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思政視域下高校鄉村振興社會實踐育人路徑研究
——以W省為例

2023-03-12 18:22□張皓,車
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活動

□張 皓,車 婧

(安徽省團校,安徽 合肥 230061)

實踐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十大工程之一。鄉村振興社會實踐教育引導學生扎根中國大地,將“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相結合[1],是新時代“大思政課”的重要內容。

1 高校開展鄉村振興社會實踐的重要意義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直觀地認識社會、改造社會,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路徑。一直以來,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各級黨政機關以及共青團、學生聯合會等群團組織大力倡導和支持的活動,是為黨育人的科學方法和重要特色,是政治引領和思想引領的重要載體。實踐育人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環節,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有機組成,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有效途徑[2]。

習近平多次強調高校要引導青年學生知行合一,把人生抱負落實到腳踏實地的實際行動中來,把學習奮斗的具體目標同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結合起來,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他強調,在黨和人民的偉大實踐中關注時代、關注社會,汲取養分、豐富思想。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3]。鄉村振興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戰略工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任務,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轉化提供了基本場域和實踐場景,為“大思政課”提供生動的教科書。同時,鄉村振興為高校畢業生提供了廣闊舞臺和多樣選擇,促進就業與發展。在“大思政”格局下開展鄉村振興社會實踐,讓大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深入農村,用所學知識服務于鄉村振興事業,引導青少年深入了解國情社情民情,有助于青年形成正確、穩定的價值觀念和思想認識,幫助青年學生在鄉村這個大舞臺上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增強他們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志氣、骨氣、底氣,自覺把個人發展與國家發展緊密結合,胸懷“國之大者”,擔當時代使命。

鄉村振興戰略對高校工作有明確要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提出,高等學校要為鄉村振興培養專業化人才,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4]。教育部《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提出,全面提升高校鄉村振興領域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能力,為我國鄉村振興提供戰略支撐[5]。這些政策對高等學校培養更多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型人才,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出了新要求。高等學校結合學校特色,以鄉村振興為主題,組織大學生深入鄉村基層一線,開展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持、科技指導、教育培訓、文化建設和公共衛生服務等,這些都是高校積極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行動,也是強化社會實踐育人的時代要求。對地方而言,借助高校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契機,利用高??蒲?、技術、人才優勢,能夠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綜上,在新時代,社會實踐與鄉村振興形成了內在耦合協同、互融互促的良性互動,是行走的思政課,為高校實踐育人提供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因此,了解高校鄉村振興社會實踐開展情況、存在問題和困難,梳理工作優秀經驗和對策建議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2 高校開展鄉村振興社會實踐的突出問題

本研究訪談對象是W省部分普通高等院校和高等職業院校的團委工作人員和部分地方團委工作人員,圍繞其開展的鄉村振興社會實踐情況,按照篩選典型和滾雪球的方式,進行半結構化質性訪談研究。通過面對面、電話語音、視頻和網絡文字訪談等多種形式獲取訪談資料,按照院校區域分布數量進行抽樣,各區域均有覆蓋、涉農及綜合院校均有涉及,共計調研了高校11所,與高校合作的地方團委3個。

調研的11所高校中,3所設立了鄉村振興研究院或新農村發展研究院,2所加入了全國鄉村建設高校聯盟,6所與地方簽訂了校地合作協議。截至成文前,調研的所有高校均開展了不同形式的鄉村振興社會實踐項目。主要的活動載體有“兩助兩幫”“我為群眾辦實事”、紅色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社區青春行動、社區報到、暑期“三下鄉”、返家鄉、研究生支教團等,服務類型涉及支教活動、支醫活動、科技助農、政務實習、紅色宣講、法制宣傳、建筑設計、農技推廣(涉農學?;驅I)、直播帶貨、文明創建、志愿服務等。在鄉村振興社會實踐方面均已取得一定成績,不少學校還形成了自己的品牌項目和特色活動,探索出一些寶貴的經驗和做法,如強化思想引領、創新載體,突出學校特色、打造品牌,傳承優秀文化、提升內涵,激發內生動力、表彰激勵,加大宣傳推介、營造氛圍等。但也存在一些客觀困難和問題,具體如下。

2.1 常態機制不健全

調研發現,高校開展社會實踐系統性不強,尚未形成穩定長效機制。部分學校與地方政府合作不夠緊密、社會實踐活動助力鄉村振興程度不深、合作內容較單一,不系統。有的停留在簽協議、建基地、掛牌子層面,缺乏機制性保障措施。有的活動浮于表面或臨時組團、簡單計劃、準備不足,僅限于拉橫幅、拍照片、發新聞,給當地群眾留下不良印象。有的社會實踐活動職責不明確、崗位摸底不精準、機制不健全。另外組織保障活動的多為高校輔導員或團干部,他們流動性較大,導致鄉村振興社會實踐工作出現階段性、短期化傾向,亟待制度化保障其常態化開展。

2.2 溝通渠道不暢通

高校開展鄉村振興社會實踐需要與地方保持暢通的聯系。而調研發現,不少學校與地方的聯系僅限于單位選派駐村干部所服務的鄉村,中間的溝通和協調多靠駐村干部協助完成,力量有限。部分學校與鄉村聯系溝通不暢,有的不了解地方特色,活動開展多為學校自主自發設計,不能滿足地方發展需要。地方很少主動對接高校,缺乏與高校的良性互動和溝通交流。學校層面迫切希望當地團組織或者相關部門加入,有效對接校地需求,精準開展服務。

2.3 支持保障不到位

高校組織開展鄉村振興社會實踐基本依靠高校自身力量推進,缺乏統一的標準和指導,導致幫扶成效不達預期、發展不均衡。鄉村振興是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僅以學校為主體的對接往往難以整體推進鄉村建設和發展,需要更多的頂層設計和政策保障支持。大部分高校的社會實踐調動社會資源有限、社會支持力度不夠,缺少管理服務和協調指導。地方相關單位往往被動接受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即使主動支持也多是通過文件形式予以推進。部分村民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不了解、不支持、不配合,導致一些活動和項目難以推進。學校和地方層面大多明確表示,希望地方政府給予支持協調、安全保障等幫助。

2.4 缺乏專業培訓指導

部分高校反饋:開展社會實踐助力鄉村振興活動時,師資保障不足,缺少對學生的專業培訓和指導。對于本校教師,由于缺乏將社會實踐納入教師業績評價、職務晉升、職稱評聘政策保障或落實不到位,教師指導社會實踐活動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對于外聘教師,校方缺乏專業師資選聘的渠道和平臺。專業教師的缺位,導致社會實踐質量不高,實踐內容與專業結合度不夠,參與學生獲得感不強。

夜雨觀瀾:歐元區11月制造業P MI表明,歐洲制造業擴張速度放緩,歐洲經濟整體增速已經過了繁榮頂點而有所下行。主要原因或因為原材料的上漲導致制造業成本上升。且美國對歐盟加征關稅的負面影響已開始顯現。目前,整體歐元區景氣度下行。預計未來推出的購債計劃對經濟的刺激作用整體有限,歐元指數面臨下行壓力。美國I S M制造業指數大幅高于預期,顯示美國經濟活動持續擴張。預計2019年美國加息至多3次,美國經濟2019年上半年仍能保持較好的增長勢頭。

2.5 青年學生參與受限

調研發現,部分高校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尤其是品牌項目,設有嚴格的篩選要求和流程,在保證活動效果和質量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青年學生參與的廣泛性,活動陷入精英化模式,僅有部分優秀學生有資格參與活動。部分高校缺乏鄉村振興社會實踐相關的考評激勵機制,沒能有效調動師生參與積極性。部分高校對鄉村振興社會實踐的宣傳推介不夠,有的青年學生仍停留在對農村就業的偏見和歧視中,活動知曉度和參與積極性不高。

以上問題亟待通過建立合作共建平臺、信息溝通渠道、長效合作保障機制等措施,推動、引導、規范高校鄉村振興社會實踐。

3 高校開展鄉村振興社會實踐的提升路徑

為解決上述問題,更好發揮高校社會實踐育人作用和助力鄉村振興的效果,結合調研中獲取的相關優秀經驗和先進做法,現總結對策建議如下。

3.1 強化頂層設計

鄉村振興是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匯集多學科多領域人才,打出一套組合拳。建議省級層面高位推動、統籌協調,著力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人才服務體系。建立工作臺賬,整合多方資源,強化部門聯動,搭建跨學科、跨學院、跨行業、跨區域社會實踐平臺,將相關工作納入青年工作聯席會議,聯動多部門提供長效服務保障機制。必要時可出臺相關指導性文件和工作指引,發揮組織化優勢和社會化特色,盤活多方面資源,鼓勵全面建立高校與地方(縣、鄉鎮、村)合作關系,明確協調機構和運行機制,統籌規劃和有序推進校地協同創建實踐育人共同體,實現高校和地方的雙向受益、聯動共贏。

3.2 暢通對接渠道

省、市級層面牽線涉農青年創業企業與高校簽訂產學研戰略協議,密切校地聯系。鼓勵高校緊密結合地方實際和農民需求,共同開發實踐課程、服務內容、相關崗位,探索社會實踐特色做法,助力鄉村振興。鼓勵縣、鄉鎮、村團組織結合當地實際統籌創業就業項目、實習實踐崗位。地方要積極協調公立學校、轄區村(社區)公共用房等,提供食宿交通生活保障和活動場地配備。

暢通校地對接和信息溝通渠道。地方全面摸底登記,與高校信息共享,在青年之家云平臺、微信平臺、第二課堂成績單平臺等廣泛發布招募信息,明確崗位需求、人員條件、服務內容和時長等,實時更新報名情況,線上線下廣泛發布活動信息,校地雙方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地方加大鄉鎮(村)團組織覆蓋面,加強青年之家建設,有序引導在校大學生中的優秀黨團干部充實鄉鎮(村)團組織工作力量。推廣返鄉大學生到居住地所在鄉鎮(村)團組織報到工作制度。

推動學校與地方精準對接、重點匹配。學校以院系團委、年級團總支或班級團支部為基本單位,采取一對一、一對多或多對一等形式,確定共建項目,常態化借助志愿服務、“三下鄉”、返家鄉、創新創業比賽、社區青春行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等活動,尋找與鄉村振興契合點,精細化設計活動和項目,籌劃部署運作方案和環節,組織青年學生參與到鄉村振興的社會實踐中。相關單位通過專項座談會、項目對接會、調查研究等形式定期交流,優化設計、理順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協同推進社會實踐項目開展。

3.3 整合相關資源

打造由專家學者、技術能手、知名企業家、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新農人和農創客,以及社會骨干力量等組成的鄉村振興師資庫,為高校社會實踐中技術攻關、產業發展、鄉村治理、生態保護、項目運營、創新比賽等提供智力支持,承擔項目指導、顧問咨詢、賽事輔導任務,保障青年學生學有所用、學有所成。

將校地共同開發的優秀實踐課程納入課程庫管理,對重要緊缺課程實施課程招標管理,形成豐富完整的課程體系。聚焦立德樹人,融入思想政治引領和職業生涯規劃內容,將青年學生服務鄉村振興生動案例嵌入團課教學和主題團日活動中,培育青年家國情懷,堅定責任擔當,引導更多有志青年在廣大農村沃土建功立業。加強安全教育管理,開設相關課程,做好安全應急預案。結合項目活動要求,提前組織開展安全教育、醫療急救、組織實施等系列講座培訓,增強師生安全意識,確?;顒影踩行?。派出和接收單位要為師生購買意外保險。學校及時記載師生參與活動情況,納入第二課堂成績單、社會實踐學分和團課課時等管理體系。探索教師指導鄉村振興社會實踐折合教學工作量及評先評優評職稱的加分條件,完善考評激勵機制。

立足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維度,打造鏈條化、梯隊式人才培養鏈條。為青年學生配備專業的實踐導師和生活老師,實現鄉村振興社會實踐與多類別創新創業比賽有效銜接,通過系統化實習實踐、創新創業,吸引青年學生留在農村,激發鄉村人才振興新動力。

3.4 合理有序推進

發揮優勢,打造培訓品牌,建立穩固的鄉村振興社會實踐基地,支持高校師生團隊長期駐地式、陪伴式、浸入式服務。建立、命名、掛牌一批創客空間、項目孵化基地、大學生農業創新創業園區、實習見習、社會實踐等示范基地,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振興專題實踐教學基地,發揮以點帶面效應,構建高水平、接地氣的鄉村振興人才培訓體系,開展好實習見習、創業實訓或孵化等服務。

分層分類,提升服務質效。突出學校特色、打造品牌。對于師范類、涉農類、建筑類、藝術類等不同院校及專業,結合各自辦學情況和特色,就近開展社會實踐助力鄉村振興。加速優秀社會實踐及品牌項目成果轉化,探索社會化服務、市場化經營,為社會實踐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形成良性循環。對于社會實踐活動起步較晚、基礎薄弱的學校及地方,科學統籌調配,做好服務保障、補足其短板,形成以先進帶后進、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

3.5 強化考評激勵

深入挖掘、主動發現涉農社會實踐、實習見習、創新創業中涌現的先進青年典型、優秀項目服務團隊,組織開展鄉村振興青年先鋒、青年五四獎章、兩紅兩優、村村都有好青年、青年創業獎等選樹工作。開展先進典型校園巡回主題宣講活動和先進事跡報告會,講好實踐故事,切實發揮榜樣引領帶動作用,引領更多有志青年建功鄉村振興。

建立社會實踐共建項目雙向評價機制,將支持、服務高校涉農實踐、創業工作情況納入團系統績效考核指標,定期開展社會實踐項目建設考核督導工作。根據項目實施情況和效果,對優秀項目活動表彰獎勵,以組織優勢服務高校實踐育人。

3.6 加強宣傳推廣

主動宣傳造勢,創新載體,線上線下共同助力。鼓勵學校、鄉村宣傳櫥窗專題展示項目活動。結合重要時間節點,開展大型線上項目展示、活動聯誼、故事分享會或直播活動。提煉工作重點和特色亮點,推送專題欄目,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展現實踐師生的青春風貌和精彩成果,與廣大青年學生積極互動,培養激發鄉村就業創業的職業認同和社會責任感,吸引更多青年學生投身鄉村振興。將線下積極開展與線上加強傳播相結合,借助團屬媒體矩陣廣泛傳播,開展“我和我的家鄉”“直播看家鄉”等青年網絡活動,設計制作鄉村振興青春建功行動、鄉村振興青年先鋒等一批鄉村振興主題歌曲、動漫、微電影等文化產品。

因地制宜采取“云組隊”“云調研”“云訪談”“云直播”等方式開展“云實踐”,利用新媒體平臺創新推出鄉村振興“云課堂”“云展廳”“云展覽”,提升鄉村振興社會實踐項目品牌影響力。

猜你喜歡
活動
大型活動
“六小”活動
“活動隨手拍”
演出活動
行動不便者,也要多活動
少先隊活動(2021年1期)2021-03-29
“拍手歌”活動
三八節,省婦聯推出十大系列活動
活動掠影
活動掠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