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文化振興的價值意蘊與路徑研究

2023-03-12 16:40□王
山西農經 2023年23期
關鍵詞:建設文化

□王 煒

(湖南科技大學,湖南 湘潭 411100)

鄉村振興是滿足人民向往、實現國家復興的必然之路。鄉村文化振興作為“鑄魂”工程,對于弘揚傳統文化、培育鄉村時代新風、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大意義。黨的二十大指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強調文化自信,增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正確理解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價值,正視鄉村文化建設中的實際問題,找到解決路徑,對于助力鄉村振興,實現國家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

1 鄉村文化振興的價值意蘊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鄉村人口數量多,是我國解決當前主要矛盾的重點區域。截至2020 年,我國鄉村人口約50 979 萬人,占全國人口總數的36.11%。人數眾多,蘊含眾多文化瑰寶的鄉村文化對于鄉村發展以及國家發展全局具有巨大意義。

1.1 鄉村文化振興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本質規定

鄉村文化振興有助于村民綜合素質的提升。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村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改善,但是城鄉發展不平衡、負面文化滲透等因素都阻礙了鄉村文化建設。鄉村文化振興是村民提升思想道德與科學文化水平的主要路徑,也是提升村民精神風貌、打造和諧鄉風的必要手段。

通過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推進文化惠民工程,落實縣、鄉、村、戶四級文化建設,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以弘揚先進文化,樹立道德規范,發揮“精神導航作用”,解決鄉村精神貧困問題。另外,文化不僅可以滿足人的精神需求,更為物質建設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村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亦是文化建設的主要參與者,村民的科學文化水平直接影響農村現代化的發展。要通過鄉村文化建設普及先進科學文化知識,創新生產模式,為鄉村振興提供動力。

鄉村文化建設助力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當前在鄉村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封建文化殘余,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科學基礎知識的普及及其影響總體說來還很微弱[2]。鄉村社會中長期存在的思想封建性、保守性、短視性都將阻礙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鄉村文化振興著力于突破文化發展瓶頸,以移風易俗為抓手,轉變農民陳舊觀念,提升鄉風文明水平。

同時,中國文化以鄉村為本、以鄉村為重,所以中國文化的根就是鄉村[3]。鄉村社會蘊含著無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瑰寶,根植于我國幾千年的農耕文明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精神準備與物質支持。鄉村文化建設要在優秀傳統文化復興與新時代文化發展中尋找支點,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要在保留民族特征的同時創新發展。

1.2 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精神引力

文化是鄉村振興的精神動力與基本內核。新時代的農民已不再是只會耕地種菜的“下里巴人”,很多農民已經走出深山,更新了思想觀念與生活方式。在新時代,農民不僅對基本的物質生活要求更高,而且更加需要豐富的精神生活。推動鄉村文化發展,既能滿足人民期待,也是實現鄉村現代化發展的必然。就集體而言,文化具有形成道德規范和教化于人的功能作用,文化不僅為社會系統服務,并且反過來作用于社會系統結構的塑造[4]。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城市化與全球化浪潮沖擊了傳統文化,優秀傳統文化中鄰里友愛、尊老愛幼、重義輕利的優良品質日漸淡化。大力發展鄉村文化,在文化建設中保留優良傳統思想,以鄉村社會價值認同構建和諧鄉風,是契合鄉村振興總要求,整合鄉村發展精神合力的必然。

文化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路徑之一。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

通過鄉村文化建設,在產業興旺與生活富裕方面,優秀傳統文化中所保留的傳統文化古跡、傳統手藝以及傳統美食等都可以作為鄉村區域旅游特色名片,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在生態宜居方面,我國自古以來具有生態保護文化,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與“道法自然”的辯證法則都將推動我國鄉村生態宜居目標的實現;在鄉風文明方面,文化建設融合了傳統文化中尊老愛幼、博愛友善等美好行為規范和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鄉風建設;在治理有效方面,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規范個人行為,培育道德標準的功能,具有穩定性??傊?,文化振興將為鄉村振興的各項事業提供動力,引導鄉村更好更快發展、村民實現共同富裕。

1.3 鄉村文化振興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黨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鄉村文化振興是提升人民生活質量,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以推進全面現代化的必然環節。

從中國式現代化五大基本特征視角出發分析。

在人口規模巨大方面,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鄉村人口占總人口數近40%。作為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的培育地,容納5 億多人的鄉村區域沒有實現文化繁榮,何談國家現代化,所以鄉村文化振興是邁向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在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5]。當前實現共同富裕的重點在鄉村。通過鄉村文化振興豐富農村精神生活,滿足農民生活新期待。在生產上,以先進文化知識提升農民素質,更新生產技術,激發其生產積極性,以此逐步解決物質富裕問題。

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方面,鄉村文化振興以文化帶動農民綜合素質提高,更新技術理念,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以提升物質文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樹立新時代鄉風以提升精神文明。

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方面,鄉村是我國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主要根據地,鄉村文化建設一方面可以更新農民生態理念,破除農民以環境換效益的錯誤思想,另一方面可以整合鄉村振興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內在統一性,以生態保護發展鄉村,以鄉村發展促進生態保護,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在和平發展方面,鄉村是我國文化的根源,自古以來中國傳統文化便包含著“和合文化”,既體現在個人處事上的“睦鄰”“以和為貴”,更體現于國家層面的“睦鄰友邦”的友好理念、“國雖大,好戰必亡”的理念以及“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鄉村文化振興不僅可以改善鄉村的精神風貌,更重要的是可以推廣“中國思想”走向世界。

2 鄉村文化建設中的實際問題

2.1 經濟水平限制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基本原理反映了鄉村文化建設的根本問題來源于經濟水平限制。一方面,當前我國通過各個層面大力推動鄉村振興,我國鄉村經濟水平快速提升,但是城鄉發展仍不平衡,城市在教育、醫療、住房方面占有多重優勢,導致農村人口流失現象嚴重,進而使鄉村文化建設成為“無米之炊”。另一方面,經濟落后導致思想封閉,致使鄉村不良文化、陳規陋習難以得到根本性的清除,在部分地區,封建殘余、偽科學、低俗文化等仍不同程度存在,阻礙了鄉村文化振興。

2.2 鄉村人員流失嚴重

農民是鄉村的主人,也是鄉村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承者,沒有誰比農民更了解鄉村、了解鄉村文化的變遷[6]。但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大量農民涌入城鎮,2021 年,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9 251 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7 172 萬人。一方面,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造成鄉村文化主體缺失,區域文化日益“空心化”,鄉村文化建設困難。另一方面,農村大學生與外出務工農民往返于城鎮與農村之間,受城市巨大吸引力與紛繁復雜的信息影響,其鄉土觀念逐漸淡薄,難以對鄉村文化樹立自信。

2.3 文化中心的城鎮遷移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現代化腳步逐漸加快,城市化加速推進。城市化進程不僅使大量農民涌入城鎮,并且使得文化發展重心向城市轉移。雖然我國經歷了從城鄉二元對立到城鄉融合發展的過程,城鄉一體化取得了顯著成果,但仍有“重工輕農,重城輕鄉”的現象。

同時,伴隨城市工業文化向鄉村文化的強勢輸出,基于“城市優越”文化邏輯,使得鄉村的風土人情、社會結構與價值觀念都受到影響,城市擠壓農村土地資源、吸收農村優秀人才的現象嚴重,鄉村文化日益成為城市附庸,逐漸“空心化”、邊緣化。

2.4 內容供給錯位

城市化遷移造成農村大量青壯年外出,鄉村留守主體為老人與青少年,年齡跨度大,價值觀念與文化需求差異較大。但是在實際生活中,部分鄉村文化公共服務供給較為單一,同質化嚴重,缺乏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模式,無法滿足多元的文化需求,文化建設效率較低。

3 鄉村文化振興的實踐路徑

3.1 經濟建設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中流砥柱

事實上,經濟上的弱勢往往會加速相應文化的滅失,使文化持有者喪失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7],因此應該優先發展經濟。

首先,依托本土資源優勢,結合當前人們對綠色、健康食品的生活新要求,推出綠色、健康農林產品+鄉村旅游的發展新路徑,實現產業與旅游的融合發展。其次,深挖當地特色文化,打造文化名片。例如貴州省丹寨縣擁有苗族蠟染、古法造紙、苗族賈里等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名副其實的非遺之鄉。將當地豐富的文化資源與旅游產業深度結合,形成游客消費、體驗、參與的多元業態,使得當地文化建設渠道更加廣泛,在樹立文化自信的同時也加速了產業興旺、生活富裕進程,為“人才回流”提供了優良條件。最后,識別篩選當地不良產業。在可持續發展策略下,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要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高耗能、高污染產業排除在外,優先選擇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與企業。

3.2 基層黨組織建設鄉村文化振興的組織保障

基層黨組織作為鄉村文化振興的核心領導,要在鄉村文化建設上發揮作用。

首先,基層黨組織應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鄉村文化樹立正確導向。在鄉村文化建設中,不僅要弘揚優良鄉風、傳統美德,深挖鄉村先進文化,更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將社會主義文化融入鄉村文化,給鄉村文化注入新的時代精神。其次,基層黨組織應厘清鄉村文化建設思路,做到計劃先行、事事落實。應明確鄉村文化建設規劃,整合利益,組織分工,落實文化發展,避免“無頭蒼蠅”式文化建設。隨著物質經濟的不斷發展,鄉村文化產業逐步擴大,應加快完善體制機制和配套設施,著力解決文化經營產權、市場規范等問題,為吸引外資文化產業投入打好基礎。最后,應加大宣傳力度。要熟悉村民文化,以提高宣傳工作的吸引力,貫徹群眾路線,使鄉村文化建設深入人心,也要提升群眾的文化建設參與度,著力破除“上熱下冷”“上動下靜”的現象,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的同時,調動群眾積極性,拒絕“等、要、靠”思想。

3.3 提升公共服務效能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必然路徑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要做好統籌公共服務布局。

要加強公共服務設施更新,拓展鄉村文化發展空間。農村公共空間的普遍弱化是文化建設中的問題之一,公共文化供給失衡、建設主體“空心化”、傳統價值認同危機都是其主要表現[8]。公共服務設施是文化建設的物質載體,對滿足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強文化自信起著重要作用,應提升現有鄉村書屋、文化廣場、地區文化展示館等利用率,為鄉村文化發展提供空間。另外,要保護當地豐富歷史資源,樹立村民文化自信。文化價值觀念常以碎片化形式融入文化實踐中,如傳統手工藝、古寺廟、宗族祠堂等,都是優良文化的物質載體。應當加大鄉村區域古代遺跡保護力度,保護好歷史文化名村、傳統鄉村,挖掘當地文化瑰寶,讓傳統文化有根可尋。還要通過資金扶持與系統培訓,加大當地傳統手工藝培育力度,使傳統手藝人、非遺傳承人擁有優良環境,更好地發揚當地文化,提升整體文化價值認同感[9]。

4 結束語

鄉村文化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要一環,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深層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決定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自信。鄉村文化振興發展不在于一時之功,長期以來,鄉村封建文化殘余與外部多種不良因素的干擾都決定了鄉村文化振興是一項需要長期經營的事業??傊?,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將傳統鄉村文化與現代文明有機結合,同時尊重文化發展規律,帶動實現鄉村振興。

猜你喜歡
建設文化
文化與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誰遠誰近?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努力建設統一戰線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