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林抗戰文化精神的核心意蘊及其對新時代青年的啟示

2023-02-24 00:46蘇亮乾
廣西教育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桂林抗戰精神

蘇亮乾 劉 洋

(1.廣西職業師范學院圖書館,廣西 南寧 530007;2.廣西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

抗戰時期的桂林是我國西南抗日大后方的重要文化中心,享有“文化城”之盛譽,聞名海內外。為打敗日本侵略者,爭取抗戰勝利,桂林的文化人、青年學生以及地方軍民,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組成抗戰文化統一戰線,掀起了波瀾壯闊的抗戰文化運動,書寫了桂林文化抗戰的史詩,孕育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抗戰文化。桂林抗戰文化蘊含著包括追求真理、踐行真理的真理精神,共赴國難、救亡圖存的愛國精神,不屈不撓、砥礪前行的自強精神,以及眾志成城、攻堅克難的奮斗精神等精神特質,這些寶貴的精神品質具有超越時空、歷久彌新的生命力。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弘揚桂林抗戰文化精神,對于引領廣大青年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歷史主動精神,立志成為新時代好青年,凝聚起實現民族復興的青春力量,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和時代價值。

一、桂林抗戰文化精神的核心意蘊

桂林抗戰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戰文化、革命文化和紅色文化。桂林抗戰文化精神是蘊含于桂林抗戰文化之中的精神內核和精神基因,它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刻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品格、責任擔當、精神風貌以及價值追求,是對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生動詮釋和豐富發展,其核心要義集中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追求真理、踐行真理的真理精神,是桂林抗戰文化精神的可貴品質

馬克思主義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占據了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為人類探索歷史規律、尋求自身解放照亮了前進的方向和道路。恩格斯深刻指出:“我們黨有個很大的優點,就是有一個新的科學的世界觀作為理論的基礎?!盵1]10毛澤東也曾經強調,“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2]1516。在桂林抗戰文化運動中,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使桂林抗戰文化運動成為一個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篤行真理的過程。真理精神成為桂林抗戰文化精神的可貴品質。馬克思主義在抗戰時期桂林傳播的主體主要包括共產黨員、進步青年學生和進步文化人。

第一,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在校青年學生。楊東莼、陳此生等早在1932 年就開始在廣西省立師范??茖W校公開宣講馬列主義。其中,楊東莼講授“唯物辯證法”課程,薛暮橋講授“政治經濟學”課程,在該校講授過馬列主義相關課程的還有陳望道、施復亮、鄧初民等。后來,楊東莼于1938 年擔任廣西地方建設干部學校教育長,開設中國近百年史、抗戰形勢講話等課程,大力宣傳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等著作的思想觀點。著名學者李達于1938 年春受廣西大學之邀,到桂林向學生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經濟學課程。當時,學校成立有讀書會或讀書小組,傳播革命思想,引導青年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部分青年學生接受馬克思主義,樹立革命理想,從此走上革命道路。

第二,積極撰寫并出版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著作。在這方面,影響最大的首推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它在全國的廣泛傳播,給人們以科學的理論武裝,鼓舞和堅定了人民大眾爭取抗戰勝利的決心和信心。桂林當時的一些共產黨人和進步文化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與中國具體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緊密結合,寫作闡析馬列主義的社會科學著作,并公開出版發行。比如,李達的《社會學大綱》,鄧初民的《新政治學大綱》《社會進化史綱》《中國社會史教程》、沈志遠的《新經濟學大綱》等。這些著作圍繞抗日戰爭的時代主題,揭示社會發展的規律,闡明正義必勝的道理,指明抗戰勝利的路徑,擴大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在桂林的影響和傳播,為爭取團結抗戰并贏得最后勝利起著重要的指導和鼓舞作用。

第三,推動馬克思主義通俗化、大眾化。針對當時文化教育不發達,人們的文化水平和理論水平普遍偏低的實際,新民主主義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而艱巨任務,就是要推進馬克思主義通俗化大眾化,讓更多的人能盡快地接受馬克思主義,提高思想覺悟。桂林在抗戰時期處于“出版城”的特殊地位,在出版和傳播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方面的貢獻尤為突出,不僅惠及桂林和廣西,也傳播并惠及整個抗日大后方。其中,艾思奇的《大眾哲學》、張鐵生的《哲學講話》、薛暮橋的《經濟學》、姜君辰的《社會學入門》等,是當時出版的影響比較大的代表作。特別令人稱道的是,被譽為“人民的哲學家”艾思奇的《大眾哲學》,以通俗的語言和生動的形式闡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深受青年讀者歡迎。該書在20 世紀三四十年代對青年有著廣泛的影響,在啟發引導青年一代探求真理、追求進步,樹立革命的人生觀,走上革命的道路,發揮了重要作用。文藝界也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推動馬克思主義文藝大眾化。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桂林分會于1939 年10 月剛成立,就積極響應毛澤東關于文藝大眾化的號召,召開座談會,開辦講習班,組織通俗文藝研究,發表了文藝大眾化問題的系列文章,編輯出版了《當代文藝》《文藝生活》《青年文藝》等通俗刊物。文藝大眾化問題討論持續了近四年,同時開展了有著廣泛影響的“文章下鄉,文章入伍”活動。桂林還出現了街頭詩、街頭畫、街頭劇、木偶戲等。豐富多樣的大眾化形式和活動,為人們所喜聞樂見,促進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的大眾化通俗化發展,大大激發了人們的抗戰熱情。

(二)共赴國難、救亡圖存的愛國精神,是桂林抗戰文化精神的鮮明標識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情感,長期以來激勵著無數仁人志士為民族和國家的利益而奮斗。1937 年7 月7 日,日軍進攻盧溝橋,發動了盧溝橋事變。從盧溝橋事變到1938 年10 月,日軍占領了中國大片領土,中國人民陷入了苦難的深淵。在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難時刻,只有全民族團結抗戰才是唯一出路。

中國共產黨是愛國主義精神最堅定的弘揚者和實踐者。桂林抗戰文化運動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運動,構成新民主主義文化運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愛國主義始終是最激昂的主旋律。就在盧溝橋事變發生的第二天,中共中央發出通電號召“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民,團結起來,筑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掠!”[3]275中國共產黨把文化工作看作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使它成為當前抗戰的武器。桂林在廣州、武漢淪陷后,成為抗日大后方的政治文化重鎮,中國共產黨在這里建立了八路軍辦事處,積極開展統戰工作,團結各方人士,使桂林一度出現了較好的合作抗日的政治局面。周恩來、葉劍英、李克農等親自指導開展桂林抗戰文化運動工作,多次應邀為桂林各界人士、青年學生演講,宣傳中國共產黨持久抗戰、團結抗戰的科學理論和有關政策,卓有成效地開展文化統戰工作,在組織、政策和策略上為桂林抗戰文化運動持續高漲提供了保障。

中國共產黨的大力推動,喚醒了人民大眾的抗戰意識,激發了中華民族同仇敵愾的愛國熱情。桂林“當年每一個進步的作家,每一個進步的文化工作者,都在愛國主義的旗幟下戰斗著。都在為抗戰而謳歌,為民族解放而吶喊,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做自己應有的貢獻[4]146”。在文學界,作家們在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桂林分會的直接領導下,以昂揚的斗志創作了一批充滿愛國激情和戰斗氣息的抗戰文學作品。比如,谷斯范的《新水滸》反映江南敵后太湖地區的游擊戰爭情況;艾蕪的《山野》反映華南某地對敵斗爭情況;馬寧的《無名英雄傳》反映皖南新四軍艱苦戰斗的生活情況;于逢、易鞏的《伙伴們》反映了珠江三角洲人民實行游擊戰爭情況;田濤的《血泊中》反映河北人民浴血奮戰情況;明天的《春戀曲》反映“孤島”時期上海附近中學生的抗日反汪斗爭情況,等等。這些文學作品,向人們展現出祖國東西南北大地上抗戰烽火的鮮活畫卷和一大批抗日英雄群像,鼓舞了人民群眾的斗爭意志。在詩歌界,桂林詩人們懷著對敵人的深仇大恨,揭露了日本法西斯的暴行,表達對抗日英雄將士的崇高敬意,抒發了他們的愛國之情。如著名詩人艾青,在《我愛這土地》《死難者的畫像》《縱火》《夢》等詩篇中,控訴了日軍的罪行,傾訴了自己對祖國的熱愛,表達抗戰到底的堅強決心和獻身民族解放事業的強烈愿望。在戲劇界,桂林開展戲劇運動特別活躍,在激起人們的抗戰熱情方面發揮重要作用。1939 年10 月,在為《救亡日報》籌募基金而舉行的《一年間》(夏衍創作的四幕抗戰話?。┞摵瞎莸倪^程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參加聯合公演的共有300 多人,演出獲得極大成功。在音樂界,音樂工作者出版了《音樂知識》《每月新歌選》《新音樂》等刊物,還普遍開展群眾性的音樂活動,推動抗戰歌曲《義勇軍進行曲》《保衛黃河》等在桂林群眾當中廣為流傳,呼喚著“不愿做奴隸的人們”“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在新聞界,桂林新聞工作者也在抗日救國旗幟下團結起來,他們用不同的表現形式開展抗日救國活動,起到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動員群眾的積極作用??傊?,愛國主義精神在桂林群眾抗日救亡運動和抗日文化運動中得到了多方面的發揚光大,桂林群眾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毅然肩負起挽救民族危亡的歷史責任,投入火熱的戰斗生活中,成為推動運動蓬勃向前發展的力量之源。

(三)不屈不撓、砥礪前行的自強精神,是桂林抗戰文化精神的深厚底蘊

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造成了中華民族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桂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連接華南、中南與西南的交通樞紐,成為抗戰的大后方。1938 年10 月廣州、武漢失陷后,大批文化人轉移到桂林,使桂林人口大量增加。當時,聚集桂林的文化人士多達1000 余人,比較有名的作家、戲劇家、科學家、學者等就有200 多人[5],他們是桂林抗戰文化運動的中堅力量。由于戰爭的破壞,復雜的政治環境,極度匱乏的物質資源,人們的生存條件異常艱苦。但是,桂林的文化團體不因困難而退縮,不因艱苦而懈怠,克服重重困難,沖破重重阻撓,以高昂的斗志、忘我的境界,投身到文化抗戰的活動之中。比如,桂林的新中國劇社在“三無”(無錢、無房子、無飯吃)條件下堅持了長達3 年時間。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其活動經費和工作人員的生活費,僅靠會費、月捐、稿費來維持,還要常常受到國民黨反動派的歧視和限制,但該會《中國農村》雜志先后堅持出版46 期,為農村工作者堅持抗戰救國提供了堅固陣地。又如,廣西省立藝術館的演出劇場,是歐陽予倩以貸款的方式籌建的。而在出版業,出版社大都靠借貸、欠賬、友人資助而維持。

從個人方面看,桂林的進步文化人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不畏艱難,自強不息,不斷創新創造,譜寫了桂林文化抗戰的不朽篇章??箲饡r期戲劇家田漢4 次到桂林,以他個人稿費維持8 口之家的生計,生活困難可想而知,但他以昂揚斗志創作了《秋聲賦》《新會緣橋》《再會吧,香港!》《黃金時代》等劇本,還發表了大量戲劇運動方面的評論及文章,并組建抗敵工作隊奔赴前線慰勞抗日將士。作家茅盾于1942年3月來到桂林,在借住的狹小房間里,寫下《劫后拾遺》《耶穌之死》《霜葉紅似二月花》《參孫的復仇》等報告文學、長(短)篇小說以及大量散文和評論。愛國詩人柳亞子,生活十分拮據,身住桂林平民區,但他飽含熱情地寫下了許多愛國詩篇。此外,流亡桂林的東北作家們,包括蕭軍、蕭紅、穆木天、駱賓基、端木蕻良、蕭乾、舒群、白朗等,他們以極大的毅力克服物質和精神上的時艱,創作或發表(出版)的作品有112 篇(部)之多。所有這些,都展示了當時桂林進步文化人士不屈不撓、砥礪前行的自強精神和獻身精神。

(四)眾志成城、攻堅克難的奮斗精神,是桂林抗戰文化精神的顯著特征

面對野蠻而兇殘的日本侵略者,唯有眾志成城方能凝聚起向死而生、共同御敵的強大力量。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桂林抗戰文化運動,堅持“團結、進步、抗戰”的方針,團結國民黨桂系和國內外其他一切抗日力量,組成廣泛的文化統一戰線,為戰勝日本侵略者而奮斗。在黨的領導和影響下,在桂林的不同信仰、不同階級、不同階層、不同職業的勞動者和愛國者,積極投入抗日救亡和文化抗戰的時代洪流之中。

抗戰期間,桂林眾多的文藝社團、文化機構實現大團結和大合作,眾志成城共同開展抗戰文化運動。比如,抗戰歌詠團在體育場舉行火炬公唱大會(1938 年1 月8 日),到會民眾1 萬多人[6]400;桂林各學校開展的“劇影歌畫大演展歌詠會”(1938年)[6]402;桂林文藝界和新聞界組成“桂南前線慰問團”前往前線慰問戰士(1939年)[6]145;尤其是在桂林舉行的西南劇展(1944年2 月15 日至5 月19 日),共有參展劇團隊33個,人數395 人,本次劇展被當時《新華日報》《大公報》贊譽為中國戲劇史上的空前盛舉和盛會[6]449。桂林的宗教團體(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等)也參加了抗日救亡活動,做出了積極貢獻。其中,廣西伊斯蘭教協會出版抗戰月刊《正義》,參加“巖洞教育”,組織回民救護隊,成立回民難民收容所,并通電聲討汪精衛投敵叛國的罪行,得到全國響應。中國佛教會廣西分會在桂林創辦《獅子吼》雜志,開展宣傳抗日救亡工作,等等。

與此同時,一些愛國華僑、國際友人和外國反戰人士投身桂林抗戰文化運動,并肩戰斗。當時,東南亞和歐美包括新加坡、馬來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等地的愛國華僑,紛紛建立起救亡組織,開展抗日宣傳活動,捐贈汽車、汽油、被服、藥品、醫療器械等物資給八路軍、新四軍,并選派青年回國參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表現出一片赤誠的中國心。當時桂林有一批活躍在抗戰一線的著名國際友人和反戰人士,比如胡志明、范文同、武元甲、鹿地亙、池田幸子、坂木秀夫、史沫特萊等,他們積極參加桂林抗戰文化活動,宣傳中國人民的抗日斗爭,傳播世界反法西斯文化,為贏得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的最后勝利做出了貢獻??梢?,團結國內外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并肩作戰,是桂林抗戰文化精神的顯著特征,是我們克敵制勝、贏得抗戰最后勝利的重要法寶。

二、桂林抗戰文化精神對新時代青年的啟示

抗戰文化是團結人民、打擊敵人、贏得勝利的有力武器。桂林抗戰文化精神是抗戰烽火鑄就的精神豐碑,在我國民族解放戰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激勵著人民大眾為民族的新生和社會的進步而奮斗。特別難能可貴和值得我們銘記的是,桂林抗戰文化精神對當時廣大青年走向進步,走上革命道路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處于國統區的桂林青年尤其是知識青年,許多通過學習掌握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而確立起科學的理想信念,進而走向進步,走上革命道路?!坝械囊闳槐几案锩サ匮影?,有的參加了新四軍,有的在日寇侵桂時期組織抗日武裝,同侵略者進行了頑強英勇的搏斗,有的成為解放戰爭時期廣西及桂北游擊隊的領導骨干,成為中國革命和建國初期用科學理論武裝起來的德才兼備的人才”[4]186。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仡櫄v史是為了從中獲取智慧和得到啟迪,讓我們更好地把握今天生活和未來方向。桂林抗戰文化運動雖然已經隨著歷史車輪的推進而漸行漸遠,但它的精神卻是不朽的、永恒的。桂林抗戰文化精神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是對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生動詮釋和豐富發展,有著超越時空、歷久彌新的生命力、感召力,不僅屬于過去,而且與當下和未來緊密相連。今天,大力弘揚桂林抗戰文化精神,對于引領廣大青年在新征程上堅定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強歷史主動,立志做新時代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好青年,凝聚起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民族復興偉業的青春力量和先鋒力量,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其一,新時代青年應當堅持真理精神,補足精神之鈣,做有理想的好青年。

理想指引著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茖W的理想信念是關乎青年人健康成長成才的精神之鈣。馬克思主義真理的科學指導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堅定信仰信念和把握歷史主動之根本所在。青年群體作為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應當把理想信念放在首要位置,堅定理論自信,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加強理論武裝,扎實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黨的創新理論,自覺“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上,建立在對歷史規律的正確認識上,建立在對基本國情的準確把握上”[7]280,既增強歷史主動精神又遵循客觀規律,既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既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力爭成為有理想的新時代好青年。

其二,新時代青年應當弘揚愛國精神,鑄牢責任之基,做敢擔當的好青年。

愛國精神是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征程上強大的精神力量和寶貴財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著不同的內涵,抗戰時期主要體現在反抗侵略,救國于危難之中。今天,愛國主義與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民族復興偉業是緊密相連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涵。青年一代具有深厚的愛國情懷和愛國精神,有理想和擔當,國家和民族就有前途和希望。當代中國青年生逢盛世,有著無比廣闊的干事創業的舞臺,也有著無比光明的實現夢想的前景。好風憑借力,揚帆正當時。青年人應當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責任與擔當意識,正確處理小我與大我、個人與集體、局部與整體、當前與長遠的關系,心懷“國之大者”,讓“小我”融入“大我”之中,以實現民族復興為己任,敢于做先進先鋒,不當過客看客,堅持自信自立自強,不負時代和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期待。

其三,新時代青年應當發揚自強精神,煥發拼搏之夢,做能吃苦的好青年。

苦難成就輝煌,困難磨礪青春。無數事實告訴我們: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當年抗戰時期需要吃苦,今天中國青年正沐浴著新時代的陽光雨露,有著優越的生活環境和條件,但是,肯吃苦和能吃苦的優良傳統與高尚品德不能丟。這是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可以實現的。新長征路上前景壯麗而充滿艱辛,有許多風險挑戰,需要跨越許多“雪山”“草地”、征服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青年強,則國家強。新時代青年任重而道遠,要學好“吃苦”這堂人生必修課,在苦學、苦練、苦干中成長成才,在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實踐中成就事業,以青春之我開拓進取、創新創造,助力實現中國夢。

其四,新時代青年應當傳承奮斗精神,淬煉實干之魂,做肯奮斗的好青年。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過去,我們取得的一切偉大成就,是黨領導人民一起同心同德干出來和奮斗出來的。如今,在推進強國建設、實現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新階段新使命更需要我們共同奮斗。青年人務必接好歷史的接力棒,既要勇毅前行又要求真務實,“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自覺進行嚴格的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和專業訓練,掌握過硬本領,投身強國建設,矢志奮斗,團結奮斗,在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接續奮斗中成就精彩人生。

猜你喜歡
桂林抗戰精神
桂林,美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桂林行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我們家的抗戰
我們家的抗戰
拿出精神
抗戰音畫
抗戰,在未被占領的中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