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秋收起義看毛澤東的斗爭精神

2023-02-10 04:54彭婕姝
中國軍轉民·下半月 2023年12期
關鍵詞:斗爭精神

【摘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格,也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精神內核。毛澤東在秋收起義中,展現出了鮮明的斗爭精神。大革命失敗后,他在白色恐怖中勇挑重擔,領導秋收起義,在革命前途晦暗不明時敢于舉出中國共產黨的旗幟,在起義受挫后果斷調整斗爭策略,最終實現中國共產黨革命道路的偉大轉折。學習毛澤東斗爭精神,要從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掌握斗爭哲學;牢牢把握斗爭原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斗爭立場;在斗爭中將理論聯系實際,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增強斗爭本領,時刻準備進行新形勢下的偉大斗爭。

【關鍵詞】毛澤東|秋收起義|斗爭精神

在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中,斗爭是改造客觀世界、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方式。斗爭精神,通常指一種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面貌與精神特質。它是馬克思主義固有的理論品格和實踐要求,也是中國共產黨百余年來葆有生機活力的基因密碼。毛澤東作為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斗爭精神貫穿了他的整個革命生涯。1927年,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就是他革命生涯中斗爭精神的一次充分展現。

一、毛澤東斗爭精神在秋收起義中的具體體現

1927年9月,在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被任命為中央特派員,趕赴湖南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由于敵強我弱、缺乏革命經驗,秋收起義出師不利,但隨后毛澤東帶領部隊轉道井岡山,使得革命的火種得以保存,在中國革命低潮時開辟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歷史性道路?;乜辞锸掌鹆x的醞釀、實施,再到引兵井岡的戰略調整,整個過程充分展現了毛澤東敢于斗爭的意志與高超的斗爭藝術。

(一)在白色恐怖高壓下領導起義

秋收起義是在“四一二”政變后,黨在極端危急的情況下,為了挽救革命而發起的。1927年4月12日,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派勢力公然違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國共合作三大政策,突然發動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的反革命政變,在全國各地制造了“清黨”名義下的針對共產黨人的屠殺慘案。據中共六大的不完全統計,從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殺害的共產黨員就超過了2.6萬人,加上革命群眾總數則超過31萬人。[1]面對如此嚴峻的考驗,革命的前途已處于生死未卜之際。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之下,許多人的革命信念開始動搖,能堅持繼續戰斗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毛澤東始終對革命葆有堅定信念,敢于向反動勢力宣戰。早在1927年春,毛澤東就預感到國共合作面臨破裂,共產黨人的處境岌岌可危,他借詩詞《菩薩蠻·黃鶴樓》抒發胸臆。詩中,他用“把酒酹濤濤,心潮逐浪高”表明自己誓與反動勢力斗爭到底的決心與意志。眼看第一次國共合作就要破裂,原本在武漢組織領導農民運動的毛澤東迅速趕回湖南,號召工農干部要回到自己原來的工作崗位上去,與敵人斗爭,用武裝保衛革命。[2]面對馬日事變后“黨組織關系遭到破壞,黨員數量銳減”[3]的情況,毛澤東力求盡快恢復黨組織工作,堅決與敵人做斗爭。6月2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召開第三十一次會議,毛澤東在會上再次堅持與反動勢力斗爭到底的立場,他強調,要用武力來對付反動軍隊,以槍桿子對付槍桿子,不要再徘徊觀望[4]。

南昌起義失敗后,年輕的中國共產黨亟待尋找新的革命道路與方法。前途未卜之際,瞿秋白征求毛澤東意見,意調他往上海,到中央機關工作。毛澤東卻表示,自己愿去農村,“上山”結交朋友,即開展農村武裝斗爭。8月9日,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召開第一次會議,毛澤東在討論湖南秋收暴動時發言指出,廣東雖然是大城市,但是不應只注重在廣東發動革命,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眾基礎與革命潛力比廣東還大,現在不足的是武裝。就算沒有起義成功,也應當先考慮往山上發展,而不是去廣東。[5]毛澤東在發言中表達了對湖南農民運動的了解以及對湖南革命的積極想法,會議最后決定,派毛澤東前往湖南傳達會議精神,改組省委,組織和領導秋收起義。

在以往的工作經驗中,毛澤東領導或參與過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學生運動和統戰工作,對軍事工作卻是比較陌生的。在革命的需要下,他秉著直面挑戰、敢于斗爭的大無畏勇氣,勇敢的肩負起了這項全新的任務。

(二)在革命前途黯淡時首舉“共產黨旗幟”

秋收起義中,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打出了人民軍隊歷史上第一面軍旗,這是中國共產黨首次打出自己的旗幟。

秋收起義發動時,毛澤東擔任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書記,他將參加起義的修水、安源等地的武裝整合起來,把五千人左右的隊伍統一編為了工農革命軍第一師。部隊編整好后,“舉什么旗”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當時正逢大革命失敗,黨的力量被大大削減,革命前景一片灰暗。一部分人對革命的未來發展產生了悲觀情緒,希望找一個有力的同盟支持,增強革命底氣,提高獲勝把握,因此對亮明身份持猶豫態度。同時,考慮到南昌起義時起義部隊打的是“國民黨左派”的旗幟,八七會議上對此未形成不同意見。而且,中共中央考慮到:國民黨左派在湖南還是有一定的實力與基礎,最好的辦法是融合他們的力量,聯合起來并肩作戰。[6]

而毛澤東的看法卻不同。8月12日,毛澤東曾回到長沙,在“板倉公寓”短暫停留。13日起,他利用短短兩天時間與農民、篾匠、小學教師等人進行深入交流,認真了解了湖南社會情況和民眾對各黨的看法。之后,他又回長沙城里與五位農民進行了懇談。毛澤東了解到,群眾獲悉了國民黨軍隊對工農運動鎮壓使用的殘酷手段后,對他們已經完全改觀了。國民黨已經喪失了民心,成為白色恐怖的象征。他隨即給中央寫信,鮮明地指出:國民黨旗子已經不能代表人民了,已經淪為軍閥的旗子,共產黨舉出自己的旗幟才能代表人民群眾。他在湖北的時候還沒有發現這一點,這段時間到了湖南,觀察到人民對待唐生智的省黨部的態度,已經可以確定真的不能再舉國民黨的旗幟了。[7]8月18日,毛澤東在沈家大屋召開的湖南省委會議上堅決主張:湖南秋收起義時我們應鮮明打出共產黨的旗子,不能再照八七會議規定的那樣打“左派國民黨旗幟”。除此之外,毛澤東還對土地問題、暴動區域、暴動依靠的力量等關鍵事項發表了重要意見。

面對國內革命與俄國革命不同的情況,黨面對這些在革命進程中層出不窮的問題,缺乏經驗,難免會產生不同的意見。但是毛澤東能夠在一系列斗爭方向與戰略的選擇上,十分明確又切合實際地提出和中共中央甚至共產國際代表不同的意見,充分展示了毛澤東斗爭的人民立場和理論聯系實際的斗爭哲學。在革命陷入低潮時,在這關系黨和革命事業前途和命運的關鍵時刻,經毛澤東的果斷決策,中國共產黨首次舉起自己的旗幟,在全國人民面前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的決心。

(三)在革命受挫時調整戰略,開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秋收起義開始將長沙作為攻打的目標。最初,起義軍占領了醴陵、瀏陽縣城和一些小集鎮,但是因分散了尚且為數不多的兵力,且湘贛邊界的窮苦大眾對革命的參與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最后部隊遭到遠比自己強大的反革命軍隊的反攻,損失嚴重。此時,毛澤東毅然決然調整戰略,改變部署,下令部隊退到瀏陽文家市休整。

作為秋收起義領導人,在部隊生死存亡之際,毛澤東需要立刻作出抉擇:部隊是按原計劃繼續進攻,還是調整作戰方案——放棄攻打長沙。一方面,按照中共中央本來的決定,必須繼續進攻長沙,否則很可能背上“臨陣脫逃”的罪名??墒?,在當時敵我力量相差如此之大的情況下,繼續進攻大城市無異于以卵擊石,很可能落個全盤皆輸。另一方面,如果調整戰略,應將部隊轉向何方?在武裝斗爭領域,中國共產黨以往也只有向城市進攻的實踐和理論經驗。而且,當時的部隊里出現了“槍多人少”的不利情況,士氣低落,有的團、營甚至出現了軍紀松弛、官多兵少的局面。在這樣的情況下,部隊何去何從?這個選擇是至關重要的。

9月19日,毛澤東在文家市里仁學校主持召開前敵委員會會議。他根據調查得到消息,這次起義部隊所到之處,農民并未行動起來,遠不及北伐軍革命時農民參與的踴躍。很多農民有害怕、擔憂情緒,不敢輕易參與行動,對“革命失敗會讓自己惹禍上身”的恐懼占據了上風。毛澤東清醒地對客觀形勢作出判斷,認為單靠工農革命軍的現有力量不可能攻占長沙的,湖南省委原來的計劃已無法實現,斷然放棄進攻長沙,下令部隊轉道往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山區前進。他主張,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勢下,只有先保存革命力量,才能有后續發展。余灑渡在這次會議上與毛澤東持反對意見,認為部隊要維持原計劃,“取瀏陽攻長沙”,會議上還有人也發表“攻長沙”的意見,討論非常激烈。在毛澤東的據理力爭下,總指揮盧德銘贊同毛澤東的主張。會議最后決定,部隊轉兵進入江西,尋找立足點。之后,起義軍一路在茶陵等縣建立工農兵政府,并在江西井岡山創建了中國農村第一個革命根據地,保存了革命的火種,探索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創性道路。

二、秋收起義中毛澤東的斗爭精神對當代的啟示

黨的二十大報告把“堅持發揚斗爭精神”作為前進道路上必須秉持的重大原則之一,強調“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8]。當前,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各種不確定難預料的風險挑戰,毛澤東在秋收起義中體現出來的斗爭精神,對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不斷奪取新時代偉大斗爭的新勝利仍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一)深入學習和領悟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充分掌握斗爭哲學

馬克思主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人類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前進的,有矛盾的地方就會有斗爭,[9]在矛盾雙方的相互斗爭中,社會實現發展進步。因此,在國家、社會、黨派乃至個人的發展道路上,困難與挑戰是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認識到斗爭的永恒性,有利于我們在思想上克服逃避懶惰,直面挑戰,迎難而上,敢于斗爭。

1936年,毛澤東同斯諾談話時說,“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論上,而且在某種程度的行動上,我已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10]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與不斷地進行社會實踐中,毛澤東徹底地認識到斗爭是無處不在的,革命就是同一個又一個的矛盾做斗爭,在戰勝一個又一個挑戰中促進事物的發展,改造客觀世界。毛澤東在秋收起義前夕,面對大革命失敗,革命遭受嚴重挫折的困境,他沒有逃避或對革命陷入悲觀,而是勇于擔當,直面問題的所在。毛澤東憑借著強大的斗爭勇氣與魄力,積極開展斗爭實踐,從而拯救了黨的命運。

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關于斗爭的理論,一是要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高度來看待矛盾和斗爭。要充分認識到,不管是在革命時期還是步入新時代,矛盾中斗爭的絕對性都是存在的。人類社會在斗爭中得到促進和發展,紛繁的利益沖突和觀念對立不斷產生新的矛盾與斗爭。二是在此基礎上正確看待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的矛盾和斗爭,認識到黨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需要斗爭。中國共產黨的偉大事業是面向人民、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只有自身具備優秀的作風與品格,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不動搖,才能禁受住歷史和人民的審視。腐敗可以由內腐蝕一個政黨,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反腐敗斗爭關系到人心向背。必須始終秉持斗爭精神,杜絕腐敗因子滋長,敢于刮骨療毒,與一切損害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因素斗爭到底,把污濁黨的血液的病毒清除干凈。在此基礎上,不斷使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增強,確保我們黨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強大戰斗力[11]。

(二)牢牢把握斗爭原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斗爭立場

一方面,新時代共產黨人的斗爭是必須以堅定方向、堅持立場、堅守原則為前提的,大方向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不動搖。秋收起義發動前后,共產黨人正遭到殘酷屠殺,黨組織甚至不得不全部轉入秘密狀態。一些人出現不告而別、登報脫黨,甚至出賣同伴的情況,但更有一些如教育家徐特立、文學家郭沫若、在國民黨擔任高中級職務的賀龍等追求馬克思主義真理的真正革命者加入黨的隊伍。毛澤東從安源赴銅鼓組織起義時,在路途中被敵人抓捕,死里逃生,不僅自己未動搖革命信念,還在起義失敗后為起義部隊提振革命信心。新時代發揚斗爭精神,首先要堅定政治立場,牢牢把握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這一根本方向,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始終做到“兩個維護”。

另一方面,新時代發揚斗爭精神必須始終堅定人民立場,堅持斗爭以人民為中心。秋收起義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起義部隊沒有很好地發動湘贛邊界群眾?;赝麣v史可以發現,斗爭的勝利與人民的參與度是緊密相關的。要堅持斗爭依靠人民,將廣大人民所擁有的力量充分調動與激發出來。在人民群眾力量的汪洋大海中汲取營養,凝聚力量。同時,要將斗爭的成果惠及廣大人民,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矢志不渝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斗爭目標。

(三)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在斗爭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斗爭不僅需要底氣和勇氣,更需要智慧。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點出:“斗爭是一門藝術,要善于斗爭”。[12]要講究斗爭藝術和策略。斗爭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秋收起義中,毛澤東數次提出與中共中央甚至共產國際不同的建議,這些觀點都是他根據事物的發展變化以及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得出來的。黨因為照搬照抄共產國際相關理論或經驗碰過不少釘子,栽過不少跟頭,這充分證明,所有催生斗爭的矛盾,本質都可能存在不同。一方面,不同事物之間存在不同矛盾;另一方面,同一矛盾中也有矛盾的不同方面。如果矛盾的本質不相同,就要用針對不同特性的措施化解,也就是說,要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認識和解決各種實踐中遇到的矛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一代又一代的不懈斗爭中摸索出來的。進入新時代,中華大地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階段性勝利,取得了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成就,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這正是中國共產黨不斷地在斗爭中將理論邏輯與現實邏輯有機結合,創造性地、持之以恒地用多樣的斗爭方法回答怎樣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宏大命題,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斗爭內涵和規律不斷進行理論創新與實踐推進。

黨章總綱指出:“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边@就意味著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內在矛盾依然沒有消除,我們需要通過各種斗爭去化解各種復雜、多樣的矛盾。這就要求我們密切關注國際國內發展實際、科學分析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不同類型的矛盾的內涵以及特性,在斗爭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四)持續增強斗爭本領,時刻準備進行新的偉大斗爭

毛澤東的一生都在為黨和人民事業的發展不懈斗爭?!豆伯a黨宣言》指出,共產黨人的終身使命就是為全人類解放而斗爭。黨的事業不息,共產黨人的斗爭就不會停止。高強的斗爭本領,是達成斗爭目標的重要依托。

當前,國際形勢動蕩,世界疫情影響下的全球經濟復蘇勁頭不足,一些政治勢力無所不用其極妄圖延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步伐;再看國內,我國城鄉和區域發展程度差距較大的難點依然沒有攻克,推進高質量發展還有許多短板和難關,全面從嚴治黨和反腐敗斗爭任重道遠。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提高斗爭本領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求廣大干部必須有意識加強斗爭精神和斗爭本領,在防范風險、攻堅克難、抗壓方面提升能力,在有困難時能迎難而上,沖在前面,豁得出去。[13]斗爭本領不是憑空而來或一蹴而就的,需要在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系列成果中汲取營養,打好基礎,同時在實踐中充分檢驗,再總結規律,完成內化過程,形成理論——實踐——理論的學習過程。實踐要有效果,愈是要去困難多、矛盾大的地方,要在形勢嚴峻、情況冗雜的時候,敢于直面挑戰。只有在新時代的風險挑戰中磨煉,鍛造斗爭勇氣與斗爭藝術,才能戰勝阻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各種風險挑戰,不斷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102.

[2]袁任遠.《石門南鄉的起義:星火燎原》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4:396.

[3]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3冊[M].北京:中共中央出版社,1989:476.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202.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207.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傳(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144.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傳(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149.

[8]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1).

[9]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1.

[10] [美]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東方出版社,2010:147.

[1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1).

[1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27.

[1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1).

(作者簡介:彭婕姝,碩士研究生,中級講師,研究方向:黨史黨建;工作單位:韶山干部學院)

猜你喜歡
斗爭精神
準確理解新時期斗爭精神的實質
關于大學生斗爭精神的學校教育途徑的思考
關于新時代做勇于斗爭的“戰士”的若干思考
富含“斗爭精神”的創新中國正在擁抱世界
淺析貝多芬f小調奏鳴曲第一樂章
在反“臺獨”斗爭中掌握國家統一主導權
領導干部如何保持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
增強斗爭精神 強化責任擔當
新時代斗爭精神的內涵、意義及遵循
紅色文化培育民辦高校黨員斗爭精神作用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