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的思想溯源:基于《擺脫貧困》的理論分析

2023-02-18 21:45陳建偉賴艷華
關鍵詞:閩東寧德同志

陳建偉 賴艷華

2021 年2 月25 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首次提出“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并以“七個堅持”系統闡述其主要內涵?!捌邆€堅持”,即堅持黨的領導,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強政治和組織保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堅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形成脫貧攻堅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動;堅持精準扶貧方略,用發展的辦法消除貧困根源;堅持調動廣大貧困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發脫貧內生動力;堅持弘揚和衷共濟、團結互助美德,營造全社會扶危濟困的濃厚氛圍;堅持求真務實、較真碰硬,做到真扶貧、扶真貧、脫真貧。[1]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是習近平關于貧困治理重要論述的系統化、理論化成果,是對我國脫貧攻堅偉大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理論升華。[2]

習近平總書記對貧困治理問題進行了長期的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40 多年來,不論是在地方還是在中央,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著貧困群眾,關心和思考著扶貧工作。在他長期的貧困治理實踐歷程中,寧德是非常重要的一環。1988年6 月至1990 年5 月,習近平同志任寧德地委書記,帶領閩東人民擺脫貧困,提出一系列富有創見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如“弱鳥先飛”“四下基層”“滴水穿石”等。這些理論成果集中體現于《擺脫貧困》一書,成為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的重要思想資源,對于指導、推動寧德乃至全國的貧困治理事業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及長遠的指導意義。認真研讀《擺脫貧困》與“七個堅持”的文本,我們發現,“七個堅持”中至少有五個可以在《擺脫貧困》中找到原型或相近的表述。

一、堅持黨的領導,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強政治和組織保證

“七個堅持”的第一點,就是要“堅持黨的領導,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強政治和組織保證”。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保障。脫貧工作任務艱巨、困難重重,只有堅持黨的堅強領導,依靠黨的強大組織執行力、社會動員力和統籌協調力,才能打贏這場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在《擺脫貧困》中,習近平同志從加強農村黨組織建設、練好干部基本功、深化廉政建設等角度,闡釋堅持黨的領導對貧困治理事業的保障作用。

(一)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強政治保障

在《擺脫貧困》中,習近平同志專門撰寫《加強脫貧第一線的核心力量——建設好農村黨組織》一文,探討加強農村黨組織建設的問題。他深刻指出:“黨對農村的堅強領導,是使貧困的鄉村走向富裕道路的最重要的保證?!盵3]實踐證明,脫貧工作越是深入,農村一線黨組織的力量越是要加強。

首先,要切實發揮農村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村一級有各種各樣的組織,比如黨支部、村委會、團支部、婦代會等,但脫貧致富的核心只能有一個,那就是農村黨組織。如果沒有黨組織的領導,農民就是一盤散沙,各干各的,心不能往一處想,勁不能往一處使。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在思想上、組織上保證使農村基層黨組織在脫貧致富中,真正站到“前臺”,真正居于“第一線”,成為切實維護群眾切身利益的領導核心。

其次,要加強支部建設,保持黨組織肌體健康和生機活力。習近平同志常說:“打鐵還需自身硬?!泵撠毠缘牡缆烦錆M困難和坎坷,黨組織如果軟弱渙散,就不可能擔負起基層社會管理的領導責任。所以,習近平同志總結:“要想脫貧致富,必須有個好支部?!盵4]基層黨組織要扎實開展工作,不斷完善思想、組織、作風和制度建設,不斷純潔黨員隊伍,盡量把群眾中威望較高、能力較強、思想素質較好的優秀分子吸收為黨支部成員。同時,一定要選好黨支部書記,如果帶頭人不行,就不可能帶好班子,更不可能帶領群眾發家致富。

最后,要提高黨員素質。黨組織是由黨員組成的。如果一個黨組織中的黨員公道正派、能吃苦、能密切聯系群眾,那么這個黨組織就有戰斗力,反之則不然。所以,黨組織要想方設法提高黨員的能力素質,讓黨員“有本事”。那么,要怎么樣才能有效提高黨員素質?習近平同志給出的答案非常具體,就是要認真學習馬列主義基本原理、黨的方針政策、科學文化知識、經營管理知識等。只有掌握了這些知識,貧困地區的黨員才能抓好商品生產,真正成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帶頭人。

(二)練好干部基本功,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貧困治理是黨和政府的重要職責,脫貧攻堅離不開廣大基層干部的擔當作為。干部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具體執行者,也是貧困治理事業的具體實踐者、推動者。干部有威信、有能力、有水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才能貫徹得更好,脫貧攻堅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所以,干部隊伍的素質,很大程度上影響貧困治理事業的成敗。習近平同志很早就關注黨的干部隊伍建設問題。他在《擺脫貧困》中有多篇文章專門談及這一點,提出許多重要理念,比如“干部的基本功”“為官四要”“青年干部四忌”“領導者的修養”等,其中最核心的是強調練好“干部的基本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習近平同志指出,黨員領導干部必須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干部的基本功就是密切聯系人民群眾。他要求干部經常深入基層一線,傾聽民眾呼聲,解決民生疾苦,扎扎實實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他還提出,辦實事要注意三點:一是要辯證理解辦實事,不能簡單給錢給物;二要抓住重點,力爭辦好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三要提高辦實事的水平,事要辦得“有意義、有價值”。

“為官四要”,一是“為官之本”,在于“為官一場,造福一方”;二是“為官之理”,在于“講奉獻”;三是“為官之德”,在于“清廉”;四是“為官之法”,在于“明法”,維護公正、伸張道義。[5]20 世紀90年代初,在商品大潮的沖擊之下,一些黨員干部面對誘惑無法自持,導致社會上產生一種“官場多齷齪、為官多不廉”的偏見。在這種情況下,習近平同志提出“為官四要”,正是對黨員干部的鞭策與警醒。

青年干部“四忌”。青年干部年富力強,熱情高,闖勁足,是黨的事業的希望。習近平同志特別告誡他們要注意“四忌”:一忌急于求成,二忌自以為是,三忌朝令夕改,四忌眼高手低。[6]“四忌”體現了習近平同志對青年干部特別的關心和愛護,時至今日對青年干部的健康成長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領導者的修養,一要有黨性觀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二要有肚量,在個人名利上不斤斤計較,而要甘為人梯,甘當鋪路石;三要有氣節,“在原則性問題上要講氣節,在一些非原則性問題上要講策略”;四要講誠實,“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五要有氣魄,作決策能夠“快刀斬亂麻”,善于“果斷、大膽、正確地處理好各種錯綜復雜的問題”。[7]習近平同志還強調,要遵循共產黨人建功立業的原則,在實踐中不斷提高修養,在實踐中收獲成功。

(三)堅持從嚴治黨,以廉政建設筑牢脫貧事業的底線

黨風廉政建設是治黨治國的永恒課題。在脫貧工作中,扶貧對象眾多,牽涉面廣,社會關注度高,扶貧資金、項目大量增加,基層干部參與度非常高,如果黨風廉政建設有所弱化,極易造成扶貧資金的損失和濫用,影響黨和政府在群眾心目中的威信和形象。加強農村黨風廉政建設,關系到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的鞏固,影響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是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的一個重要環節。早在習近平同志主政寧德期間,廉政問題就得到他的高度重視?!稊[脫貧困》的29 篇文章中,至少有7 篇涉及廉政,特別是《廉政建設是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一文,對廉政建設進行了系統的闡述。習近平同志認為,閩東地方窮、家底薄,脫貧任務艱巨,更需要講廉政。他告誡黨員領導干部,要經得起考驗,守得住底線,自覺承擔起廉政建設的歷史使命。

第一,必須過好“兩關”:一是自我關,二是人情關。他說,各級領導要堅持黨性原則,廉潔奉公,做好表率,同時管好子女、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堅決做到不庇護、不隱瞞、不說情,增強自我約束。此外,還必須建立一整套杜絕腐敗的根本性措施,強化對權力運行的監督和制約。這與習近平總書記經常說的“把權力關在籠子里”的內涵是相互貫通的。

第二,要勤政為民,不做“太平官”和“清閑官”。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告誡領導干部,當官不要想發財,而要講奉獻、講服務,正確使用手中的權力。他說:“當共產黨的‘官’,只有一個宗旨,就是造福于民?!盵8]要當好一名合格的領導干部,必須既要做“廉吏”,又要當“勤官”,既要廉政,又要勤政。

第三,要有政績。光有廉政、勤政是不夠的,還要想方設法為人民多辦事、辦實事、辦好事,做出人民群眾認可的政績。所以習近平同志提倡“為官一場,造福一方”,要能改變當地的貧困面貌,提高當地經濟發展水平,使人民安居樂業。既要當清官,又要當勤官,更要當能官,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真心擁護。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稊[脫貧困》一書通篇貫穿著“人民至上”的理念,彰顯了習近平總書記深厚的為民情懷。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思想一直伴隨習近平的從政經歷,最后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也就是“七個堅持”的第二個堅持。

(一)堅持踐行黨的群眾路線,一切依靠群眾、為了群眾

在歷史上,中國長期是一個貧困人口比例較高的國家。中國的貧困治理工作,就是要幫助眾多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從而徹底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其核心目的還是為了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擺脫貧困》一書中,習近平同志提到最多的詞匯就是“群眾”。他在書中語重心長地指出:“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因此,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脫離群眾,只有相信群眾、依靠群眾、關心群眾的生活,我們的工作才能得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我們的事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盵9]

習近平同志深知,只有經常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和群眾打成一片,“以百姓之心為心”,才能心中有數,做出正確的決策,這才是對閩東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他要求干部堅持走群眾路線,通過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去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擁護。他特別要求信訪干部要“把心貼近人民”,諄諄告誡他們,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與群眾結友交心,赤誠相見,只要能做到這一點,信訪工作就會越做越好,我們的事業就會越來越興旺發達。

習近平同志在寧德工作期間,親自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積極提倡“四下基層”工作方法,即“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10]據時任寧德地委辦公室主任李金賢回憶,習近平同志教導他們,下基層要會看“三面”:田面、人面和市面。田面,就是看田間地頭有什么莊稼,長勢怎么樣;人面,就是看群眾的精神面貌,如果面黃肌瘦,說明生活條件不好;市面,就是看集市交易是否活躍,物價高不高,等等。進了群眾家里,他不光圍繞生活問題問長問短,還要掀開鍋蓋子,看看老鄉平時吃什么。[11]也正是因為這么近距離的接觸和觀察,他才能夠掌握群眾生活最真實的“第一手”資料,知道群眾想要什么;才能夠真正了解閩東的實際情況,知道今后閩東的發展靠什么,要往哪個方向走。

(二)鞏固民族團結,促進共同繁榮富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盵12]共同富裕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共同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而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也是包括畬族在內的全體少數民族的共同富裕。

閩東是畬族聚居地,脫貧致富的事業離不開畬族人民的積極參與。在《擺脫貧困》一書中,有一些篇章專門討論畬族的經濟文化發展問題。特別是《鞏固民族大團結的基礎——關于促進少數民族共同繁榮富裕問題的思考》一文中,習近平同志對少數民族脫貧致富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習近平同志強調,必須大力推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少數民族同胞只有趕上或接近漢族的發展水平,才能夠消除“事實上的不平等”,各民族“共同的繁榮”才有可能實現。針對閩東畬族貧困面較廣、商品經濟不發達、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等實際情況,習近平同志指出,畬族地區的發展,離不開外來的幫助和支持,但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要靠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所以,畬族地區一定要立足本地實際情況,走一條“具有畬族山區特色的市場、技術、資源相結合的開發路子”;[13]要引導和幫助畬族群眾發展商品經濟,實現畬鄉經濟的良性循環;要發揮當地自然資源優勢,建立“種、養、加”經濟模式,探索一條“雙向開放”和“雙向開發”的發展道路。習近平還提出,要從戰略的高度,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干部;要繼承和發揚畬族民族文化,加強對畬族工作的領導,等等。

《擺脫貧困》一書提出的“鞏固民族大團結”“促進少數民族共同繁榮富?!钡戎鲝?,與習近平后來倡導的“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扶貧理念是一脈相承的。

三、堅持精準扶貧方略,用發展的辦法消除貧困根源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核心要點。通過發展經濟促進扶貧開發,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減貧工作的基本經驗。據時任省委書記項南為《擺脫貧困》所作的序言總結,本書的最大特點,“就是始終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放”。習近平同志在書中深入闡釋了通過發展經濟來根除貧困以及堅持求真務實、精準施策的理念及方法,與“七個堅持”中的“堅持精準扶貧方略,用發展的辦法消除貧困根源”的表述是高度一致的。

在《擺脫貧困》一書中,習近平同志強調,經濟建設是脫貧事業的“中心工作”。他具體指出,寧德經濟要發展,主攻方向是突出地抓好農業和基礎設施建設這兩個“基本環節”。而閩東的發展路子,關鍵在于“農業、工業這兩個輪子怎么轉”。因為寧德經濟基礎差,吃飯要靠農業,所以要抓大農業,因地制宜,念好“山海經”,“山海田一起抓,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14]還要立足當地農副產品資源的加工利用,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帶動更多農民脫貧致富。工業是閩東發展的動力,要立足于本地資源進行工業開發,處理好速度和效益的關系,突出規模效益。針對閩東經濟的特點,習近平一再強調要大膽改革開放,以“開放意識”推動扶貧工作“邁向新臺階”。

習近平同志在寧德工作期間,精準扶貧思路就已嶄露頭角?!熬珳省钡暮诵囊x,體現于他歸納的閩東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注重效益”上。[15]在具體實踐中,習近平同樣強調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制定措施要明確、精準、到位:在資源條件較好的地方,扶持鄉村集體經濟,推廣“一村一品”,如福安后洋抓巨峰葡萄種植,霞浦發展灘涂養殖,周寧搞家庭林場,還可以發展茶葉、蘑菇、芙蓉李、四季柚等;對于那些病災戶、特困戶,要給予適當救濟,幫助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發展其力所能及的生產經營項目;對于一些條件特別惡劣的貧困地區(如連家船民),他創造性提出“易地搬遷”的舉措,讓無數脫貧困難戶過上了美好生活。

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適合的才是最好的,精準的才是最有效的。精準是扶貧工作的著力點,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難在精準。每個貧困戶的致貧原因、發展能力、發展需求是不同的,只有做到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才能實現“真扶貧、扶真貧、脫真貧”。實踐證明,“精準”是一種科學有效的方法論,對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堅持調動廣大貧困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發脫貧內生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精神力量的作用。他早年在寧德帶領閩東人民脫貧致富、加快發展的工作歷程中,就創造性地提出“扶貧先扶志”,激發“內生動力”,倡導“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等一系列精神和理念,成為閩東干部群眾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力量源泉。在闡釋“閩東之光”內涵時,他將“閩東人民的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善良質樸的精神”視作“一種光彩”,[16]并指出人只有“認識到自身的光彩,才有自信心、自尊心,才有蓬勃奮進的動力”[17]。這些重要論述,與“七個堅持”中的“堅持調動廣大貧困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發脫貧內生動力”是一脈相承的。

一是“扶貧先扶志”的自強意識。唯物辯證法認為,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對于扶貧工作而言,貧困群眾是脫貧致富的主體。扶貧先扶志,只有先在思想上淡化“貧困意識”,才有可能激發可持續的“內生動力”,從而實現物質上的脫貧。所以,“扶貧先扶志”,積極改變困難群眾的精神面貌,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引導他們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習近平同志說:“只有首先‘擺脫’了我們頭腦中的‘貧困’,才能使我們所主管的區域‘擺脫貧困’,才能使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擺脫貧困’,走上繁榮富裕之路?!盵18]

二是“弱鳥先飛”的主動精神?!叭貘B先飛”有兩層涵義:一是要敢于正視自身“弱”的現狀,二是要積極發揮主動精神。習近平同志在寧德工作期間,閩東還是一個偏遠、貧困的地方。他上任伊始,就深入基層調研,了解寧德發展的實際情況,深入思考、分析閩東落后的根源,提出了著名的“弱鳥先飛”理念?!稊[脫貧困》一書,開篇就談“弱鳥如何先飛”。習近平同志指出“先飛”是完全可能的,也是非?,F實的。他號召黨員干部摒棄“安貧樂道”“窮自在”“等靠要”等消極觀念,帶頭擺脫意識和思想上的“貧困”問題,瞄準一個目標,腳踏實地積極干,在特定領域實現先飛、快飛。[19]

三是“滴水穿石”的奮斗品格?!暗嗡┦本?,生動體現了從量變到質變的哲學規律。一個地區發展滯后,有其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社會文化等各種深層次原因。要根本改變當地貧困落后的面貌,絕非一朝一夕的事,只能一步一個腳印,尋求“一點一滴”的進取,才能實現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習近平同志說:“我贊賞‘滴水穿石’的精神,贊賞默默奉獻的精神,提倡干部埋頭苦干,著眼于長期的、為人鋪墊的工作?!盵20]他號召干部要矢志不移、持之以恒,以“滴水穿石”的工作韌勁,努力改變閩東落后狀況,最終實現脫貧致富。

四是開拓進取的創業精神。習近平同志指出,閩東擺脫貧困“光有黨性和責任感,缺乏智慧也不行,必須有創新能力和推動發展的能力”[21],特別強調要大膽改革開放,以“開放意識”推動扶貧工作“邁向新臺階”[22]。他提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23],把當地豐富的山海資源優勢,轉化為擺脫貧困的后發優勢。在習近平同志的領導下,到1990 年夏,寧德就迅速“越過溫飽線”,取得了擺脫貧困的歷史性成就。

五、堅持求真務實、較真碰硬,做到真扶貧、扶真貧、脫真貧

求真務實是習近平總書記一貫堅持的工作作風。1988 年6 月,35 歲的習近平同志按照組織的安排,來到了被稱為“老、少、邊、島、貧”的閩東,擔任寧德地委書記。這個地方共有9個縣,其中6個是貧困縣,是全國18 個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之一。上任不到3 個月,他就走遍閩東9 個縣,后來又跑遍了絕大部分鄉鎮。他的足跡遍布閩東大地,他“三進下黨”“四進坦洋”的故事廣為流傳。在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習近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客觀實際的,具有戰略性、前瞻性的工作思路和重大舉措,對寧德的反貧困工作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習近平同志根據自己的親身調研實踐,深入分析了閩東發展落后的根源,總結出寧德的三個“三”,即三大特點、三大弱點、三大優勢。三大特點:一是革命老區,9 個縣都是重點革命老區;二是畬族聚集區,全國的畬族集中在福建,福建的畬族集中在閩東;三是貧困,寧德是全省最貧困的地區,所以“老、少、邊、島、窮”占全了。寧德還有三大弱點:一是交通閉塞,二是缺煤少電,三是群眾思想觀念陳舊。寧德也有三大優勢:第一個是政治優勢,有老區的光榮傳統;第二個是山海資源優勢;第三個是寧德勞動人民的淳樸風氣和艱苦奮斗精神,形成了一種人的優勢。他緊緊抓住三大特點,著眼于克服三大弱點,努力發揮三大優勢,給閩東經濟騰飛打下堅實基礎。[24]

據時任寧德地委秘書長李育興回憶,習近平同志作決策、干工作非常符合客觀實際。他在謀劃閩東發展道路時,始終強調要從實際出發,發揮寧德山海優勢,發展大農業,調整產業結構,唱好“經濟大合唱”。據1988 年10 月21 日《經濟日報》采訪報道:寧德干部群眾希望能通過上一些大項目,比如建港口、修鐵路、辦開發區等,從根本上改變閩東的落后狀況,早日實現脫貧致富。習近平同志肯定這種良好愿望與干事熱情,但也及時進行了“潑涼水”,讓干部意識到上大項目、一下子抱個“金娃娃”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他提出,“目前不能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暫時辦不到的事上”,而是要堅持實事求是,從寧德的實際情況出發,立足現有的資源和條件,扎扎實實抓好農業等基礎建設,實現穩步發展。習近平同志在閩東的務實作風,正是“七個堅持”中的“堅持求真務實、較真碰硬,做到真扶貧、扶真貧、脫真貧”的生動寫照。

六、結語

從上述五個方面的分析可見,《擺脫貧困》一書對貧困治理問題的思考已相當深入,觀點已相當成熟,內容已相當全面,體系已相當完備。書中提出的諸多理念、觀點,與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貧困治理重要論述有著一以貫之的思想內涵和價值追求,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貧困治理講話的許多用詞都來自《擺脫貧困》這本書。特別是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的核心內容“七個堅持”,至少有五個可以在《擺脫貧困》中找到原型或相近的表述?!稊[脫貧困》不僅提出貧困治理的理念、觀點,還提出許多具體詳盡的方法、切實可行的措施,與習近平后來倡導的關于貧困治理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實踐是一脈相承的。因此可以說,《擺脫貧困》一書為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對該理論的形成有著開創性、歷史性的巨大貢獻,是我們開展習近平總書記貧困治理溯源研究的基礎性文獻。

習近平總書記在閩東擺脫貧困的具體實踐中,以辯證思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17 年半,隨著人生經歷和政治閱歷的豐富,他那些根植于人民群眾的執政理念,在福建這塊肥沃的土壤中不斷得到發展。如果說福建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孕育地,那么寧德就是重要萌發地和實踐地?!稊[脫貧困》一書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溯源研究的重要文獻,蘊含著諸多重要的思想觀點,充分展示了習近平總書記一以貫之的為民情懷和務實作風,凝聚著他的戰略眼光和遠見卓識,體現了他的政治立場、責任擔當和堅強黨性,是始終值得我們細細品讀、深入思考的。

注釋:

[1]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21-02-2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2/25/c_1127140240.htm.

[2]周建華、王藝恒:《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的內容論析》,《科技智囊》2022年第2期。

[3][4][5][6][7][8][9][10][13][14][15][16][17][18][19][20][22][23]習近平:《擺脫貧困》,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年,第159、161、36-40、33-36、43-46、38、208-209、43、120、6、90、21-22、22-23、216、2-3、34、97、6頁。

[11][21][24]中央黨校采訪實錄編輯室:《習近平在寧德》,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20年,第114、348、46頁。

[12]習近平:《扎實推動共同富?!?,《求是》2021年第20期。

猜你喜歡
閩東寧德同志
閩東茶詩中的概念隱喻與轉喻
同志
『大元帥』與『小同志』
閩東才女潘玉珂往事
OVER THE RAINBOW
寧德:撐起脫貧攻堅“半邊天”
傳統木帆船閩東“復活”
The wave absorption efficiency of multi-layer vertical perforated thin plates *
寧德時代價值幾何
閩東古法制糖“老樹發新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