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產品研究綜述
——基于CiteSpace的文獻可視化計量分析

2023-03-04 08:16盧東寧
鄉村科技 2023年24期
關鍵詞:重構

盧東寧 王 松

1.延安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2.延安大學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0 引言

2017 年10 月18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后,我國開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實現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成為“三農”工作的主抓手。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是鄉村振興的前提和基礎,黨中央高度重視農產品供給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 年12 月23 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要延長農產品產業鏈,發展農產品加工、保鮮儲藏、運輸銷售等,形成一定規模,把農產品增值收益留在農村、留給農民”[1]。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強調,要抓緊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要統籌做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調控,要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同時,要深入實施“數商興農”和“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鼓勵發展農產品電商直采、定制生產等模式,建設農副產品直播電商基地[2]。

近年來,關于鄉村振興背景下農產品研究的熱度逐步提高,但缺少全面、系統、客觀的脈絡梳理。筆者運用CiteSpace可視化文獻計量分析工具,對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來農產品相關研究進行梳理,發掘現有研究的不足,指明今后研究的方向,以期為推動鄉村振興與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的良性互動提供支撐。

1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1 研究方法

筆者運用CiteSpace 軟件進行文獻可視化計量分析。CiteSpace 是應用Java 語言開發的一款信息可視化軟件,其主要基于共引分析理論與尋徑網絡算法等,對作者、機構和關鍵詞等信息進行提取、重構,并將分析結果以表格、圖譜方式展現。

1.2 數據來源

該研究的文獻來源于中國知網的學術期刊。在中國知網的高級檢索中,主題設置為“鄉村振興*農產品”,時間范圍為“2018—2023”,來源類別選擇北大核心與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剔除學術相關性較差的文獻,篩選出595篇有效文獻作為分析樣本。

2 文獻發表情況

2.1 發文量分析

2018—2023 年,鄉村振興背景下農產品研究發文量變化趨勢如圖1 所示。由圖1 可知,2018—2023 年,關于鄉村振興背景下農產品研究成果頗豐,且發文量整體呈上升趨勢,年均發文量高達121 篇。2017 年10月18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之后,鄉村振興背景下農產品相關研究持續保持高熱度,發文量總體呈現上升趨勢。這說明該議題的研究具有較高的政策導向性且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和重視,預測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研究熱度繼續維持在高位。

圖1 2018—2023年鄉村振興背景下農產品研究發文量趨勢

2.2 作者合作網絡圖譜分析

在CiteSpace 軟件中,將Node Types(節點類型)選擇為Author(作者),Selection Criteria(選擇標準)采用Top N 算法,并將n值設置為50,得到作者合作網絡圖譜(見圖2),同時得到鄉村振興背景下農產品研究2018—2023 年各作者發表文章數量,并結合作者合作網絡圖譜,整理出前18位較具影響力的作者(見表1)。

表1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產品研究較具影響力的作者

圖2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產品研究主要作者合作網絡圖譜

由圖2 可知,鄉村振興背景下農產品研究主要作者間的合作網絡已初具規模。部分合作網絡圍繞核心學者交織相連,部分合作網絡則是各網絡成員呈多邊形彼此合作。由圖2和表1可知,發文量最多的是蔣和平、杜志雄及皮永生,發文量均為5 篇,且分別以蔣和平和杜志雄為核心形成了兩個合作網絡關系。以蔣和平為核心的合作網絡側重于農業產業發展、現代農業發展等方面的研究,以杜志雄為核心的合作網絡以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產業體系為研究側重點。

2.3 機構合作網絡圖譜分析

在CiteSpace 軟件中,在不改變其他參數的情況下,將Node Types(節點類型)選擇為Institution(機構),Selection Criteria(選擇標準)采用G-index 算法,并將k值設置為25,得到機構合作網絡圖譜(見圖3),同時得到2018—2023 年各機構發表文章數量,并整理出發文數量靠前的15家機構(見表2)。

表2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產品研究主要研究機構

圖3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產品研究主要研究機構合作網絡圖譜

由圖3和表2可知,鄉村振興背景下農產品研究形成了典型的雙核心機構合作網絡,一個以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發文量為20 篇,排名第1)為核心,另一個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發文量為15 篇,排名第2)為核心。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為核心向外輻射形成的合作網絡的重要節點還包括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發文量為5 篇,排名第5)、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發文量為3 篇,并列第7)、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發文量為3 篇,并列第7),以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為核心的合作網絡的重要節點有貴州財經大學(發文量為3 篇,并列第7)、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等。此外,發文量較多的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發文量為10 篇,排名第3)和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發文量為8篇,排第4)并未在前文提到的雙核心機構合作網絡中。此外,還有一些重要機構形成了小的合作網絡,如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發文量為4 篇,并列第6)與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發文量為3篇,并列第7)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鄉村振興研究中心。由此可見,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產品研究領域,機構核心合作網絡已經形成,核心合作網絡中的節點機構彼此相互交織合作,總體形成了以雙核心機構合作網絡為主、其他研究機構為輔的機構合作網絡。

3 關鍵詞分析

3.1 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分析

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可以較好地展現各關鍵詞的熱度和聯系。在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中,節點和節點標簽越大說明關鍵詞熱度越高,節點圈層數表示關鍵詞研究時長,連線粗細表示節點之間的聯系密度。

選取節點類型關鍵詞,對文獻數據進行可視化分析,得到關鍵詞共現圖譜,再將類似關鍵詞合并后重新進行可視化分析,得到310 個關鍵詞節點、470 條連線(見圖4)。鄉村振興背景下農產品研究高頻關鍵詞累計頻次及中心性如表3所示。

表3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產品研究高頻關鍵詞累計頻次及中心性

圖4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產品研究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

結合圖4和表3可以看出,鄉村振興的節點圓圈最大,累計頻次最高(419),是熱度最高的研究關鍵詞,中心性為0.65,以其為中心向外輻射呈發散狀,與其他眾多節點有關聯;鄉村振興關鍵詞節點圈層數也多達6層,表明該領域的相關研究在檢索文獻的時間范圍內(2018—2023 年)從沒有過斷層,具有良好的研究連續性。其次是農產品和電子商務,累計頻次均為52。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迅速普及及直播帶貨的興起,電子商務為農產品產業鏈后半段運轉起到了強有力的促進作用。產業振興的中心性最高(0.84),其與三產融合、產業興旺等關鍵詞圍繞產業的整體優化展開了討論;農村農業現代化、現代農業、農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等體現了對農業與時俱進發展的重視。

3.2 關鍵詞熱點聚類分析

通過CiteSpace,選用對數似然比(Log-likelihood Ration,LLR)算法來對595 篇文獻的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關鍵詞聚類網絡如圖5 所示。研究表明,當模塊化值Q>0.3 時,表明聚類結構是顯著的,當加權平均輪廓值S>0.7,可以判斷聚類是令人信服的[3]。在該聚類中,模塊化值Q=0.869>0.3,表明該聚類結構是顯著的,加權平均輪廓值S=0.950 2>0.7,說明聚類成員緊密程度好、相似度高,聚類結果可信度高且合理。

圖5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產品研究關鍵詞聚類網絡圖譜

表4 為鄉村振興背景下農產品研究關鍵詞聚類結果。從表4 可以看出,所有的類成員數量均大于等于10,說明聚類效果良好,具有參考價值,且各個類團的輪廓值均大于0.8,其中#0鄉村振興與#12農產品競爭力2個類團的輪廓值高達1,緊密程度非常高。結合圖5和表4,將14個聚類類團歸納為3個主要研究方向:#0、#6、#7、#9、#13類團關注的是鄉村振興與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關系;#2、#3、#4、#10、#11、#12類團側重于農產品的生產加工;#1、#5、#8類團則聚焦農產品的包裝銷售。

表4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產品研究關鍵詞聚類表

4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產品研究整體分析

4.1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產品主要研究態勢分析

根據前文分析結果可知,我國鄉村振興背景下農產品研究可以歸納為三大方面,即鄉村振興與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關系,農產品的生產加工,農產品包裝銷售,具體包括鄉村振興對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指導引領、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對鄉村振興的反哺促進、農產品與數字技術的結合、農產品綠色發展、農產品品牌打造、農產品包裝、農產品與電子商務的結合、農產品物流運輸8個議題。

4.1.1 關于鄉村振興與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關系研究

4.1.1.1 鄉村振興對農產品研究的指導和引領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提供了引領和指導,各學者也對此展開了不同的分析。蔣麗[4]認為,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實現要求農業改變傳統粗放式的經營模式,實現精準、綠色、智慧化農業生產模式,同時農業發展不能僅僅局限于基礎的農產品生產,還要盡可能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建立以農業為核心的產業鏈條,全面提高農業生產效能,助力實現鄉村振興。趙軍潔等[5]認為,降低農業成本是鄉村振興戰略下促進產業興旺的重要內容,應通過扶持引導適度規模經營健康發展、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提高科技及適用性農業機械化水平等,降低要素和資源性成本,緩解農地成本抬升壓力。王岱等[6]認為,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產品加工業的轉型升級,拉動農產品的消費需求,迫切要求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并且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與實施為農產品品牌戰略的實踐提供了契機。王俊程等[7]對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農產品產銷問題進行了研究,針對農產品滯銷問題,從做好品類規劃與調控、加強交通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延長農產品供應期及推進深加工等方面提出了建議。

4.1.1.2 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對鄉村振興的反哺與促進

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最終會反饋到鄉村,回饋給農民,促進鄉村振興。盧小平[8]認為,通過完善跨區域農產品產業鏈協作頂層制度設計、調適政府與市場主體合作關系、建立全國統一的農產品信息服務平臺、加強中西部縣域商貿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產業鏈各環節主體間利益關系,可以有效克服跨區域產業鏈協作障礙,讓農產品產業鏈更好地服務帶動中西部地區鄉村振興。李耀東[9]基于產業集群、品牌形象和信息傳遞3 個視角詳細分析了區域品牌帶動鄉村振興的作用機制,探討了區域品牌帶動鄉村經濟的實施路徑。陳池波等[10]以湖北省為例,實證研究了農產品加工業集聚對縣域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發現,農產品加工業集聚對縣域經濟增長影響顯著,且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關系;分地形看,農產品加工業集聚對平原縣(市)和丘陵縣(市、區)經濟增長的影響曲線依然呈倒“U”形,對山區縣經濟增長無顯著影響。

4.1.2 關于鄉村振興背景下農產品的生產加工研究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農產品生產加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農產品生產加工要想取得長足發展,還要做到與時俱進,利用數字技術賦能,關注綠色發展,并注重品牌建設。

4.1.2.1 利用新興數字技術紅利

王勝等[11]提出通過數字鄉村建設,運用數字化信息技術,對傳統農業全產業鏈進行改造升級,并結合科學的管理制度,大力發展智慧農業,以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以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線上信息平臺,將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農戶、中間批發商、經銷商等連接起來,使農產品市場信息能快速準確地傳達到各節點,提高了農產品供應環節的透明程度,降低了流通環節的交易成本。綦穎等[12]分析了傳統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及其存在的問題,并從生產體系、加工體系、銷售體系及冷鏈運營服務體系等方面提出數字技術賦能農產品供應鏈的具體路徑。尚杰等[13]認為,區塊鏈與農業產業鏈融合可通過信息共享機制、風險管控機制、利益分配機制,有效解決農業產業鏈存在的內部信息交流不暢通、主體合作不穩定、利益分配不均衡等問題,并提出通過識別參與主體信用水平、系統化處理主體信息、溯源追蹤農產品和資金流、預測產業鏈潛在風險、建立產業鏈運行反饋機制等路徑,推進農業產業鏈穩定運行。

4.1.2.2 關注農產品的綠色發展

張世軍[14]認為,面對農產品生產成本增高及綠色壁壘等問題,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優勢蕩然無存,有必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提升我國農產品品質,提高農產品核心競爭力,為農產品國際貿易轉型升級奠定堅實的基礎。于法穩[15]認為,農業綠色發展的核心及關鍵是水土資源的保護,特別是水土資源質量的保護,這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根本。朱俊峰等[16]認為,我國農業生產綠色轉型仍面臨優質勞動力流失、技術推廣信任阻礙和綠色農產品消費市場發展滯后等挑戰,我國應扎實開展農業技術嵌入式推廣工作,推進農業生產托管綠色化轉型,并倡導綠色農產品消費。

4.1.2.3 打造高質量農產品品牌

李大壘等[17]通過實證分析發現,合作社理事會、監事會、大股東股份比例越高,理事會規模越大,每年財務公開次數越多,負責人文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促進區域品牌價值提升;并進一步運用德爾菲法,判斷“政府主導,依托地理標志,合作社推進”的區域品牌建設模式比較適合我國廣大農村地區進行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張燚等[18]通過研究發現,政府具備完善的治理體系和較強的治理能力,以及市場龍頭企業和企業負責人能力強是品牌建設取得成功的關鍵,并且兩者共同影響其他主體的參與積極性、投入意愿和品牌意識等,最終影響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建設績效,包括提升區域公用品牌形象、提高農產品溢價水平、實現鄉村振興與農民增收、提高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效能等。吳楊鎧等[19]認為,面對發展變化的媒介形態,要充分發揮全媒體傳播的優勢,加強農產品品牌傳播的精準選題與策劃,助力農產品傳播多元化、深入化,為鄉村振興開拓新格局。

4.1.3 關于鄉村振興背景下農產品的包裝銷售研究

農業勞動產品分為兩類:一類農產品用于滿足基本生活必需,另一類是滿足非農生產的剩余產品[20],后者經過加工處理通過物流營銷最終到消費者手里。為了使農產品獲得更高的銷量,務必要重視農產品的包裝、物流運輸及充分發揮電子商務的優勢。

4.1.3.1 重視農產品的包裝

何燭明[21]認為,在特色農產品包裝設計過程中,不僅要進行思維創新,樹立特色農產品品牌意識,還應充分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從而形成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產品包裝設計,提升特色農產品市場經濟效益,助力鄉村振興。向明月[22]通過對潛在的農產品冷鏈物流包裝技術與材料、不同包裝技術的復合使用進行分析,探尋不同生鮮農產品最優的包裝,并有針對性地根據不同生鮮農產品開發出相應的冷鏈物流包裝,漸漸摒棄回收率低、性能不佳的包裝技術。劉維尚等[23]主張將健康生態的理念融入農產品包裝設計中,從消費情景、生命周期、地域文化3 個維度賦予農產品包裝獨特的識別性和文化內涵,滿足消費者對個性和美的追求的同時,以包裝為媒介,傳播地域文化與健康生態的生活方式。

4.1.3.2 促進農產品銷售與電子商務的結合

王陽陽等[24]以2009—2020 年中國30 個省級面板數據為研究對象,發現電子商務能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應加大農村電子商務建設力度,完善流通基礎設施,提高農村信息化服務水平,進而推動農產品流通效率的提升。童云[25]從整體規劃農產品電子商務、建設農產品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做好農產品標準化和差異化策略、完善農產品電子商務保障措施4個方面提出鄉村振興背景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戰略。宋瑛等[26]探尋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基于農戶滿意度的農產品電子商務高質量發展策略:加快電子商務與農業深度融合,實現生產方式與供應鏈模式的根本變革;完善農產品電子商務生態系統,打造鄉村產業共同體;推進以電子商務引領的農村創新創業,促進鄉村人才振興;加強鄉村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融合應用,助推農村電商提質增效。王建設[27]提出了農產品直播帶貨未來的發展策略,即加強農民特色主播的培訓、拓展直播內容、加速推進基層電商產業園或數字鄉村服務中心建設。

4.1.3.3 優化農產品的物流運輸

郭志清[28]認為,應通過以下3 個方面來革新農產品物流運輸模式,即統籌規劃城鄉物流系統的時空布局,打造跨行業農產品物流資源共享平臺,提升先進農產品物流技術應用水平。李超凡[29]提出,要推進農產品物流的標準化、數字化及冷鏈全程化,滿足消費者對農產品品質和即時性方面的需求;要整合農產品流通的生產端,減少農產品流通層級,促進農產品流通信息反饋指導農業生產,提高農民收入,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萬青松[30]提出,要加強物流信息技術的應用。在農產品物流領域,物流信息技術可以實現物流信息的精細化和追溯化管理,從而保證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

4.2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產品現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自2017 年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來,圍繞農產品的研究不斷豐富,研究方向從鄉村振興與農產品生產加工的關系到農產品的終端銷售,涵蓋了農產品生命周期的大部分階段,為農產品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借鑒,但現有研究在關注點和研究內容上還存在明顯的不足。

第一,關于鄉村振興與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之間的互動機理和機制研究成果較少。探索鄉村振興與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對于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建設農業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目前,較少學者對此進行研究。

第二,關于農產品保產穩產的關注和研究明顯不足。我國雖然是農業大國,但部分農產品仍高度依賴進口。面對當前嚴峻的國際局勢和各種自然風險災害的頻發,如何保證農產品的穩定生產極其重要。

第三,關于農產品品質、農產品生產效率及農產品深加工的關注度偏低?,F有研究主要集中于農產品的外在表現,缺乏對農產品內在核心競爭力的關注。而提高農產品生產效率及農產品品質,以農產品深加工延長農業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也是建設農業強國的“牛鼻子”工程。

第四,關于新興數字技術及電子商務與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關系研究過于宏觀和理論化。深入、具體地研究以數字技術和電子商務賦能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路徑和保障措施等,有利于發揮數字鄉村建設對鄉村振興的驅動作用。

第五,關于農產品銷售的研究面偏窄。目前,學者對農產品銷售的研究不夠全面,缺乏對農產品供給側、供需關系、消費端反饋的研究,忽視物流渠道的簡化和縮短,只關注農產品的銷售,忽略了農產品供給與市場需求是否適配,不利于發揮農產品銷售在鄉村振興中的功能。

5 研究展望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同時為其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在如此優勢和良好環境背景下,相關研究應為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提供系統全面、具體深入的指引。鑒于現有研究的不足,今后研究應側重于以下幾方面:一是重視研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之間的互動機制,深入分析系統推導,構建鄉村振興戰略與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互動機制,促進兩者之間的良性互動;二是加強對農產品保產穩產的關注,開發新品種、迭代舊方法、研發農用自動化機械,保證我國農產品的穩定產出和供給;三是重視農產品品質、農產品生產效率及農產品深加工的研究,培育形成農產品核心競爭力,為農產品的高質高效生產提供有效的指導,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四是注重研究內容的技術性和細節性,各學者應根據自身專業從技術角度出發,為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提供便捷、有效、具有實際操作性的技術支持,讓農產品享受高新技術的紅利;五是從多個角度考慮農產品銷售,從供給端和消費端雙重考慮,發展訂單農業,保證農產品供給側穩定、維持農產品供需平衡、關注農產品消費端反饋。這樣才能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與鄉村振興的良性互動,保證農產品產出穩定和有效供給,提高我國農產品品質和核心競爭力,實現生產端與銷售端的動態平衡,保障農產品生產者的利益,提升鄉村居民收入,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我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添磚加瓦。

猜你喜歡
重構
視頻壓縮感知采樣率自適應的幀間片匹配重構
長城敘事的重構
高鹽肥胖心肌重構防治有新策略
北方大陸 重構未來
我國罪數判斷的反思與重構
歷史試卷講評課的翻轉與重構
北京的重構與再造
論中止行為及其對中止犯的重構
汽車業能否重構新生態
《刑法》第64條的實然解讀與應然重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