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候變化適應:從政策規劃到落實行動

2023-02-03 03:18
中國生態文明 2023年6期
關鍵詞:韌性氣候變化氣候

會議共識:

我國適應氣候變化工作成果豐碩,但仍面臨諸多挑戰。我們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氣候減緩和適應并重,充分發揮政府、科研、商業及社會組織各自優勢,密切合作,通過加強監測預警和風險管理,強化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氣候韌性,大力推動氣候適應投融資保障體系等多種方式,扎實推進氣候適應政策落地和創新實踐,為實現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 目標作出積極貢獻。

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副主任李永紅: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溫持續變暖,氣候變化導致全球極端氣候事件頻發,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和風險愈演愈烈,氣候風險不斷由自然系統向經濟社會系統滲透蔓延,人類如何適應氣候變化、有效防范化解氣候風險是當今世界面臨的重要課題。中國處于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是遭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適應氣候變化迫在眉睫。

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長期支撐生態環境部參與全球氣候談判議程和國際規則制定,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十百千”項目,搭建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知識共享平臺。中心與海南、廣西、云南、貴州等省份就探索地方適應氣候變化路徑及行動方案開展深度合作。中心積極發揮全球環境基金等國家執行機構作用,結合國際資源協同推進國內綠色發展與適應氣候變化工作,逐步形成氣候與生態環境合作國內外聯動局面,共同打造氣候與生態管理示范網絡,探索氣候適應商業機會與創新模式。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李冬:

我國是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受氣候變化影響,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頻發。據統計,本世紀以來,極端天氣氣候災害給我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大約相當于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是同期全球的8 倍,且呈逐步擴大趨勢。氣候變化已經對我國經濟安全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影響,給我國現代化進程和高質量發展帶來嚴重風險。中國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堅持減緩和適應并重,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把適應氣候變化作為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的重要內容和防范氣候風險、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2020 年氣候中心在生態環境部相關部門的指導下組織編制了新一版《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已于2022 年6 月由生態環境部聯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16 個相關部門正式印發。為持續推動適應氣候變化戰略目標和行動在省市層面的全面落實,氣候中心進一步配合生態環境部氣候司編制發布了《省級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編制指南》,并配套開展了相關培訓、調度活動,指導各省市結合本地實際編制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隨著《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的頒布和實施,國家適應氣候變化各項工作將越來越深入,越來越有成效。

西南林業大學地理與生態旅游學院研究員尹侖:

全球氣候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世界生物多樣性。由于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往往也有豐富的文化多樣性,居住在那里的傳統的民族社會有著豐富的傳統知識,他們依靠傳統知識來維持對其社區至關重要的生活方式,這種傳統知識往往以環境、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為基礎,形成人與自然的紐帶。傳統民族社會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更為嚴重,但一直以來,他們在氣候決策中都處于邊緣化地位。近年來《巴黎協定》等國際層面的相關氣候協定對這一議題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傳統知識也開始融入相關的國際氣候政策中。

第一,要認識到傳統知識的價值,認識到傳統知識在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中的作用及能力,以減少當地社會在極端氣候和其他壓力面前的脆弱性,從而提高應對氣候變化影響的復原力。第二,在氣候政策的制定過程中,應同時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式,積極鼓勵傳統知識的參與。第三,在氣候政策的實施中,傳統民族社會應被視為平等的利益相關者,傳統知識應進一步獲得正確、平等的地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鄭艷:

韌性城市,指的是以韌性理念為主導,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具有前瞻性和系統性思維的一個新的發展理念。韌性,簡單來說,就是說當一個系統受到沖擊的時候,它能不能科學響應,再恢復到原來的系統狀態。如果不但能恢復到原來的狀態,保持原有系統功能不受損害,還能在原來的基礎上提升和發展,我們就叫它氣候韌性發展。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發展,必須考慮氣候風險的沖擊,才可以具有氣候韌性。更高維度的氣候韌性,就是實現各個國家和全球的可持續發展。中國的海綿城市試點和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我們認為都是韌性城市的試點。政府主導推進城市試點,我們國家做得比較好。例如濟南的城市適應規劃、杭州等城市編制氣候地圖,都是比較早的。還有一些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深圳,都已經把韌性的理念納入了城市規劃。

云南思力生態替代技術中心執行主任左智:

1951 年至2020 年,我國年平均地表溫度呈顯著上升趨勢,升溫速度為每10 年0.26 攝氏度,明顯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每10 年0.15 攝氏度。農業是最易受自然氣候影響的經濟部門,由于氣候變化所引發的氣象災害給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帶來了多種風險,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帶來重大挑戰。水稻是我國的主糧,水稻對干旱十分敏感,我國每年有超過 60% 的水田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旱危害,造成減產甚至絕收。稻田是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甲烷的重要排放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21 年發布的《全球甲烷評估報告》顯示,水稻種植排放量約占全球人為排放量的8%,僅次于牲畜糞便和腸內發酵。稻田甲烷主要是水稻淹水種植形成了極端厭氧條件,在土壤中產甲烷菌作用下產生的。有研究表明采用水稻旱作將可能減少90%的甲烷排放。

氣候友好稻作是以適應為核心工作基礎,以減排為協同工作目標的稻谷栽培模式。比如在水量特別緊張的地區,采用和玉米一樣的栽培方式,完全旱種旱管,全生育期不淹水;在灌溉好一些的地方,采用壟作溝灌的模式,即水稻栽在廂面上,溝中水不漫過廂面的濕潤模式;在雨季水量足夠的旱作雨養區域,采用前期旱播,雨季水灌的方式。這既是節約水稻生產用水適應干旱條件的需要,也可以減少甲烷氣體排放,起到減緩氣候變化的作用。

猜你喜歡
韌性氣候變化氣候
強化糧食供應鏈韌性
《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2)》發布
房地產市場韌性猶存
韌性,讓成長更美好
氣候變化與環保法官
氣候變化:法官的作用
瞧,氣候大不同
氣候變暖會怎樣?
笑中帶淚的韌性成長
應對氣候變化需要打通“網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