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積山石窟研究的知識圖譜
——基于CiteSpace 的可視化分析*

2023-02-02 09:06邵曉霞王暉楊維玱董廣強
文物春秋 2023年6期
關鍵詞:石窟寺麥積山石窟

邵曉霞 王暉 楊維玱 董廣強

(1.天水師范學院,甘肅 天水 741001;2.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甘肅 天水 741020)

2020 年11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了“深化學術研究和價值挖掘。建立完善中國石窟寺考古學研究體系,形成多學科合作研究模式”的主要任務[1],之后甘肅、山西等各級地方政府陸續出臺了相應的實施意見。在此背景下,對石窟寺價值的挖掘與闡釋成為學界關注的重點。麥積山石窟是中國北朝石窟的代表性窟群之一,因地處絲綢之路要沖,既受到西域文化的影響,又受到中原以及南方地區文化的影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造像和壁畫藝術風格,是反映絲綢之路佛教藝術傳播的重要遺跡。近年來,圍繞麥積山石窟的研究成果較為豐碩,涉及石窟斷代,窟內造像、壁畫的研究與保護修復,佛教文化傳播等多個方面,為石窟寺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但總體來看,目前有關麥積山石窟專門的綜述類成果相對較少,研究內容的全面性和系統性有待進一步提升,研究方法也以對主觀內容的解讀和思辨為主,定量化研究相對不足。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與圖情技術的發展,CiteSpace、VOSviewer、Connected Papers 等文獻可視化分析工具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為學界大規模的樣本統計、跨時段的文獻處理以及規律分析提供了可能。其中,CiteSpace 軟件能夠較為全面地展現學科研究的前沿熱點圖景及其演變軌跡,被稱為“科學的知識圖譜”。為此,本文嘗試以CiteSpace 可視化科學計量軟件為研究工具,對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收錄的麥積山石窟研究成果進行圖譜化探究,分析其基本現狀、熱點及演進趨勢,以期為我國石窟文化遺產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與線索。

一、麥積山石窟研究文獻的描述性分析

為保證基礎數據的全面性和客觀性,本文在中國知網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以“篇關摘=麥積山/麥積山石窟”為檢索式,通過“精確匹配”的匹配方式,檢索出自1993 年至2022 年收錄的麥積山石窟相關期刊論文,共計689 篇。在此基礎上,通過查看摘要手動篩選,剔除主題與麥積山石窟文化遺產不相關的221篇,共選出468篇論文。下面利用CiteSpace 軟件對這些論文進行分析。

(一)發文量時序分析

發文量是衡量研究領域發展趨勢的重要指標之一,分析某一研究領域在較長時間段內的文獻分布情況,可以較為直觀地判斷該領域的研究熱度和學界關注度的變化情況。

根據不同年份研究論文的分布水平,生成發文量時序分布圖(圖一)。根據發文量的變化幅度,麥積山石窟研究可大體分為3 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為1993—2000 年,發文量一直處于較低水平,發展速度緩慢;第二階段為2001—2004 年,發文量經歷了從暴漲到驟降的過程;第三階段為2005—2022 年,發文量較前一階段明顯降低,但總體呈上升趨勢。具體來看,各階段發文量的變化始終與麥積山石窟的遺址建設和學科發展相一致。如2002 年發文39 篇,為歷年最高,應與當年7 月舉辦麥積山石窟藝術與絲綢之路佛教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有關;2012—2014 年發文量平穩上升,與2012 年6 月麥積山石窟列入“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文化遺產項目,并于2014 年6 月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密切相關;2020—2022 年發文量再次呈明顯上升趨勢,則與2020 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指導意見》和2021 年《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實施意見》的相繼出臺有關。

圖一 發文量時序分布圖

(二)文獻作者及其所屬研究機構分析

核心研究者是推動其所在研究領域學術進步與科學發展的主要力量,可以起到引領學科發展的作用[2]。運用CiteSpace 的聚類分析功能,可以對麥積山石窟研究領域的研究者及其合作網絡進行分析。

根據普萊斯定律(Price Law),某一研究領域內核心作者發文量的計算公式為:M=,其中Nmax 表示發文最多作者的發文量,M 表示核心作者群內發文最少作者的發文量,發文量高于M 的作者即為該領域的核心作者[3]。

我們對麥積山石窟研究論文作者的發文量進行了統計,其中孫曉峰發文最多,為32篇,據此計算核心作者發文量為4.19,故發表論文4 篇以上者可以視為核心作者。經統計,核心作者共計11 名,所發表的總論文數為156篇(表一),約占統計發文總量468篇的33.3%。根據普萊斯定律,當核心作者總發文量占研究領域發文總數的50%以上時,表明該領域已形成核心作者群,由此推知,麥積山石窟研究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

表一 核心作者發文量統計表

為了解麥積山石窟研究者之間的合作情況,我們借助CiteSpace 繪制了研究者合作網絡結構圖(圖二)。軟件數據顯示,圍繞麥積山石窟研究,共形成了212 個節點,105 個連接(N=212,E=105),其中有5 組聯系較為緊密(合作者為3 人及以上)的網絡:(1)以楊鴻銳為核心,包括岳永強、王家杰、劉平、儀志毅、焦大丁、孫博等學者;(2)以徐博凱、馬千為核心,包括賀東鵬、武發思、胡軍艦、姚姍姍、閆增峰、薛芳慧、張正模、郎嘉琛、周嬌嬌、周寶發等學者;(3)包括魏文斌、吳葒、張銘、張采蘩、夏朗云、白凡、董廣強等學者;(4)包括李志鋒、劉勍、張睿祥、劉京力、楊筱平等學者;(5)包括孫曉峰、張萍、曹小玲等學者??傮w來看,研究者之間形成的合作網絡并不是很緊密,獨立研究者較多,合作研究者則大多來自同一個科研機構(或高校)或相鄰地區的研究單位。

借助CiteSpace 的聚類分析功能制作麥積山石窟研究者所屬機構合作網絡圖,可進一步對上述作者所在研究機構的發文量及合作情況進行分析。由圖三可知,麥積山石窟研究者所屬機構共計207家(N=207),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不同機構作者之間的合作共62 組(E=62),合作網絡密度為0.0029(Density=0.0029),表明跨機構研究網絡較不發達,不同研究機構人員之間的合作有待進一步加強。從研究者所在機構的發文總量來看(見表二),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最多,為120 篇,其次為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發文63 篇,西北師范大學、天水師范學院、敦煌研究院、西安美術學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等機構的發文量也相對較多,都在10 篇及以上??傮w來看,麥積山石窟研究者所屬機構以高等院校為主,類型較為單一,同時這些機構集中分布在陜甘地區,一定程度上表明其他地區對麥積山石窟關注較少。

表二 發文量居前十的研究機構

圖三 研究者所屬機構合作網絡圖

(三)學科分類分析

為進一步了解麥積山石窟的研究視角和方法,我們利用知網的可視化分析功能制作了研究論文學科分布圖。由圖四可知,麥積山石窟研究涉及考古、旅游、宗教、藝術、建筑、教育、歷史、文學等諸多學科,已成為一個多學科共同關注與交叉研究的領域。但從具體學科構成來看,除考古、旅游、宗教這三類學科的論文數量較多,在100 篇以上外,其余學科的發文量均較少,在40 篇以下,甚至絕大部分學科論文數量在10 篇以下,學科分布明顯呈現出發展不均衡的特點。

圖四 研究論文學科分布圖

二、研究熱點及其演進趨勢的可視化分析

關鍵詞是表達文獻主題概念的自然語言詞匯,一個學術研究領域較長時域內大量學術研究成果的關鍵詞的集合,可以揭示該領域研究成果的總體內容特征、研究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學術研究的發展脈絡與發展方向等[4]。我們對樣本文獻中的關鍵詞進行了提取,借助CiteSpace 軟件進行主題聚類分析,以揭示麥積山石窟的研究熱點及演進趨勢。

(一)高頻關鍵詞統計分析

在CiteSpace 軟件中,關鍵詞的重要性可以通過計算其在關鍵詞演化網絡的節點中心性來進行考察,當中心性大于或等于0.1 時,可以認為該關鍵詞占有較重要地位,更容易在整個網絡連接中發揮重大作用[5]。我們對出現頻率在4 次以上的關鍵詞進行了篩選和整理,利用CiteSpace 軟件中的“中介中心性計量”功能得到高頻關鍵詞中心性統計表。由表三可知,在468 篇樣本文獻中,除代表麥積山石窟本身的“麥積山”一詞出現頻次占絕對優勢外,“石窟寺”“云岡石窟”“壁畫”“佛教造像”“石窟藝術”等詞均出現10 次及以上,代表了麥積山石窟研究的熱點話題,但其中僅有“麥積山”一詞的中心性大于0.1,為0.39,說明它在整個關鍵詞演化網絡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對其他關鍵詞的出現起到引領作用。

表三 高頻關鍵詞中心性統計表

進一步分析高頻次關鍵詞可以發現以下特征:第一,從縱向來看,對麥積山石窟的研究涉及較長歷史時期,集中在包括北魏、北周在內的北朝時期,說明學界較為關注該石窟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變化。第二,從橫向來看,麥積山石窟的研究離不開對中國石窟寺整體發展的探討,與云岡石窟、炳靈寺石窟等其他石窟的研究也密切相關。第三,佛教文化的傳播、石窟藝術的發展、壁畫與佛像的價值挖掘、石窟與所在地文化及旅游資源的關聯等,均是麥積山石窟價值闡釋與文化傳播的核心要素。

(二)關鍵詞聚類分析

為進一步考察麥積山石窟相關研究熱點的知識結構,我們利用CiteSpace 的聚類分析功能繪制出關鍵詞的聚類可視化圖譜。由圖五①CiteSpace依據網絡結構和聚類的清晰度,提供了模塊值(簡稱Q值)和平均輪廓值(簡稱S值)兩個指標用于評估圖譜繪制效果。一般而言,Q 值在區間[0,1)內,Q>0.3 就意味著分出來的關鍵詞網絡結構是顯著的,圖譜聚類效果良好;當S>0.5,聚類一般認為是合理的。圖五所繪圖譜中,Q=0.7784,S=0.8586,表明該聚類視圖是顯著且合理的??芍?,麥積山石窟研究共涉及257 個關鍵詞,形成344 個連接(N=257,E=344),可主要分為9 個聚類:(1)麥積山,包括雕塑藝術、文物保護、千佛洞、仙人崖、審美特征、砂礫巖等關鍵詞;(2)石窟寺,包括石刻造像、三世佛、經變畫、佛教文化等關鍵詞;(3)雕塑,包括石窟藝術、炳靈寺、莫高窟、石窟造像、佛教、北魏等關鍵詞;(4)云岡石窟,包括龍門石窟、文創設計等關鍵詞;(5)石窟藝術,包括馮國瑞、伏羲文化等關鍵詞;(6)絲綢之路,包括佛教石窟、佛教藝術、造像、天水等關鍵詞;(7)北朝時期,包括佛教、交腳菩薩、秀骨清像、世俗化等關鍵詞;(8)顏料分析,包括古代壁畫、青金石、病害成因等關鍵詞;(9)石雕藝術,包括石雕造像、石雕色彩等關鍵詞。結合各聚類內高頻次關鍵詞的分布情況,可將上述9 個聚類進一步劃分為以下5個主題。

圖五 研究論文關鍵詞聚類圖譜

1.相關的人、地及景研究

包括對麥積山石窟所在地、所在地之景、相鄰地域文化以及相關研究的代表學者等內容的探究。在所在地的研究上,其所在省份——甘肅省是出現頻次較高的關鍵詞,以探究麥積山石窟之于甘肅省的生態、景區發展等的影響為主要內容[6—9],另有一些研究討論了麥積山石窟周邊景觀的發展變化以及相互影響的情況[10—13]。在相鄰地域文化的研究上,有學者結合麥積山石窟浮雕畫像對天水地區伏羲形象的變遷進行了探討[14]。對代表學者的研究,側重于對馮國瑞先生在甘肅石窟保護與文物捐贈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貢獻進行闡述[15—17]。

2.雕塑、造像、壁畫及石窟維修保護的研究

對麥積山石窟雕塑的研究集中于從建筑、墓葬等維度對不同洞窟進行探究[18,19]。對造像、壁畫的研究則聚焦于對石窟造像和壁畫的內容、人物著衣類型以及所反映的佛教思想等方面的分析[20—30]。對石窟維修保護的研究,主要是探討現代科技在麥積山石窟的維修保護和石窟壁畫建筑原木復原中的應用,以及麥積山石窟申遺進程中保護與管理規劃的編制等問題[31—33]。

3.相關年代研究

包括對不同洞窟的開鑿、重修、壁畫繪制以及碑刻入藏等方面的年代的討論。如有學者對第78 窟、120 窟等的開鑿年代進行了分析[34—36]。也有學者關注北朝洞窟分期、第23窟供養人圖像年代以及第133 窟碑刻入藏年代等相關問題[37—39]。還有學者從始建與重修年代的視角分析第100 窟的數次重修情況,進而為麥積山石窟成組洞窟及年代學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參考[40]。

4.相關的國內其他石窟研究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石窟寺發展的重視,包括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在內的四大石窟成為石窟研究領域的重點并經常被對比分析,如通過對比麥積山石窟和云岡石窟,分析早期石窟寺的營建與分布[41,42],探究石窟中的文化融合與演進[43,44]等。有學者以麥積山石窟、敦煌莫高窟的造像為例,深入討論了佛教石窟造像功用思想[45]。還有一些學者從與龍門石窟、炳靈寺石窟、敦煌莫高窟的對比視角,分析麥積山石窟的造像藝術及不同石窟之間的關系[46—48]。

5.佛教文化藝術傳播研究

主要包括佛教藝術傳播、佛教文化傳播兩個方面。佛教藝術方面,有學者對麥積山石窟的造像藝術、造像服飾藝術,以及造像藝術源流進行了探究[49—53];也有學者對石窟的藏傳佛教造像藝術、歷史與藝術特色等作了深入的分析[54,55]。佛教文化方面,有學者通過分析北朝時期石窟壁畫文化中的飛天圖和蓮花圖,探討佛教文化與我國傳統審美的結合[56];有學者以麥積山石窟為例,探討女性在佛教文化傳播中的作用以及其對佛教文化思想中國化、世俗化的影響[57];還有學者對石窟見證并反映佛教文化的興衰問題作了探析[58]。另有一些學者從麥積山石窟作為絲綢之路沿線的重要節點的角度,探討石窟的壁畫色彩[59]、文化遺產價值[60]、文學價值[61]、雕塑藝術與彌勒信仰造像[62,63]以及其在絲綢之路佛教文化藝術傳播中所起的作用[64]。

除上述五個主題的專題研究外,也有學者對相關研究成果作了綜述。如鄭國穆、魏文斌對20 世紀中葉以來50 多年的麥積山石窟研究歷史進行了回顧,將其分為創始、發展和繁榮三個階段,并概括了不同階段的研究特點和范圍(方向),總結了經驗與不足[65]。魏海霞對20 世紀40 年代以來麥積山石窟研究論著所涉及的考察、歷史與考古、洞窟介紹與造像壁畫內容、雕塑與壁畫藝術風格、碑刻與文獻、保護與維修、建筑與名勝紀游、專著與畫冊、內容總錄與大事年表等內容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梳理和總結[66]。

(三)突變詞分析

突變詞(burstterm)指在不同時間段內詞頻貢獻度發生驟增的關鍵詞[67],特定時段內突變詞驟增的幅度越大,表明對其的學術關注度越突出。為了更好地了解麥積山石窟的研究熱點在不同時期的變化趨勢,我們運用CiteSpace 軟件繪制出突變率在前16 位的關鍵詞圖譜(圖六)。

圖六 研究論文突變詞前十六位圖譜

結合發文量時序分布情況(圖一)分析圖六可知,麥積山石窟研究的演進趨勢可大致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93—2001 年,為起步期。此階段發文量一直較低,發文速度緩慢。搜索知網文獻可知,1993—1994 年期間,有關麥積山的研究多為林區、旅游等方面的分析,到了1995 年才有關于麥積山石窟的研究成果出現。此后,相關研究成果漸次增多,但整體仍處于緩慢發展狀態。從突變詞來看,數量和類別均較少,僅有“石窟寺”“炳靈寺”“石窟藝術”等,但均為樣本文獻中頻次居前十位的高頻關鍵詞,表明此階段的研究主題具有重要價值,為后續研究奠定了基礎??傮w而言,此階段的麥積山石窟研究主要從石窟寺整體視角出發研究其發展的理念和路徑。

第二階段是2002—2010 年,為突變期。此階段發文量經歷了從暴漲到驟降的過程。從突變詞來看,數量和類別明顯增多,新出現“麥積山”“佛像”“佛教造像”“馮國瑞”“石窟”等突變詞,同時“石窟寺”“炳靈寺”等關鍵詞仍保持較高的貢獻度,研究內容趨于多元化。

第三階段是2011—2013 年,為平穩期。此階段發文量總體較前一階段有所增長。從突變詞來看,類別更加豐富,新出現“壁畫”“雕塑”“甘肅”“佛教”等突變詞,表明經過前兩個階段的積累,麥積山石窟研究的發展趨于成熟,顯示出了方向多維化、內容多元化的特征??傮w來看,此階段的研究側重于探討麥積山石窟雕塑、造像的特點以及麥積山石窟對所在地區文化、經濟、旅游等方面的影響。

第四階段是2014—2022年,為持續發展期。此階段發文量雖然偶有回落,但總體呈穩步上升趨勢,這與2014 年麥積山石窟成功申遺密切相關。從突變詞來看,數量和類別進一步增多,新出現“造像”“佛教藝術”等突變詞,同時“石窟”“壁畫”“雕塑”等關鍵詞仍保持較高的貢獻度,表明隨著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視以及相關保護利用政策的出臺,麥積山石窟受到了學界的廣泛關注,石窟價值不斷得到挖掘。

自1993 年以來,學界在石窟寺研究背景下對麥積山石窟展開了持續的研究探索,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初步形成了具有較高學術影響力的研究學者群體,科研成果數量總體呈現較穩定的遞增趨勢,相關成果所涉及的學科領域逐漸擴展,研究的廣度、深度進一步加強,麥積山石窟研究業已發展成為一個跨學科交叉研究領域。同時,相關研究也存在相對薄弱之處,如研究理論體系不完善、學科交叉研究不充分、利用數字化信息技術進行價值傳播方面的研究尚待加強等。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們可以從麥積山石窟開鑿之始的特定社會環境、特定歷史背景以及特定文化(佛教)背景出發,建構具有本土特色的石窟研究理論體系;進一步加強相關學科的聯系和研究力度,基于傳播學、文化遺產學、品牌學、考古學、民族學、統計學等跨學科視角和研究方法,探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理環境、不同民族視野下的石窟價值發展規律,對麥積山石窟的文化遺產價值進行更立體的透視;充分利用當下融媒體、新媒體以及數字化技術等科技手段,創新矩陣式大眾傳播模式,依托多元融合媒介載體,打造以傳播石窟文化價值為本位、以加深公眾對石窟的文化認知為敘事方式的傳播空間,加強麥積山石窟價值傳播領域的研究。

猜你喜歡
石窟寺麥積山石窟
石窟與云Sushi Hanzo
曬經石、麥積山石窟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啟動 “數字重生——絲綢之路沿線石窟寺數字化保護項目”
夜宿石窟
甘肅武威亥母洞石窟寺的幾件西夏漢文文獻考釋
麥積山
夜宿石窟
實景漫游在鞏義《石窟寺虛擬現實項目》的應用
武威西夏亥母洞石窟寺與金剛亥母鎏金銅造像
麥積山石窟第123窟造像服飾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