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陽明授學中“靜”“動”關系及源流淺析

2023-02-20 03:31
滁州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滁州王陽明良知

倪 陽

一、王陽明運用靜、動方法進行系統教學始于滁州

傳授心學,教育弟子是王陽明一生功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他在對弟子授學中關于靜、動的各自功用及關系,有著極為系統的論述,既是教學方法,又是教學內容,是為其心學核心思想致良知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一定規模地對弟子授學時的靜、動方法的傳授當發端于滁州。這一點,王陽明后來回憶并總結時說得很清楚。王陽明說:“吾昔居滁時,見諸生多務知解,口耳異同,無益于得,姑教之靜坐。一時窺見光景,頗多收效。久之,漸有喜靜厭動,流入枯槁之病?;騽諡樾饷钣X,動人聽聞,故近來說致良知。良知明白,隨你靜處體悟也好,隨你去事上磨煉也好,良知原是無動無靜的。此便是學問頭腦。我這個話頭自滁州到今,亦較過幾番,只是致良知三字無病。醫經折肱,方能察人病理?!盵1]213這可以視為他關于授學中運用靜、動方法最系統的闡發。其中可以理解到幾層意思:一、當年居滁時開始運用這一教學方法,而且到晚年也始終堅持不輟。二、運用這一方法是反復進行過實踐的, “較過幾番”,如醫生之經過“折肱”。三、最后將這一靜動方法統一納入了他的心學核心理論“致良知”體系中去,靜、動是一體的。四、這樣一來,靜動方法是可以推而廣之,普遍有效運用的。你在靜處做學問體會也好,你在紛繁政務中和戎馬倥傯的戰事中“事上磨練”、從容應對也好,處處都是可用的??梢?他對在滁州成規模教學時初談“靜動”,是念念不忘,十分重視的。并表明自滁以后,也是不斷完善,一以貫之的??v觀他的一生,他也一直是如此知行合一的。

從他在滁州所寫下的數十首詩歌中也可以真切感受到他運用這一方法的自然、生活和教學場景與氛圍。他到滁州后的第一首詩《梧桐崗用韻》就有“我來竟日坐,清陰灑衣裳?!盵2]99可見,他一到滁州,就自己在行靜坐功夫。以后多首詩中,亦曾多次出現有關“坐”的話題,如“小亭閑可坐,不必問誰家”(《山中示諸生五首·其四》),“溪邊坐流水,水流心共閑。不知山月上,松影落衣斑?!?《山中示諸生五首·其五》)這首小詩很妙,流水是動的,但他的感受卻是這流水和他的心此時皆是閑靜的,水流心共閑,以至于月移松影動也沒有覺察到。由此聯想到王維的一些禪詩,那就是大自然和人心感應中一些微妙的瞬間,外境是不斷變幻的,而人心則是安定的。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3]。在這里,動與靜完全融為一體了。還有的詩就直接以“坐”為題,如“龍潭夜坐”“棲云樓坐雪二首”。而在這些坐中,靜中,又同時生發出美妙的動感和思維的活躍,并時有靜、動之間的倏忽轉換。如“何處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聲。幽人月出每孤往,棲鳥山空時一鳴” (《龍潭夜坐》)?!暗弥T生通夕坐,不妨老子半酣吟” (《棲云樓坐雪二首·其一》)?!昂鋈灰拱胍谎杂X,又動人間萬古吟” (《棲云樓坐雪二首·其二》)。似乎把我們也帶入了其中靜謐而又生機勃發的美妙境界。其他還有“雪里閉門十日坐,開門一笑忽青天?!?《送德觀歸省二首》)“浮云野思春前動,虛室清香靜后凝?!?《瑯琊山中三首》),都能讓你進入那種靜、動交融變幻的神奇意境。

在滁州期間,他還回答了不少學生關于靜、動的提問。當然,在《傳習錄》中,已難以一一辨析哪些是在滁州問答的,哪些是在其他地方問答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必然有一些是在滁州問答的,如其學生陸澄所記錄的王陽明關于靜動的一些問答和對滁州學生孟源的批評教導,顯然多出自滁州。后面的陳九川所記錄有關動靜問答亦有多處,且時間、地點也比較明確,是在滁州之后,分別為正德十年(1515)在龍江(今江蘇南京),正德十四年(1519)在洪都(今江西南昌)和正德十五年(1520)在虔州。這些問答均非常精辟,可視為在滁州靜動問答的自然延續和豐富。最后的帶有結論性的回答就是本文開頭處所引述的一段??傊?在整個《傳習錄》中,關于這一問題的問答和闡發始終沒有斷過。這里摘出幾段,并稍加簡評,然后作適當歸納,以幫助人們更多地從王陽明自己的話語中了悟他的靜、動之思。

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靜養,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盵1]27

“定者心之本體,天理也,動靜所遇之時也?!盵1]36心之本體無靜無動,動靜莫過是心之所遇之時。這和他的心之本體無善無惡是一致的。

一日,論為學工夫。先生曰:“教人為學,不可執一偏,學時心猿意馬,拴縛不定,其所思慮多是人欲一邊,姑教之靜坐、息思慮。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懸空守靜,如槁木死灰,亦無用,須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則無時而可間。如去盜賊,湏有個掃除廓清之意。無事時,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尋出來,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復起,方始為快?!盵1]35這段重申了在滁教學時靜、動辯證施治的觀點和省察克治的功夫。

劉君亮要在山中靜坐。先生曰:“汝若以厭外物之心去求之,靜是反養成一個驕惰之氣了。汝若不厭外物,復于靜處涵養卻好?!盵1]211這段的要義是不要討厭外物,而是應當自然應對。如果進一步延伸,那就是“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必中節謂之和?!?/p>

九川問:“近年因厭泛濫之學,每要靜坐,求屏息念慮。非惟不能,愈覺擾擾,如何?”先生曰:“念如何可息?只是要正?!痹?“當自有無念時否?”先生曰:“實無無念時?!痹?“如此卻如何言靜?”曰:“靜未嘗不動,動未嘗不靜、戒慎恐懼即是念,何分動靜?”[1]185-186這段明確指出,念不可息,無無念之時,這也是現代科技可以證明的。人的念其本質 也就是腦電波,腦電波無時無刻不在運動之中。

又問:“用功收心時,有色在前,如常聞見,恐不是專一?!痹?“如何不聞見?除是槁木死灰,耳聾目盲則可。只是離聞見而不流去,便是?!盵1]186這段的意思是說,人是不可能不聞見外物的,只是你要能夠掌控住自己,不隨他而去就可以了。

又問“靜坐用功,頗覺此心收斂,遇事又斷了。旋起個念頭去事上省察,事過又尋舊,功還覺有。內外打不作一片”。先生曰:“此格物之說未透心,何嘗有內外。即如惟浚今在此講論,又豈有一心在內照管。這聽講說時專敬,即是那靜坐時心,功夫一貫,何須更起念頭。人須在事上磨煉,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盵1]187無內無外,這也是王陽明心學的一個基本思想,萬物歸心,無心外之物。要在事中磨練。這也凸顯了其不同于釋、道的儒家入世觀念。歸根結底,還是要為致良知服務。

由上觀之,王陽明的靜、動觀的確有其識見獨特和過人之處。歸納起來,大體為:一是充滿了辯證思維的觀念。不能說動靜、動是毫無分別的,但動、靜又確實是一體的,不可分離的。這在王陽明那里,都是貫通的。動靜不二,內外不二,心物不二。二是明確指出人不可能不接觸外部世界,也不可能不受到外部世界變化的影響,因此想懸空守靜如槁木死灰是不可能的,也是無益、無用的,關鍵是你如何應對,這也就凸顯了王陽明與釋家、道家不同,他始終強調的是入世的儒家觀念。三是提出了對于靜、動要因時而用,因病而治,不拘泥,不執一偏。既能此心收斂,靜心省察,又能事上磨練,做有益功夫。四是以致良知統之。靜動的終極追求是致良知,是成賢、成圣。如此,王陽明的靜動觀成為了一個完全可以自洽的理論體系。

二、王陽明靜、動方法運用在其生平實踐中的重要作用

為進一步理解王陽明的靜動觀,可以再簡要回看一下其起始、發展和完善的線索。

按照其好友湛若水為其所撰墓志銘,王陽明一生有過“五溺”的經歷。即曾經沉迷于五個領域,即:任俠、騎射、辭章、神仙與佛氏。接觸道教的神仙術,則始于他十七歲成婚之日,偶然經過道教鐵柱宮,見道士趺坐一榻,便叩問養生之事,終夜忘歸。關于佛學,他在《諫迎佛疏》說到“臣亦切嘗學佛,最所尊信,自謂悟得其蘊奧”??梢娝麑Ψ饘W是有過很深的研究和感悟的。他的語錄與文集中,亦常引用多種佛典,其中以《六祖壇經》與《傳燈錄》最為常見。他說:“吾亦自幼篤志二氏,自謂既有所得,謂儒者為不足學。后居夷三載,見得圣人之學若是其簡易廣大,始自嘆悔錯用了三十年氣力。大抵二氏之學,其妙與圣人只有毫厘之間”。[1]81陽明深得禪宗要義,但既然最終選擇了儒家的圣賢信仰,也就不再拿禪宗說話。實際上,這五溺也是他立志成為圣賢的一個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探索過程,并非沒有積極意義。任俠和騎射使他初入軍事之門,辭章使他善于詩文,亦成為詩文大家。而對釋、道兩家的溺入,更使他全面諳熟了華夏文化,融會貫通,從而更加堅定了他選擇儒家入世的責任擔當,而佛教禪宗文化也在啟迪、生成和完善他的心學中發生了作用。

王陽明最初的習靜當起于維護自己的健康,這與他年輕時身體就不太好應當有關,他希望通過道家習靜的方法來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況。最早的靜坐記載可見《王陽明年譜》中記載的他17歲時結婚當天即跟鐵柱宮的老道士學習導引術,靜坐了一個晚上。后來出仕后又因身體不好返回家鄉的陽明洞修習導引術和靜坐。起初通過靜坐養身卻病,作為藥石治療之外的一種補充。以后又發展為問學增智的一種功夫,再后來發展為建立事功,在瞬息萬變的戰場環境中仍能保持定力,冷靜思維,運籌帷幄的一種能力。根據資料可以看到,他的肺部疾病大概貫穿了他自青年時代即開始的一生。他于1502年、1515年和去世的前一年先后上過三個乞養病疏,詳細述說病情,言辭懇切,乞求準允回鄉治療養病,從中可見他的疾病是很頑固難治的,確實需要在以藥石克治的同時還要加以靜養。所以,在他的一生當中,他是始終有靜坐的習慣的。在這種情況下他能夠度過種種惡劣環境、艱難險阻,完成后世公認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一生,與他的善于習靜,不斷調適心態,妥善處理好動、靜關系是密不可分的。

在貴州修文縣龍場的王陽明紀念園里就有他靜坐的銅像。貶謫貴州蠻荒之地,龍場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在靜坐中產生的。在滁州時他獲得了一個山水佳勝,而政務相對清閑的自然和工作環境,加之滁州弟子和外地弟子頻頻向其求學問道的機緣,使他得以成規模地向一大批弟子教授靜動學習修行之道,并在此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自身也得到了很好的休養生息和進一步的完善提高,從而為后來建立更大的事功作好了準備。自此以后,這種靜、動方法的運用即更加自覺地貫穿其一生的養生、修行、授學、主事、剿匪、平叛、平亂之中。真可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特別是在剿匪和平叛中,其開闔變化,奇計迭出,妙行無住,不離自性,能生萬法,而被驚為天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外不著相,內不生亂。雖酬酢萬變,常是從容自在。并非親身躍馬戰場,而是常于靜坐思維中,莞爾一笑,蕩平匪寇。直至臨終時在舟中平靜地說出:吾心光明,夫復何言。安然大化于天地宇宙之間。

三、王陽明的靜動觀植根于對華夏儒釋道文化的融會貫通

王陽明的靜動觀有著豐富的思想來源,集中體現在他對華夏文化儒釋道三家的深入研究和消化吸收上。

動與靜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對立統一關系。在有機生命體中更可以明顯地感受到。靜坐,可以說是與人類和人生俱來的。坐、立、行、臥,是人這樣一個生命體的自然本能。靜與動是人類保持、延續和發展生命本身的一種最自然不過的需求。自有人類始,就有靜坐,并逐漸產生比較精細的體驗,人們逐漸體會到靜坐不僅可以使身心得到休息,延年益壽,而且能夠開慧增智。通過不斷地實踐、體會和反思、總結,一步一步地將這靜坐這種行為方式理論化、系統化了。

靜坐自古就存在于世界各地,中國的儒釋道三家、古印度的瑜伽都講靜坐。古往今來,中外積累了關于靜坐的豐富思想資源。今天面對這個紛紛擾擾的世界,靜坐,包括站樁、打坐、瑜伽、禪修、冥想、腹式呼吸等等這類靜養的方法正受到空前的重視、研究和推廣,廣泛應用于養生、修身、管理、醫療、心身疾病的預防等廣泛領域。

道教中一種基本的修煉方式就是“打坐”又稱盤坐。王陽明最早就是學習道家打坐的。唐代道士司馬承禎所寫的《坐忘論》曰:“學道之初,要須安坐收心,離境住無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虛無,心乃合道?!盵4]《道德經》曰:“致虛極,守靜篤?!薄胺蛭锸|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靜定日久,病消命復?!薄饵S庭經》云:“物有自然事不煩,垂拱無為體自安,體虛無物身自閉,寂寞曠然口無言?!薄肚f子?大宗師》云:“墜肢體,黜聰明,離型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p>

佛教中的禪坐、禪定及“結跏趺坐”有著相同的功能。自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靜坐證得宇宙法界一切真理,并將這一殊勝的體驗傳遞給眾弟子,從而開啟了二千多年來的禪修之路。大乘禪法經過菩提達摩親傳中國,千百年來,在中國開花結果。憨山大師自敘其患癰疾,一入定而痊愈。

儒家也是講靜坐的?!洞髮W》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敝T葛亮《誡子書》云:“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北彼蔚睦韺W鼻祖周敦頤就有靜坐的記載。他拜東林??偠U師。東林??偠U師,也不與他說道理,也不讓他參話頭,只是令他靜坐。周敦頤靜坐月余,略有體會。朱熹也要求學生“半日讀書,半日靜坐?!彼未鷱堅伞兜麘倩ā吩~:“歌舞筵中人易老,閉門打坐安閑好?!鼻宕脑鴩彩庆o坐的修習者,在他的《日課》十二條的第二條就是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體念來復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盵5]

王陽明的靜、動觀正是集中體現在他對華夏文化儒釋道三家的深入研究和消化吸收上,可謂儒釋道三家靜動觀之集大成者。這也是明代思想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它有條件吸收先秦、兩漢、唐、宋以來的所有文化遺產,從而走向新的綜合和創造?,F在有一種說法,就是人們低估了明代文化對于中華文化的偉大貢獻。王陽明的靜動觀就是其自身豐富的實踐體驗和中華歷史文化豐富思想資源相結合的產物,是其心學產生發展完善的一個重要因素和有機組成部分。其中的辯證思維因素,與禪宗的思辨方法尤為密切,并深受其影響。例如禪宗講人人都有佛性,王陽明說:滿大街都是圣人。在答陸原靜書中,他曾多次引用佛家語,談到儒佛之間“體段功夫,大略相似?!辈⒚鞔_表示:“無所所住而生其心”佛氏曾有是言,未為非也。在與弟子蕭惠問答仙、釋時他說:“大抵二氏之學,其妙與圣人只有毫厘之間?!?/p>

禪宗發揚光大于中國,惠及于全世界。佛教禪坐御心術對當今的身心醫學產生了很大的啟示作用。國際知名的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弗洛姆對于禪與精神現象的關系作過深層次的研究,并從精神分析學的視角,給予了禪很高的評價,寫下了《禪與精神分析》這一名著。對二戰后人們的心理調適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蘋果創始人喬布斯受到禪宗和印度瑜伽兩派思想的深厚影響,每天晚上都會把自己關閉在漆黑的房間里練習冥想。網上看到介紹特種兵訓練快速入睡法,其要訣也是訓練自己能夠快速入靜和放松,從而進入睡眠。

現代科技通常把世界分為物理世界、生命世界、精神世界,這三個世界也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均有靜有動,精神世界一般就人類而言?,F代科技研究表明,通過靜坐冥想確可引起身體生理的積極變化。

今天每個人可能也都多少有些通過靜坐來使自己解除疲勞、安定心神的經驗和體會。這樣做確實可以達到靜心的效果,也是一種養生方式,同時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洞察力。

由此可見,在當今紛紛擾擾的世界上,王陽明的動靜觀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可以作為人們應對當今現實世界的重要思想資源。

猜你喜歡
滁州王陽明良知
《滁州西澗》(草書)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良知
《滁州學院學報》征稿簡則
《滁州學院學報》征稿簡則
錄唐·韋應物詩《滁州西澗》(草書)
“良知”的義務
良知說話
淺析王陽明“知行合一”說
關于王陽明的入仕之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