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準施教理念下“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4+X+4”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①

2023-02-20 08:43李珍連
延邊教育學院學報 2023年1期
關鍵詞:思想道德與法治共同體中華民族

李珍連

(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柳州 545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 年8 月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高校肩負著落實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重任,高校思政課是立德樹人的主渠道,高校教師理應向大學生“傳導主流意識形態”。因此,鑄牢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高校思政課必須完成的課題。本文擬對精準施教理念下,運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學模式與路徑進行探討。

一、運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

在教學實施前,通過調研發現,當代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本形成,但由生活閱歷的局限性,他們更多關注的是自己的小家庭和個人生活,而較少關注民族、國家之類的宏大敘事。大多數大學生對民族政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蘊、邏輯等內容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沒有形成自覺將個人理想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相結合的意識;有一定的國家意識,但對中華民族和國家的情感不夠深厚;缺乏將個人人生價值的實現契合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際行動??傊?,就是還需要在知、情、意、行上予以更多的引導。吳滿意、張寶君等學者提出在思政課中引入“精準”的理念,指出“先進的思想是需要滴灌的”。從這一視角出發,“精準思政”“精準供給”理念為思政課教學議題設置提供了啟示。

二、一“強”三“備”,為精準施教做好準備工作

為了實現精準施教,鑄牢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推進教學前應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一是強素養。認真學習和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關講話、論述,精準把握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基本概念以及西方馬克思主義民族團結理論、中國共產黨民族團結理論,切實提升思想境界和理論素養。二是備知識。通過查找、閱讀和梳理當前學界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有關研究和主要觀點,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深化理性認識。了解和收集各個歷史階段民族團結、民族英雄以及民族交流交往、融合發展、共同奮斗的典型故事等教學素材。三是備學生。精心做好學情分析,精準把握授課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思維規律。經過調研,筆者發現當代大學生更喜歡以發生在身邊的小故事為切口開展對事物的了解;他們熱衷于抖音、短視頻、脫口秀等新媒體技術展示的題材。因此,在專題設置和教學時,盡力選取符合學生認知特點、貼近學生實際,能引起學生情感共鳴的教學素材與案例。四是備教法。結合教學內容和學情分析結果,運用故事分享、微視頻展示等手段,創設情境教學,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實現由以情動人向以理服人的轉變,引導學生以“知”促“行”、知行合一。

三、精準施教,推進“4+X+4”教學實踐

1.精準供給,精心設計4 次線下教學專題

在教學實踐中,可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要義與思德法課程的教學大綱進行整合,并歸納到“擔當復興大任 成就時代新人”“領悟人生真諦 成就出彩人生”等四大線下教學專題中。

“擔當復興大任 成就時代新人”專題重在引導大學生明理,不斷增強對中華民族的高度認同感。引導大學生領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 時代是新人的“標配”,不斷提升個人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在教學時,要向學生傳遞清楚,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建立在歷史中形成的中國共居民族(56 個民族)共同締造、共同當家作主的國家,“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合和融合,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的一個你來我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中華民族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核心,她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是“中國國民”——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這是國家范疇,在這里,它更多是一個意識層面的概念,它的意義是與“國家”的意義相并行的,我們所處的國家,就是以“中華民族”為國民的國家,從這個角度來說,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同于鑄牢“國家”意識;二是中國各民族,這是民族范疇,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各民族,這是物理時空中的實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在感知實體的中華民族呈現的偉力中,不斷鑄牢意識層面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領悟人生真諦 成就出彩人生”專題重在探究與導行,不斷增強大學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感。旨在通過教學引導當代大學生確立個人利益與民族利益、社會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利益共同體意識。主要通過帶領學生探究歷史上各族人民如何在奉獻國家和民族中實現個人價值。在教學時,注意選取各個時期的不同民族代表性人物或事跡來鼓舞激勵學生積極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中?;仡櫄v史,各族人民總是不顧個人安危得失,以家國天下的情懷,開拓進取,在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如貴州、云南、廣西等西南少數民族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沒有國家的強大、民族的團結以及社會的穩定,青年人將失去生存的根基和土壤,人生價值也將無從實現。當代大學生要成就出彩人生就要自覺與國家和民族共奮進、同發展。

“追求崇高理想 放飛青春夢想”專題側重明理導行,不斷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感,重點引領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將個人理想融入社會理想中。通過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社會進步作出杰出貢獻的少數民族代表的事跡來開悟和引領學生。如,聞名中外的地質學家、教育家李四光是蒙古族的優秀代表,“天眼之父”南仁東,是滿族的驕傲。他們為社會進步、文化繁榮發光發熱,也在過程中收獲了自己的幸福人生?!扒嗄昱d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大學生要樹立崇高遠大的理想信念,不斷激發為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而發奮圖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自覺將個人命運前途寓于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的偉業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實現個人理想。

“弘揚中國精神 做新時代忠誠愛國者”專題重在體驗與導行,不斷增強大學生的家國情懷。經過教學,使明確維護和推進祖國統一、促進民族團結是每個人的責任與義務。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和推進祖國統一、促進民族團結的強有力武器,是解決當前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客觀需要。要實現各民族協同發展、共同富裕,必須破解利益上的狹隘觀以及地區上的局限,讓更多的有利政策、高技術技能人才、發展機會落戶到民族地區。通過讓大學生體驗不同民族的美食、服飾、音樂的“美”,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魅力;要帶領學生感知在新時代的今天,各民族緊緊圍繞在黨和政府的周圍,和衷共濟,團結奮斗,共同創造美好生活的壯舉,充分領略“天下民族一家親”的偉力。此外,還要啟發青年大學生正確研判當前的國內外形勢,用實際行動自覺維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利益。

這四個專題采用明理與探究、體驗與導行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從大局出發,落實小處,創設情境,深入淺出地向大學生闡明個人人生價值、個人理想與國家、民族利益的休戚與共、密不可分的關系,激發大學生在正確處理個人與國家、民族、社會的關系中培育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青年觀、利益觀,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精準融合,搭建X 個線上知識點

除了通過以上四個線下專題來激發和培育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外,還應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內涵與教材的知識點進行有機融合,提煉和搭建了X 個線上有利于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知識點,精準地“導”給學生。例如,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部分,我們要強調,無論是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還是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都是全體中華民族共同擁有的,不分民族和地區。在富裕的道路上,我們不讓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掉隊,不斷消除空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興邊富民,不斷鑄牢民族團結的物質基礎,通過西部大開發、脫貧攻堅、開發民族地區品牌特色產業等舉措,使各民族都平等地享有社會發展帶來的成果;我們的民主是真實可靠的民主,是不分民族和膚色的民主;我們通過開展教育、醫療、養老、交通、基礎設施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第三次收入分配等工作,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提升各民族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在道德部分,跟學生講清楚,“愛國”是一種“大德”,國家和民族給予我們生存的空間和尊嚴,是我們危難時刻最堅強的后盾,我們每個人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以此提升學生的國家、民族身份認同感;在法治觀部分,使學生明確促進國家統一、維護和發展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均被寫入包括憲法在內的法律,維護民族團結和促進國家統一是公民的法定義務與責任,必須執行,不容推卸。這些知識點是對教材內容的拔升,是對這些章節內容的有效拓展和補充,學生可隨時結合教材知識點進行線上學習。

X 個線上知識點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對接課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與法治等內容,充分挖掘不同理論知識的內在聯系,多點觸發學生的情感觸角,將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政治認同、家國情懷、道德修養、法治意識、文化素養的培育中。

3.以“知”促“行”,促使4 個層面(知、情、意、行)相統一

四個線下專題教學和線上多個知識點與教材內容精準融合之,可以通過線上知識競賽、分享感受(故事)、社會實踐等途徑檢驗和鞏固教學成效。其檢驗結果如下:一是“共知”。大多數學生掌握了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基本概念;理解民族團結的重要性、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以及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意義,形成了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有關意蘊、內涵和邏輯的理性認識。二是“共情”。大多數學生基本能理清各民族血脈相連的歷史淵源,理解黨和國家對民族地區的幫扶政策和一些福利性的政策。三是“共鳴”。大多數學生能積極了解身邊的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狀況,認可各民族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過程中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績;對一些與自己差異較大的民族獨特文化依然表現出包容、尊重的態度。四是“共行”。在開展的“壯族三月三”民族文化傳承、社會調研、志愿服務等形式多樣的體驗式實踐活動中,學生參與度很高,不少學生還表示希望能通過努力促進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

“4+X+4”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精準施教理念的指引下,整合“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供給結構,精心設計和推進四個線下專題教學,精準融合,搭建X 個線上學習的知識點,以此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整個教學實踐做到線上線下立體教學、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共同推進,用生動、豐富、感性的教學素材觸動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從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感性認識上升到深層次的理性認識,在體驗和感受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氛圍中加深對國家與民族的深厚情感,在明理與探究中增強政治認同和價值認同,進而最終投身到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活動中,實現“知、情、意、行”4 個層面相統一。

猜你喜歡
思想道德與法治共同體中華民族
愛的共同體
攀枝花三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踐路徑
試論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改革的策略
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提高的策略研究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