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樣的領導干部才算懂經濟

2023-02-15 01:18胡萬程
領導文萃 2023年3期
關鍵詞:裁員銀行成本

胡萬程

分析一個國家的經濟形勢,最常見的方法是什么?

根據GDP增長率對經濟形勢進行總體判斷,然后再分別用“投資、消費、出口”的數據與上年對比,要是今年的增長速度高于去年同期,就認定經濟形勢向好,反之,則認為形勢不樂觀。

這是很多經濟學課程上教授的內容,適用不少國家的情況,尤其在其經濟高速增長階段。但是,對經濟已達到較高水平,以及進入工業化中后期的國家,這種方法得出的結論并不一定準確。

比如,對于眼下“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從“保增長”到“穩增長”的中國來說,比起GDP數值,更應看發展質量,結合國民收入結構、失業率、通脹率等數值,作更加綜合的判斷。

近年來,中國經濟走入多事之秋。中美貿易戰加劇中國出口壓力,芯片、光刻機等高科技產品遭到美國的圍堵,新冠疫情加劇下行壓力,在這樣嚴峻的環境下,中國經濟如何成功突圍?

就這一問題,南風窗記者采訪了經濟學家、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原副校(院)長王東京教授,他從宏觀和微觀的不同層面分享了他對未來中國經濟的看法。

長期以來,社會上有一種流行的看法,認為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率越高,GDP規模就越大,經濟實力也就越強。若僅從當期看,這樣講沒有錯。但要是拿不同時期的增長速度做比較,得出上面的判斷并不準確。

不同時期的增長速度,其高低并不具有可比性。GDP增長率并不代表一國經濟實力的強弱。做這種比較,還很容易誤導人們追求高速度。一個國家的GDP,只是該國的財富存量,而財富的市值則取決于該國財富創造收入的能力。

事實上,經過40多年改革開放,我國已經具備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條件。從生產供給看,我們具有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供應體系。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規模居全球第一,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

可同時也要看到,我國尚處于全球產業鏈中間位置,一些關鍵核心技術產品仍高度依賴進口,特別是高端數控機床、芯片、光刻機、操作系統、醫療器械、發動機、高端傳感器等方面。

只有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搶占全球技術創新的制高點,才有可能解決“卡脖子”的問題,這也是提升發展質量的關鍵。希望各地政府在謀劃全年經濟工作時,不必過多地糾結GDP增速,更不要以GDP論英雄,而應把主要心思放在怎樣改進發展質量上。

從經濟學來看,穩住經濟基本盤其實就是政府宏觀調控所希望達到的四個目標:充分就業、穩定物價、國際收支平衡以及適度增長。學界關于政府調控目標的排序,討論焦點在于處理兩組關系:一是充分就業與穩定物價的關系,二是穩定物價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中央提出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強調的是以“穩”為前提。如果按照這樣的優先度來看,穩就業在穩物價之前,穩物價又在穩增長之前。也就是說,保就業和民生是眼下的當務之急。而具體來看,占到市場主體九成、創造了八成就業的中小企業,是保障對象的重中之重。

經濟下行背景下,企業該不該裁員這個問題,站在企業的角度,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目標是獲取最大利潤,為了降成本,裁員當然無可厚非。但如果站在政府的角度,政府的目標是充分就業,則肯定希望企業不裁員或少裁員。

如今中央提出了“穩市場主體保就業”,換句話說,保就業要以保企業為前提。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F在的問題是政府應怎樣保企業?我認為總的原則是為企業降成本。

比如在嚴格控制預算赤字的同時,繼續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對不裁員、少裁員的企業,可以返還失業保險金等等。坦白來說,目前中小企業面臨諸多困難,如疫情的影響、融資難、需求下降、經營成本高等等。

近年政府出臺了稅費減免、降低融資門檻等政策,來幫助中小企業紓困,這無疑是雪中送炭。但在現實操作中,銀行希望貸款安全,而中小微企業卻缺少對應的資產抵押,這仍然是個困局。對此我有一點提議,比如未來政府出資組建擔保公司,一手托兩家,在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擔保的同時,也為銀行免去后顧之憂。

你說得沒錯。經濟學不是自然科學,是研究人類的行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人類的選擇。選擇的背后,存在看不見的代價,這就是機會成本。

選擇后有看得見的結果和看不見的代價,大多數情況是,看得見的結果似乎不錯,而看不見的代價卻非常高。很多人急功近利,對代價置若罔聞。而只有少部分人善于權衡“看得見”與“看不見”的結果,然后再做選擇。

就拿銀行貸款舉例,近些年我時常聽到不少企業家抱怨,指責銀行嫌貧愛富,對虧損企業見死不救;也見過有地方官員給銀行施加壓力,要求銀行給當地虧損企業貸款。

我們不能否認,銀行給虧損企業貸款,有些企業確實扭虧為盈了,可這只是我們看見的結果;看不見的結果是,由于信貸資源有限,當銀行將貸款給了虧損企業,那些盈利企業也可能因為得不到貸款出現虧損。而盈利企業一旦虧損,就會增加失業和減少稅收,而且由此付出的代價往往更高。

再從貸款風險看,銀行信貸資金主要來自儲戶存款,而保護儲戶存款安全,銀行責無旁貸。要是銀行不對客戶進行嚴格挑選,最后出現了大量呆壞賬,不僅銀行自己要破產,儲戶存款也會雞飛蛋打。這樣的結果,應該不是人們希望看到的吧。

作為企業,商業銀行在商言商是必然的。由此說,那種希望銀行優先照顧虧損企業的想法是錯的,對銀行嫌貧愛富的指責也是不理性的。

領導干部是一個特殊群體,或者參與經濟決策,或者主理一方經濟。從老百姓的角度來看,不能造福一方的官員,斷不能說懂經濟。

在我看來,經濟學的許多理論貌似對立,可大多數理論觀點之不同,是由于它們各自的約束條件與適用范圍不同。

我在中央黨校任教近30年,與學員朝夕相處。交流久了,我意識到領導干部和企業管理者不僅需要懂得理論原理,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怎樣運用經濟學理論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

說一件我親歷的事。數年前我在某欠發達地區調研,當地的一位市長告訴我,市政府向國家某商業銀行借了70億元30年期的貸款用于城改。我問這么大一筆錢將來怎么還。他說在自己任期內給銀行每年付利息就可以,30年后的事天知道,那時我早已退休,管不了也不用管。

這正是當下的癥結所在。我不反對地方借債,缺錢借債無可厚非,但我認為地方舉債應該量力而行??刂频胤絺詈啽愕囊徽?,在我看來是要約束關鍵人,具體說是要約束地方的主官。

設想一下,假若讓地方主官對當地政府欠債負責,比如規定債務率超100%不得升遷,地方斷不會再亂借債的。政府必須先約束官員。政府由官員掌控,官員不受約束政府行為規范不了。類似例子是銀行。20世紀末國內銀行壞賬率高得離譜,在央行推出“貸款終身負責制”后遏制效果立竿見影。

我理解,改革需要從制度成本與改革成本兩個角度謀劃,這是推進全面改革的總原則。體制是否改革需要看體制成本,而體制怎么改則要看改革成本。

任何一種體制運行都是有成本的。以前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說到底是計劃配置資源比市場配置資源的成本高。

改革成本,簡單講是由改革產生的交易成本。改革勢必要對現存的利益關系做調整。受益者支持改革,受損者卻可能反對改革。某些領域改革成本不僅高,而且具有不確定性,這就需要漸進式改革,要做好為改革付出必要成本的準備。

全面深化改革是系統的協同性改革,離不開頂層設計。頂層設計并不排斥基層試驗,前提是要把握好頂層設計與基層試驗的邊界。那兩者的邊界在哪里?

我認為但凡不存在負外部性的改革,應鼓勵基層試驗。而具有負外部性的改革,則必須由中央頂層設計。

(摘自《南風窗》)

猜你喜歡
裁員銀行成本
2021年最新酒駕成本清單
人人車“暴力”裁員
溫子仁,你還是適合拍小成本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到拥貧獾摹巴零y行”
“存夢銀行”破產記
銀行激進求變
惠普增加裁員5%
獨聯體各國的勞動力成本
揪出“潛伏”的打印成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