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安全”目標下糧食產業鏈供應鏈風險防范對策研究

2023-02-24 23:06李麗菲
山西農經 2023年22期
關鍵詞:產業鏈糧食供應鏈

□李麗菲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2)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糧食安全保障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一方面,要歸功于國內糧食生產供應能力的大幅提升,口糧自給率達98%以上。另一方面,得益于我國糧食產業鏈供應鏈不斷完善,能夠有效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等不確定性風險的沖擊,這對增強糧食安全治理能力意義重大。

當前,受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中美貿易摩擦、國際地緣政治沖突不斷等影響,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的產業鏈、供應鏈和物流鏈遭受沖擊,甚至造成“斷鏈”,給世界糧食安全帶來巨大沖擊和不確定性,我國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和暢通受阻,糧食數量安全與質量安全運行面臨威脅。為構建與新發展格局相匹配的糧食“雙安全”新格局,我國必須有效防范產業鏈供應鏈內外部風險,在提高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穩定性、協同性的前提下,確保糧食數量安全和質量安全。

1 “雙安全”目標下糧食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理論邏輯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們的第一層需求是生存需求,即對糧食的需求。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糧食數量安全的需求得到滿足,進而追求高層次的糧食質量安全,糧食安全的內涵也逐漸從數量安全轉向數量安全與質量安全并重。新冠肺炎疫情、中美貿易戰已經證實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安全成為與效率同等重要的維度,共同構成了產業鏈供應鏈的競爭力。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下,實現糧食“雙安全”需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以其協同高效邏輯、自主可控邏輯引導糧食實現數量安全和質量安全。

1.1 協同高效邏輯

糧食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會呈現一種鏈狀結構,產業鏈上中下游產業之間基于鏈條的收益分配、成本管理、風險分擔等進行博弈,供應鏈的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等業務活動的控制,不斷向鏈條的上游生產環節和下游消費環節拓展,實現價值最大化。產業鏈上下游環環相扣,供應鏈前后端緊密關聯耦合,其協同高效構成了糧食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基礎。一方面,產業鏈供應鏈協同高效是強化糧食保供穩價能力的基礎。實現糧食“雙安全”不僅要求具備糧食生產能力、糧食儲備能力以及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還需要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構建以“產購儲加銷”一體化為基礎的現代糧食產業供應鏈,確保高效協同,增強糧食“雙安全”綜合保障能力。另一方面,產業鏈供應鏈協同高效是提升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的題中之義。糧食產業鏈供應鏈通過開展緊密型縱向協作,可以促進信息流、資金流以及物流的發展,推動糧食產業鏈供應鏈各環節協同聯動和整體升級,在提高糧食生產經營效率的同時,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實現糧食數量安全與質量安全的目標。

1.2 自主可控邏輯

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是在外部供應受限時能夠依靠國內穩定運行的產業鏈供應鏈提供相應產品和服務,滿足國民經濟運行的基本需要,在極端情況下能夠自我循環[1]。糧食作為重要的戰略物資,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是指糧食供給、生產、流通、消費、儲備、貿易等方面不受外來威脅和控制,主要體現在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糧食基本能夠實現自給,保證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這是糧食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必然要求。

目前,全球糧食生產和消費的空間分布錯位,糧食貿易呈現出高度依賴少數大型糧食凈出口國的態勢。2020 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布報告稱新冠肺炎疫情至少影響到44 個需要糧食進口的國家[2]。事實上,全球糧食產量并未因新冠肺炎疫情、地區沖突等突發事件出現明顯減少,糧食安全危機主要來自出口國的出口禁令,這導致國際糧食產業鏈供應鏈運行不暢,一旦關鍵環節被發達國家“卡脖子”,就有可能造成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窒息。同時,俄烏沖突加劇國際局勢動蕩,個別西方國家為了霸權與利益,利用糧食禁運作為武器操控糧食市場,對世界糧食供應鏈和價格產生嚴重影響,全球糧食供給處于明顯失衡狀態,一些以糧食進口為主、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缺乏自主可控的國家受到了明顯沖擊。

2 糧食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面臨的風險

糧食產業鏈供應鏈具有參與主體多、環節多、領域廣的特點,系統內部諸多要素相互關聯的特性,使糧食安全面臨的風險更加復雜,特別是當前百年變局加速演變,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到非經濟因素嚴重沖擊,增加了全球糧食安全保障的風險及不確定性。相關人員準確識別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的關鍵風險點,預判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發生風險的可能性,這是保障糧食“雙安全”的內在要求。

2.1 產業鏈供應鏈內部風險

就糧食產業鏈供應鏈內部而言,鏈上相關經濟主體根據自身在鏈條中的相對適應性選擇和調整策略時,風險主要來源于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

一是供需錯位風險。隨著我國城鎮化率不斷提高,糧食需求剛性增長和糧食生產減少同時存在。據專家測算,未來我國每年糧食需求量將增加150 億~250 億kg[3]。但在當前技術水平和水資源、耕地等資源環境約束下,糧食增面積、提產量的難度越來越大,未來“誰來種糧”“如何種糧”的困境亟須破解,糧食供求將長期處于緊平衡態勢,適度進口存在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時,我國糧食生產“高產量”與“高消耗”并存,耕地的高強度開發、化肥農藥的過量使用、面源污染等問題嚴重,使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減弱,嚴重影響糧食數量安全與質量安全。

二是結構矛盾風險。在總量大的基礎下,我國糧食結構問題始終存在。從需求端來看,我國城鎮居民的食物消費結構正在向高級化升級,飲食結構呈現不斷改善且多元化趨勢,稻谷和小麥等主食消費占比下降,大豆和玉米等相應飼料糧的需求量增加。從供給端來看,當前稻谷和小麥等口糧產量有絕對保障,庫存充足,小麥優質、專用品種供給不足,大豆產需缺口較大,糧食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

三是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低風險。糧食產業鏈供應鏈越完善,糧食安全基礎就越牢固,抵御風險能力就越強?!袄蠅岵恕薄凹t薯粉條”等食品質量安全事件反映出我國糧食在優質原糧的保障、精深加工程度等方面存在明顯不足,“北糧南運”糧食產銷新格局下糧食物流體系的低效率和高成本矛盾凸顯了糧食供應鏈暢通、流通環節效率的重要性,我國亟待進一步提升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從以糧食規模擴張為主導的粗放式增長方式,向以質量效益為主導的質量數量并重的可持續發展方式轉變[4]。

2.2 產業鏈供應鏈節點銜接風險

糧食供求的脆弱性,其核心問題在于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的不穩定性,節點銜接處任一環節出現風險都會影響整個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5]。

一是糧食產業鏈供應鏈運行效率風險。糧食生產、加工、運輸、消費各個環節應有機統一,如果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的信息不對稱、糧食產業組織化和一體化程度不高、主要供應鏈節點企業間耦合度較低、鏈條環節之間相互脫節等,會使鏈條中的某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從而有可能觸發產業鏈供應鏈內部和外部的多種風險,引發糧食安全問題。

二是糧食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風險。新冠肺炎疫情、貿易摩擦、地緣政治沖突等突發事件再次強化了糧食作為重要戰略物資的地位。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種業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導致糧食種子在品種和數量方面對進口有著不同程度的依賴,部分跨國糧商憑借其在全產業鏈等方面的競爭優勢形成糧食霸權,影響了我國在部分作物種子價格上的主動權和市場話語權,對國家糧食安全構成威脅。

三是糧食進口來源的集中化風險。我國以大豆、玉米為代表的進口糧在種類和來源兩方面存在結構性失衡問題,較為單一的糧食進口品種和相對集中的進口來源容易導致糧食海外貿易風險和不確定性上升,會對我國的糧食安全帶來不利影響。同時,我國國際糧食供應鏈主要以海運方式進行,大多會以巴拿馬運河與馬六甲海峽作為重要海上運輸節點,運輸線路的單一性可能對糧食國際貿易安全性造成不利影響。

2.3 產業鏈供應鏈外部風險

糧食產業鏈供應鏈還面臨著經濟風險、政策法規風險、輿情風險等外部性風險。

一是糧食金融化和能源化風險。隨著糧食金融化態勢越來越明顯,涉糧金融衍生品炒作已經成為國際糧價持續走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糧食成為熱錢投機的對象。糧食金融市場價格長期走高和國內糧價的競爭劣勢會影響到生產端的糧食生產策略,降低糧食生產者的積極性。此外,在地緣政治沖突、全球新冠疫情持續等因素疊加下能源價格飆升,由此產生的對生物燃料的強勁需求是目前國際糧食價格飆升的主要因素。

二是政策法規風險。政策法規的不健全、體制機制的不完善會加劇糧食產業的不規范性和復雜性,政府對糧食產業鏈供應鏈上各業務環節的直接干涉與操縱可能導致調控失靈,中央和地方儲糧的權責不清和監管不力等問題導致政策調控出現負面效應,從而進一步影響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

三是輿情風險。糧食問題關系生存根本,突發事件可能引發糧食危機,一些受非客觀信息的渲染而產生的非理性恐慌情緒可能引起部分居民的搶購糧、囤積糧等行為,加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極端天氣等因素的影響,有可能會惡化糧食市場預期。如果輿情把控不及時或者消費者反饋評價處理不到位,會加劇市場糧食保供壓力,對糧食“雙安全”造成沖擊。

3 “雙安全”目標下防范糧食產業鏈供應鏈風險的對策建議

確保糧食“雙安全”,既需要防范產業鏈供應鏈內部風險,形成“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的糧食發展格局,始終把飯碗端牢在自己手上,也需要防范產業鏈供應鏈節點銜接風險,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實現糧食高水平自立自強,更需要防范產業鏈供應鏈外部風險,提升抵御風險能力,為糧食“雙安全”營造良好環境。

3.1 防范產業鏈供應鏈內部風險

強化基礎建設,穩步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在確保產能的基礎上解決糧食質量安全問題。

一是加強基礎能力建設。通過立法加大水土資源保護力度,運用信息化手段充分挖掘現有耕地資源的增產潛力,突破農業資源硬約束;加強糧食主產區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糧食生產條件,穩定糧食生產能力;提升主產區的糧食加工轉化能力,真正實現“誰種糧,誰受益,誰受益、誰種糧”的良性循環;加快建設高效暢通、布局優化、便捷配套的糧食物流骨干通道網絡和樞紐體系,強化糧食流通體系韌性。

二是優化糧食生產結構。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國內糧食市場的巨大潛力和優勢,緊貼市場需求動態調整種植結構和空間布局,以農業科技創新提升大豆等糧食的單產水平,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高質量動態平衡;優化糧食主產區的種植結構,明確糧食主銷區的發展定位,確保糧食產銷平衡區糧食自給率的穩定,有效化解國內糧食供需匹配不合理和結構性矛盾。

三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構建集良種繁育、規模生產、精深加工、物流銷售和循環利用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建設現代化農業經營體系,將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效銜接,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促進糧食安全保障主體多元化發展。

3.2 防范產業鏈供應鏈節點銜接風險

堅持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協同”,不斷提升糧食產業發展效率與效益,實現糧食安全和現代高效農業相統一。

一是延伸糧食產業鏈。實施全鏈發展行動,將產前的育種行業、產中的糧食精深加工行業、產后的現代物流以及休閑觀光農業等融合到糧食產業鏈的協同發展中,拓展糧食產業鏈增值空間;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激發整個市場主體的活力,大力培育龍頭企業、產業集群,全面提升糧食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二是提升糧食價值鏈。堅定不移走好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之路,推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與糧食“產購儲加銷”深度融合,提高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的科技創新水平,實現糧食價值鏈向中高端邁進,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升級的需求;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提升糧農產業化經營積極性及分紅收益,讓農民在價值鏈上分享更多增值收益。

三是打造糧食供應鏈。加快以“產購儲加銷”一體化為基礎的糧食供應鏈建設,促進供應鏈各環節精準對接、協同聯動,實現各環節由分散經營向一體化發展轉變,增強糧食供應鏈的穩定性、安全性、抗力性和協同性;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把適度進口糧食作為保障糧食“雙安全”的重要手段,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3.3 防范產業鏈供應鏈外部風險

堅決扛起糧食安全重大政治責任,不斷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堵住糧食安全漏洞。

一是樹立開放型國家糧食安全觀。把保障糧食“雙安全”置于不斷擴大開放合作的大背景下加深認識,以高水平開放推進糧食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加強與主要糧食生產國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伙伴關系,在全球發展格局中謀劃糧食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支持有實力的農業企業利用“一帶一路”等戰略機遇“走出去”,從產業鏈前端的生產、物流環節入手,積極廣泛參與國際農產品產業鏈分工,構建糧食原材料產業鏈,并且將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貿易、信息等關鍵環節上的先進科技水平“引進來”,培育中國自己的世界糧商。

二是提升糧食安全監管水平。以實現糧食“雙安全”為目標,以實時化、精準化、科學化的風險監測預警及防范為方向,加強糧食數量監管,抓好糧食穩產豐產,做好糧食收購、儲備和市場調節,加強糧食質量監管,定期開展專項檢查,確保群眾放心消費,加強糧食價格監管,密切關注市場動態,切實維護糧農利益,確保我國糧食市場總量充足、質量安全、價格平穩。

三是防范糧食金融化、能源化風險。發展糧食期貨市場,指導農戶調整種植業結構,幫助糧食生產者增強風險管理能力,將期貨活水引入糧食生產、收購、加工、倉儲、流通等各環節,強化期貨市場投機度監測,避免出現過度投機;將保障糧食供給與“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結合,在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底線的基礎上,通過農業技術創新,挖掘農業減排增匯的潛力,實現降碳和保供的協同推進。

猜你喜歡
產業鏈糧食供應鏈
珍惜糧食
珍惜糧食 從我做起
請珍惜每一粒糧食
海外并購績效及供應鏈整合案例研究
“饸饹面”形成產業鏈
為什么美中供應鏈脫鉤雷聲大雨點小
產業鏈條“鏈” 著增收鏈條
益邦供應鏈酣戰“雙11”
我的糧食夢
益邦供應鏈 深耕大健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