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甌北詩話》中的異質性書寫

2023-02-07 12:41
運城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趙翼妙悟詩話

楊 應 欣

(山西大學 文學院,太原 030006)

一、引言

20世紀初期,隨著文化轉型逐漸興起,中國傳統詩學的知識譜系被西方進行了整體切換,因而當代的傳統文論研究實際上是在西方詩學的知識譜系中進行的,這使真正的中國傳統詩學批評從現代詩學批評的知識系統中逐漸疏離出去,成為“他者”。因此真正的中國傳統詩學批評在當今西方化語境的映襯中,反倒呈現出了與之并不完全融洽的“異質性”,這“意指它的知識質態、譜系構成、思維空間和話語方式等方面均與西方詩學有性質上的根本差異”[1]。

作為傳統詩學的代表著作,《甌北詩話》是清代“乾隆三大家”之一趙翼的詩論著作,以其號“甌北”得名。據學者考證,趙翼自嘉慶二年(1797年)開始創作準備,至嘉慶九年(1804年)最終完成全書十二卷,前后共歷時大概七年。書中,趙翼精選出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蘇軾、陸游、元好問、高啟、吳偉業、查慎行共十位詩人分別進行專卷論述,又增補兩卷對韋應物、杜牧、皮日休、蘇舜欽、梅堯臣、歐陽修、王安石、黃庭堅幾位未入選十大家但有其獨特魅力的“小家”進行簡述,批評內容涉及到詩歌的體制、格律、接受度,詩集的版本、編次以及相關史實的考據等,充分體現了甌北獨到的詩歌鑒賞力。在這部著作中,趙翼還透露了自己“尚才力”“貴自然”、尊崇雅正的審美原則,探討了“才力”與“學力”、“復古”與“創新”的關系及諸多詩學問題,全書始終貫穿著他作為史學家的求實精神。這些都構成了《甌北詩話》獨有的作品特色。

二、詩話體例中的異質性書寫

朱東潤先生在《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中稱:“(《甌北詩話》)共列太白、少陵、昌黎、香山、東坡、放翁、遺山,及明之高青丘,清之吳梅村、查初白十家,家各一卷,抉其所長論之,語長而意盡,為詩話中創格?!盵2]362此言不虛??v觀歷代詩話,其體或以詩歌舉要,兼以詩體劃分,如翟佑《歸田詩話》,或以詩法、詩風為界,如鐘嶸《詩品》、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如若以人編次則往往規模龐大,如尤褒《全唐詩話》、張為《詩人主客圖》,除此還有很多種劃分,但龐雜繁復,一言難蔽,惟《甌北詩話》從盛唐至清代乾嘉時期中挑出十位頗具代表性的詩人,以時間先后為次,精悍短小,獨具一格。

但細究之,在每一詩人的名目下,趙翼分有多個片段進行細化批評,一般每一小節涉及一個方面,次序卻較為混亂。如在論李白詩歌時,前一節疑《贈張相鎬》非其所作,其后一節言“青蓮雖有志出世,而功名之念,至老不衰”[3]11,但隨后一節又復疑《贈泗州僧伽歌》一詩非李白所作。首尾兩節都涉及到考據之學,中間一節所論乃李白思想中出世、入世的矛盾,這顯然是非邏輯的。這樣的情況在《甌北詩話》中還有很多,如論白居易時,先言“香山詩名最著,及身已風行海內,李謫仙后一人而已”[3]37以論白詩之接受,又言“中唐以后,詩人皆求工于七律,而古體不堪精詣”[3]37以論白之律詩成就。又有“唐人有和韻,尚無次韻,次韻實自元、白始”[3]38論白居易創體,后又著重論白居易五言律詩的成就以及創體之功。這樣的安排也是非邏輯的、不條理的。

這種情況源于在中國傳統詩話中,古人的思維方式有別于西方人以及受西方影響頗深的現代人,他們的思維是整體的、綜合的、混融的。就哲學思想基礎論,這是根基于東方哲學中的“天人合一”觀念。因此,他們并沒有將學科、研究領域的劃分作為邏輯起點,而是把文學、文藝學、史學等多個領域混合在同一范疇內探討。在單一文藝學視域內,全書也模糊了其中各研究分支的界限。如在“李青蓮”名目下,將創作論、作品論、鑒賞論等理論分析雜然處之。相反,經歷文化轉換后的現代哲學則在西方哲學的影響下更重分析、重科學、重實證,因此,學科的劃分、領域的分野均更加清晰,富有邏輯性。

有學者稱,“中國詩學的譜系構成更像維特斯坦所說的‘家族類似’,譜系各部分之間無論相異、相通還是相互交叉或重疊,都并不依賴于理論分析的硬性推演,而是實質性內容的相互粘連和層壘?!盵1]《甌北詩話》也是如此,它的這一體例情況是從歷代詩話中承襲而來的。在中國最早的《六一詩話》中,歐陽修曾論及自己的創作動機:“居士退居汝陰,而集以資閑談也。[4]264”散漫的“閑談”形式、信筆拈來的寫作習慣、休閑的創作心理使詩話從最初就奠定了這種體例特色,這也是《甌北詩話》及歷代諸多詩話所體現出的異質性所在。但仔細思考,這種傳統體例顯然不夠清晰,西方詩學富有邏輯性的體例反而更條理,的確有借鑒意義。

三、詩學話語的異質性書寫

“任何語言都有兩個維度:一是理性分析的維度,即語言的邏輯維度和命題維度;二是直覺直觀的維度,即語言的氣氛、氣韻、神韻維度?!盵5]不同于西方詩學話語的直接、理性、嚴謹,中國傳統的詩學觀中,評論家們往往貴含蓄、重直覺、倡意蘊,自古以來皆是如此,如司空圖強調“不著一字,盡得風流”[6]43“味在酸咸之外”[7]1534、嚴羽強調“妙悟”[8]27“羚羊掛角,無跡可求”[8]157等等。在漢語直覺直觀的維度中,還分為“喻示—韻味”“啟示—妙悟”兩個向度[5],這在《甌北詩話》所運用的詩學話語中皆有體現。

(一)喻示—韻味向度

在喻示—韻味這一向度內,詩學話語的朦朧、模糊、氤氳成為一種可以使讀者“辨于味”的審美追求,言外之意如生煙良玉般被構筑為讀者“期待視野”的組成部分,讀者可以在對話語的反復涵詠中獲得卓越的審美體驗。但它們在獲得現代闡釋時,又往往變得面目全非或不倫不類。如在《甌北詩話》中,趙翼在論杜甫的詩時說“細意熨貼,一唱三嘆,意味悠長”[3]20。何謂“味”?關于“味”,歷來詩家都很多涉及,如“味外之旨”“滋味”,與此相關的解釋有趣味、韻味、余味、妙味、興味,可見在傳統詩學的范疇中,“味”的指向異常豐富,具有模糊性和多義性。但這些意義在用現代話語詮釋時就可能僅僅剩下“味道”一義。原句中論者要表達的諸多感受、諸多意涵都消失不見了,這無疑是對原有詩學話語的消解。再如趙翼論蘇軾詩時云:“天生健筆一支,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答之隱,無難顯之情?!盵3]56“哀梨”見《世說新語·輕詆》:“桓南郡每見人不快,輒嗔云:‘君得哀家梨,當復不烝食不?’”劉孝標注:“舊語:‘秣陵有哀仲家梨甚美,大如升,入口消釋?!盵9]938何謂“爽如哀梨”?顯然,在現代詩學中似乎找不到對應的理論闡釋,而且對它的詮釋需要鮮活的主觀經歷做鋪墊,這就是難處所在。

(二)啟示—妙悟向度

啟示—妙悟這一向度的關鍵在“悟”,這就意味著只有“悟”才能實現從“言”到“意”的跳躍,其詩學話語本身雖也有上述朦朧、氤氳的特點,但無所依傍的獨立特質又使它對讀者的思維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這其實本源于先秦善用“興”的語言傳統?!吨芤住で浴?“初九。潛龍,勿用?!盵10]1中“潛龍”意指充滿蘊藉,非穎悟不可得其旨?!对娊洝ぶ苣稀りP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盵11]2從“關關雎鳩”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兩者之間的跳躍,既需要“比”的關涉,也需要“悟”的參與?!拔颉痹诖藭r也常常帶有鮮明的老莊色彩。洎至后世,受佛教影響,鑒賞詩歌語言時,文本闡釋對“悟”的需要被一些詩論家重點關注到。范溫《潛溪詩眼》云:“識文章者,當如禪家有悟門。夫法門百千差別,要須自一轉語悟入。如古人文章直須先悟得一處,乃可通其它妙處?!盵12]328嚴羽《滄浪詩話·詩辨》:“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盵8]9又如葉燮《原詩》論杜詩“月傍九霄多”“晨鐘云外濕”時,也指出其創作是“妙悟天開,從至理實事中領悟,乃得此境界也”[13]32。這些體現出“悟”經過漫長的歷史積淀,已經成為了學詩、作詩、賞詩的門徑之一,不斷帶給人們思想啟迪。

《甌北詩話》在論杜詩時說:“一題必盡題中之義,沉著至十分者?!盵3]16讀之不禁令筆者深思,何謂“盡題中之義?”何謂“十分”?趙翼隨后所舉乃是《房兵曹胡馬》一詩:“既言‘竹批雙耳’‘風入四蹄’矣,下又云‘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盵3]16這兩句在遞承上的藝術效果,以及其所達到的不同程度顯然是需要讀者利用直覺去悟、去比較的。又云“有題中未必有此義,而冥心刻骨,奇險至十二三分者?!盵3]17也需要這樣的比較與判斷。這種藝術效果的表達方式無法用科學、實驗的方法精準剖析,無法進行概念界定,只能依靠讀者借助感性體驗摸索、思考、探求,才能準確領會要義。

除此之外,趙翼在書中還提倡“性靈”,他認為“思力所到,即其才分所到,有不如是則不快者。此非性靈中本有是分際,而盡其量乎?”[3]16還評論蘇軾“學之富而筆之靈”[3]58。這些都是他“性靈”說詩學思想的具體表現?!靶造`”包含多重含義,如“天賦”“秉性”“性情”“靈感”等,且意涵各有不同,易含混不清。在論及“才力”和“學力”的關系問題時,有學者認為,《甌北詩話》中的“才氣”“才力”“才思”“才分”都是指創作主體在詩歌創作中所表現出的藝術天賦,但實際上,“才力”一詞所指充滿不確定性與發散性,包含了詩人的思力、學力等多方面,并不完全相同。

無論是喻示—韻味向度,還是啟示—妙悟向度,在現代的詩學詮釋下,傳統詩學話語都被降低了原有含義的純度,從而逐漸喪失了話語權。這并不利于中西方文論思想的碰撞、交流,也不利于守護原有的傳統詩學資源。

四、批評方法中的異質性

《甌北詩話》中,趙翼運用了中國傳統的摘句法,即不列全篇詩作,而將其中獨具示范意義的句子單獨摘出。摘句法自《六一詩話》始便在傳統詩話中被廣泛運用,它繼承了先秦“賦詩言志”的傳統,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記載:“子展賦《草蟲》。趙孟曰:‘善哉!民之主也。抑武也,不足以當之?!匈x《鶉之賁賁》。趙孟曰:‘床笫之言不逾閾,況在野乎?非使人之所得聞也?!盵14]1252《國語·魯語下》中也有相關記載:“晉叔向見叔孫穆子曰:‘諸侯謂秦不恭而討之,及涇而止,于秦何益?’穆子曰:‘豹之業,及《匏有苦葉》矣,不知其他?!逑蛲?召周虞與司馬,曰:‘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濟而已。魯叔孫賦《匏有苦葉》,必將涉矣?!盵15]183延續到詩話中時已趨于詩句功用的強調。

摘句法在《甌北詩話》中的運用有兩種情況,一是用詩來佐證觀點。如卷十云:“然阮亭專以神韻為主,如《秦淮雜詩》有感于阮大鋮《燕子箋》事云:‘千載秦淮嗚咽水,不應仍恨孔都官?!秲x征柳耆卿墓》云:‘殘月曉風仙掌路,何人為吊柳屯田?’蘊藉含蓄,實是千古絕調?!盵3]146為了闡釋“神韻”,趙翼以《燕子箋》《儀征柳耆卿墓》中的詩句作為例證,讓讀者用感覺去揣摩自己所指,這其實更利于讀者的接受和理解。二是同類薈萃。如卷十一趙翼就萃集了諸多佳句,體現其詩歌好尚?,F代的批評家們對摘句法的態度往往不十分友好,通常認為其詬病較深,主要由于摘句法靠直覺較多,但缺乏理性分析。但筆者認為其仍有存在的合理之處,只是需要視情況而定,不能一概論之。

當用摘句法來佐證或解釋觀點時,往往利大于弊。如前所舉趙翼論“神韻”事,“神韻”一詞本不易詮釋,何為“神韻”?據蔣寅先生語,“神韻”被用來論詩最早見于元代倪瓚《跋趙松雪詩稿》云:“今人工詩文字畫,非不能粉澤妍媚。山雞野鶩,文彩亦爾斕斑,若其神韻則與孔翠殊致。此無他,固在人品何如耳?!盵16]指精神氣質。后經過長時間的積淀與演變,其又有了多種含義,如可與個人品格相聯系,亦可指生命的內在活力、超越“氣骨”的某種特質,以及個人稟賦等等。這些都是前人的觀點,那么趙翼自已的“神韻”又是指什么呢?此時,他所引證的詩句就可以用來范圍趙翼所說“神韻”的實質內涵,這可體現出運用摘句法的益處所在。而且,這種“異質性”也可解決運用現代文論批評方法時的一些困境。但當面臨上述第二種運用情況時,摘句法就顯得過于粗糙,令人不知其意在何處,甚至摸不著頭腦,這就弊大于利了。

五、“異質性”書寫帶來的反思

經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甌北詩話》中的“異質性”書寫帶來的結果具有“優劣二象性”。全書體例中的“異質性”暴露了趙翼不注重理性分析的流弊,使所論內容邏輯性不夠強,全書編排也不夠清晰。但其話語書寫的“異質性”又可以在中西比較中凸顯傳統詩學話語語義的多義性、豐富性。傳統形象思維的參與不僅可以使讀者獲得飽滿的生命體驗,在天馬行空的想象中洞見古今、縱覽山海,展露襟懷,抒寫性情,出入于言意、物我、形神、天人之間,還可以使他們重新細讀文字,思考對傳統批評更加合理的學術定位?!罢浞ā钡摹爱愘|性”既可以便捷現代的批評研究,也可以形成阻礙。因此,總體來看,《甌北詩話》中的一些內容是需要我們合理衡量、看待的。

作為一部長期以來被學界奉為圭臬的詩歌論性著作,《甌北詩話》蘊藉深厚的詩學話語、獨到的詩歌見解、深厚的學力體現,是現代許多批評著作需要學習的?!懂T北詩話小引》:“少日閱唐、宋以來諸家詩,不終卷,而己之才思涌出,遂不能息心凝慮;究極本領,不過如世之選家,略得大概而已。晚年無事,取諸家選集,再三展玩,始知其真才分、真境地?!盵3]1通過這本書我們也可以觀察到趙翼一生詩學觀的轉變,且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背景下,面對傳統詩學,我們既要勇于承認其與生俱來的缺陷,充分吸收西方文論的長處進行矯正,又要守住其中的典范特質,不一味用西學話語去解構、批判它們,這樣才能使中國現代詩學在中西方文化比較中繼續健康發展,走出“失語”的困境,重新掌握在國際詩學研究中的話語權。

猜你喜歡
趙翼妙悟詩話
詩道亦在妙悟
生辰感懷
近四十年趙翼史學研究述評
閑吟居詩話(五則)
詩話
藝術感言
趙翼“頌清”與“刺清”再認識
趙翼“頌清”與“刺清”再認識
新詩話
趙翼詩論的唯新傾向及與性靈派的離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