當前《山海經》西傳的主要形式。然而,《山海經》與中國其他的典籍有著很大的差異,其百科全書式的內容、難以界定的文本屬性、奇妙荒誕的內容使得學界難以統一標準,也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在他者文化中的傳播障礙。為了更好地向英語世界傳播好《山海經》,需要在傳播載體、傳播方式和傳播媒介上不斷探索,從神話、地理、自然等不同角度為西方讀者呈現一個更加完整的早期東方文明圖景。

猜你喜歡
山海經譯本世界
山海經里說了什么
山海經夫諸
《佛說四人出現世間經》的西夏譯本
《通玄記》的西夏譯本
我愛你和世界一樣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數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孫子兵法》俄譯本簡介
《孫子兵法》蒙古文譯本簡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