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共產黨人民至上的生成邏輯和實踐路向

2023-02-20 03:31彭舸珺
滁州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群眾

彭舸珺,李 燕

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深刻地總結了黨克服重重困難,帶領人民取得一系列偉大歷史成就的寶貴經驗,堅持人民至上便是其中一條寶貴經驗。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百余次地提及“人民”“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等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被明確為前進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的五條重大原則之一。歷史和實踐證明,堅持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執政宗旨的集中體現,是我黨始終堅守的根本政治立場,也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邁向偉大征程的最重要抓手。貫徹人民至上的宗旨,堅守人民立場,必須深刻理解人民至上價值理念的生成邏輯,明晰其實踐路向并牢牢把握。

一、堅持人民至上的生成邏輯

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價值理念,為厘清這一價值理念,可立足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先進理論,以黨的百年奮斗史為出發點,對人民至上的生成邏輯展開深層次研究,站在歷史高度上全面考察人民至上的理論和實踐維度。

(一)植根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人民至上理念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可追溯至先秦時期,這一時期中蘊含的豐富民本思想貫穿了古代治國理政的方方面面。

1.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的治國之道。在孔子的治國設想中,為政者在注重德行修養的同時,還應在國家治理層面對百姓施以仁政。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1]66,“為政以德”是對君主的道德要求,在孔子看來,君主的德行高尚,百姓便會追隨,從而自然而然地取得“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的執政效果。除了內在的治國理念外,孔子還指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乐缘?齊之以禮,有恥且格”[1]67,表明內在的道德才是國家治理的關鍵所在。落實到具體的治國實踐,孔子認為,要實現國家富強,應對百姓進行“庶之”“富之”“教之”[1]185的管理。

2.孟子提出“民貴君輕”的治國理念。孟子的民本思想直接表達對百姓的重視,并嘗試在道德層面約束為政者的權力,他指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1]462,并提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1]356,從“得天下”的角度出發,將百姓放在了重要的政治地位上。孟子將這種國家治理方式稱之為“王道”,與當時諸侯間興起的攻伐兼并的“霸道”相區別開來。孟子指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1]304,其中,“不忍人之政”就是指的“仁政”,即將內在的道德與外在的行為相貫通,來實現國家的政治治理。在孟子看來,國家的根基在于人民,民心所向國家就會昌盛,民心所背國家就會衰亡,也正是這種想法,構建了君主和百姓之間和諧相處、彼此依存的理想國家治理狀態。

3.荀子提出“強國裕民”的治國思想。荀子繼承了儒家“仁”的思想,并在此基礎上增加了自己的獨特見解。荀子認為人的本性為惡,因此主張“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儀”[2]379,以禮義來教化百姓,以禮法來引導百姓。荀子從現實層面出發,肯定了百姓對正當利益的追求,并試圖通過“裕民”來達到“強國”的目的。荀子稱:“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藏其余”[2]140,他把“裕民”當成國家富足的根基,并進一步強調民眾的重要性,“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2]118。荀子的思想大多從“外王”的角度出發,以禮法來對百姓進行引導和教化,以此維護國家的安定平和。

4.道家和墨家的主張。老子指出:“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3],其以“無為”的思想表達了對百姓的教化方式,不以等級制度來看待君主與臣民,而是用一種近乎平等的態度來對待百姓以及治理國家。莊子“齊物”的觀點也有著與之相同的思想。墨子所提倡的“兼愛”思想也包含著對待百姓的平等理念,墨子在其著作中論述道:“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4]??梢?墨子所倡導的并非儒家的“差等之愛”,而是一種無差別的愛,這種“兼愛”思想,體現出了墨子對待所有人的平等觀念,是我國傳統民本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繼承于馬克思主義先進理論

中國共產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將馬克思主義先進理論作為重要指導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跨越國度、跨越時代的影響力,就是因為它植根于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的人間正道”。[5]8馬克思主義中鮮明的人民思想對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和豐富人民至上理論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導向。

1.馬克思主義深刻闡釋了人的本質。馬克思基于社會維度和歷史維度,揚棄了以往哲學家的思想,作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6]這一重要論斷,創造性地提出“人的本質是所有人的實踐活動的產物”,形象地將人的本質形容為:“現實的個人們自己在歷史舞臺上正在進行著的創造性的合奏、合演和合唱”[7]632,這表明在馬克思主義觀點中,既承認人具有單獨個體的屬性,也突出強調人的社會關系維度,指明人不能脫離社會與歷史。從社會維度來看,人生活在各種社會關系之中,人的存在與發展必定會與他人產生聯系,不能脫離社會而單獨存在,人從孤立狀態向合作狀態的轉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從歷史的維度來看,人的發展歷程是一種歷史性進程,整個人類歷史的發展既包括了人在社會中所做出的努力,即自為的、有計劃的、有意識的行為,又包括歷史發展中自然界的一些作用,即自在的、盲目的、無意識的現象,不能以固定不變的觀念思考人類和人本身,而應該以辯證的思維方法來看待發展,以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思維方式來正確看待事物的正反兩面。北京大學陳培永教授指出,要深入理解人的本質,就要讀懂“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7]502,指出人類社會中的“人”是處在各種社會關系之中,“在聯合體或共同體中獲得了自由全面發展的人”[8]。由此可見,馬克思對人的本質作出了更為準確的論斷,對新時代視域下理解人、發展人仍然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

2.馬克思主義闡發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合理運用歷史辯證法全面考察人類的生產生活全過程,提出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是人民群眾在勞動實踐中創造的,揭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發展決定性變革力量這一科學真理。在面對鮑威爾等人宣揚錯誤的英雄史觀時,馬克思、恩格斯突破了唯心史觀的困境,對此進行了徹底的革命的批判,他們在《神圣家族》中明確指出,“一切的社會歷史活動與思想歸根結底還是來自于廣大的人民群眾的思想與活動的總和”,提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7]287的重要論斷,認為無產階級革命要取得勝利就必須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論證了人民是國家的主人,表明國家制度是人民意志的表現形式,并創造地提出了無產階級是人民公仆這一基本原則,充分肯定了人民群眾的力量和無可取代的作用,奠定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群眾史觀的重要基礎。隨后,列寧站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肩膀上,進一步闡釋了人民群眾與歷史發展的關系,他指出“隨著人們歷史創造活動的擴大和深入,作為自覺的歷史活動家的人民群眾在數量上也必定增多起來”[9],強調了人民活動的自覺性,表明要相信人民群眾的智慧,肯定人民群眾是積極的、可以利用和依靠的社會力量,并在聯系、溝通群眾的實踐形式上做出了很多有益嘗試,對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價值立場有著重大啟示意義。

3.馬克思主義最高目的是實現人的解放和自由發展?!榜R克思主義博大精深,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為人類求解放”。[5]馬克思主義對人的本質和群眾史觀形成了正確全面的認識,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在實踐和歷史中促進人的解放和發展的科學學說,豐富和發展了唯物史觀。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將共產主義的本質特征定義為人的自由發展,描繪了在共產主義社會中“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完全自由地發展和發揮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的光明前途。為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徹底完成人的解放和自由發展,無產階級勢必要緊握思想理論武器,喚醒人民的階級意識,團結群眾,以大無畏的精神推動無產階級革命,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徹底摧毀舊社會和資產階級對人民的剝削及壓榨。將共產主義的理想落地為現實,無產階級政黨首先要明確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性質,將《共產黨宣言》中對無產階級運動性質的規定牢記于心:“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10];其次要積極動員人民群眾,列寧在指導無產階級實踐時得出工人的社會主義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的重要歷史經驗,因此動員人民群眾,務必要加強理論的宣傳教育,將先進的具有普遍意義的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與本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以灌輸的方式傳遞給民眾,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武裝人民;除此之外,無產階級政黨奪取建設共產主義的勝利必須緊緊地依靠人民,尊重人民權利,相信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調動人民參與革命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壯大革命的隊伍。這些馬克思主義在革命實踐過程中生成的寶貴經驗,對今天中國共產黨發揚人民性,豐富人民至上理論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力。

(三)發展于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實踐

實踐已經證明,百年黨史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歷史,是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完成站起來、富起來再到強起來偉大飛躍的發展史,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奮斗史,其中對人民至上宗旨的深刻踐行,豐富發展了人民至上理論。

1.中國共產黨團結人民站起來。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蒙受了前所未有的挫折,中華文明面臨巨大威脅,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1921年,中國共產黨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在黑暗中點亮了中國革命的前進道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便充分團結中國最廣大的勞苦大眾,積極在工人中開展組織和宣傳工作,投身群眾斗爭實踐,發動和組織了工農運動、青年運動和婦女運動等,取得了良好的革命成效。毛澤東同志深切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真正動力”[11]1031,并對軍隊的人民性質作出了清晰明確的規定。他指出:“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1]1004。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在革命實踐中不斷發展和鞏固群眾路線,1947年,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制訂了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讓農民相信中國共產黨是自身利益的堅決維護者,得到了廣大群眾的支持和幫助,中國共產黨最終帶領中國人民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推翻了“三座大山”,使中國人民昂首挺胸地站了起來,人民至上的理念也在革命中得到確立和發展。

2.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富起來。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同志莊嚴地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揭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然而建國初期,黨仍然面臨著諸多嚴峻的風險挑戰,在復雜的執政環境下,黨領導人民踏上了建設新中國的歷史征程。1950年到1952年底,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展開土地改革運動,徹底廢除了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農民翻身成為土地的主人,并組織了社會各方面的民主改革運動,全過程、多方位地調動人民當家作主、發展生產力的積極性。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通過根本法的形式確立了中國人民行使當家作主權利的政治制度,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當家作主實現了制度上保障。1978年,鄧小平同志以堅強的毅力大刀闊斧地帶領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方針政策和作出決斷的出發點和歸宿。2001年,江澤民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深刻闡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其中就提到,“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堅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基礎上,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12]。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黨中央堅持把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取得了抗擊“非典”的重大勝利,同年10月,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第一次完整論述了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傳達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由此可知,中國共產黨人在這一時期的實踐與經驗豐富了人民至上的理論內涵,堅定了我黨站穩人民至上政治立場的決心。

3.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強起來。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與中外記者見面時作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13]60的莊嚴承諾。同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首次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藍圖,他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13]63。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向世界各國發起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導,隨后的2015年至2017年間,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不斷得到豐富發展,凝聚成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的中國方案。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在京召開,會議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闡明了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指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2020年始,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防控原則親自指揮、親自部署,并且在有序抗疫的同時領導全國人民團結一心決戰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了歷史性的偉大成就。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上的講話中,將人民至上列為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重要經驗之一,他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強調,“要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站穩人民立場,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堅定不移推進共同富?!盵14]。2022年,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大會報告提出的“六個必須堅持”既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具體表現形式,也是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其中,“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在“六個必須堅持”中位列首位。報告強調,“一切脫離人民的理論都是蒼白無力的,一切不為人民造福的理論都是沒有生命力的”[15],將“人民至上”確立為中國共產黨人理論創新的價值邏輯起點,人民至上理論得到進一步闡發?;仡欬h的百年征程,人民至上理論在我黨一代代領導人的堅持完善中日臻成熟。

二、堅持人民至上的實踐路向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關乎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已經轉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解決這個矛盾,堅持貫徹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黨和政府要完善頂層設計,從經濟、政治、文化、民生、生態等多維度全方面改善人民生活,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夯實黨長期執政的基礎,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16]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既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也是我黨為之不懈奮斗的目標。在新發展階段,夯實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第一,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動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有機結合,以科技創新為著力點,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利用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為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同時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各類要素資源,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推動中國制造業高端嵌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核心,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良性互動。第二,要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在實體經濟中大力引進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和云109計算等數字技術,激活實體經濟創新鏈動能,建設數字化應用生態;推動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協同響應,構建數智賦能機制,建立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基地,拓展實體經濟發展新空間,優化數字技術供給機制;完善政策保障體系,增加對數實融合項目的金融支持,建立健全數據資源監管機制、數據安全管理及風險評估機制,保障我國經濟安全和人民財產安全。

(二)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提出要“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17],表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重要體現。完善發展新時代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可從以下方面著手:第一,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加強黨中央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領導作用,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健全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全面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充分保障人民政治權益。第二,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加快行政立法,嚴格規范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執法行為,強化行政執法監督,建立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確保司法公正、樹立司法權威,全面準確落實司法責任制,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第三,完善網絡問政服務功能,建立健全網絡問政服務平臺,切實拓寬民眾利益表達渠道,走好網上群眾路線。

(三)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精神文化需要是人民需求的最高層次,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18]。黨和政府貫徹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必須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第一,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旗幟鮮明地堅持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全面領導,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深入開展網上輿論斗爭,堅決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和政權安全。第二,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為人民群眾充分享受文化發展成果提供堅實的保障。第三,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堅定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立場,推出更多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文藝作品,同時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產品和服務供給,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第四,提高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打造中國文化標識體系,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不斷增強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健全民生保障機制

黨始終堅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民生領域取得了全方位的進步,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當前我國已經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和醫療衛生體系,教育普及水平也實現了歷史性跨越。[15]健全民生保障機制、改善民生問題是利民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黨執政為民、立黨為公的使命擔當。當前,健全民生保障機制必須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第一,兜牢民生底線,妥善解決就業問題,既要穩定現有的崗位,也要積極增設新的就業崗位,解決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問題,重視退役軍人、畢業生的就業指導,穩固民生建設的根基。第二,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和質量,加強普法宣傳的力度,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積極發動社會成員為民生保障建設建言獻策,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第三,健全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公共資源向基層延伸、向農村覆蓋、向困難群體傾斜的機制與政策,努力實現民生保障的全覆蓋,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確保讓最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第四,持續推進惠民工程建設,加快建設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教育、住房、社會保障、食品安全、醫療衛生等民生工程,完善心理健康服務機制,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健康權益。

(五)提高生態治理能力

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美麗中國”的戰略構想,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深刻闡明,“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歷史實踐也證明,“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因此堅持人民至上,必須要堅持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努力提高生態治理能力。提高生態治理能力:第一,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構成的生態文明治理體系,并以最嚴格的法治確保黨的生態政策落地,以確保黨制度優勢能成功轉化為治理生態的高效能;第二,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系統思維,全方位、全地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重點解決群眾身邊的突出環境問題,如大氣污染、廢棄物和垃圾處置、飲用水安全等問題,努力為群眾營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第三,在人民群眾中大力宣傳生態文明理念,大力倡導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生活方式,鼓勵群眾從自帶環保袋購物、隨手撿起丟棄的煙頭、出門關閉電源、減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等身邊小事做起,共同營造藍天碧水凈土的美麗中國。

三、結語

分析中國共產黨人民至上思想,必須站在歷史高度科學地考察評估其理論來源和實踐成果?!懊癖尽彼枷胴灤┝宋覈糯螄碚姆椒矫婷?將“治國”與“利民”緊密結合,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的理念,與其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馬克思主義對“人”本質的深入研究,對群眾史觀的深層探討形成的實現人自由解放的學說和實踐,對我黨在新時代堅持人民至上、發揮人民主體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在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實踐中,在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都凝聚了中國共產黨人對人民的深厚情感,淬煉了黨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的優秀品質。

歷史和實踐都已經證明,堅持人民至上是我們黨百年奮斗實踐的寶貴經驗和必須始終堅守的價值理念,是中國共產黨最鮮明的政治底色和最根本的政治立場。目前我國面臨著復雜嚴峻的國內國際形勢,我們必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努力完善經濟、政治、文化、民生、生態等人民關心的各方面問題,堅持高質量發展,確保在新發展階段取得更大勝利,從而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有序行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心聚力。

猜你喜歡
中國共產黨群眾
《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云治理”要貼近群眾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頌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中國共產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多讓群眾咧嘴笑
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
情牽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眾來求助”等十六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