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匠精神引領下的大學生職業素養培育體系建構

2023-02-24 13:27徐倩倩
麗水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工匠培育精神

徐倩倩,陳 池

(1.麗水學院黨委組織部,浙江麗水 323000;2.麗水學院數學與計算機學院,浙江麗水 323000)

中國的工匠精神源于手工業蓬勃興起的先秦時期,卻在近代機械化大生產的“被現代化”過程中逐漸隱匿[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工匠精神傳承了“道技合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回應了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和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建設需要[2],能夠為制造業戰略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核心價值指導[3]。對新時代的大學生而言,工匠精神有助于完善他們的人格境界,認同并踐行“勞動光榮”的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和幸福觀[4],是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后,執著和堅守敬業感、榮譽感的職業訴求[5]。然而,受歷史文化的偏見、急功近利的社會價值觀、不完善的職業教育理念和模式等影響,工匠精神在大學生中缺失嚴重[6]。要充分發揮高校工匠精神培育的主體作用,拓寬工匠精神培育渠道[7],創新技能人才培養機制,營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園氛圍,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素養和職業理念[8]。

一、工匠精神內核的遷移認知

工匠精神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歷史產物,既可以用來形容中華民族高貴的民族品質,也可以用來形容具體的能工巧匠在個人職業素養中散發的技術魅力,是抽象與具象的結合,也是傳承與時代的結晶[9]。

(一)工匠精神的本質屬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在長期實踐中,我們培育形成了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勞動精神,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是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薄肮そ尘瘛庇成淞宋磥砭蜆I者所需要的基本素養,涵括了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與職業品質等內涵,并生發出若干內涵表現。由此而言,工匠精神已然成為現代大學專業教育必需的職業素質。其主要表現為扎實肯干的敬業精神,孜孜以求的精益精神與經年累月的專注精神,是國家職業發展、人才培育的核心理念支撐。

(二)工匠精神的內核遷移

工匠精神在不同領域和發展階段有著差異化的內涵要求。從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的“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到2021 年9 月,黨中央把“工匠精神”納入第一批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工匠精神隨著時代的遷移而不斷矯正與補位。較之以前,“工匠精神”在新時代的內涵,更著眼于職業人才必備的“知識-技能-創新”三大素養,明確將創新素養放在職業人才培育的最高階段。

這里的工匠精神在植入不同的職業角色時,其外在表現也有所不同。對普通工作者而言,工匠精神引領下的職業人,更該將工作作為人生價值升華的平臺載體,做到熱愛職業、執著工作、重視產品質量,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將產品打造成良心產品、高品質產品。對創新創業者而言,工匠精神更多表現為敬業素養與創新能力。一方面要全身心投入企業發展中,專注于企業品牌產品的打造,永不言??;另一方面也要有全球化的視野來考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尤其在借鑒同領域企業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注重細節優化,重視技術創新,挖掘多元化、創新化、動態化的商業發展機會,實現企業發展與經濟發展需求的良好鏈接。

(三)工匠精神的辯證補位

新時代工匠精神在不同經濟領域中的植入,顯示出差異化的適應性。一是學習精神。一個優秀的時代工匠,不能僅僅將“效率最大化”奉為職業行為的準則,更要能尊重經濟發展規律,利用領域內前沿理念指導既有產品的改良改進,建構多元化主推產品體系,達到“新品即精品”的發展要求。同時,學習精神還表現在企業職業文化與經營管理模式的動態關注上。二是辯證精神。在日新月異市場變化中,“一事做到極致”的結果,既有可能成為行業翹楚,也有可能脫離社會多元發展需求,自斷道路。從這點意義來看,除了極致的專注,還應有拓展發展思維,有辯證看待事情發展的能力,要有創新意識與自我變革能力,及時淘汰落后產品,提升產品供應能力與企業發展動能。

二、工匠精神與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內在互聯

在資源稟賦日益受限的今天,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要想適應未來各行業的崗位需求,工匠精神的植入、職業素養的重塑無疑是增強適應力、提高競爭優勢的必要選項。這里的職業素養指某個領域、職業與崗位對適配人才的專業素質要求。當代大學生的職業素養涵括了知識水平、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等專業性的從業能力,職業道德、職業心理與職業思維等非專業性的素養能力。而從角色互補性、需求共通性與價值共顯性來看,工匠精神與大學生的職業素養存在顯著的內在關聯。

(一)角色互補性

從工匠精神的視角來探析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內構,既有關聯性,又有差異性。

首先,在高等教育體系中,工匠精神與大學生職業素養具有一定的互補性:一是培育目標的契合,兩者都著力于按需培養高質量的“職場能手”,聚焦于培養對象全方位素質的提高;二是培育主體的相同,培養大學生的工匠精神和增強大學生的職業素養均需要政府、企業、學校等多元聯動,其培養主體均為多方參與的教育聯合體;三是培育路徑的同步,即以大學生為培養對象,高等院校一般都有相對完善、成熟的培養制度、培養模式,通過完善學校的頂層設計,加強院系的具體執行,能有效實現兩者在學生成長中的植入與養成。

其次,在大學生進入職場之后,工匠精神是一種工作意識的引領,而職業素養則體現在日常工作的各項微觀要求上,二者在層級與站位上存在顯著不同?!肚f子》記載,“庖丁解?!睍r“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莫不中音”。其所言正是“丁大廚”極度專注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這是他之所以流芳百世的核心,后人并由此來推斷出他良好的職業素養。由此,高校培養大學生的工匠精神,是對一個“未來職業人”職業意識的高要求,具有引領性、使命感;而職業素養則是具化為專業領域的多元素質能力。在工匠精神引領下加強大學生的職業素養培育,需要更加符合現代職業發展要求,更加符合職業標準與專業要求。二者角色不同,但職能發揮上相互補充。

(二)需求共通性

工匠精神引領下職業素養的培育是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課題,是當前高等教育困境破解的必要需求與必然路徑。近年來,因受社會功利主義等的影響,高校畢業學生的工匠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較為缺失,職業素養無法達到相關行業要求。從問題表征來看,高等教育中的大學生職業素養培育存在諸多薄弱環節:一是就業崗位與所學專業匹配度降低??鐚I就業已成為近年來大學畢業生的常態。二是專業教育與崗位要求的適配度不夠。當前大學專業教育的開展、人才的培養并沒有同步考量企業崗位發展要求,導致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剝離,呈現“兩張皮”狀態。三是培育體系缺乏優質的師資支撐。一般認為,高校教師更擅長于專業理論教育,當前大環境下對高校教師能力的評判更傾向于個人的科研成果而非學生的培養成果,對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無法引起教師的足夠重視。四是培育氛圍的淡化。新時代對大學生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素養需求,如新傳播環境下的媒介素養、新發展道路上的藝體素養等,擠占了原本就寸土尺地的職業素養培育空間。

(三)價值共顯性

20世紀90年代始,中國經濟發展便力求退出低端競爭陣營,“中國制造”更加注重質量,逐步向“中國質造”“中國智造”轉型。當前,工匠精神培養及職業素養培育,都被認為是“中國制造”改頭換面、轉型發展的“補鈣”過程。從企業可持續發展來看,二者均是現代企業競爭中不可或缺的“軟實力”體現。從傳統行業的發展上看,我國不少汽車、電器及零件加工等企業長期處于“大而不強”狀態,那些整體創新能力較弱、企業員工工匠精神與職業素養低質化的企業,競爭能力普遍不高;而那些專心于自主研發,對產品精益求精的企業,如華為、比亞迪等,已借著時代的發展機遇開始彎道超車、嶄露頭角。從消費模式上看,“淘寶”“拼多多”“京東”等電商平臺的持續發展,以及海外購物的相關平臺的崛起,給了消費者“貨比三家”的充足空間?!柏洷热摇钡谋举|在于對價格與質量的甄選,消費者寧愿耗費足夠多的時間用于選擇。他們更傾向于服務細致的商家,如貼心的提示、精美的包裝等,而那些產品包裝出現錯別字、英文翻譯出現低級錯誤等小細節,都會影響消費者的最終選擇。

時代的發展和國際局勢的變化,都凸顯了工匠精神與大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必要性,啟示未來工匠更為關注產品細節,更重視用戶需求,這給高等院校的職業教育改革提供了依據。二者在高校人才培養中同樣顯示出顯著的共同價值。一是增進學生對于專業與職業關系的正確認知,讓學生認清自己能做什么,能把什么做好;二是提升學生職業道德和自我規范意識,幫助學生深度理解不同行業崗位的職業道德標準以便常態化自觀自照自改,保持良好的職業道德狀態;三是引領學生端正職業態度,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和職業觀,努力成為工匠精神的自覺踐行者與倡導者,恪盡職守、刻苦進取、認真鉆研,成為職業素養的示范者與引領者。

三、工匠精神引領下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體系

黨的二十大報告以馬克思主義整體觀闡釋了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的協同創新,首次在黨中央的報告中將“大國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納入國家的戰略人才體系。本文從解構的視角,對文化環境建設、育人體系建設、教育供給體系建設等方面進行審視,提出工匠精神引領下大學生職業素養培育體系的建構。

(一)厚植文化底蘊,構建環境教育體系

“文化功能”,即文化育人功能,即在環境載體中定向投放固定主題文化,以對受教育者形成隱性教育的能力?,F代高等院校不僅擁有教學樓、寢室等這樣的環境實體,還擁有虛擬化的線上教育環境。構建環境教育體系,就必須整合線上線下環境資源,綜合顯性與隱形教育,糅合主題文化資源信息,實現系統化環境教育。

一是要突出工匠精神主題,加強大學生職業素養內涵文化在高校校園文化環境中的植入。一方面,深度挖掘弘揚工匠精神與“產業文化進教育、企業文化進校園、職業文化進課堂”的契合點,將“三文化三進”作為主要途徑,重視工匠精神對高校校園文化環境建設的重要性。例如,麗水學院將“愛國愛校、唯實唯先、自立自強”作為“麗院精神”的核心內涵,其中“唯實唯先”強調學校真抓實干、求新思變的優良傳統,既表達了學校求真務實的踏實作風,也展現了敢為人先的創業精神。學校在組織“麗院精神”相關校園文化活動的過程中,能有效融合“工匠精神”的內涵,讓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形成既有高度,又接地氣。另一方面,將行業元素、企業家精神融入校園文化中,通過戶外宣傳屏、校園廣播等載體,用生動的故事或直觀的影像、音頻資料,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自覺靠近、熟悉、融入未來職業氛圍,自覺提升職業素養。

二是要利用新媒體網絡及智能校園建設,打造工匠精神與職業素養“自主教育網絡”。結合學生職業認知及從業愿景等,將“專業、專注、專攻”等工匠精神與“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等職業素養融入教育素材,集聚公眾服務平臺、教與學應用平臺、教育管理平臺等多元載體,在專業資源庫及思政教育課程領域建構主題資源庫,如工匠精神的相關影像資料以及工匠大師的講座、訪談資料等,為學生隨時隨地實現職業素養自我對照、規范、提高提供空間與資源保障。

(二)聚焦輸出質量,打造多方育人生態

就業是高等教育的“出口”,是檢驗人才培養質量是否合格的最終端口。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要在工匠精神的引領與職業標準的規范下,鏈接課堂教育、課外教育與校外教育,實現“多課堂”聯合育人,從而打造符合現代化發展、新產業需求的多方育人生態。

一是要建立符合本專業發展的大學生職業素養標準體系。即基于高校專業教育現狀,結合行業發展需求,整合制定行業發展標準、品牌建設標準、專業技術標準及產品質量標準,為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提供總遵循。

二是高效推進“第一課堂”。精準編排并動態調整專業課程,援引正反面教材案例,對工匠精神、職業素養進行實時化教育植入;強化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以工匠精神為引領,針對不同生涯發展階段,結合課堂內容開展分段教育;此外還要及時了解學生訴求,調整專業課堂教育策略,助力學生職業成長。

三是高標準建構“第二課堂”。專業院系可邀請高質量的就業單位,結合已吸納的畢業生狀況,對現有專業進行發展評估,提出改革意見,共同開發符合未來產業發展需求的職業素養教育模式,實現“校企零距離對接”。此外,高校專業院系還要強化實訓基地的建設,與企業合作建設“廠中?!薄靶V袕S”,或與企業孵化基地等進行深度合作,建立人才培養的診斷與共同培育機制,開展師傅與師資的共享,實現工匠與學生的互動。如此,高校既可從“第二課堂”中嗅探行業發展趨向,深度融合地方發展,以更好地獲得政府支持,也可讓學生實現實境化的體驗、訓練,深刻體會工匠精神內涵,快速提高自身職業素養。

四是高質量構建競技課堂。專業技能競賽是弘揚工匠精神、培育大國工匠的重要手段。高校要以專業技能大賽為牽引,為學生提供更多檢驗職業素養水平的平臺;專業教師要以賽代培,針對性指導、培養大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專注創新意識及不服輸精神,引導其精益求精,逐步培育良好的職業習慣。

(三)強化動態供給,完善多元保障體系

高校生源不斷擴大,新時代對高等教育的要求與現階段高?!澳芘囵B什么人”之間的矛盾也在加大。社會對大學生充滿期許,大學生卻對自身是否能勝任相關工作充滿未知。工匠精神與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還需要完善持續、穩固的供給保障體系。

一是爭取政策支持,加強校地合作。高校要積極向政府爭取政策傾斜,在鼓勵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層面提供政策保障,建立“校企地”三方互利共贏合作機制;要以工匠精神教育需求為標尺,爭取高校專業教育人才自主創業普惠支持,加大大學生職業素養培育建設、科研與實踐力度,實現職業素養培育基礎硬件的標準化、教育品牌化,為大學生職業素養培育提供優質資源保障。

二是要重視優質師資的示范引領與教育支撐作用。一方面,要暢通教師動態補充渠道,邀請行業內工匠、專家組建“專業指導團隊”,合作完善高校就業創業教育聯盟,嘗試實施優質教師資源共享計劃。另一方面,要提高優質教師培育的標準,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在職培訓及下沉企業掛職,積極扶持培育“雙師專家團隊”,提高教師修養,樹立“黃大年式”具有教育工匠精神的教師榜樣,以期對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形成良好的示范,也為高校高質量專業教育師資團隊的建設奠定良好基礎。此外,還應突出職業素養的內涵融入,全面實施“千百十”人才培養工程、育英培青工程,優化執行職業教育激勵機制,建立“入職學生”返校教育機制,全面培育秉持新時代工匠精神、具有優質過硬職業素養的優秀職業人才。

三是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營造人人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圍。網紅的快速“致富”、爆款的迅速風靡……互聯網的發展讓一些偶然性的成功變得看似簡單,難免讓大學生產生“浮躁”心理,也讓他們難以沉下心學好本專業技能。在職業生涯中一味追求捷徑,其本身就是對工匠精神的一種違背,但扭轉這種心態,需要在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工匠偉大的氛圍,批判、抵制不勞而獲、守株待兔的社會現象,糾正“躺平”“啃老”的消極心態,如習近平總書記2020 年在致首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的賀信中強調的那樣,“要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猜你喜歡
工匠培育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工匠風采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敵人
未來或可培育無味榴蓮
工匠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