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析寧夏境內長城、長征、黃河三大文化的交融發展

2023-02-07 01:24馮海英馬建軍
民族藝林 2023年4期
關鍵詞:文化公園長城長征

馮海英,馬建軍

(寧夏博物館,寧夏 銀川 750002;寧夏文物保護中心,寧夏 銀川 75000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我國三大文化。遍布寧夏19 個縣(市、區)的長城資源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寧夏境內現存有戰國、秦、漢、隋、宋、明六朝長城,現存墻體長1038 公里、附屬單體建筑1225 座,約占全國15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404 個縣全部長城資源的5%[1]。寧夏是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長征經過的11 個省區之一,1935 年10 月5 日至9 日,中央紅軍途經寧夏固原地區4 個縣(區)。1936 年10 月,紅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寧夏將臺堡一帶完成了會師。紅軍在西吉、彭陽境內的行經路線恰好與戰國秦長城的走向一致或并行,長城因此承載了革命內涵和紅色基因,造就了長城、長征兩大文化的交融,從而使長城成為弘揚革命傳統、傳承革命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深厚的革命文化內涵和重要的時代價值,荷載著偉大的長征精神[2]。

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黃河文化在中華文化形成及發展融合過程中始終起著引領、主導、核心的作用。黃河自青海、甘肅東流,自黑山峽進入寧夏,由石嘴山三道坎流出寧夏境,主干流經10 個縣(市、區),流程長397 公里。黃河九曲,唯富寧夏,寧夏全域屬于黃河流域,自古以來受黃河滋養潤澤。寧夏利用黃河沖淤形成的寧夏平原,大力發展灌溉農業。經過秦漢以來各個歷史階段的持續創造性利用和各族人民共同開發建設,形成了以“天下黃河富寧夏”為主要內涵的黃河文化,呈現出地域文化多樣性和兼容性的特點[3]。明代,寧夏境內長城有3 處與黃河交匯,跨越黃河,互為天塹,護衛著寧夏平原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長城文化與黃河文化交融發展,共同見證了游牧與農耕文明沖突、交融發展的歷史,孕育出多樣性的文化特征,衍生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業文化,體現出中國傳統哲學中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具有鮮明的東方文化烙印。

一、“不到長城非好漢”——長城和長征文化交融的結晶

1935 年10 月和1936 年10 月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長征經過寧夏,前后三次與寧夏境內的戰國秦長城發生交集,形成了長城和長征的文化交融,留下了“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革命精神。第一次是毛澤東率領的中央紅軍在西吉縣單家集、將臺堡一帶穿越戰國秦長城而過,并沿著將臺堡段長城前行,到達固原市原州區張易鄉毛家寨子宿營。第二次在彭陽縣白陽城到長城塬喬家渠沿長城一線行軍。第三次是紅二、紅四方面軍于1936 年10 月在長城腳下的將臺堡和甘肅會寧一帶與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寧夏境內的戰國秦長城穿越固原市西吉縣、原州區、彭陽縣3 個縣(區),始筑于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 年)?!扒卣淹鯐r,義渠戎王與宣太后亂,有二子。宣太后詐而殺義渠戎王于甘泉,遂兵伐殘義渠,于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筑長城以拒胡?!盵4]這條長城大致沿著隴西、北地、上郡的邊緣由西南向東北走向,橫跨今天的甘肅、寧夏、陜西、內蒙古4 省區、10 余個縣市,整體呈西南至東北走向,總長度約1700 千米。寧夏境內現存墻體173公里,跨越西吉縣、原州區、彭陽縣的12 個鄉(鎮),39 個村,具體走向為:由甘肅靜寧縣原安鄉境進入寧夏西吉縣境,經興隆鎮至將臺鄉,向東進入原州區張易鎮,過中河折向東經固原城西北的長城梁、明莊,跨清水河后再東南行至河川,進入彭陽縣古城鎮境,東行過白岔村后,進入城陽長城村的喬家渠,過長城塬、孟塬鄉進入甘肅鎮原縣境[5]。

1935 年10 月5 日至9 日,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長征經過寧夏,4 天時間內先后兩次穿越或并行戰國秦長城。第一次是10 月5 日至6 日,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博古等領導人帶領紅軍在戰國秦長城西吉將臺至原州區張易段穿越并行。5日,毛澤東等從界石鋪出發向寧夏西吉縣公易鎮、興隆鎮、單家集地區前進,當日到達單家集。毛澤東宿營在單家集村民家中,參觀了陜義堂,講明紅軍主張各族平等,尊重民族風俗,當地群眾聆聽后深受感動,紛紛騰出房子,熱情接待紅軍?!耙痪湃迥昝飨暑I紅軍轉戰寧夏,留下了‘單家集夜話’的紅色佳話?!盵6]6 日,一縱隊從駐地出發,毛澤東一行從單家集東南口出村,抄小路穿越秦長城,并大約沿著長城經行的線路從興隆鎮至將臺、黃灣等地,于當天下午到達原州區張易堡,晚上宿營在張易堡的毛家寨子。第二次是10 月8 日,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與戰國秦長城彭陽長城塬段并行。中央紅軍大致沿著古代修筑長城行走的小道即當地群眾趕集走的便道,從白楊城一路前行,時而在長城頂端,時而在長城腳下,經杜家溝梁、陡坡、白岔,來到白楊城以東十里長城塬。毛澤東夜宿喬家渠喬生魁家,因喬生魁家的崖背地勢平坦,窯挖得較小,火炕尺寸短,毛澤東就睡在用案板臨時支起的床上。夜晚,毛澤東在炕桌上如豆的油燈下,揮筆記下了前一天(10 月7 日)登上六盤山,飽覽六盤山雄姿,豪邁吟成的《長征謠》:“天高云淡,望斷南歸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同志們,屈指行程已二萬!同志們,屈指行程已二萬!六盤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風。今日得著長纓,同志們,何時縛住蒼龍?同志們,何時縛住蒼龍?!盵7]意蘊雄渾,追憶了“紅軍不怕遠征難”的艱險歷程,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人和工農紅軍爭取勝利的決心。1946 年8月,經過毛澤東修改的《清平樂·六盤山》詩詞在《解放日報》發表,1957 年,《詩刊》創刊號再行刊發,致使寧夏的六盤山享譽世界。其中“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著名詩句,給長城賦予了雄渾的革命精神,為新時代“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革命精神提供了內涵支撐,蘊含著團結統一、眾志成城,堅韌不屈、自強不息,守望和平、開放包容的精神文化內涵[8]。如今的喬家渠毛澤東長征宿營地開放供人們參觀學習,成為黨員干部接受革命教育的重要場所。每到仲夏時節,這里滿院鮮花盛開,姹紫嫣紅,與墻上的“長征精神永放光芒”八個鮮紅大字相互輝映,令人振奮!

1936 年10 月22 日,紅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與二軍團和紅一方面軍一軍團二師在長城腳下的將臺堡勝利會師,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2016年7 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來到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會師之地——將臺堡,提出了“緬懷先烈、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長征路”[9]的偉大號召。這是新時代對長征精神的賡續、傳承和弘揚。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革命風范的生動體現,是保證革命和建設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已深深地融入長城文化之中。

二、相互守望——長城和黃河文化的和諧交融

寧夏境內大規模修筑長城是在明代?!敖K明之世,邊防甚重,東起鴨綠,西抵嘉峪,綿亙萬里,分地守御?!盵10]在北方遼東、宣府、大同、榆林、寧夏、甘肅、薊州、固原(陜西鎮)、偏關設立九鎮,統稱“九邊”。寧夏鎮“犄角榆林、屏蔽固原”[11]??偙v甘肅寧夏(今銀川市),管轄從大鹽池(今鹽池縣)至大蘭靖(今甘肅皋蘭、靖遠)長約1000 公里的長城。固原鎮(又稱陜西鎮)總兵駐地在今固原市原州區,管轄今陜西靖邊與榆林相接長約470 公里的長城。長城沿線有許多城堡、關隘、烽火臺、敵臺、壕溝等附屬設施,構成了龐大的防御體系。寧夏境內現有北長城、西長城、河東長城、陶樂長堤、固原內邊、徐冰水新邊6 條明代長城遺址,這個防御體系顯著的特點就是把黃河納入了其中,互為交匯,利用黃河天塹進行有效防衛。西長城中衛沙坡頭段、舊北長城、河東長城3 處與黃河相交匯,陶樂長堤沿著黃河而建,形成了黃河與長城相互守望,共同護衛寧夏平原的局面。

(一)西長城中衛沙坡頭區段與黃河的交匯

這道長城從今甘肅靖遠蘆溝邊界進入寧夏的中衛市沙坡頭區,逾黃河東北上賀蘭山,長200 余公里。有效利用黃河,隔河相連,分為黃河南段和黃河北段。黃河北段據《嘉靖寧夏新志》記載:“鎮關墩起,至天關墩止,長二百十里?!盵12]修筑于成化九年(1473 年)。黃河南段,即下河沿至南長灘段,修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 年),“及寧夏中衛野鵲溝等處邊墻與蘆溝、深井等處營堡、墩臺亦系要害之地,宜別令守臣議修筑之宜。事下,兵部以其言宜從。詔可”[13]。這段長城主要位于今中衛市沙坡頭區的常樂鎮和迎水橋鎮,東起常樂鎮下河沿村煤礦廠區,沿黃河向西經上河沿村折南而行,至大柳樹、米糧營子到達迎水橋鎮下灘村黃石漩。經北長灘茶樹溝沿黃河西行至南長灘棗刺溝、夾巴溝,抵達甘肅省靖遠縣與中衛的交界點——觀音崖(又名小觀音臺)?,F存墻體36 段,總長度為74251 米,墻體由土墻和山險墻兩類組成,其中土墻長5794 米,山險墻長68457 米[14]。這段長城利用黃河之阻,采用黃河、峭壁山險、山溝峽谷等自然天塹,因地制宜,相互交匯,在黃河南岸的下河沿村與黃河北岸的西園黑林村,形成了隔河南北遙遙相對、依河相連、交匯拱衛的局勢。

(二)舊北長城逾越黃河

舊北長城俗稱紅果子長城,是明代早期修筑的寧夏北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九邊考》載“寧夏北、賀蘭山黃河之間,外有舊邊墻一道,嘉靖十年,總制王瓊于內復筑邊墻一道,官軍遂棄外邊不守,以致邊內田地荒蕪”[15]。明朝弘治之前,鎮遠關為寧夏北部地區的主要防線,地處賀蘭山盡頭,與黃河相接,即所謂“山水相交,最為要地”[16],是寧夏鎮北部的重要屏障。舊北長城至大河,沿著黃河東岸又修筑一道邊墻,于成化十五年(1479 年)役1 萬人修筑而成,被當地人稱“陶樂長堤”,其由于緊靠黃河岸邊,黃河河道不斷東移,河岸坍塌,大多已被河水泛損,在橫城與通向定邊的東長城相接?!睹鲿み厜Α芬洞笳洝吩疲骸俺苫迥晔辉?,筑寧夏沿河邊墻?!盵17]舊北長城與黃河相交,從西向東跨越黃河后又與黃河東岸的沿河邊墻相接,從北向南直到橫城與河東長城的起點相連接,加之黃河西邊賀蘭山沿線的西長城,圍繞黃河共同組成了“幾”字形的長城—黃河獨特防御體系。

(三)“二龍交匯”的河東長城

寧夏河東長城的西端起點橫城,處于黃河岸邊,當地人把這里稱之為“二龍交匯”,即黃河“水龍”和長城“旱龍”在這里相匯合?!逗胫螌幭男轮尽酚涍@道長城“自黃沙嘴起,至花馬池止,長三百八十七里,成化十年(1474 年),都御史徐廷璋、都督范瑾奏筑”[18]。民間又將“河東墻”稱之為“二道邊”,在靈武市境內的是河東墻西段的一部分,在墻體外側,沿墻挖有4 萬多個輔助防御的“品”字形“拌馬坑”?,F存黃河邊的橫城堡就是“二龍交匯”的見證與守護者,堡址位于臨河鎮橫城村黃河東岸,三邊總制楊一清修建于正德二年(1507 年),原為土墻,后外甃以磚。城平面呈方形,邊長280米。墻基寬7 米,高8 米,頂寬3.5 米,南開的城門繞一長方形甕城,保存完整。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為了征討勾結沙俄進行叛亂的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離開京城,經大同,渡黃河,過榆林、定邊,入花馬池到寧夏境,沿著河東長城西行,在橫城堡住宿,開展了一系列公務活動,[19]并在這里渡過黃河,賦詩《橫城堡渡黃河》“歷盡邊山再渡河,沙平岸闊水無波。湯湯南去勞疏筑,唯此分渠利賴多”[20]??滴醯墼跈M城堡的活動平添了“二龍交匯”的歷史人文底蘊,如果按照民間古代皇帝為“真龍天子”的說法,這里可謂“三龍交匯”了。

三、共融發展—國家文化公園(寧夏段)融合建設

依托寧夏境內長城、長征、黃河三大文化資源稟賦,按照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要求,認真研究,科學謀劃,分析資源概況和保護現狀,立足四大主體功能區(管控保護區、主題展示區、文旅融合區、傳統利用區),對資源保護傳承、公共服務、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等功能進行系統規劃,推進三大國家文化公園共建共融,形成園中有園、互為依托、和諧共生、為民服務的文化產品。

(一)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寧夏段)

依據《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寧夏段)建設保護規劃》,在寧夏將構建“一軸、兩鎮、三單元、四帶、六段、十二區、多點”空間布局的長城國家文化公園。一軸,即從固原鎮到寧夏鎮南北縱向發展軸;兩鎮,即固原鎮和寧夏鎮,彰顯從戰國互防長城到寧夏鎮、固原鎮的歷史演變過程中所包含的豐富歷史文化內涵與民族精神;三單元,即在空間上形成賀蘭山、河東、固原3 個展示單元;四帶,即西長城、東長城、固原內邊和戰國秦長城為主的展示帶;六段,即明長城水洞溝、大武口、姚灘、鹽州古城、下馬關段和戰國秦長城段;十二區,即賀蘭口、興武營、將臺堡、鎮北堡、三關口、橫城堡等12 個可以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的次核心區;多點,即明長城和戰國秦長城沿線的古城堡、烽火臺等多個點。[21]

(二)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寧夏段)

寧夏境內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主要以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與紅二十五軍在寧夏的活動線路為主,空間覆蓋固原市、吳忠市的西吉、同心、鹽池等7 個縣域。按照《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寧夏段)建設保護規劃》,公園將建成“三園·四線·多點”為重點的空間布局?!叭龍@”,即六盤山紅軍長征景區、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同心紅軍西征紀念園3 個重點展示園?!八木€”,即紅一方面軍(中央紅軍)長征路線,以紅一方面軍(中央紅軍)長征經過寧夏五天四夜的線路作為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寧夏段)主線。包括:西吉縣公易鎮——單家集——原州區張易鎮——六盤山——青石嘴村——彭陽縣小岔溝——喬渠村。紅二十五軍長征路線,西吉縣單家集——隆德縣城——六盤山——涇源縣瓦亭村。紅二方面軍長征路線,西吉縣平峰鎮——將臺堡。紅軍西征路線,鹽池——同心——海原——西吉4 縣多個鄉鎮?!岸帱c”,即紅軍長征在寧夏線路相關聯的重要節點,單家集革命舊址、張易鎮紅軍長征宿營地、青石嘴戰斗遺址、小岔溝革命舊址、喬家渠毛澤東長征宿營地、硝河古城革命舊址、陜甘寧省豫??h回民自治政府辦公舊址、高莊灘紅軍長征遺跡、韓家堡子紅軍西征戰斗舊址、紅軍七十八師攻克鹽池縣城等遺址、紀念設施。[22]

(三)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寧夏段)

文化公園空間以黃河流經寧夏的主干流為核心,包括集中承載和見證黃河文化傳承脈絡的銀川、石嘴山、吳忠、中衛4 市行政區域。根據黃河流域文物和文化資源分布及稟賦差異、自然生態和人居環境、國土空間規劃、配套設施等,公園建設管控保護、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4 類主體功能區。寧夏作為民族融合地區,黃河文化由遠古延續至現代,擁有悠久性、多元性、全域性和融合性的特點,是中原農耕文化與草原游牧文化交融的文化結晶,形成了獨有的“塞上文化”類型,與河湟文化、關中文化、河洛文化、齊魯文化共同組成黃河文明的主體,具有中華文明的早期發祥地、黃河流域農耕文化的代表、民族團結的踐行者、水域治理流域樣板四大價值主題。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特色自然資源為基礎,串聯沙坡頭、黃河外灘、黃河橫城、黃河大峽谷等黃河兩岸12 家經典景區形成黃河文化旅游組團,延續山川歷史文脈,打造黃河岸線生態文化旅游廊道。依托歷代引黃灌溉修筑的秦渠、漢延渠、唐徠渠、惠農渠等1800 公里古灌渠,建設引黃古灌區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展示中心,打響寧夏“古渠博物館”品牌。加強黃河沿岸一百零八塔、承天寺塔、拜寺口雙塔等建筑保護和周邊風貌提升,搭建傳承中華文明的載體長廊。

寧夏建設長城、長征、黃河三大國家文化公園,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融發展的大格局。長城國家文化公園“三單元”“四帶”組成中的固原戰國秦長城段(覆蓋西吉縣、原州區、彭陽縣)相關展示,涵蓋了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三園四線多點”中的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紅一方面軍(中央紅軍)經過寧夏的線路,“多點”中的單家集、喬家渠毛澤東長征宿營地等處的長城資源。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核心內容全景重現中央紅軍經過寧夏五天四夜的歷程,對紅軍長征路線包括沿途的長城資源進行建設保護、研學教育、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科學研究。長城長征兩大文化公園建設資源共享,各有側重,互為支撐,融合建設。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三元、四帶、六段、十二區、多點”中,明長城河東段、三關口至中衛段西長城、明長城河東段文旅融合帶、北長城、銀川五虎墩-橫城堡-靈武水洞溝段落、長城沿線與黃河交叉的重要文化遺產、城市、特色村鎮以及其他文化資源等,與黃河國家文化公園中的中衛下河沿文化文旅融合示范園、橫城長城黃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園、臨河(小龍頭長城)至寧東長城風景道、黃河橫城經典景區建設相交融,形成了融合交通、文化、體驗、旅游等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公園。

歷史上,黃河文化、長城文化在寧夏交融發展,造就了美麗富饒的“塞上江南、神奇寧夏”。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在黨領導偉大的長征過程中,在寧夏留下了“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革命精神,給長城文化平添了革命文化內涵。進入新時代,寧夏依托長城、長征、黃河三大文化資源稟賦,推進文化公園建設,共建共融,形成黃河、長城、長征三大文化交融發展新局面,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美麗新寧夏、打造文化興盛沃土,提供了文化新產品。

猜你喜歡
文化公園長城長征
我們為參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長征”
積極推動江蘇國家文化公園立法
在地下挖一座“竊聽長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竊聽長城”(上)
臨沂市銀雀山兵學文化公園開園
河北省人大常委會 就“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開展專題調研
守護長城
密洛陀文化公園游記
長征五號首飛成功
“翱翔之星”搭長征七號順利入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