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高校文科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探索
——以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區域歷史文化系列課程為例

2023-03-04 11:47呂曉青趙艷玲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避暑山莊共同體中華民族

呂曉青 趙艷玲 艾 虹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 歷史文化學院,河北 承德 067000)

民族團結是黨處理民族關系的一項重要準則。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總結民族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2021 年8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推動各民族堅定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盵1]進一步闡釋了鑄牢中華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的內涵。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2]。高校是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主陣地,高校大學生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使命,高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勢在必行。

近年來,各高校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所開展的思政課程及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第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文化內涵有待進一步挖掘,以往的教學內容重視宏觀理論的灌輸,缺少具體形象的案例,未能較好地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積極性,惟學分論;就學習效果而言,學生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理解不到位。第二,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之中,發揮協同育人的作用不明顯。目前高校思政教學改革與研究主要集中于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的建設有待提升。第三,教學方法上,傳統的文科專業類課程以理論宣教為主,對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不足,實踐課堂的開展主要以小組討論的單一形式為主,實踐課堂課時所占比重低于理論課時。不僅如此,以往的高校實踐活動,或以大學生創新大賽為目的,或具有娛樂活動的性質,未能將教學基地與實踐課程緊密連結,缺乏系統性,未達到從專業理論知識出發,通過開展實踐教學,鍛煉學生專業能力,塑形其價值觀念的目的。

因此,在專業課程中,遵循學生“認知體驗—價值信念—行為意愿”的心理發展邏輯,統籌教育各要素,結合區域歷史文化資源,系統性、創造性地開展實踐教學,是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現實問題。

一、結合區域特色,凝練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政元素

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孕育于中華文明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3],是基于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發展史所進行的理論層面的高度總結與升華,具有全國普適性的特點,雖然全國各地的民族構成存在差異,但各地區均具有悠久而燦爛的文化,都廣泛存在著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上了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發展之路。各地區所蘊含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元素具有“和而不同”的特點。凝練區域歷史文化中所蘊含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元素,是深入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的前提。

學界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多著眼于宏觀層面,部分教學改革雖開始關注結合區域特色開展思政教育,但尚未形成系統的教學模式。結合區域歷史文化特色,由專業的師資隊伍從學理上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文化內涵,在教學過程中挖掘區域歷史文化中的民族共同體元素,有利于學生通過學習身邊的歷史文化,豐富并加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的認知與理解。

以承德市為例,承德地處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的交界地帶,這里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歷史上東胡、烏桓、鮮卑、契丹、女真、漢、蒙、滿、回、朝鮮等民族均曾在此地生息繁衍,一部分民族隨著朝代更替,與其他民族相融合,發展成了新的民族;一部分民族如滿族、漢族、蒙族、回族等則一直延續至今,共同在這片土地上發生著廣泛的交往交流交融關系。

2021 年8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承德考察過程中指出:“承德避暑山莊底蘊深厚,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宗教與社會相適應、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方面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要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其豐富內涵,以利于更好堅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盵4]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方面具有獨特的文化資源優勢?!耙蛔角f,半部清史”,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避暑山莊,因其在政治、文化、民族融合等方面的多重價值,歷來是學界研究的重點,直至今天,避暑山莊內的歷史文化資源仍有待進一步開發。

避暑山莊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 年),為撫綏各少數民族,清朝在口外的承德地區建立避暑山莊,以“察民瘼、備邊防”[5],鞏固邊疆統一。隨著避暑山莊的興建,滿、蒙、漢、回等各族人民不斷涌入口外,承德地區得以迅速開發。避暑山莊作為清朝塞外的政治中心,見證了多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乾隆十九年(1754 年),杜爾伯特部首領三車凌歸附后,乾隆帝在避暑山莊的萬樹園賜宴;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率部萬里東歸,乾隆帝妥善安置土爾扈特部,并在避暑山莊接見渥巴錫;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六世班禪不遠千里赴熱河為乾隆帝祝壽,乾隆帝在避暑山莊給予六世班禪特殊的禮遇。這一系列歷史事件反映了各民族對偉大祖國的認同,是中華民族向心力的有力見證。

此外,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多元一體的建筑,包括滿、蒙、漢、藏結合式的建筑形制,四體或五體文的匾額、碑刻等更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象征。承德區域的歷史史實有力地印證了“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6]四個共同理論。

位于承德市的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是河北省唯一一所民族類高校,承擔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使命,加之承德地區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場域,因此,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結合承德區域歷史文化資源,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共同體元素,將之寓于課程教學之中,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二、強化課程思政建設,促進“高校-基地”協同育人

高校思政教育堅持大思政觀的引領,大思政觀要求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即高校不僅要在思政課程中貫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其他專業類課程同樣需要注重思政建設。思政課程是塑形高校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在思政課程中進行教學改革較為迫切;同時,思政課程是高校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其教學改革的成果具有普遍性,可推廣性強。而專業類課程的思政建設則需要結合本專業的特點,具有特殊性,故目前高校思政教育主要集中于思政課程建設。為實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校園、進課堂、進學生頭腦,需積極推進高校專業課程的思政建設,使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達到協同育人的目的。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強調“要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增強學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痹谡n程思政建設過程中,應將所凝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元素,寓于知識的傳授及能力的培養之中,并通過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隨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逐漸深入,實踐教學成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式。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7],教育部出臺的思政改革創新文件中也指出:“將實踐教學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和管理體系等整個人才培養體系建設之中?!盵8]在高校大思政建設過程中,不僅要求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在教學方式上也力求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因此,結合區域歷史文化資源,以學生為中心,開展實踐教學是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途徑。

高校在現有的區域歷史文化理論課程的基礎上,重視實踐課堂的創新,開發具有區域特色的專業實踐類課程,有利于提升高校課程思政的育人成效。以河北民族師范學院為例,歷史學專業設有《承德地方史》《避暑山莊文化與開發》《外八廟文化與開發》等區域特色課程,因承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元素鮮明,通過講授承德地區的歷史文化,旨在豐富學生對承德區域歷史文化基礎知識的認知,培養學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然而,區域歷史文化課程的教學方式以傳統的理論講授為主,課程思政效果不顯著。因此,歷史學專業在區域歷史文化課程的基礎上,依托實踐教學基地,積極開展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基地包括專業實踐基地(避暑山莊實踐教學基地)與教育實踐基地(中小學)。避暑山莊教學實踐基地以位于承德地區的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為核心,兼及避暑山莊博物館、承德博物館等,是學生的第二課堂,是學生開展實踐調研的重要場域。教師帶領學生赴基地進行教學參觀,開展調研活動,使學生走出枯燥的教室,親臨現場,從書本到現實,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通過學生親身實踐調研,主動地認知、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的內涵。同時,因基地專家在該領域深耕多年,具有豐富且專業的實踐經驗,能夠從基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對學生進行創新項目的研究及專業講解的培訓,與高校教師形成互補。

教育實踐基地則以中小學為主。高校大學生,特別是師范類大學生,是中小學教師的儲備力量。在區域歷史文化理論基礎知識的學習過程中,結合《中國古代史》《中國民族史》等課程中所學中國古代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的歷史,與中小學歷史教學相呼應,實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大中小一體化,構建高校與基地協同育人機制,深化高校課程思政建設。

三、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構建實踐教學模式

隨著“四新”教育在高校教學改革中的推行,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文科專業積極推行新文科建設,注重培養交叉學科人才,重視實踐教育。實踐教育強調價值引領,且具有“研究性、情境性、服務性和成效性”[9]的特點?;诖?,歷史學專業為培養順應新時代發展的全能型人才,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引領下,通過凝練承德區域文化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元素,積極探索構建“觀-學-研-用”的實踐教學模式。

“觀”,學生赴基地——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進行教學參觀,親臨現場,通過對園林建筑進行細致考察,結合相關史實,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深入了解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史實。在具體的場景中,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學”,則是校內與校外,理論與實踐,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理論基礎知識的掌握是實踐環節開展的前提,為避免理論與實踐之間脫節,實踐內容過于空泛,注重理論基礎知識的學習,這便需要一支專業的教師團隊,從理論基礎知識到實踐各環節均能給予學生有效指導。在組建教師團隊過程中,因避暑山莊實踐教學基地資源涵蓋歷史、考古、文物、旅游、民族、文化傳媒等不同方面,與新文科所要求的打破學科壁壘,注重培養具有交叉學科思維的人才相符合,故應注重吸收具有歷史學、民族學、考古學、新聞學、博物館學等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教師根據學生的實踐需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針對性地開展多學科理論基礎知識的講授;根據學生不同的研究方向,綜合多學科知識,給予其具體指導,在具體創新實踐中培養學生的交叉學科思維。在校內教師與基地教師雙向指導下,學生赴基地參觀、考察、訪談、調研,針對具體問題獲得更為專業且深入的知識。此外,重視利用互聯網整合校內與校外,區域內與區域外的資源,通過虛擬仿真教學,開拓學生視野,加深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的認知。

“研”,采用任務驅動的方式,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選擇具備“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的題目,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科學實證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團隊合作意識,使學生在研究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在基地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結合研究主題,通過赴基地參觀調研,訪談專家或社會大眾,搜集實物或口述資料;在校內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查閱相關文獻,結合文獻記載與所搜集的實物或口述資料進行互證,完成項目研究。學生歷經“選題-搜集資料-項目研究”這一系統的實踐過程,在提升實踐創新能力的同時,深入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的內涵。

“用”,學生將所研究的項目成果應用于社會服務之中。一方面,學生通過網絡媒體或志愿講解等方式,從不同角度向社會大眾展示中國之偉大,中華民族之團結,中國傳統文化之燦爛,堅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凝聚民族精神的同時,培養學生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優秀品質;另一方面,高校大學生通過赴中小學講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課程,在深化自身理解的基礎上,有利于鑄牢中小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觀-學-研-用”的實踐教學模式將區域中的園林建筑作為教學參觀的考察對象,活化固態教學資源;在“高校-基地”雙向教師協同育人的機制下,將基地專家及社會大眾作為學生實踐調研的對象,固化活態教學資源;采用線上線下、虛實結合的方式,完善網絡教學資源,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從“知、情、意”的層面,形成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不僅如此,學生將項目研究成果應用于社會服務之中,鍛煉自身的實踐能力,積極踐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從“行”的層面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知。

此外,從教師的教學設計及學生目標達成度情況等方面,檢驗實踐教學模式的育人成效,完善教學評價體系。從教學設計方面,應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根據學生的學情,結合區域歷史文化資源,以“觀-學-研-用”的模式開展實踐教學,采用任務驅動的方式,重視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其次,在教學評價的設計上,應設置明晰的思政教學目標,根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的內涵,結合具體專業課程,具化價值引領目標與實踐環節的對應關系,通過學生各實踐環節完成的效果,檢驗教學目標達成的情況。最后,建立雙向評價機制,一是組建專業的評價團隊,對學生的項目成果進行專業、全面且科學的評價;二是重視學生對教學模式的主觀評價,結合學生的目標達成度及主觀評價內容對教學模式的具體環節設計進行持續改進。

高校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主陣地,為提升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成效,河北民族師范學院依托承德區域文化資源優勢,精準凝練承德區域中固有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元素,將之應用于思政教育中,深化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內涵的認知。在大思政觀的引領下,重視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協同育人,強化課程思政建設,通過建設專業類和教育類實踐教學基地,構建“高校-基地”雙向教師協同育人機制,開展綜合性實踐教學;貫徹0BE 理念,以學生為中心,構建“觀-學-研-用”的實踐教學模式,結合新文科建設的要求,組建跨學科的教師團隊,與基地專家形成互補,從理論基礎知識的講授到實踐項目的指導各環節均注重培養學生的交叉學科思維;健全實踐教學評價體系,根據主客觀評價持續改進。

學生歷經“認知—實踐—再認知—再實踐”的過程,從最初被動地學習理論知識到主動通過考察調研,認知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的正確性,實現內化于心;將所研究的最新成果應用到實踐之中,外化于行。學生從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感性認識,到實踐中的理性認同,最后通過社會服務的形式加深情感認同,進而深化“知、情、意、行”,提高育人效度。

猜你喜歡
避暑山莊共同體中華民族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共同體的戰斗
北京 避暑山莊里的煙波致爽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康乾盛景避暑山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