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析寧夏區域黃河水文化相關文獻與研究

2023-02-07 01:24鐘銀梅
民族藝林 2023年4期
關鍵詞:黃河水寧夏黃河

鐘銀梅

(寧夏社會科學院 古籍文獻研究所,寧夏 銀川 750021)

寧夏黃河水利灌溉歷史悠久、成就輝煌,區域黃河水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景色怡人的水景觀、富具地域色彩的水文物古跡、千年傳承的水利管理經驗和技術智慧,彪炳史冊的水利人物及其杰出事跡,精彩紛呈的水利詩詞、辭賦、碑記、軼聞、傳說等等,構成了寧夏境內以黃河水利灌溉文化為核心的多形態的黃河水文化體系[1]。及時梳理與之相關的文獻資料、準確把握區域黃河水文化的研究狀況,在寧夏努力建設黃河文化傳承彰顯區的今天,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有鑒于此,筆者擬簡要梳理寧夏區域黃河水文化相關文獻資料,并在此基礎上,對目前寧夏區域黃河水文化研究狀況與趨勢加以簡要分析,以期拋磚引玉,引發學術界對寧夏區域黃河水文化的更多關注,不斷推進相關研究走向深入。

一、與寧夏區域黃河水文化相關的主要文獻

水文化作為人類認識水、利用水、治理水的相關文化,內涵豐富,“它包括了人們對水的認識和感受、關于水的觀念;管理水的方式、社會規范、法律;對待水的社會行為、治理水和改造水環境的文化結果等”[2]。因而,它分為物質水文化、制度水文化、精神水文化等不同形態,每一種形態又分別包含著多樣化的內容[3]。相應于水文化的豐富內涵,記錄水文化的相關文獻資料也豐富多元。

(一)相關文獻資料的多元化體系

整體而言,與寧夏區域黃河水文化相關的文獻資料呈現體系多元、類型多樣的顯著特點。公文、檔案、政府出版物、碑刻、歷代典籍、地方志書、文史資料、口述文獻,以及各種水利志、渠道志、水利年鑒、水利工程大事記、水利資料匯編等等,均不同程度地包含有關水文化的內容。這些相關文獻資料上至秦漢之際,下至當今,時空跨越千余年,存世形態、記錄載體可謂豐富多樣,按照不同的標準,會有不同的類別之分。例如,按照文獻藏存地,可分為水利行業領域文獻和非水利行業領域文獻兩大類,但是如果“從記錄載體看,可分為紙質文獻、口頭文獻、石質文獻,以及以光盤、磁帶、膠片等為介質的視頻、音頻和影像文獻;從形成時間看,可分為古代文獻、晚期民國文獻和現當代文獻;從信息知識加工程度看,可分為原始文獻、二次文獻、三次文獻”[4]。

(二)區域黃河水利灌溉文化相關文獻

黃河水利灌溉文化是寧夏區域黃河水文化的核心所在。寧夏引黃灌溉事業兩千余年未曾中斷,相關的文獻記載也十分豐富,這些文獻可以說是與寧夏區域黃河水文化相關的文獻資料體系中數量最多且最為重要的部分。其中,公文、檔案、政府出版物(典型的如民國時期《寧夏省建設匯刊》《寧夏省水利??返龋?,以及水利部門組織編纂的諸多水利志、工程志、渠道志中,不乏黃河水利人物、治水活動、軼聞傳說等與黃河水利文化相關的內容記載。

與此同時,歷代典籍、地方志書中包含許多記載黃河水利文化的內容。如在歷代典籍中,《史記》《漢書》等二十四史設“河渠書”(或稱“河渠志”)“地理志”“百官公卿表”(或稱“百官志”“職官志”)及“傳記”子目,分別對寧夏各歷史時期黃河水利興修情況、水利管理機構和官員設置、主要治水人物及其治水事跡加以簡略記載;《資治通鑒》《明實錄》《清實錄》中也有關于寧夏黃河水利開發活動、人物的簡要記載。在地方志書中,對寧夏歷代開發黃河的水利活動、水利景觀、水工建筑物、水文物古跡、水工具、治水機構、治水制度與規范、治水人物、治水技術及水利文學藝術等多層面水文化內容均有涉及。其中舊方志分別在“水利”“山川”“形勝”“津渡”“橋梁”“古跡”“官宦”及“藝文”等子目下對寧夏的黃河水利文化內容有分散記載,新中國成立后的寧夏新方志則專設“水利”章節,詳細記載區域黃河水利文化相關內容。

其次,一些民國著作(如《重修中衛七星渠本末記》《黃河水利委員會查勘隊三十二年寧夏灌溉區查勘報告書》《寧夏水利事業》《中國的西北角》等)對寧夏黃河水利情況也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一些民國報刊上的文章(如《寧夏全省水利之調查》《寧夏水利》《寧夏水利事業概況》等)記述了有關寧夏黃河水利事業發展的具體史實;一些碑刻文獻(含實物碑刻和留存于志書中的紙質碑刻)記述著歷代開渠修堤等工程實況及其相關人物事跡;一些文史資料尤其是寧夏北部黃河沿線市縣的文史資料,內容涉及寧夏開發黃河的歷史、工程紀實、水利景觀、人物回憶錄等諸多方面;一些以音頻、視頻和影像為載體的口述資料,也記述了與寧夏黃河水利有關的風土人情、民俗習慣、故事傳說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

以上多種類型的文獻都是真實、客觀地記述和反映寧夏區域黃河水文化的重要文獻。當然,還有一些現代著作也與黃河水利灌溉文化直接相關:一類是有關黃河水利的文獻匯編類著作,如《寧夏水利碑記集》《寧夏歷代水利藝文集》就是典型的集中反映寧夏黃河水利文化的專題資料整理叢書;另一類是有關區域黃河水利史的普及性或研究性著作,如《寧夏引黃灌溉小史》《塞上江南——寧夏引黃灌溉今昔》《寧夏水利史話》等。所有這些與寧夏黃河水利灌溉相關的文獻,無論是原始文獻還是二次整理文獻,無論是普及類著作還是研究性著作,都是開展相關研究可資借鑒的重要文獻資料。由此可見,寧夏區域黃河水文化研究有著豐富多元的資料優勢,這使得深入開展相關研究有了重要基礎。特別是近年來,寧夏黃河水利碑刻、水利藝文、水利人物等文獻資料得到一定程度的搜集整理,進一步為相關研究打下了資料基礎。

二、寧夏區域黃河水文化研究及其態勢

與水文化豐富的內涵相適應,水文化研究的范疇相當寬泛。早在20 世紀80 年代,率先提出“水文化”概念并呼吁加強水文化研究的李宗新先生就曾指出,開展水文化的研究必須“要研究水事、水政、水利的發展歷史和彼此關系;研究水與人類文明、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研究水利事業的共同價值觀念等”[5]。隨著人們對水文化認識的逐步加深,水文化研究的范疇與內容也在逐漸擴展,舉凡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領域與水文化相關的諸多問題,均包含在其中。

近些年來,以流域和以區域為單元的水文化研究在廣泛展開。黃河流域的水文化已得到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相關研究機構與交流平臺日益增多,相關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相關成果層出不窮。相較之下,寧夏區域黃河水文化研究明顯落后于黃河流域水文化整體研究。大體而言,寧夏區域黃河水文化研究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緩慢起步的漫長發展過程。從民國時期開始,直到21 世紀初,以寧夏境內黃河水文化為專題的探究始終未能開展起來,與之相關聯的研究雖然有所開展,但也基本囿于水利行業內部和自然科學領域,主要圍繞黃河水利實踐中工程技術革新及水資源開發利用等專業問題而展開。在人文社科領域內,除個別學者對寧夏黃河水利開發的歷史進行過一定程度的研究之外,再未出現過其他相關研究。這種狀況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近十年才開始有所改觀。

(一)長期以來與寧夏區域黃河水文化相關的探究

早在民國時期有學者曾經公開發表《寧夏全省水利之調查》《寧夏水利事業概況》等文章,中衛知縣王樹枏編纂了黃河水利專著——《重修中衛七星渠本末記》,寧夏省建設廳組織出版了《寧夏水利事業》和《寧夏省水利???,這些為數不多的文章、著作和刊物可視作寧夏境內黃河水利研究的最初成果。但很明顯,這些成果與寧夏區域黃河水文化研究還相去甚遠。

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20 世紀80 年代以來,水利行業領域先后出現《寧夏引黃灌溉小史》(1987 年)、《寧夏水利志》(1992 年)、《寧夏水利新志》(2004 年)、《黃河與寧夏水利》(2009 年)等一些從史志和文史的角度闡述寧夏境內黃河水利相關問題的成果。社會科學領域里以吳忠禮先生為代表的少數學者也開始參與到黃河水利研究隊伍之中,在與水利部門展開交流合作的基礎上,編纂出版了《塞上江南——寧夏引黃灌溉今昔》(2008年)、《長渠流潤——唐徠渠歷史與新貌》(2008年)等多部以闡述寧夏黃河水利開發史為宗旨的著作。與此同時,這一時期相繼有《明清時期寧夏水利述論》《20 世紀三四十年代寧夏水利建設述論》《寧夏平原歷代屯田建設與水利開發研究》等20 余篇探究寧夏黃河水利開發史的文章,以及《寧夏水利現代化發展思路探析》《興水一甲子塞上譜華章——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 周年水利建設巡禮》等闡述寧夏黃河水利思路與歷程的文章問世。盡管這些著作和論文的關注點均為寧夏黃河水利的歷史和實踐,與寧夏境內的黃河水文化存在明顯關聯,但仍算不上相關研究成果。因為嚴格意義上講,從文化的視角對寧夏境內的黃河水展開系統觀照和探究,才稱得上是寧夏區域黃河水文化研究。就此而言,上述研究及其成果只能視作與寧夏境內的黃河水文化研究相關,而真正意義上的寧夏區域黃河水文化研究始終付之闕如。

(二)近十多年來寧夏區域黃河水文化研究開始緩慢起步

近十多年來,寧夏區域黃河水文化才開始進入學術研究的視野。通過對這一時期相關成果進行梳理,筆者認為,目前無論在水利行業領域,還是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關于寧夏境內黃河水文化的研究均已從無到有,開始在緩慢起步。這具體表現在:一方面,水利行業領域研究的重點逐漸從以往的工程技術問題更多地轉向了水資源和水環境保護、水利工程建設中水文化內涵的提升以及水文化和水生態文明建設方面,這說明水文化現已成為寧夏黃河水利行業領域的重要關注點。近年來,《寧夏水生態文明建設探討》《寧夏南部山區西吉縣水生態文明探索》《中衛市沙坡頭區水生態文明建設研究》《吳忠市利通區水生態文明建設構想與實踐》《涇源縣水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研究》等數篇以探討寧夏區域范圍內水生態文明建設為主旨的文章連續發表,同時《唐徠水文化實踐與探索》《加強水文化建設 再譜唐徠新篇章》等對寧夏境內水文化及水文化建設展開專題探討的文章相繼問世。不僅如此,一些關于寧夏水文化的專題研究項目近年來也得以確立并逐步實施。最典型的莫過于2018 年寧夏水利廳開始組織編纂的“寧夏水文化叢書”項目,目前這一項目形成的《寧夏歷代水利藝文集》等系列成果已在陸續出版。

另一方面,人文社科領域對水文化的關注較之以前有所增多、關注角度也漸顯多樣化。這反映在學術著作方面,不僅近年來出版的《青銅峽史話》《中衛歷史文化縱橫》等許多寧夏地方歷史文化著作在個別章節中對此有所關注和闡述,而且由寧夏社會科學院主持的《寧夏黃河志》編纂項目近年來有序開展,著作成果即將面世。與此同時,反映在學術論文方面,《民國時期寧夏平原的水利組織》《清代中央與地方水利官員在水利興修中的作用——以寧夏平原水利灌溉為例》等一些探究寧夏黃河水利管理文化的文章開始出現;《涇水與文化生態旅游》《明代寧夏詩歌中的黃河情結》《清代湖廣總督俞益謨的黃河水利情結》等從文化旅游、民間信仰、文學藝術、人物研究等不同角度涉及和探討寧夏境內黃河水文化的文章紛紛發表;近兩三年還出現了《寧夏黃河水利文獻文化價值探析》《舊方志所見寧夏黃河水文化》等從文獻學的視角觀照寧夏區域黃河水文化的學術文章,其中《舊方志所見寧夏黃河水文化》一文,以舊方志文獻記載為著眼點,從物質、制度、精神多個維度對寧夏境內的黃河水文化內涵展開系統性的專題探討,可謂是近幾年來較典型的以寧夏區域黃河水文化為專題的研究成果。

不難看出,近年來以寧夏區域為單元的黃河水文化近年來開始得到學術界的一定關注,相關研究已經有所開展,正在不斷形成一些學術成果。并且,從目前發表的文章來看,相關研究的著眼點也在不斷增多,除歷史和文化領域外,還涉及生態、民俗、旅游、經濟、社會等諸多領域,一種多角度、寬領域探究的良好研究態勢初露端倪。盡管如此,相較于早在20 世紀八九十年代就蓬勃開展起來的國內水文化研究,寧夏區域黃河水文化研究起步明顯較晚,不僅尚未形成相應的研究隊伍,而且已有研究成果并不盡如人意??陀^而言,現有這些成果仍以文獻整理類著作和零散發表的學術文章為主,在研究數量及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上均十分有限,并且現有成果中真正以寧夏境內黃河水文化為主題展開的專題性探究僅為屈指可數的幾篇論文,全面深入地系統探究寧夏境內黃河水文化內涵、體系與價值的著作成果至今闕如。因此,目前寧夏區域黃河水文化研究總體上還處在緩慢起步的初期階段。

三、深入開展寧夏區域黃河水文化研究的有利條件

寧夏有著悠久的黃河水利開發歷史和深厚的黃河水文化積淀,黃河水文化是寧夏區域優勢文化資源之一,在新時代寧夏大力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中,切實加強寧夏區域黃河水文化研究,進一步挖掘、保護和弘揚優秀的區域黃河水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筆者認為,現如今深入開展寧夏區域黃河水文化研究具有以下兩方面有利條件。

(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為深入開展相關研究提供了新機遇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目前已成為我國一項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國家戰略。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的基礎上,寧夏確立了大力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的區域發展目標,率先在黃河流域積極探索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四水同治”的有效途徑,以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努力在新時代“黃河大合唱”中展現寧夏擔當和寧夏作為,并出臺《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關于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實施意見》,提出要準確把握目標定位,“建設河段堤防安全標準區、生態保護修復示范區、環境污染防治率先區、經濟轉型發展創新區、黃河文化傳承彰顯區,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示范、創造經驗、打造樣板”[6]。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其中對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綜合治理,對水污染和水環境的綜合防治,以及水生態文明建設等等,都與水文化密不可分。換言之,寧夏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戰略目標本身就包含著黃河水文化建設的內容,這在客觀上為深入開展寧夏區域黃河水文化研究創造了氛圍,也提供了機遇,在加快推進先行區建設的過程中,各部門聯動機制的建立,有利于來自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相關人員形成研究合力,更大范圍地匯集研究力量,形成研究隊伍,策劃開展多領域合作項目,展開全面系統的探究,推進寧夏區域黃河水文化研究不斷走向深入。

(二)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為深入開展相關研究提供了新契機

寧夏是唯一全境屬于黃河流域的省區,有著兩千多年的引黃灌溉歷史,境內的黃河水利灌溉文化悠久而璀璨,這里有著被譽為“世界灌排工程的典范”的引黃古灌區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有著留存豐富的黃河水利文物和文化遺存,有著曾經領先時代的激河浚渠、無壩引水、埽工護岸等獨特的治水技術,有著千余年來積淀而成的隨節氣進行封俵輪灌的引黃灌溉制度、經驗和智慧,有著刁雍、郭守敬、汪文輝、王珣、張九德、王全臣、通智、鈕廷彩等歷代杰出治水人物及其留給后人可歌可泣的治水故事,有著歷史傳承而來的放河燈等民間涉水習俗,更有著王維、李白、杜甫、韋蟾、朱栴、康熙皇帝等諸多文人墨客留下的壯麗詩篇及碑記、辭賦、傳說、軼聞等絢爛多彩的相關藝文作品,這些無不生動展現寧夏境內黃河水文化的深厚底蘊和迷人魅力。自古“天下黃河富寧夏”,對于寧夏而言,境內以黃河水利灌溉文化為核心內容的黃河水文化得天獨厚,是一種可資開發利用的優勢文化資源。自2017 年10 月寧夏引黃古灌區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后,寧夏先后制定了《寧夏引黃灌溉工程遺產保護規劃(2018-2035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引黃古灌區世界灌溉遺產保護條例》,從制度法規層面為寧夏引黃古灌區遺產保護提供了保障,這就為寧夏區域黃河水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創造了良好開端,有利于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對寧夏境內不同形態的黃河水文化遺產進行全面普查,開展對區域黃河水文化遺產的系統梳理、挖掘及保護研究,并以此為基礎,繼續展開對寧夏區域黃河水文化內涵、時代價值及其弘揚、傳承等問題的深度探究。

綜上所述,寧夏區域黃河水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相關文獻資料豐富多元,是一種得天獨厚的優勢文化資源。加強研究寧夏境內的黃河水文化,深入挖掘其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對于增強區域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保護、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推進新時代寧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寧夏區域黃河水文化研究雖已有所開展,但相較于國內水文化和黃河流域水文化的整體研究,尚處于緩慢起步的初期階段,有限的研究成果同其自身的深厚底蘊與豐富多元的資料優勢很不相符,同其服務于新時代寧夏黃河文化傳承彰顯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的現實需求很不相符。這說明對于這一區域優勢文化資源,學術界給予的關注尚顯不足,相關研究明顯薄弱,有待于進一步予以重視,不斷深化相關研究,使這一富有潛力的優勢資源轉化為真正推動區域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

猜你喜歡
黃河水寧夏黃河
多彩黃河
黃河寧,天下平
黃河水是膠體嗎
『黃河』
寧夏
兩滴黃河水
寧夏煤電博弈
寧夏
寧夏:首辦立法論辯會
黃河水院在全國大賽中的風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