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愚公移山精神的新延伸:論“鐵肩膀”精神的發展傳承與時代價值

2023-03-01 01:07劉守芳
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肩膀大橋精神

劉守芳

(貴州師范大學 歷史與政治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愚公移山”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寓言故事。千百年來,愚公身上所體現的無畏艱難、堅韌不拔的意志,不斷鼓舞著中華兒女迎難而上、開拓進取。愚公移山精神早已與中華民族精神融為一體,成為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十分重視弘揚愚公移山精神。1945年6月11日,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式上,毛澤東同志以《愚公移山》為題作了閉幕詞,明確提出“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1]1101的愚公移山精神。從此,愚公移山精神成為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思想引領。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愚公移山精神更成為強有力的思想力量,激發人們積極奮進、滿腔熱情地投入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盵2]愚公移山精神也并非一成不變的,其內涵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與群眾實踐的深入而不斷豐富拓展。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江西瑞昌大橋生產大隊逐漸形成了以 “擔當實干、開拓創新、扎根基層、甘于奉獻”為主要內涵的“鐵肩膀”精神[3]1?!拌F肩膀”精神是對愚公移山精神本質的時代闡釋,同時也是愚公移山精神的重要補充,對人民群眾的生產實踐具有充分指導意義。

一、“鐵肩膀”精神的誕生

“鐵肩膀”精神發軔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江西省瑞昌市武蛟鄉大橋村,是以胡華先、陳金香、鄧居圣為代表的大橋百姓為改變家鄉的落后面貌而不斷奮斗逐漸形成的優秀精神品質。

(一)“鐵肩膀”精神誕生的時代背景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瑞昌的經濟發展剛剛起步,大橋地區仍然十分落后。1953年,為響應國家政策,上級組織決定將大橋地區的六個生產小組合并為大橋生產大隊。重組后的大隊是瑞昌第一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共有142戶,521人,耕田一千余畝[3]8。在這五百多人中,群眾文化素質普遍不高,接受過文化教育的人寥寥無幾。據《瑞昌縣志》記載,新中國成立之初,全縣擁有小學文化程度的居民僅占總人口的9.4%[4]443,更遑論一個僻遠的村莊了。大橋大隊位于丘陵地帶,土質多為紅壤,土地稀薄,肥力貧瘠,耕地大半分布于紅壤之上。在當地還流傳著“天晴一塊銅,下雨一包膿”的俗語[5]3。由于土壤難以耕種,作物收成不高,再加上缺乏相應的科學素養,不懂得如何提高土地肥力,百姓的生活極端貧苦。在如此破敗不堪的環境下,時任合作社社長兼支部書記的胡華先挺身而出,下定決心要帶領全隊百姓擺脫貧困的局面。

(二)“鐵肩膀”精神誕生的思想基礎

愚公移山精神奠定了“鐵肩膀”精神的思想基礎。不論是在最初團結民眾意志方面,還是在后續生產隊拓荒墾田的艱苦創業歷程中,愚公移山精神始終貫穿于大橋百姓改造家鄉的歷史過程,成為支撐生產隊人民克服艱難險阻的信念力量。

在胡華先準備動員群眾改變家鄉時,整個大橋大隊還是一窮二白,大家根本不知從何處著手,不少群眾對能否改變現狀充滿了質疑。1953年在某次學習活動中,受到愚公移山精神的啟發,胡華先意識到要想對家鄉作出改造,首先要改變群眾的落后思想。在之后的集體討論會上,他向大家號召:“開墾荒山、荒湖的困難,跟搬走太行山、王屋山相比,簡直小得不能再小。反過來,我們大橋幾百號人,力量跟愚公他們父子比,又要強上百倍,因為我們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集體力量……要發展生產,就一定要開荒,要向荒山、荒湖進軍,用我們的雙手把貧瘠的土地改造成肥沃的田地?!盵3]10在胡華先的激勵下,生產隊群眾決定依靠自己的雙手雙肩,背扛肩挑,以“‘愚公移山’的頑強意志,革紅壤山崗的命”[5]7。

除了帶動百姓達成改造家園的共識外,愚公移山精神還于無形中堅定了民眾通過自身努力實現“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理想信念。如在改造紅壤的過程中,需要從湖邊打撈大量的湖草湖泥。據估計,若將湖草運至丘陵上的紅壤處,最近的路程起碼要走三四里。一個壯勞力一天至多挑16擔草泥,每一擔負重達到了180斤[3]14。即使面臨龐大的工作量,胡華先也從未退縮,仍毅然選擇率領大隊百姓日復一日、一挑一擔地辛勤勞作。在群眾的不懈努力下,從1953年到1957年,大橋生產大隊2000余畝的紅土上,每畝都覆蓋有350多擔湖泥、100余擔湖草,生產隊的土地開始由堅硬的紅土逐漸轉變為疏松肥沃的土壤[3]16。土質的變化,印證了胡華先在鼓勵民眾挑泥草時立下的“只要立下愚公志,一塊地一塊地改造,一年不行就三年,三年不行就五年,五年不行就十年,總有一天,我們能把這里的紅壤地都改造過來”[5]13錚錚誓言。

(三)“鐵肩膀”精神的最終形成

自1953年起,大橋民眾通過扛泥背草、鋪設水管、學習先進種棉技術等方式,逐步提高地區生產水平,不斷發展區域經濟。隊員們憑借“一根扁擔,兩個肩膀”埋頭苦干,使得鄉民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大橋民眾發生的巨大變化如表1所示。

表1 大橋民眾取得的成就統計表

大橋大隊的百姓經過十余年的奮斗歷程,鑄就了“鐵肩膀”精神;而大橋地區實現改天換地的變化,則標志著“鐵肩膀”精神的最終形成。1963年,時任中共江西省委書記劉俊秀與中共中央華東局書記魏文伯在瑞昌考察時,將大橋民眾所表現出來的不畏艱苦、敢為人先的精神比喻為“鐵肩膀”[3]49。自此,“鐵肩膀”精神正式得名,成為敢作敢為的標簽。

二、“鐵肩膀”精神的發展與傳承

自“鐵肩膀”精神誕生以來,在國家與地方政府的大力宣傳及人民群眾的身體力行下,其內涵實質得到源源不斷的弘揚傳播與繼承發展。

(一)官方的大力宣傳

“鐵肩膀”精神的傳播主要通過三種途徑:一是新聞媒體的報道,二是文藝作品的創作,三是黨和政府的學習號召。通過這些途徑,“鐵肩膀”精神得以廣泛傳播,迅速響徹大江南北,成為振奮人心的時代強音。

1.新聞媒體的報道

大橋人民通過雙手雙肩改變家鄉面貌的宏偉事跡引來了各大媒體的高度聚焦。自1964年以來,《江西日報》《九江日報》《解放日報》等眾多地方報刊陸續以頭版刊登了“鐵肩膀大橋”的長篇通訊,并發表社論,對“鐵肩膀”精神事跡進行褒揚宣傳[6]601。如刊登于1964年5月16日《江西日報》上的社論文章《學大橋 趕大橋》評論道:“大橋的人民,經歷很多的艱苦,戰勝很多的困難,使紅壤丘陵翻了身,這是個大的革命。在十年艱苦創業的斗爭中,大橋人民把自己鍛煉成了一副堅強有力的‘鐵肩膀’……他們的英雄業績,對于全省人民必將起著巨大的鼓舞作用;他們的革命精神,是值得全省人民學習的?!盵7]1964年9月17日發表于《解放日報》的評論《“鐵肩膀”贊》稱贊道:“大橋人的革命精神的可貴之處,不僅在于他們敢于披荊斬棘,迎戰困難,更重要的還在于他們具有不斷革命精神,在取得一定成績,開始富裕起來的時候,能夠自覺地克服自滿松勁情緒,堅持革命到底……也向大橋大隊看齊,學習大橋人的革命氣概和革命意志,發揚艱苦奮斗、勤儉建國、自力更生、奮發圖強,把今年的工業生產、農業生產和其他各項工作搞得更好?!盵8]新聞媒體在高度贊揚大橋人民不懼艱險、迎難而上、鍥而不舍的革命精神的同時,亦廣泛動員了全國民眾以大橋大隊為榜樣,錘煉“鐵肩膀”,扛起“鐵擔當”,為建設社會主義作出更大貢獻。

2.文藝作品的創作

1942年,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強調了文藝要為人民大眾服務[1]854-856。在1956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總結講話中指出:“藝術問題上的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的百家爭鳴,我看應該成為我們的方針?!盵9]在“雙百方針”與“文藝要為人民大眾服務”兩條重要原則指導下,反映“鐵肩膀”精神的文藝作品如雨后春筍般蓬勃涌現。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葉,地方文藝工作者創作出了《大橋姑娘喜事多》《紅心嫂》《茶山樂》《撈湖草》等一系列文藝曲目,廣受人民群眾好評[4]377。1959年8月瑞昌農民歌舞團赴廬山向黨的八屆八中全會獻演,《大橋姑娘喜事多》還被選上舞臺進行文藝匯演,得到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導的高度贊揚與鼓勵[10]。

除了文藝節目外,“鐵肩膀”精神還通過電影、紀錄片、書籍等形式得到傳播。1965年7月,江西省新聞管理局將大橋棉花生產情況拍攝成《鐵肩膀大橋》紀錄片在全省放映[3]52。同年,由中央新聞紀錄片電影制片廠拍攝的電影《鐵肩膀大橋人》在全國上映。兩部影片的播出,極大推動了“鐵肩膀”精神向全國傳播,最終成為全國享譽的紅旗標桿。1966年,在相關單位的支持下,第一部專門敘述大橋故事的書籍《鐵肩膀大橋人——江西省瑞昌縣大橋公社大橋大隊》正式出版發行,從此“鐵肩膀”精神被載入史冊,該書亦成為民眾了解20世紀大橋百姓依靠雙手與自然抗爭偉大史實的重要資料。

3.黨和政府的推動

“鐵肩膀”精神的弘揚發展離不開各級黨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與宣傳號召。1965年7月,全國婦聯主席康克清曾在瑞昌大橋主持召開江南“三八”紅旗手會議,會上決定向陳金香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光榮稱號[4]29。1966年冬,康克清二度視察大橋,并對村莊百姓煥然一新的面貌表示欣慰。國家對“鐵肩膀”精神的重視,在胡華先的四次進京中尤為彰顯。據《江西省人物志》記述,1957年,胡華先在全國勞模大會上,曾被評為全國植棉模范,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接見。1964年,他受邀出席華東局勞模大會,第二次進京受獎。次年,大橋生產大隊被評為紅旗單位,是當時全國的51家紅旗單位之一,胡華先、鄧居圣帶隊在北京農業展覽館展出分享實現棉麥雙高產的“大橋經驗”。1966年,胡華先又作為特邀代表赴京參加國慶觀禮[6]601。胡華先的數次赴京,引起了全社會廣泛關注,激發了全國上下學習“鐵肩膀”作風的優良風氣。

地方黨委和政府亦高度重視“鐵肩膀”精神的弘揚。1965年3月,江西省委書記楊尚奎在全省貧下中農、農業先進代表會議上,點名表揚大橋大隊所取得的成就,并在大會上號召其他大隊向其學習[11]。1965年7月,九江地委在大橋召開丘陵地區棉花生產現場會,以推廣大橋百姓種植棉麥的經驗[4]29。是年10月,楊尚奎視察大橋大隊,并與胡華先共同在田間勞作,鼓勵他帶領全隊百姓繼續為棉花生產事業作出更大貢獻[3]49。在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的密切關注下,“鐵肩膀”精神逐漸譽滿華夏,成為激勵全國人民奮力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思想力量。

步入新時代,“鐵肩膀”精神并未褪色,作為一種鼓舞人心的優秀精神文化,仍為官方大力提倡。2015年,在武蛟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作為反映“鐵肩膀”精神的重要文藝作品《大橋姑娘喜事多》經過部分改編又重返舞臺,繼續講述著大橋地區的那段崢嶸歲月。其后,武蛟鄉政府又創作推廣了《鐵肩擔大道》《傳承“鐵肩膀”,實干勇爭先》《父輩的肩膀》等“鐵肩膀”系列作品,并通過舉辦文藝匯演,開展大講堂等活動,提高“鐵肩膀”精神的覆蓋面和影響力[12]。為講好時代故事,實現“鐵肩膀”的薪火相傳,2016年,武蛟鄉建成了“鐵肩膀”文化展覽館[13]。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為響應中央開展“四史”宣傳教育的號召,地方相關單位時常組織工作人員赴展館學習大橋人民戰天斗地的激昂之歌,以更好地在崗位中發揚“鐵肩膀”精神。

(二)群眾的身體力行

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實現什么東西。為了實現思想,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14]。作為一種偉大思想力量,“鐵肩膀”根植于百姓的生產勞作中,其傳承發展,同樣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實踐。

繼胡華先等第一代“鐵肩膀”踐行者之后,越來越多的百姓開始繼承這一優秀精神品質。先進黨員孫友剛在家鄉遭遇干旱時,召集村莊農戶組建抗旱打井隊伍,搶建旱井,緩解農業用水之需。當家鄉突發新冠疫情之際,他又堅決落實疫情防控政策,始終堅守在抗疫一線,用自己的身軀,守護群眾的安全[15]?!叭嗣駶M意的公務員”周賁長期扎根在基層,從業近三十年來始終心系百姓。他在擔任鄉農技站一職時,對鄉民幫助頗多,不僅協助鄉民提高油菜產量,還解決了一直困擾農民的棉花蟲害等問題。后轉任鄉黨委副書記時,鄉里突發地質災害,他不顧個人安危,半夜冒雨挨家挨戶組織群眾撤離。由于關心群眾,政績斐然,2022年8月,周賁還在人民大會堂受到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接見[3]194。據不完全統計,在“鐵肩膀”精神的引領下,自1978年以來,瑞昌共有91名先進個人榮獲省級以上表彰[3]207。這些傳承人分布于各行各業,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新時代賡續傳承“鐵肩膀”精神,豐富拓展“鐵肩膀”的內涵實質,用“鐵肩膀”踐行著為人民服務的理念。

三、“鐵肩膀”精神的時代價值

(一)愚公移山精神的有益補充

愚公移山精神具有源遠流長的特點,發端于上古,流傳于當今。它所蘊含的意志與品質,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展望未來的重要思想武器[16]。同時,它亦是博大精深的。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中,愚公移山精神得到不斷發展衍生,如中國古代的鐵杵磨針、精衛填海,當代的紅旗渠精神、李保國精神、脫貧攻堅精神、戰疫精神等,均是愚公移山精神不可分割的部分?!拌F肩膀”精神是在愚公移山精神的影響之下誕生的,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延伸,不僅反哺著古老的愚公移山精神,還拓展豐富著愚公移山精神的內涵,為其持續注入時代活力。

愚公移山精神長期受到我黨重視。近年來,黨中央更是不斷發出大力弘揚新時代愚公移山精神的號召。如在脫貧攻堅戰中,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要“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堅戰,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腦中常謀富民之策”[17]。2019年,總書記在甘肅省八部沙林場考察時指出:“新時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漢’這樣的當代愚公、時代楷模。要弘揚‘六老漢’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奮斗精神,激勵人們投身生態文明建設,持續用力,久久為功,為建設美麗中國而奮斗?!盵18]實際上,任何行業的長足進步,都離不開愚公移山精神。目前,中國人民肩負著實現“四個全面”的時代重任,這就需要人民大眾發揚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優良作風。作為愚公移山精神的部分,“鐵肩膀”精神得到深入踐行,即對愚公移山精神的大力弘揚,為鼓舞群眾不懈奮斗樹立了良好典范。

(二)鼓舞人民奮進新時代的不輟弦歌

好日子是奮斗出來的。習近平總書記于2017年新年賀詞中亦指出:“只要我們13億多人民和衷共濟,只要我們黨永遠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擼起袖子加油干,我們就一定能夠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盵19]“鐵肩膀”的先進事跡與精神內涵,能夠增強人民通過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決心。此外,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的發展邁入了新時代。在新征程中,必定會面臨諸多艱難險阻?!拌F肩膀”精神的重要實質,就是無懼困難,勇于奮進,進而生發為一種精神信念,給予中華民族披荊斬棘的勇氣。七十年前,大橋百姓憑借著“鐵肩膀”,實現了從一貧如洗到豐衣足食的轉變。七十年后,“鐵肩膀”精神依然鼓舞著人民在新時代踔厲奮發、勇毅前行,沉著應對時代挑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添磚加瓦。

(三)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力助推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實現“中國夢”的新方式,中國式現代化引領著中華民族的前進方向,是黨和人民今后長期堅持的方略。堅持落實中國式現代化,要求之一便是提高民眾思想境界,培養人民攻堅克難、勇于擔當的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20年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即已提出:“廣大黨員、干部要在經風雨、見世面中長才干、壯筋骨,練就擔當作為的硬脊梁、鐵肩膀、真本事,敢字為先、干字當頭,勇于擔當、善于作為,在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中沖鋒在前、建功立業?!盵20]“鐵肩膀”精神所蘊含的擔當實干、敢為人先等優秀品質與總書記的要求基本契合,能夠成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推力。2023年,瑞昌市委書記在市委十二屆七次全會上表示,要“弘揚人人‘鐵肩膀’,事事‘馬上辦’的精神,做到‘五個一’,全力描繪現代化瑞昌新畫卷”[21]。這表明,“鐵肩膀”精神已被應用于促進地方發展的實踐,并為推進地方現代化建設提供不竭動力,同時進一步反映了“鐵肩膀”精神對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力助推之效。

四、結束語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受愚公移山精神的鼓舞,大橋百姓憑借著“兩個肩膀一雙手,一只扁擔兩個筐”,開始了改變家鄉落后面貌的歷史進程。在人們的奮斗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擔當實干、開拓創新、扎根基層、甘于奉獻”為主要特征的“鐵肩膀”精神。自誕生起,“鐵肩膀”精神便受到國家與地方政府的大力弘揚,官方通過新聞媒體報道、創作文藝作品與發出學習號召等方式,促使“鐵肩膀”精神響徹大江南北,成為全國人民踐行的對象。在官方的廣泛宣傳與群眾的身體力行下,“鐵肩膀”精神得到賡續與發展。邁步新時代,它仍是一股重要的思想力量,推動中華民族繼續前行。作為愚公移山精神的延伸,“鐵肩膀”精神不僅補充拓展著愚公移山精神的內涵,其思想本質還不斷激勵著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克服時代阻力,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與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猜你喜歡
肩膀大橋精神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一圖看懂藏木大橋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數鴨子
上天入地——港珠澳大橋
沒有一座山高得過父親的肩膀
拿出精神
要借你個肩膀嗎?
這是我的肩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