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發展的多重就業效應

2023-03-09 04:53張元釗
東南學術 2023年6期
關鍵詞:勞動力人工智能技能

張元釗

一、引言及文獻回顧

人工智能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類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技術科學,主要涉及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領域。與其他技術不同的是,人工智能可以自我學習和進化。 人工智能不僅是一個智能機器,也兼具一定的人類智能,并且可以通過不斷學習,完成人類大腦的部分工作,因而對社會發展的影響非常廣泛和深遠。 2022 年11 月,美國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OpenAI 推出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的自然語言處理工具ChatGPT(GPT 即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生成預訓練轉換器),這一語言處理工具能夠部分代替人工完成劇本創作、研報撰寫、編程應用等復雜工作,在短短的兩個月時間其活躍用戶數就達到1 個億,成為歷史上增長速度最快的應用程序。 與以往 “弱人工智能” 技術不同的是,ChatGPT 屬于通用大模型,展現出了更多的通用智能,大大超越了以前人工智能的技術局限性,呈現出 “強人工智能” 的部分特征。 因此,人們產生了對人工智能破壞就業的擔憂,并且比以往來得更為強烈。

學術界關于人工智能對就業綜合效應的研究存在諸多爭論。 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進步與其他新科技一樣會通過自動化機器的應用提高勞動生產率,加速機器人、自動化設備的更新迭代,降低企業生產單位勞動產品所需勞動投入,也同時降低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導致部分勞動就業崗位直接消失。①Gregory,T.et al., “Racing with or against the machine? Evidence from Europe” ,IZADiscussionPaper,2019,12063.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進步通過引導生產方式的變革和促進新產業的產生等途徑影響就業和勞動力市場,助力創造眾多新崗位和新職業,增加對勞動力的需求。 那么,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影響究竟是 “替代效應” 大還是 “創造效應” 大? 目前學術界主要有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人工智能應用雖然對勞動力的使用有一定替代作用,但從長遠來看,人工智能顛覆式創新帶來的新商業模式和就業場景,會創造更多新的工作崗位。 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帶來的就業創造效應將持續增加,帶來新商業模式和新就業渠道,整體上對就業市場發展起促進作用,進而對勞動力就業產生有利影響。②Aghion,P.,C.Antonin and S.Bune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rowth and employment: the role of policy” ,EconomicsandStatistics,2019,pp.149-164.第二種觀點認為,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就業替代效應較大。 隨著自動化的推進,一些技術含量低且重復度高的工作會被不斷替代,導致就業崗位持續減少。 Frey 和Osborne 等人對美國的702 項職業進行分析發現有47%的職業面臨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風險,其中,交通運輸、物流、辦公室、行政等屬于各類崗位中最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③Frey,C.and M.Osborne , “The future of employment: How susceptible are jobs to computerisation” ,Technologicalforecasting andsocialchange,2017,114(1),pp.254-280.也有學者持技術中立觀點,認為人工智能發展的 “替代效應” 和 “創造效應” 基本平衡,在對勞動力進行替代的同時也會創造更多新的就業崗位,在雙重效應作用下,對整體就業并沒有顯著影響。④Acemoglu,D.and P.Restrepo , “Automation and new tasks: How technology displaces and reinstates labor” ,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2019,33(2),pp.3-30.

關于人工智能的勞動力就業結構、就業分布以及收入分配效應,有學者認為,人工智能對不同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勞動力的影響存在顯著差別,對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較低的勞動力產生替代的可能性更大,其原因在于技術進步對常規性任務的替代概率更大,而普通勞動者往往集中分布在這些任務區間。 宋旭光和左馬華青的研究發現,工業機器人應用對生產人員占比高以及高中學歷占比低企業的沖擊更為明顯,對勞動力就業結構變動的沖擊也更為顯著。⑤宋旭光、左馬華青:《工業機器人如何影響制造業就業變動——基于上市公司微觀數據的分析》,《經濟學動態》2022年第7 期。這也說明,高學歷、高技能勞動力群體被機器人所替代的概率較小。 同時,在人工智能技術進步的沖擊下,勞動力就業結構也可能呈現出高收入、高技能崗位與低收入、低技能崗位比重同步上升的 “兩極化趨勢” 。⑥蔡躍洲、陳楠:《新技術革命下人工智能與高質量增長、高質量就業》,《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9 年第5 期。王林輝等人的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技術的職業替代具有勞動選擇偏好,年齡越大與受教育年限越短的勞動者被替代的風險越高。⑦王林輝、胡晟明、董直慶:《人工智能技術、任務屬性與職業可替代風險:來自微觀層面的經驗證據》,《管理世界》2022年第7 期。并且,智能化對不同技能群體的影響程度會隨受教育程度呈現 “倒U 形” 特征。⑧張兵、李蘋:《職業替代、行業智能化與中國勞動力就業》,《上海經濟研究》2022 年第5 期。整體來看,人工智能發展會對不同技能水平的工作者進行篩選,減少企業對低學歷、低技能勞動力的需求,而顯著增加對高學歷、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其次,人工智能發展對勞動力就業分布也同樣產生顯著影響。 陳媛媛等的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會影響區域內部勞動力市場的均衡,工業機器人的應用會顯著降低地區外來低技能勞動力的遷入率,增加高技能外來勞動力的遷入。 但在區域勞動力市場內部,工業機器人應用對總就業率沒有顯著影響。①陳媛媛、張競、周亞虹:《工業機器人與勞動力的空間配置》,《經濟研究》2022 年第1 期。與此同時,人工智能技術應用還會通過技術擴散效應,加速傳統產業升級,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提高生產力水平和全社會整體收入。②胡俊、杜傳忠:《人工智能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機制、路徑及對策》,《經濟縱橫》2020 年第3 期。

與以往研究相比,本文全面梳理了人工智能替代效應、創造效應、去技能化以及創新溢出等機制對就業的綜合影響,并探討了以ChatGPT 為代表的最新技術發展對未來工作與就業模式的重塑。 本研究認為,人工智能發展對就業影響的大小與好壞取決于如何利用好這類技術,同時人工智能發展的就業效應還將受到法律環境、培訓環境等的影響。 因此,本研究可為個人、企業組織、政府部門迎接人工智能時代的就業提供借鑒和參考。

二、人工智能發展影響就業的理論機理

人工智能發展對就業的影響有增加和減小的雙重趨勢,雖然目前這種雙重趨勢仍存在諸多爭論,但人工智能技術可以通過就業替代效應、就業創造效應、去技能化以及創新溢出等機制對就業產生綜合影響。

(一)就業替代效應

人工智能發展會加速企業自動化設備的更新迭代,通過人機協同對傳統崗位工作模式進行流程再造和業務重塑,從而替代部分傳統工作崗位。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也會引致產品生命周期變短,提升生產效率和流通速度,縮短產品生產時間,從而降低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 同時,自動化機器的大量應用會導致工人技能滯后于自動化機器與技術,產生工作崗位與工作技術不匹配現象,部分企業可能由于跟不上人工智能技術的變革而被淘汰,最終演變為結構性失業。 此外,產品生命周期縮短也縮短了企業的投資回報周期,企業的收益變低,抑制了新企業的進入并減少部分就業。 ChatGPT 等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導致具有勞動優勢且無法被替代的崗位越來越少。 企業生產過程中大量容易被程序化、數字化的工作,以及部分具有危險性的工作崗位將被智能機器人所替代。 比如,人工智能機器人被應用于危險性高的消防、救災等行業可降低工作風險和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技術進步在替代了部分就業崗位的同時也提升了勞動者的尊嚴。 比如,通過機器替代,勞動者可以將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其他更有意義、更具挑戰性的工作中。

(二)就業創造效應

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發展使得企業可以大規模應用自動化機器設備,提升勞動生產力,降低企業生產成本,而生產成本的下降會增加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 同時,企業生產效率提高在短期收益中較為明顯,即企業通過運營流程自動化和人工智能技術的輔助作用,提升勞動附加值,節約企業生產成本帶來產品價格下降,增加國內整體經濟總需求,促進企業擴大生產規模,進而刺激就業市場。 另一方面,相較于勞動生產力提高,使用資本的成本更低,促使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上升。 例如,以ChatGPT 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大大降低了企業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減少了中小企業進入市場的門檻和各類限制,推動中小企業開展各類創新與投資。 另外,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重塑勞動力資源配置方式和流動方式,大大增加了全球對高技術勞動力的需求。 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模式的發展大大降低了生產服務和市場交易成本,使得跨國就業成為可能,給勞動力跨國流動帶來了巨大便利,吸納大量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在全球范圍內提供產品和服務,創造大量就業。

(三)去技能化

人工智能發展帶來的自動化技術與機器運用,使得當前各行各業的工作流程、工作管理以及工作技能都有了大幅提高,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機器視覺等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創新使得機器替代了一些傳統的人類技能。 比如,人工智能可以處理海量的數據,從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和規律并進行分析,再以自主學習、優化和改進算法,來完成一些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等以前需要人類才能完成的任務。 ChatGPT 等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發展,使得機器可以自主分析和理解人類的語言表達,完成翻譯、問答等任務,從而替代部分人類傳統的語言交流技能;機器視覺技術的發展使得機器可以自主識別物體、人物和場景,進行圖像和視頻的處理和編輯等,從而取代人類傳統的視覺感知和判斷能力。 這些都可能導致工人思考問題能力下降,最終導致就業 “去技能化” 。

(四)創新溢出

創新溢出是指,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帶來的效率提升將推動上下游產業鏈以及相關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從而帶來更多的就業崗位,以彌補單位產出就業崗位的減少。 當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應用于生產相關領域,技術將隨產業鏈供應鏈向外擴散,促進經濟整體發展與擴大社會分工,增加就業機會。 同時,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帶來的新產品及商業模式創新將會創造新的消費需求,提供更具個性化及更高質量的創新性產品和服務,間接提升消費能力和消費水平,擴大消費需求。 反過來,消費者偏好也會帶動企業推陳出新,創造更多的新產品和服務來維持企業競爭力,進而創造更多就業需求,形成良性循環。 而隨著生產效率的提升以及人工智能場景的不斷開發、應用,企業生產模式和商業模式的創新也將帶來大量新的就業,促進與人工智能相關的新興產業發展,如無人駕駛、智慧醫療、智慧城市建設、圖像識別等。 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可以替代勞動者勝任部分難度大的崗位,提高這些行業的就業需求總量并改變當前就業結構。 而且,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在促進經濟增長和增加居民收入方面成效明顯,居民財富的增加也能為企業與創業者提供投資所需的資金,引發整體經濟的有效需求上升,衍生企業對勞動力需求的相對增長,增加社會整體的就業量。

三、人工智能發展對就業的沖擊與影響

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引起生產方式的新變革,正加速向所有產業、企業、組織滲透和融合,也給勞動力市場帶來諸多沖擊,并可能引發收入差距、就業極化和勞動份額下降等問題。

(一)低技能、重復性高的職業可能消失

全球知名咨詢公司麥肯錫曾預計,到2030 年,就業崗位將會發生大的變革,許多崗位將進入歷史而徹底消失,全世界將有多達8 億的工作崗位要被機器人代替。①McKinseyGlobalInstitute,Jobslost,JobsGained:WhatTheFutureOfWorkWillMeanForJobs,Skills,AndWages,November 28,2017.https:/ /www.mckinsey. com/featured-insights/future-of-work/jobs-lost-jobs-gained-what-the-future-ofwork-will-mean-for-jobs-skills-and-wages#/.從職業的技術含量和勞動者素質來看,收入水平低、技術含量低的崗位在未來是最容易被人工智能技術取代的。 與之相反,數據分析師與科學家、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專家、大數據專家、數字營銷與戰略專家、數字轉型專家、信息安全分析師、物聯網專家、機器工程師等高技能、高學歷崗位的需求將大大增加。 實際上,人工智能能夠取代的,多數是重復性體力勞動和程序化的智力勞動。 但隨著ChatGPT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發展,部分處于中高技能的數據分析師、程序員等 “腦力勞動” 從業者的工作也變得岌岌可危。

(二)中小企業就業受到嚴重沖擊

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將導致產業結構發生變化,一些傳統行業和崗位可能會逐漸消失或縮小,從而給中小企業帶來巨大沖擊和挑戰。 ChatGPT 等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使得一些復雜的任務變得更加容易,導致技術門檻降低,部分中小企業可能由此失去核心競爭力。 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的引入需要企業付出高昂的成本,包括購買相關硬件和軟件設備、進行人員培訓等,而中小企業往往沒有足夠的資金和技術資源進行投入,無法承受投入高昂的技術和人才開銷成本,從而導致這部分企業衰退,失業人口隨之增加。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也需要企業進行大規模數據采集和分析,而更多的數據意味著更好的人工智能,意味著企業需要開發出更多、更好的服務和產品,這對于中小企業來說難以負擔。 此外,新技術的引進也會加大企業差距,大企業在教育、培訓與新技能培養方面可以大量投入從而在競爭中處于優勢,而中小企業在這方面就處于劣勢。

(三)加速 “就業極化” 與收入差距擴大

當前,全球范圍內不同國家的發展存在不平衡,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效果也不一致。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與人工智能相關產業需要大量高教育水平和高技能專業人才,社會對這類高學歷、高技能群體的需求也隨之不斷增加,這部分群體的收入也得以提高。 同時,低技能勞動者多從事非常規簡單勞動,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對這部分零門檻、不需要學歷技術的就業替代作用及影響反而有限,導致部分中等技能從業者淪為低技能勞動者,從而導致 “就業極化” 現象出現,即高技能和低技能勞動者的就業呈上升趨勢,而中等技能勞動者的就業比例明顯下降。②Autor,D.H.,Darn,D.,Katz,L.F.,et al, “The fall of the labor share and the rise of superstar firms” ,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2020,135(2),pp.645-709.由于高技能行業往往收入較高且較為穩定,而低技能行業一般收入較低且不穩定,因此這種極化現象的發生也意味著收入差距的擴大。 并且,ChatGPT 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也會在社會信息層面形成不公平現象,導致技術擁有者和技術缺乏者之間的差距擴大。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也會提高資本有機構成,而資本有機構成的變化在勞動者群體內部可能會轉化為不同群體之間收入差距的擴大。 從實際情況來看,人才或者勞動技能的培訓需要一定的反應時間,無法適應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所需的人才需求,短期內可能產生高學歷、高技能人才短缺。 人工智能的發展會創造出一些新的就業機會,但這些工作崗位通常需要較高的技能水平,這就可能導致勞動市場上高技能工作者的就業機會更多。 在就業市場兩極化發展趨勢下,高學歷、高技能群體的收入進一步增加,而處于中層收入或者低收入崗位的勞動者供大于求,其工資增長緩慢甚至可能下降,勞動者內部收入差距由此擴大。此外,由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需要大量的投入和資金支持,一些頭部企業將會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和利潤,而中小企業和個人則可能無法與之競爭,從而導致就業分化和收入差距擴大。

(四)勞動收入份額下降

共同富裕的實現離不開收入分配結構的優化。 當前,資本在全球范圍內回報上漲的趨勢,但不論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勞動的收入份額均存在下降趨勢。 人工智能發展雖然使遠距離與跨國工作更加容易,增加了勞動市場彈性,但造成了低薪現象,更多的收入和財富向資本和技術所有者積聚,加劇了全球范圍內的收入不平等。 人工智能在替代了一些重復性、低技能工作,使得這部分工作的就業機會減少,造成 “行業內卷” ,行業工資下降。 因此,人工智能應用在帶來企業生產效率提升的同時,也可能會繼續提高資本、技術要素的回報率,擴大勞動生產要素與資本生產要素回報差距。①Caselli,Francesco,Manning,et al., “Robot arithmetic: can new technology harm all workers or the average worker?” ,LSEResearchOnlineDocumentsonEconomics,2017.雖然全球范圍內勞動者的工資報酬不斷提升,但其增長幅度和增長速度遠不如資本。 隨著資本的不斷深化,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應用會進一步降低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有研究表明,自動化技術進步會顯著降低勞動力的收入份額,且對重工業部門勞動力的影響最為嚴重。②Autor D H ,Salomons A , “Is Automation Labor-Displacing? Productivity Growth,Employment,and the Labor Share”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四、人工智能發展與未來就業重塑

在世界經濟發展歷程中,歷次重大科技進步都會給經濟社會帶來沖擊,同時會引發社會深層次變革,并且所有的新技術本身都具有兩面性,因此ChatGPT 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同樣會對未來的產業組織、就業模式、勞動者技能重塑等產生深遠影響。

(一)新興就業崗位大量涌現

人工智能發展將創造出很多新的職業和工作崗位,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也會帶來許多新商業模式和新產品,從而形成全新的產業和業務部門。 一部分新工作崗位集中在人工智能產業的周圍,包括機器人工程技術人員、人機交互設計師、自然語言處理(NLP)專家、數字化解決方案設計師、數據庫運行管理員、信息系統適配驗證師、數字孿生應用技術員、碳匯計量評估師等。 另外一部分工作崗位的產生將集中在人類擅長而機器不擅長的領域,例如,人類在創新、復雜社會互動以及對不規則對象的感知方面仍具優勢,而且人工智能難以產生意識。 再比如,ChatGPT 雖然可以用來開發聊天機器人,編寫和調試計算機程序,進行文學、媒體相關領域的創作等,但在處理實時任務、理解復雜語義和上下文等方面仍然存在挑戰,有時候會生成一些似是而非、毫無意義的答案,在與人交流互動過程中也無法感知情緒。 未來人類將會從程序化、煩瑣的勞動中解放出來,更多地從事技術研發、心理咨詢等創新性、情感類的工作以及警察、法官等需要發揮人類責任心的工作。 此外,隨著ChatGPT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繼續發展,人工智能相關產業或行業發展將呈現出以 “人工智能+X” (針對特定產業或行業)的形式為主的趨勢,繼而產生一些跨學科、智能化、高效化的新行業、新就業崗位。

(二)傳統就業模式轉向平臺就業模式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使得數據的存儲、計算、分享成本降低,使得遠距離工作交流與溝通更加便捷。 人工智能時代企業組織的平臺化打破了傳統穩定的捆綁式雇傭關系,勞動者的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工作內容、雇傭期限等更加彈性化。 而且,人工智能技術通過產業數字化改造,改變了傳統行業的就業形態,企業平臺化發展趨勢明顯。 這類平臺企業只雇傭極少數的工人,依靠技術平臺聚合相關上下游產業鏈、供應商,圍繞人工智能戰略、實施流程技術實踐與項目交付開展行動,每一個平臺企業都可以參與其中,利用平臺創造更多靈活就業機會,實現人機協同。 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技術帶動數字平臺為傳統勞動力市場中被邊緣化的人群提供了新的工作機會,幫助企業獲得個性化和靈活的勞動力。 因此,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不僅會對未來工作類型和任務屬性產生影響,而且會間接改變整個工作的組織安排。

(三)人機協作將成為常態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人機協作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時也會降低崗位工作難度,通過資源整合等手段使得部分崗位工作任務更容易完成。 但無論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帶來的智能機器對人類的作用有多大,人類都不太可能與這些機器建立起強烈的情感聯系。 因此,人工智能無法取代人類,尤其是在機器與人的聯系對業務運行至關重要的情況下。 比如,一些復雜的醫學研究必須依靠人類的智慧才能完成,而機器人只是輔助醫生完成基礎性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汽車制造流水線不再依賴大量的人力,但造車廠仍需要工人監督機器的運轉和進行質控。 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領域,也會因新技術出現而不斷進化,分化、衍生出圍繞新技術的各種需求。 從人類發展自由的角度看,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將減少勞動力工作時間。 《世界經濟論壇報告》顯示,到2025 年,人類和機器工作時長將會持平,算法和機器將主要集中在信息和數據處理和檢索、管理任務以及傳統體力勞動等方面,人類工作將集中在管理、建議、決策、推理、溝通和互動等方面。①“The Future of Jobs Report 2020” (2020-12-20),World Economic Forum,http:/ /www3.weforum.org/docs/WEF_Future_of_Jobs_2020.pdf.未來人與機器人和智能系統協同工作將會成為最重要的就業模式。

(四)產業融合帶動就業技能重塑

人工智能在技術層次隸屬計算機學科領域,但其在應用層次涉及心理學、哲學、語言學、數學、統計學等多個領域。 因此,未來人工智能產品的應用領域將非常廣泛。 勞動力需具備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才能勝任人工智能發展帶來的新興職業。 從宏觀層面來看,隨著人工智能帶來的非規則性、跨學科勞動就業崗位增長,除現有勞動力的技能結構無法適應新技術所創造的新崗位外,勞動者個人在新舊職業崗位間的轉換也難以實現無縫對接。 為適應人工智能技術進步帶來的產業、勞動領域和工作環境的變化,勞動者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交流表達、數字運算、自我學習、與人合作、解決問題、信息處理等綜合技能,這就需要勞動者進行人力資源的自我開發,通過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保持自身的競爭力,高效應對即將到來的就業大變遷時代。

五、如何應對ChatGPT 時代的就業大變革?

人工智能技術會替代部分勞動,降低勞動力就業水平,減少勞動報酬,但也能創造新的工作崗位,提高勞動力需求,增加勞動者收入。 在此過程中,一部分勞動力就業不可避免會受到沖擊。 整體而言,人工智能發展的影響是局部的,很少有職業可以實現完全自動化,并且ChatGPT 等人工智能技術產生的結果也經常依賴于人為判斷,未來人機協作將會成為常態。 除了技術本身之外,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和運用還受制于監管規則、消費者偏好以及資本和勞動力之間的相對成本等。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工智能與資本 “合謀” ,勞動者成為 “多余的人” ,從而表現為對人的異化。 而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人工智能是對勞動的補充,部分替代作用意味著勞動者可以擁有更多的時間發展科學、教育、藝術等活動或從事其他更高級別的工作,被解放出來的勞動力所創造的社會價值將遠遠超過部分失業帶來的損失并且實現人的更充分發展。 因此,人工智能發展將對就業產生何種影響也取決于我們對待技術的態度以及如何利用這些技術。 面對大國科技競爭與人口老齡化加速等現實國情,我們應充分發揮人工智能技術顛覆式創新的積極作用,最大程度降低其對就業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努力推動高質量增長與高質量就業協同發展。

(一)推動人工智能產業化,加快人工智能技術實用性調整

由于人工智能技術突破應用與生產率效應顯現之間存在較長時滯,新技術所對應的存量資本要積累到具有全局影響的規模需一定時間,因此,需要從頂層設計加快人工智能技術實用性調整,從全局角度開發和部署人工智能的技術發展、產業布局以及市場狀況和政策,構建人工智能重大技術所需的互補性技術、基礎設施、人員素質、制度環境等。 此外,企業組織、流程再造、員工培訓甚至企業文化,都需要圍繞進行適應性調整。 政府層面應從政策機制、技術發展趨勢以及管理者觀念出發,加快構建人工智能 “創新投入—科研成果產出—商業化落地” 的具體路徑,推動5G、大數據、云計算中心等人工智能產業基礎設施的配套與升級建設,不斷完善各類產業智能化發展環境。 企業層面應進一步發揮人工智能賦能效用,持續加大對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的投入,鼓勵有條件的大型企業開展人工智能基礎技術研發和創新;人工智能有關企業應和高校、科研機構等聯合展開研究,以共建實驗室、創新中心、人工智能開源開放平臺等方式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發展;有條件的企業可探索建設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創新、成果轉化平臺,率先實現龍頭企業的人工智能技術產業化應用,通過人工智能芯片的技術研發及嵌入,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相關產業的商業化落地。

(二)完善人力資源發展體系,加快人工智能時代教育改革

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具有很強的人才屬性,全球人工智能產業與技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 對此,一方面,政府要加快完善ChatGPT 時代的人力資源發展建設,依托國內人工智能技術線上學習平臺、企業聯盟、高校、科研機構等開展短期人工智能技術培訓,推動企業員工及時掌握人工智能時代所需的工作技能,盡量避免產生 “摩擦性失業” 。 同時,還應加強人工智能師資隊伍建設,及時開展與人工智能相匹配的職業教育、培訓教育,幫助低技能勞動者在人工智能時代轉型,降低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對勞動者福利的負面沖擊。 另一方面,要深化教育改革,推動中小學階段人工智能的課程設計和理念培養,在高等院校中設立人工智能技術及智能制造、機器人工程、智能科學與技術等專業應用課程,建立適配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課程體系,推動形成虛實融合、多人協作互動的MR 混合現實教育。 注重 “產學研” 一體化發展,加強高等院校與企業之間的產學研合作,推動提升各類人才的跨部門、跨領域的專業能力,保證人工智能各層次人才未來能夠滿足我國各行各業發展的需求。

(三)加速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創新,構建人工智能就業生態

當前,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化進程以及應用深度和廣度正不斷提升。 未來,應加快人工智能創新生態體系建設,以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持續深化和推進人工智能技術與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及其在智慧醫療、智慧金融、物流、智慧交通等各領域的模式創新和應用場景落地。 加大對人工智能產品、智能軟硬件工具、智能機器人、智能制造平臺和系統的研發,提高社會整體生產、生活的智能化水平。 加快人工智能標準化體系建設,推動人工智能在各領域的標準化建設和產品應用,加速ChatGPT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向商業應用模式轉變。 積極構建 “人工智能+X” 的產業生態,最終形成人工智能 “場景—數據—技術—產品—商業” 的正向循環,讓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產生更多、更大的商業價值和應用場景。

(四)以人工智能技術賦能靈活就業和創業發展

人工智能新技術降低了靈活勞動力的交易成本,提高了員工在工作時間方面抵御沖擊的能力,讓更多靈活性工作創造價值,以平臺作為組織基礎的新就業形態正成為我國靈活就業的重要力量。 對此,政府應持續加大對靈活就業平臺共建、信息共享、數字賦能等方面的探索,與相關職能部門共同推動構建靈活就業數字生態體系。 通過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實現廣泛有效的人機協作,創造更多適合靈活就業的新商業模式和就業途徑,不斷拓展靈活就業發展空間。 同時,也要做好靈活就業人員工傷保險、社保等權益保護,逐步減少靈活就業人員在醫保、社保、公積金等方面的門檻限制,為靈活就業和創業人員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 此外,還要針對靈活就業人員普遍面臨的文化水平較低、技術含量低等問題,加快完善人工智能時代勞動培訓體系,通過政府、平臺企業、培訓機構等開展相關勞動技能培訓,幫助靈活就業群體提升勞動技能,提升靈活就業群體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

結 語

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正在引發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以ChatGPT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引起的大變革已經開始滲透到各行各業。 與以往科技革命不同的是,ChatGPT 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不僅將人力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而且可以替代部分腦力勞動,給勞動力就業帶來巨大沖擊和影響,又一次引發了人們的激烈討論以及對其可能替代人類而造成大規模失業的擔憂。 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技術進步對就業的影響往往是利大于弊,人工智能技術也不例外。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帶給人類的最終將是巨大的工作便利和工作效率提升。 只要我們通過合理的政策發揮其積極效應,規避其消極影響,將其與人類智慧、創造力相結合,在培育新產業中強化人機協作,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人工智能發展勢必為人類發展帶來更加美好的未來。

猜你喜歡
勞動力人工智能技能
高級技能
2020年河南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5.81萬人
廣東:實現貧困勞動力未就業動態清零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與就業
秣馬厲兵強技能
拼技能,享豐收
數讀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相對剝奪對農村勞動力遷移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