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數字福祉框架及啟示*

2023-02-22 10:01蔡萌生
新世紀圖書館 2023年12期
關鍵詞:福祉個體數字

蔡萌生

0 引言

在數字時代,重視個體數字素養培養、關注公民數字福祉發展已逐漸成為全球共識。人們在日常工作、學習、生活、社交、娛樂、政治參與等場景下[1]與大量的數字智能設備進行信息獲取、信息傳遞、信息生產等交互活動。誠然,我們可以通過使用這些設備獲得各種便利條件、社會網絡支持等,但數字技術的面影響開始顯現甚至開始反噬人類,與之相關的“病”“癥”“癖”“癮”“案”越來越多,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社會良性運行與可持續發展[2]。這就需要采取措施以保障公眾可以更好地掌握、使用這些數字技術的技能和知識,加之百度、谷歌、蘋果、抖音、阿里等科技企業也推出相關概念并采取多元行動,這帶來了當代社會需要重視的一種新型福祉,即數字福祉。

數字福祉(Digital Wellbeing)關涉數字技術與數字體驗對社會個體身體、心理、情感、精神健康的影響,其概念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通過建立并維持技術與健康的關系,以平衡和文明的方式達成數字福祉的目標;二是識別和理解數字活動的積極和消極影響;三是掌握管理和控制數字福祉的影響因素。整體看來,數字福祉是數字智商(Digital Intelligence Quotient,DQ)[3-5]的一個分支,DQ 的數字公民、數字創造力、數字競爭力對數字福祉研究有積極的借鑒作用。在國外,數字福祉已成為數字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且關鍵維度,然而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與實踐仍在起步階段[6]。鑒于此,如何推動數字福祉參與數字中國建設,講好數字中國的發展故事是我們需要積極應對的重要任務。

1 數字福祉框架的理論與實踐

國外關于數字福祉的規?;芯渴加?012年左右,歷經十余年的發展與積淀,有關數字福祉的研究與實踐主要有以下幾類。

第一,早期的研究較為宏觀,主要泛指數字技術對人們生活的影響[7-8]。這是一個涵蓋數字生活各個維度的概括性概念,具體包括以和諧與文明的方式創建和使用數字技術、識別和理解參與數字活動的積極和消極影響、掌握有助于數字福祉管控的方法與手段。作為數字福祉的重要內容之一,數字公民的內核包括政策、利益相關者、戰略、基礎設施和資源及評估工作五個部分;其九項背景、信息和組織指導原則積極助推數字公民在社區中的參與,以確保社會和教育朝著數字公民的方向發展。它涵蓋了在線、在線幸福和在線權利三個關鍵主題[9]。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里的在線是指與人們在網上的參與和存在方式有關的信息,在線幸福表示與我們在線感受有關的信息,在線權利指與在線問責有關的信息。

第二,亞太數字兒童框架(Digital Kids Asia-Pacific,DKAP)呈現了經濟和社會差異對數字福祉的貢獻。它專注于兒童全面發展,通過增強兒童的認知、行為和社會情感能力,為兒童在數字社會中的賦權提供了可行路徑。該框架將數字福祉歸類在數字素養和公民身份下進行研究,把其總結為促進和保護健康和數字福祉的安全力和恢復力,如識別和管理健康風險、使用數字技術來保障和提高社會個體身心健康等內容。因此,該框架為有效解決兒童數字賦權方面的困境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建議,諸如在識字和安全之外重新思考數字公民身份、將兒童視為重點關注對象、建立支持系統并重新規劃屏幕使用時間作為兒童積極體驗的前提、最大限度地縮小數字鴻溝、增強女性兒童的能力以提高其自信、發展跨部門合作伙伴關系以解決數字公民問題等。越南、孟加拉國、斐濟等國家組織和實施了數字化的探索,加之韓國在內的更為富裕和數字彈性更強的國家的實踐,呈現了人們在數字技能方面具備的競爭力和知識儲備的成功案例[10]。這對于理解和彌合地緣政治上的數字福祉鴻溝有積極意義。

第三,歐洲數字能力框架(European Digital Competence Framework,EDCF) 致力于為歐盟成員國政府提供實施數字福祉的指南,它重視數字福祉與人民生活質量的關系,特別是在整個地區正在經歷快速數字化的情況下。它通過避免和減輕社會個體的身體和生理傷害、防范數字環境中的風險、將社會福利和包容性納入數字技術三個部分來定義數字福祉??陀^地講,它借鑒了世界衛生組織關于“福祉”相對寬泛、全面的定義,尤其是考慮到個體的整體健康狀態這一維度。

第四,國際政府科學咨詢網絡數字福祉報告(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Government Science Advice Report on Digital Wellbeing,INGSA) 分享了數字化對個體和社會福祉的影響,著重突出了不斷發展的自我制度、社會生活制度和公民生活制度三個方面,以更好地闡釋“關于個體和社會福祉的數字變革”。INGSA 還倡議開發一種更好的分析工具,以評估變革性數字技術的影響。它將“制度”理解為正式的法律和治理機制,以及社會中非正式的、不成文的規則和規范。它認為,這種對制度的更廣泛定義有助于理解“關于個人和社會福祉的數字革命”。此外,它還強調了理解新興技術進步中細微差別的重要性,以及政府治理在個人和社會生活方面的差異。該報告提出了數字福祉的人類發展和幼兒學習、貫穿個體生命歷程的心理健康、人身安全和公共安全、社會包容和信任,以及治理和決策質量五個維度。

第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于2019 年發布的數字福祉框架分析了信息和通信技術的獲取、使用的作用及其在社會中的影響,呈現了個體數字福祉之生活質量和物質條件的11 個關鍵維度。其中,生活質量維度包括健康狀況、平衡工作與生活、教育和技能、社會關系、公共參與和治理、環境質量、個體人身安全、主觀幸福感等8 個方面;物質條件維度包括收入和財富、就業和薪資、住房等3 個方面。該框架指出,上述關鍵維度通過人口均值和群體差異來衡量個體的幸福感。該組織建議政府、政策制定者積極解決數字鴻溝問題,減少社會經濟不公平以實現更大的包容性;通過數字化技能提升賦予人民權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數字化工作的效益,并加強確保數字安全的政策;創建更多基于數字福祉的研究,評估數字社會的福祉水平。

從更為廣泛的視角、更為前沿的維度進行深究,可以將數字技術迭代、消費主義、就業與創業、行動主義和公民參與等融入其中。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社會個體與社會組織通過互聯網和社交平臺完成了原本需要線下開展或實施的大量工作并創造了海量社會財富。需要指出的是,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公民參與社會治理的實踐通道與路徑正在逐步發生轉變,這使得人們能夠更加便捷、即時、積極地參與到各自社區(街區)各類治理性社會事務。上述這些實踐幫助人們通過自主和自決的沉浸式參與喚起了一種“賦權感”“融入感”“參與感”,從而有助于提升人們幸福感[11]的實現。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們不僅不會因社會的變遷及數字領域的變革而日益邊緣化[12-13],反而可以促進社會個體的數字福祉[14]的提升。鑒于此,數字福祉不僅是技能、賦權、主觀和社會健康以及生理狀態,它有更為深層次的內核。

2 新加坡數字福祉框架建構

為進一步推動數字福祉深入開展,新加坡國立大學融合他國研究建構了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的數字福祉框架,通過改善數字接入、培養數字素養和技術迭代來公平的實現數字包容性,并以此作為新加坡國家層面的數字化政策基礎,來建構新加坡智慧國家的宏偉藍圖?;诖?,本文通過對多個國家、地區及相關組織的研究與實踐進行了類型化分析和比較性研究,擇優以新加坡數字福祉框架為借鑒,結合數字中國建設實際,致力于推動中國數字福祉發展與進步。該數字福祉框架解決了現有評估框架和理論研究的不足,呈現了一套闡釋數字環境中數字福祉的測量標準,具體包括縱向的數字公民三個層面、橫向的數字福祉九個維度[15]。詳見表1。

表1 數字福祉框架

數字福祉框架將“數字公民”定義為在數字環境中積極和負責任地表達,同時公平、合乎道德地使用技術的能力。在框架的縱向指標上,數字公民包括3個層次:(1)數字技能(Digital Skills),具備在日常環境中自信、批判和有意識地識別、理解和使用數字工具和數字技術的能力。(2)數字身份(Digital Identity),具備建立整體和差異化的線上和線下數字身份的能力。(3)數字授權與代理(Digital Empowerment& Agency),具備追求和決定個人目標和決策的能力,通過數字工具和數字技術主動參與社會活動并保持有意義的在線互動的能力。

數字福祉框架的橫向指標有9 個維度,具體內容包括:(1)數字安全與保障(Digital safety and security)。社會個體能夠批判性地識別、理解和管理不同級別和類型的數字安全風險,并且能夠在安全的數字環境中保護個人身份、數據、利益安全。(2)數字權利和責任(Digital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具備在線維權、問責的能力,尤其是利用技術維護人權和法律權利的能力,以及批判性地處理個人信息的能力。(3)數字通信(Digital communication),具備建立清晰有效的通信模式的能力,通過技術共享與協作來實現預期目標。(4)數字情商(Digital emotional intelligence),具備在數字互動和環境中批判性地識別、評估和表達自己情緒的能力,以及對他人表現出同理心的能力。(5)數字創造力(Digital creativity),通過信息通信技術工具創新創造知識與技術,并將其重新建構為現實物質存在的能力。(6)數字健康和自我保?。―igital health and self-care),具備在使用數字設備、數字技術時能夠意識到自己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并保持健康狀態的能力。(7)數字消費主義(Digital consumerism),具備在消費者權利保護的情境下,在互聯網市場上進行公平、知情和平等選擇的能力。(8)數字就業與創業(Digital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具備數字信息識別和機會獲得的能力,以及改善職業生涯并為區域、國家乃至全球經濟做出貢獻的能力。(9)數字行動主義/ 公民參與(Digital activism/civic participation),具備激勵和參與以事業為導向的團體和計劃能力,影響數字和物理環境的有積極意義變化的能力;在獲得和驗證相關數據時,能夠免受虛假信息影響的能力。

3 新加坡數字福祉框架內容指標

數字福祉所包括的相互交叉的指標關系可概括出27 項相關能力,下面分別從數字技能、數字身份、數字授權與代理三個層面進行詳述。

3.1 數字技能層面

數字福祉的數字技能層面共有9 項能力。(1)安全可靠的使用(Safe and secure use),能夠有效地使用數字工具識別、管控網絡風險和預警網絡威脅,保護數字內容和數字基礎設施。(2)在線權利和責任(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online),能夠觀察和體驗數字生活的各種權利和責任。(3)交際素養(Communicative literacy),通過各種形式的多種介質進行有效、高質的在線交流。(4)情感素養(Emotional literacy),使用和理解數字情感術語和表情包(如表情符號、動圖、點贊、分享等),能夠在網絡上識別情緒狀況和情境含義。(5)創意素養與表達(Creative literacy and expression),使用、識別、理解數字創意工具及社交平臺。(6)電子健康素養(E-health literacy),具備獲取信息并了解數字消費風險的能力,以確保維持更好的身心健康。(7)消費者意識和素養(Consumer awareness and literacy),能夠在線使用和瀏覽廣告、商品、信息和服務,學習和理解前沿的數字商業模式。(8)生產技能(Productivity skills),具備學習和發展經濟的能力,以實現個體職業生涯中的相關目標。(9)數字政治素養(Digital political literacy),即在互聯網上鑒別、使用、評估有關數字平臺、工具和內容的政治性要素的能力。

3.2 數字身份層面

數字福祉的數字身份層面共有9 項能力。(1)安全身份管理(Secure identity management)。通過安全、負責任和合乎道德的在線行為建立和維護數字身份。(2)負責任的網民身份(Responsible netizen identity)。建立一個維護網上個體形象的數字人物。(3)參與和身份形成(Participation and Identity formation)。負責任地表達、發布、管理自身身份和相關信息;在網絡上積極建立和維護自我形象和組織聲譽。(4)共情(Empathy)。在情感和道德上意識到自己和他人的敏感性;在情感上支持他人,為他人的需求與關切提供幫助。(5)內容創建和評估(Content creation and evaluation)。通過執行創意計劃輸出來創建和開發數字內容,通過創造性的解決方案參與并解決內容創建問題,通過創造性的方式表達身份與認同。(6)自我維護和聲譽(Self-care and reputation)。在線下和線上有效、自主地使用數字技術,為平衡、和諧地使用技術樹立標桿。(7)自主性和數據管理(Autonomy and data management)。處理和管理數字市場中的身份信息、偏好數據,實現并評估主觀幸福感。(8)職業認同(Career identity)。通過探索數字經濟新樣態并為之做出貢獻來發展自己的職業身份認同。(9)數字政治認同(Digital political identity)。通過在線探索和參與政治性、社會性活動,培養個體政治認同感。

3.3 數字授權與代理層面

數字福祉的數字授權與代理層面共有9 項能力。(1)安全在線參與(Safe online participation),通過制定安全協議和推廣最優做法,努力建立一個安全可靠的數字環境共同體。(2)數字痕跡管理(Digital footprint management),能夠做出合法和負責任的決定來管理數字痕跡,以塑造不斷發展的數字文化。(3) 協作與溝通(Collaboration and communication),與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的人們合作,與公眾人物和機構深入接觸,參加對社區建設有積極意義的網絡社會活動。(4)自主與交互關系管理(Solitary and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發展線上、線下真實的社會關系,并在網上彌合分歧,營造互動性的氛圍,增強個體的歸屬感。(5)數字創意和創新(Digital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重新構想和思考現有的數字工具和內容;通過數字手段,提出對社區產生積極影響的創造性解決方案和設想,并激發個體積極而有意義的參與。(6)醫療保健和社會福祉(Health care and social wellbeing),倡導組織和社區實踐,促進和保障數字工具和在線平臺的健康使用,以提高、改善個體和社會福祉。(7)消費者權利和能力(Consumer rights and competencies),維護數字市場中的消費者權利和責任,引入創新的數字商業實踐,促進合作并保持線下“客戶-商家”的關系。(8)創新與創業(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助力個體成為數字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致力于創新和改造全球經濟,為可持續就業和創業制造新的機會。(9)數字政治“行動主義”(Digital political activism),主要通過在線消費、參與、籌款等方式參與政治性、社會性活動。

4 對我國數字福祉發展的啟示

4.1 樹立數字技術是為人類福祉服務的正確理念

盡管人類社會的發展始終伴隨著各類風險與挑戰,在長達數千年的農業時代,人類的危機多源于自然災害與社會解體相伴生的饑餓、戰爭、瘟疫等;人類在隨后的兩百余年間快速步入工業時代、電氣時代、信息時代,這期間的危機多源于工業生產帶來的環境污染、技術進步帶來的核戰爭風險與生物技術風險、大國博弈引發的地緣戰爭風險與經濟對抗、互聯網與全球化引發的文明沖突與宗教爭端等。但這些風險與挑戰在本質上仍具有很強的“物理屬性”,即在某種程度上屬于人與人、人與組織、組織與組織的人類“內部矛盾”。隨著數字時代的信息技術加快迭代,政府內部治理與參與國際競爭、企業生產與參與市場競爭、社會組織立足基礎與發展模式、社會個體生產與日常生活等各個維度對智能技術與智能設備的依賴程度不斷加深,尤其是以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與智能設備的廣泛普及,人類面臨的風險與挑戰進入“人機時代”,即人與機器(尤其是智能機器與設備)的“外部矛盾”挑戰。甚至在某些層面,信息技術和智能設備開始“反噬”人們的就業崗位、身體健康、精神家園。這已經超越了社會個體層面所面臨的威脅,需要人類重新思考技術發展與人類福祉的關系,并從整體上加以應對??陀^上講,數字福祉不僅事關人們在虛擬網絡世界的安全,更關乎現實世界的福祉。數字技術與人工智能的發展將會在最大程度上迎合人們的關切、滿足人們的需求,當人們將過多的時間、精力、情感、財富沉浸于數字技術中時,可能導致人們陷于數字“沼澤”而不能自拔、沉迷于虛擬世界而侵蝕真實的線下生活體驗,甚至忘記了人類是技術的創造者、技術是為人類福祉而服務的初心。上述情景造成的不良影響須要得到人類的正向反饋與積極應對。

4.2 以積極行動應對數字福祉已知與潛在風險

信息社會的到來讓人們對信息的需求及依賴程度越來越大[16]。在大數據、數字設備迅速發展的當下,既要提升公眾數字福祉的認知水平與認知能力,亦要考慮用技術的手段應對與解決技術的問題。相關針對性的研究對于指導個體的數據管理活動、幫助應對信息過載挑戰、促進數字信息資源的效率提升乃至數據要素的價值實現具有積極的理論和實踐意義[17-18]。在國外,為幫助社會個體提升自我保護的能力,電子健康應用程序的研發與使用正成為一種主要趨勢。研究人員已開始研究開發數字健康工具的可行性,以積極改變用戶對智能設備使用的態度和行為,數字健康應用程序通過交互式統計數據和顯示信息,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數字設備實際使用控制手段。隨著數字福祉領域電子健康應用市場的快速增長,全球范圍內約有84 000 家公司發布了32 500 個健康應用程序,約有54 億英鎊已投資于數字福祉初創企業[19]。借鑒國外數字福祉市場經濟的探索與發展,長遠看來,健康應用程序的研發、推廣與應用將會是一個或能拉動萬億級GDP 的巨大市場。結合《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關于“全面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數字福祉帶來的經濟增長值得期待。

4.3 建構本土化的數字福祉研究框架

在數字時代,數字福祉是我們個體和社會良性發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從數據、信息到知識、智能(情報)的轉化不會自動發生,它需要以人類的認知信息輸入為基礎,以技術發展與硬件配置為支撐,以人類社會運行的管理方法為保障。綜合國外數字福祉相關研究,我們可以發現面對數字時代的風險與挑戰時,學者們的研究成果以及技術公司的實踐進展往往存在相互矛盾的情況,這表明,對于什么是數字福祉及如何實現數字福祉,人們似乎仍然不太了解,甚至有些保守者認為“以人類現有的認知與技術水平……數字福祉難以實現”。這既有技術發展水平的因素,也受目標國家或地區文化差異的影響。加之國家與國家之間在政黨政治、社會文化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地理位置條件、歷史傳承等方面存在差異,它們在數字福祉的實踐往往帶有較為明顯的“國家特征”。作為國土面積僅710 平方公里、人口500 萬的熱帶島嶼國家新加坡,其族群構成、政治經濟發展模式、地緣政治博弈等方面有著鮮明的特色?;谛录悠聡橹贫ǖ臄底指l韺χ袊鴶底职l展規劃目標具較強的參考意義,特別是相對于西方國家有關數字福祉的研究成果而言。誠然,新加坡數字福祉框架中部分指標(如數字行動主義/公民參與等)不適應中國數字規劃建設現狀,但絕大部分內容有著很強的參考意義。鑒于此,我們有必要厘清數字福祉的核心內涵與發展框架,既為保障社會個體數字福祉提供學理借鑒,也為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目標的實現奠定必要的研究基礎。對于數字中國建設而言,我們在借鑒國外有益經驗的基礎上,契合本土實踐提出符合中國國情的數字福祉框架。

4.4 提前布局為引領全球數字福祉標準貢獻中國智慧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加快建設……數字中國”“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的戰略目標。2023 年發布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提出“到2035 年,數字化發展水平進入世界前列,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重大成就……要全面賦能經濟社會發展……要強化數字中國關鍵能力”,從而為提升數字化水平、建設數字福祉提供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的航向。研究認為,數字化的本質是數字國家的戰略選擇和戰略規劃,成功的數字福祉建設既依靠、也須要、更離不開國家戰略驅動。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中國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日漸強大,成為推動世界和平發展的參與者、建設者和引領者。鑒于此,在積極有效地對接全球數字福祉前沿理論的基礎上,應對我國數字福祉發展戰略與發展舉措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完善。通過互通有無、相互借鑒,在相關國家、地區、國際組織及政府和行業領域內,逐步發出中國的聲音,為建構數字福祉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

5 結語

隨著數字福祉已成為數字研究領域中的一個關鍵概念,在全球范圍內引起眾多學者、社會組織的關注,已有多個國家(地區、組織)開展了數字福祉相關理論及實踐,有關數字福祉的評估框架、政策、課程、報告突出了三個主題:首先,結合本國國情,有針對性地建構數字福祉框架、選擇具體指標,將數字福祉作為評價數字社會的衡量標準,通常從數字和物理兩個層面來衡量社會個體的整體健康;其次,將數字福祉視為某個通常處于數字安全或保障之下特定領域的子集,即子系統。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個體及公眾的數字福祉應該在數字環境中得到保護和實現;再次,將數字福祉作為一種社會個體的參與過程進行研究,也就是數字福祉是社會個體參與數字社會的附加產物。即社會個體通過創造自己的數字身份進而積極參與整體社會活動,這種參與本身會促進社會個體數字福祉的產生。如何更好地建構具有中國特色數字福祉發展框架,如何為“四個自信”奠定堅實的“數字”基礎[20],是我們面臨并需要解決的時代課題。放眼亞洲,引領數字福祉未來發展潮流將有助于增強中國在周邊國家及其他國家中的影響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厚植文化自信[21]。展望未來,數字中國建設將有著遠大的發展前景,數字福祉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的“數字力量”。

猜你喜歡
福祉個體數字
為兩岸同胞謀福祉
數字十年·民生福祉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答數字
建優美生態 謀百姓福祉
創造健康紅利 增強人民福祉
數字看G20
個體反思機制的缺失與救贖
How Cats See the World
成雙成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