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史”教育融入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三維探析

2023-03-12 18:22□田
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四史思政課思政

□田 霞

(山西工程職業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9)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睔v史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根之所系、脈之所維,更是“最好的教科書”“最好的營養劑”“最好的清醒劑”。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以下簡稱“四史”)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不能忘卻、不容否定的壯麗篇章,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繼往開來、奮勇前進的現實基礎”[1]。2020年6月,習近平在給復旦大學青年師生黨員的回信中說到:“希望廣大黨員特別是青年黨員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努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盵2]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承載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肩負著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歷史使命,而“四史”中蘊含的豐富政治營養和智慧力量是一座啟迪未來、鑄魂育人的“富礦”。因此,探究“四史”教育與高職思政課的融入問題是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準確地理解這一問題,需要從融入價值、融入內容和融入路徑三個維度進行審視剖析。

1 價值之維:“四史”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的時代意蘊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鄙羁贪盐铡八氖贰苯逃谌敫呗毸颊n的價值意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前提和基礎。深入挖掘“四史”中的思想政治育人價值,能夠幫助青年大學生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勇擔使命之任。這是詮釋“四史”教育“為何需要融入”的價值向度。

1.1 學史明志:感悟理想信念力量,補足精神之鈣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青年大學生是同新時代共同前進的一代,必須堅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然而,近年來,“躺平”“佛系”在年輕人的社交網絡上成為熱詞,也成為部分青年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態度。他們在困難、挑戰與壓力面前,選擇“既來之,則安之”,不拼搏、不奮斗,甘愿過著與世無爭的“佛系”生活。從本質上來說,“躺平”“佛系”就是缺乏堅定理想信念的體現。

將“四史”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就是要學史明志,從熠熠生輝的百年黨史、光彩奪目的新中國史、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史、蕩氣回腸的社會主義發展史中感悟理想信念力量,補足精神之鈣,矢志拼搏奮斗。社會主義發展史和黨史記錄了從空想社會主義到科學社會主義的歷史實踐,記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展歷程,呈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在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指引下不斷踐行初心和使命,為實現理想信念而矢志奮斗的歷史場景。新中國史和改革開放史則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堅定理想信念,篳路藍縷、奮發圖強,使中國逐步實現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歷史進程。青年大學生要從“四史”中汲取精神滋養,增強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和情感認同,自覺將理想信念力量轉化為自我成長成才、國家繁榮發展和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勁動力。

1.2 知史明理:摒棄歷史虛無主義,把穩思想之舵

歷史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習近平指出:“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盵3]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任何人都不可能改變歷史和事實。然而在現實中,有人試圖用歷史虛無主義來爭奪歷史解釋權[4]:肆意抹黑英雄,詆毀革命領袖,企圖混淆視聽、擾亂人心……如果這種錯誤思潮大肆傳播,必然會模糊青年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基準,造成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破碎和斷裂,導致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邊緣化。

將“四史”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就是要知史明理,從“四史”中了解翔實的歷史史實,探究其背后蘊含的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領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歷史必然性、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引導青年大學生理清歷史脈絡,把握歷史規律,拓展歷史視野,堅持唯物史觀,樹立正確的黨史觀,這樣才能有助于青年大學生在“亂云飛渡”中把牢正確方向,以正確的黨史觀分析歷史事件,理解歷史邏輯,摒棄歷史虛無主義,增強明辨是非的洞察力和免疫力,筑牢高職院校主流意識形態安全防線,把穩思想之舵。

1.3 品史明責: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勇擔使命之任

愛國主義是一個民族最深層次的傳統稟賦和民族精神的核心,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習近平在同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指出:“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氣節也好,人格也好,愛國是第一位的?!盵5]一條大江的命脈,在源頭;一個國家的未來,在青年。在我們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今天,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面臨風險挑戰日益增多的當下,對于每個青年來說,要答好愛國的時代之問,必須厚植家國情懷,擔當歷史使命,將青春夢、個人夢融入中國夢之中,這是最樸素的愛國主義“打開方式”。

將“四史”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就是要品史明責,領悟“四史”是一部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救國、興國、富國并推進強國偉業的愛國奮斗史。中國人民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入朝參戰,無數戰士的尸骨埋于異國他鄉;錢學森、鄧稼先等一大批在海外的科學家為了報效祖國沖破重重阻撓毅然歸國;北師大畢業研究生黃文秀,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鄉,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這些就是刻進骨子里、流淌在血液里的愛國情懷,就是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使命擔當。青年大學生是“復興的一代”“強國的一代”,只有深刻感受到“四史”中無數愛國者對祖國血濃于水、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才能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才能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使命擔當誓言,才能自覺讓個人成功的果實結在愛國主義這棵常青樹上。

2 內容之維:“四史”教育是高職思政課以史鑄魂的重要支撐

“四史”教育不等同于“四史”課程,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各有側重點,有必要將它們作為一個整體去把握并呈現于高職思政課教學之中?!八氖贰苯逃谌敫呗毸颊n既是實現以史育人、以史鑄魂目標的關鍵所在,也是提升高職思政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深入分析“四史”教育的具體融入內容,能夠提升高職思政課教學高度、保持教學溫度和增強教學熱度。這是闡釋“四史”教育“應該融入什么”的內容向度。

2.1 融入歷史發展脈絡,提升思政課的教學高度

“四史”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要以歷史發展脈絡為切入點,著重融入“四史”中的歷史事件、歷史主線和歷史規律,提升思政課的教學高度。一是將重大歷史事件融入思政課。在思政課上要重點講授重大歷史事件的產生背景、發展過程、結果及本質等內容,讓青年大學生回顧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不懈奮斗的光輝歷程,了解新中國擺脫悲慘命運煥發生機活力的艱辛過程,體會實行改革開放和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曲折進程,感受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波瀾壯闊和跌宕起伏。二是將歷史發展主線融入思政課?!八氖贰钡闹骶€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思政課上既要引導青年大學生聽黨話、跟黨走,又要幫助青年大學生提煉出不同歷史階段的發展主線:黨史是中國共產黨在百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奮斗史”,新中國史是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復興史”,改革開放史是中國共產黨經過40多年艱辛探索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創新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是社會主義歷經500多年的發展所展現的人間正道“信念史”。三是將歷史發展規律融入思政課。要從500多年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講清楚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從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中講清楚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的規律,從70多年新中國史中講清楚共產黨執政的規律,從40多年改革開放史中講清楚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進而堅定青年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激勵引導他們與國家、民族共奮進。

2.2 融入歷史生動素材,保持思政課的教學溫度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鑄魂?!八氖贰敝刑N含著大量鮮活的鑄魂育人素材,思政課教師應積極引導并與青年大學生共同挖掘“四史”中的人物故事和精神力量,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和感染力,使其成為一門有溫度的課程。一是將人物故事融入思政課。在思政課上融入“四史”人物故事時,要注重與學生所學專業、生活地域相結合,這樣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達到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良好效果。例如:對外語專業的學生,可以講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真理的味道有點甜”的故事;對理學、工學的學生,可以講哈工大紫丁香學生微納衛星團隊“為夢前行自主創新”的故事;對來自大同、朔州等地的同學,可以講一代代右玉人迎難而上、艱苦奮斗,把“不毛之地”變成“塞上綠洲”的故事;對來自貧困地區的學生,可以講當地奮力實現“一個都不能少”的脫貧攻堅故事。二是將精神力量融入思政課。在思政課上要重點融入“四史”中蘊含的豐富精神力量,如紅船精神、抗美援朝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這一座座由各個歷史時期偉大實踐鑄就的精神豐碑,構成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是補足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精神之鈣”的營養劑,是激發他們愛黨愛國之志、奮進奮發之力的催化劑。

2.3 融入歷史思維能力,增強思政課的教學熱度

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將“四史”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不僅僅是為了回望過去,更重要的是為了對照現實、遠觀未來。因此,在思政課上融入“四史”教育要注重以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思維方式對青年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即培養歷史思維能力,增強其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一是將如何看待歷史融入思政課。在思政課上要主動引導青年大學生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看待歷史、發展地而不是靜止地看待歷史、具體地而不是抽象地看待歷史,提高他們運用歷史眼光認識發展規律和運用歷史思維看待歷史和歷史事件等能力。二是將如何評判歷史融入思政課。在思政課上還要幫助青年大學生學會準確把握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及其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全面客觀地科學評價歷史人物的功過得失,理性分析歷史發展的本質、必然和主流,堅持歷史認識的本質論與價值論的統一,增強青年大學生敏銳洞察和科學分析世界大勢、國家要事、社會熱點的能力,進而使他們掌握科學評價人、事、物的基本原則與具體方法,自覺將歷史發展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增強思政課的教學熱度。

3 實踐之維:“四史”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的實現路徑

“蒙以養正,圣功也?!鼻嗌倌陼r期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這一時期心智逐漸健全,思維進入最活躍狀態,需要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扣好人生“第一??圩印?。因此,在整體了解青少年群體的特點基礎上,如何有效地將“四史”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是實現以史育人、以史鑄魂目的的關鍵所在。這是把握“四史”教育“應該怎樣融入”的實踐向度。

3.1 優化“理論課堂”,充分發揮思政課教師主導作用

思政課教師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施者和“主力軍”,其主導作用能否有效發揮直接關乎課堂教學效果、教學質量和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當前高職院校的學生大部分是“00”后,他們思維活躍,獨立開放,接受碎片化信息較多,習慣使用網絡流行語,喜歡短小精悍的短句交流,缺乏深厚理論知識的積淀、全面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因此,“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職思政課要求思政課教師在把握當前高職院校學生特點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打好一套以“經典原理”說服人、以“啟發教學”引導人、以“巧妙話語”吸引人的“組合拳”,優化“理論課堂”。

首先,要以“經典原理”說服人。思政課教師要把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領悟馬克思主義原理當作一種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做到“知其言更知其義、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用經典涵養正氣、淬煉思想、升華境界,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用嚴謹的理論推理解答學生的思想疑惑,用批判性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明辨是非,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吸引學生自主學習。其次,要以“啟發教學”引導人。在理論教學中思政課教師要實現“灌輸式”教學向“啟發式”教學的轉變,即采用“A=A+B+C…-C-B=A”的方式。通過中小學的德育教育和網絡碎片化的歷史知識,“00”后高職院校學生對思政課要講授的“四史”內容已有所了解,思政課教師要利用學生看似“熟知”但并非“真知”的內容抓住他們學習的興趣點和興奮點,引導他們逐步分析探究、邏輯推演、對比歸納、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進而得出教材上呈現的歷史觀點和歷史結論,強化主流意識形態的說服力。最后,要以“巧妙話語”吸引人。思政課本身具有較強政治性、理論性、思想性,思政課教師只有善于巧妙地轉換話語風格,把嚴肅、抽象的教材語言變成學生熱衷的年輕態、時尚范、網絡化的語言形式,才能使“四史”教育的融入更具親和力和感染力。但是這樣的話語轉換仍然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一種“闡釋性轉換”,需要保證馬克思主義“不走樣”“不變質”“不打折扣”。

3.2 打造“紅色課堂”,積極探索思政實踐教學新模式

實踐教學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深化,是深化理論知識和促進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0”后高職院校大學生自主學習理論知識能力較弱但動手操作能力較強,語言表達欲望強烈但表達能力欠佳。因此,高職思政課要堅持課堂實踐教學和課外實踐教學相結合,著力打造“紅色課堂”,探索思政實踐教學新模式,推動“四史”教育入耳、入腦、入心。

首先,加強課堂實踐教學。在思政課上教師要根據“四史”教學內容的重難點,結合社會熱點問題、學生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以及他們在成長中遇到的困惑問題,精心設計教學專題和實踐環節,如以“百年追夢”“恢弘壯麗七十載”“改革開放四十年”等主題,開展“課堂辯論賽”的思辨式教學、“歷史情景劇”的沉浸式教學、“繪畫說成就”的參與式教學以及“傳唱紅色經典”的感悟式教學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澄清他們的思想誤區和困惑,鍛煉他們的表達能力和思辨能力,增強“四史”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其次,拓展課外實踐教學。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6],也是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主陣地。將“四史”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要圍繞課堂教學的歷史主題主線,精心設計實踐教學內容,拓展學習課堂上學不到的歷史知識,認真聆聽課堂上聽不到的歷史故事,親身感受課堂上體會不到的情感,融會貫通、前后呼應,使“四史”教育的融入更加立體化、真實化、生動化,使青年大學生從傾聽者成為講述者,從被動接受者成為主動學習者,從參與者成為傳播者,實現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3.3 打造“云端課堂”,著力實現網絡育人效能最大化

在互聯網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新媒體時代,移動終端在青年大學生中不斷普及,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受到廣泛青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隨之應運而生?!?0”后是在移動互聯網影響下成長起來的“指尖一代”,有“捧著手機的青年”“網絡原住民”之稱。因此,“四史”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必然要以網絡平臺為載體,加強學情分析,打造“云端課堂”,努力實現網絡育人效能最大化。

首先,把脈學生實際情況。思政課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和思想的需要。而新媒體的出現恰好為思政課把脈學生的價值訴求、興趣愛好和內心困惑等提供了方便,為“四史”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的教學設計、教學環節以及教學重難點提供了保證,為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獲得學生的課后反饋以及教學反思提供了支撐,使“四史”教育達到精準融入的良好效果。其次,開展網絡“云端課堂”教學。以互聯網為中介,“云端課堂”突破了“四史”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的時空限制,有助于實現“潤物細無聲”的育人目的。開設“四史”學習教育的網絡思政課堂,通過構建“四史”學習教育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在線課程,讓青年大學生在“指尖上”了解“四史”;搭建“四史”學習教育的自媒體平臺,通過把歷史知識、歷史故事及相關理論融入微信、微博、抖音等日常生活中使用率較高的社交媒體,讓青年大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走進“四史”;打造“四史”學習教育的在線互動交流平臺,通過在微信群、QQ群、職教云班級群等互動平臺上與學生進行頭腦風暴、熱點討論、疑難解答,讓青年大學生在思想碰撞中愛上“四史”。

猜你喜歡
四史思政課思政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中中國故事的創新表達
——評《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的打開方式》
淺議高校學生在思政課中的情感認同
小主播上微課 團隊員學四史
遇見“四史” 圖說“第一”
隊史連“四史”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思政課堂這樣“沸騰”——陜師大思政課從“有意思”到“有信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