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根源文化

2023-03-13 08:21
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中華文明天地黃河

韓 乾

中共青海省委黨校,青海 西寧 810001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本根文化,是中華文明形成的重要源頭,凝聚著中華民族在歷史進程中認識世界、感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獨特方式;包含著中華民族在歷史實踐中建構家國、穩定社會與和合世界的中華智慧;孕育著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始終傳承和發展的精神追求、精神基因和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歷經千年跌宕起伏而又歷久彌新的生生之本和精神之源。河湟文化是青海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形態,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具有普遍的中華文明特色,又具有鮮明的青海地域特征。

一、黃河文化孕育了中華民族溝通世界的獨特方式

正確認識和處理天地與人類之間的關系,是中華文明的本質特征,也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命題。從中華文明起源的視角來看,中華民族與天地之間的相互關系始終是中華文明的根本起點和精神元點,“天”“地”是中華文明的核心依歸,對“天”“地”的敬畏和信仰是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旨歸。以此為基準,形成了以《易經》為總源頭的一系列具有中華民族精神標識和內在文化基因的經典著作?!吨芤住は缔o》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盵1]從伏羲氏以天地萬物為觀察和體悟對象,經由對萬事萬物表面現象的精妙研究,抽離其背后之物理,從而明體以達用,明道以開新,奠定了中華民族對宇宙自然認知的本根論基礎,開啟了中華民族的哲學起點,搭建起了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基本架構。

黃河文化是具有鮮明特色的“水”文化,既具有自強不息的剛性內涵,又富有厚德載物的柔性力量,是《易經》文化精髓傳承中的新型文化形態?!豆茏印分姓劦馈暗亍焙汀八奔捌湎嗷リP系:“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也,美惡、賢不官、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盵2]管子認為水是大地的氣血脈絡,是一切生命的根本來源,起著為大地輸送營養和開竅通絡的作用,承載著“道”普遍成就他人與他物的道德品性,即生育萬物而不限制萬物、成就萬物而不主宰萬物的本質特征。無論大地上萬事萬物是何種形態,水都無一例外、無有偏私地將其滋養孕育,由此衍生出寬廣包容的黃河文化?!兜赖陆洝分v:“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崩献訉ⅰ八弊鳛橹腔鄣南笳?,提出“水利萬物而不爭”的“水之道”和其貫通根本的“道”普遍成就他人與他物的根本品質,從自然現象中升華出有利于人類社會前進發展的智慧內涵,在人生修養、社會和諧、家國建構中具有指導意義?!豆茏印分兄v:“圣人之治于世,不人告也,不戶說也,其樞在于水?!盵3]同樣強調水的重要性,一方面強調治理水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性,側重于防范水災隱患;一方面側重于從水的自然現象中總結客觀規律,尋求治國理政的管理智慧;同時,還側重于為政者從水的品質中提煉修養智慧和為政品德。中華民族先民在黃河的養育中生生不息,同時也伴隨著不斷應對黃河泛濫造成的各類災害。正是在黃河養育了沿河繁衍生息的人群和沿河人群不斷治理黃河災害構成的雙重互動關系下,不斷摸索和總結黃河的水文特征以及人們同黃河的相處之道,逐步探索出黃河在歲月輪轉和四時更替中的基本規律,由此進一步擴展到探求人類同天地萬物和宇宙世界的本質規律和相處之道。

如上所述,黃河文化衍生于中華文明獨特的天地關照。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支流文化,同中華文明根源之一的《易經》一脈相承。從對黃河本身出發,人們將體察和認知范圍不斷擴展至天地萬物,通過對天地萬物的觀察和體認,經由對實踐經驗不斷總結,以及在社會生活中充分實踐、反復驗證,形成了不同流域各具特色的本土文化體系: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等。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來源于實踐和對宇宙生命現象精微觀察和體認的綜合性文明產物,具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鮮明特性,具有中華民族特有文化的生命特性。其內容包含抽象和具象多層面的哲學、天文、地理、人文、數理等,是在生活中對宇宙萬物、天地自然的規律得到較為深刻全面的把握,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囊括宇宙天地運行、為政治國理政、個體人生修養等諸多方面內容,廣大精微,無所不包。其背后所蘊含的是最深刻的“水”文化生命哲學內涵,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基于對“水”自身運動規律的探索,對天地生成運化規則與人體生命運轉規律的進一步探求和認知,是黃河文化同《周易》一脈相承的核心命題和主體思想。河洛文化當中的河圖、洛書是《易經》文化的起始和源頭,是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真正原點。以河圖和洛書為原本推演出的無極、太極、兩儀、四象、八卦乃至三百八十四爻,是涵蓋“天”“地”“人”三才之道即囊括宇宙、世界和人類社會三個生命運行系統的根本哲學,以此為基本構架形成的《易經》文化體系,龐大繁雜,涵蓋廣闊,從“道”的形而上的層面來講統攝三才之道,從“術”的形而下的層面來講融貫三教九流,從整體宇宙生命觀的視角來看包羅數理萬象,含納宇宙萬有,正如《日講易經解義》所言,“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4],“《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5]。黃河文化同河洛文化都是易經文化一脈相承的不同形態,能夠立足中華大地和黃河流域去探討宇宙、世界和人類社會運動發展的根本規律,就在于其不斷闡釋宇宙生命規律和闡明天地萬物運行之道的根本特性,就在于中華文明獨特的天地關照。黃河文化以“水”之“道”為原點進而擴展至“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哲學觀,對“水”以及其他宇宙萬物本質運動規律的把握達到了非常精妙的程度,在社會實踐中的大用在于效“天道”以行“人事”,治用在于為社會發展和人類和諧生存提供根本哲學指導。具體而言,要將黃河文化所提煉出的形而上者運用和貫通至人類社會進步發展,就需要從對宇宙本體論探索的天道“生生”投射到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探索的人道“生生”,將“形而上者”結合時代特征和地域特色落實至“形而下者”的人類社會具體生產生活中,這是黃河文化以人為中心的核心人文理念和人文關照。一切對“形而上者”的探索和認知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對“形而下者”形成精準哲學指導,目的是促進人類群體和人類社會和諧向好發展,這種人文理念和人文關照同“尊天道以應人事”的傳統哲學理念一以貫之。從黃河文化的形成理路中,我們能夠深刻體會到一種對生命本身以及生命運動規律、萬象世界以及萬象世界運行規律的深度體悟和高度關照。從“形而下者”的層面來講,人們基于“形而上者”對自然規律的把握就體現在“形而下者”對自然規律的運用上,具體體現為對自然之物的改造和規范中。黃河流域農作物的改良和種植是中華文明生成的重要轉折點,粟作農業在萬年以前從黃河流域發祥,滋養了一方人,為社會穩定發展和人民安居樂業提供了基本保障,為延續中華民族發展命脈提供了物質支撐,為文明進步發展和穩定傳承奠定了物質基礎,在中華民族發展史和中華文明演化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從物質保障到精神升華,是中華民族在實踐中不斷提煉和躍升的哲學實踐,是對黃河文化背后根本“物理”的探求和體悟,體現出中華民族極具抽象性的民族品格。

二、黃河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家國建構的文明智慧

中華民族在家國建構、社會穩定和世界和合方面的求索,貫通著中華民族特殊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和完善著中華民族歷經千年而不斷傳承的社會結構和人文體系。黃河流域的先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了以家庭為基本單元的氏族生活方式和基本社會結構,奠定了中華民族家國同體的深厚情懷,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廣泛天下觀,形成了“天下大同”“協和萬邦”“親仁善鄰”“四海一家”的獨具中國特色的核心價值理念。

探尋獨具中國特色的價值理念和文明智慧是如何形成的,需要從中華民族的整體世界觀和認識論上進一步論證。伏羲氏“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的認識論決定了中華民族追求天地融通、天人合一的價值追求,決定了中華民族以萬物統一和諧為追求形成的重視世界和合、社會穩定和家國建構的民族特性,有著深刻的哲學內涵?!妒酚洝酚性疲骸胺蜿庩査臅r、八位、十二度、四十二節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盵6]從哲學視域來看,人與萬事萬物的一切生命運動和實踐活動,都是在深刻認知客觀規律的前提下方可順利進行的。萬事萬物生長生發是天地之自然,生命誕生和延續的過程充分體現了天地生化的“生生”意象。順道方可成事的根本在于保障了事物同天地之道貫通無遺的宇宙生命大系統,是物與道的根本規律步調一致,并且將道之本體在物之運用層面全面展開和無限貫徹。進而,從天地之道中體得順從和適應萬事萬物的本質規律方可生生不息,反之則是違背客觀規律,不僅不會形成新的事物,反而會促使事物走向滅亡。由此,從“天道”之自然客觀規律向人道“生生”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貫徹,既宏闊寬大,又細密精微,體現出將宇宙天地運行之道貫徹落實到人類社會合理秩序和個體生命本真價值當中的仁和之正與中和之道。在從天道向人道的貫徹落實中,于人自身而言就是以“天心”發覺“人心”,中正仁和,不偏不倚。從工夫論的角度來講,體現出的生命特性本質,即是由“天心”的道法自然到人的發明本心,實現了天道向人道貫徹的具體功夫落實,進而展開了中國文人自古以來修己安人的人文精神,以及修養工夫的基本線條: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哲學活動的最終目的是成其教化、塑造人格,使人的精神生命在縱向維度得以不斷提升。哲學之所以成為時代精神的精華,就在于其不光夸夸其談,不在于概念世界的冥思多辯,而在于以道觀之、以道貫之,最根本的是以哲學的本體智慧之光,關照人類社會的現實世界,是哲學在現實社會中的落實和實踐,哲學智慧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方可顯示其價值和意義。黃河文化的形成是天人之道徹底貫通的鮮明體現,符合中華民族世界觀和認識論的基本原則。黃河文化的形成經過了由“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的反復提升和不斷凝練,形成了內涵豐富、具有強大精神力量的黃河文化。立足于地域特征和黃河的特性,當地人們既吮吸著黃河母親的甘甜乳汁,也防范著狂野的黃河帶來的一系列災害。在同自然災害作斗爭的過程中,個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家庭和氏族的聯合與團結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和共同力量?!疤熘?,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天下觀,這樣的天下觀就來自于對天地自然的體認和觀照,以此為基準形成了中華民族在諸多方面多元一體的根本特性。

三、黃河文化承載了中華民族極具特色的精神本質

中華民族自古崇尚天人關系的和諧統一。在波瀾壯闊的歷史浪潮中,黃河文化承載了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最獨特的精神標識,成為中華民族雖歷經磨難卻始終歷久彌新的內在文化基因。天人合一與天下大同是中華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是中華民族最具特色的精神基因,傳承發展五千年的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極具中華民族特色的精神追求、精神基因和精神標識塑造了極具時代特征的團結、務實、開拓、拼搏、奉獻的黃河文化精神。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生命繁衍的興盛之地,水草豐沛,植被豐富,動物種類繁多,為人類生存提供了非常優渥的先天條件。優渥的自然環境和生存條件,為催生和形成黃河文化提供了根本物質條件,吸引著中華民族先民聚居繁衍、生生不息,形成了黃河流域人們處理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基本條件。在以天道為基本準則的哲學思維指導下,中華民族先民從對天地之仰觀俯察下,歸結出人同天地同步運轉的自然現象,總結出日月星辰運轉中自然界的變化規律。以黃河在四季的不同變化來總結黃河和天地規律之間的關系,形成了人們對黃河在天地規律下的深刻認知。人們認知到天、地、人與萬事萬物共同作用,人在其中的存在意義就在于同天地規律合道合德,積極參與天地創生萬物的大生命運化系統。天地因其無私,自我運轉永不停息,形成了天地成其萬有的性質特征,形成了以日月為運轉核心的宇宙天體生命系統,形成了天地間萬事萬物的和諧景象。在這個大背景下,形成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與協和萬邦的深沉精神追求。其中繼承了《易經》的基本精神,“天以生物為心,而元則為生生之本”[7]?!吧笔翘斓氐母?,也是《易經》精神和中華民族精神的根本,在這個根本之上形成了“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厚德載物”的德性精神?!白詮姴幌ⅰ笔侵腥A民族向上奮斗的剛勇之氣,“厚德載物”是中華民族敦厚仁性向善涵養的溫和之氣,二氣合一乃天之正道,即“允執厥中”“不偏不倚”“中正和平”。由天“自強不息”的品性和地“厚德載物”的品性而生成的二者,陰陽和合、剛柔相濟的處世之道是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度罩v易經解義》有云:“圣人既法天之元亨以生物,即法天之利貞以成物,凡教養生殺之事,已盡行于乘龍出治之時,至此則恭已穆清,首出于臣民之上,而深仁厚澤,淪洽于人心,風動化行,感孚于中外,萬國之咸寧與萬物之各正保合,俱同鼓舞于太和元氣之中,是圣人之利貞一天道也?!盵8]從中華民族的整體世界觀將人放在天地自然中,成為天地自然的普通一員,經由天地生成之道的一氣流行,形成人道繁衍的生存秩序,進而制定和完善人類社會的基本制度和行為規范。這是中華民族在同天地自然互動的歷史進程中凝聚和提煉出的智慧精華,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品質和民族品格,以此為基礎構筑起了中華民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本模式,形成了中華民族幾千年傳承發展的傳統社會秩序和基本社會結構。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中華民族繼承和發展了歷史上的精神特質,守正創新,推陳出新,形成了極具時代特征的黃河文化精神:團結、務實、開拓、拼搏、奉獻。黃河文化精神是歷史悠久的黃河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文化精神,是中華民族當代精神信仰的重要內容。

四、河湟文化是青藏高原上極具代表性的黃河文化

河湟文化是黃河文化在青藏高原形成的具有青海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是青海各民族人民共同創造的特色文化?!昂愉摇背踺d于《后漢書·西羌傳》:“及武帝征伐四夷,開地廣境,北卻匈奴,西逐諸羌,乃度河、湟,筑令居塞、初開河西,列置四郡,通道玉門,隔絕羌胡,使南北不得交關?!盵9]河湟是指在今青海和甘肅交壤地帶的黃河及其支流湟水,后引申為河湟及其周邊地區。河湟地區既是中原地區與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的過渡帶,又是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接壤帶,還是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的結合帶。

河湟谷地物產豐富,氣候適宜,滋養了青海漢、藏、回、土、撒拉等多民族的生活生產,在多民族共生共融共同發展的歷史進程中,逐步形成了融合多民族信仰和文化的特色民族文化。有史以來,青海就是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的圣地,在多民族共生、多地貌共存、多文化共融的環境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河湟文化。河湟文化繼承了中華文明基本原點《易經》的基本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在古羌戎文化的歷史演進中,以中原文明為主干,不斷吸收融合周邊游牧文明、西域特色文明形成的包容并舉、多元一體的文化形態,是青海民族文化的標志性代表。河湟文化同河洛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一起,構成黃河文明的重要分支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昆侖文化為代表的“山”文化自強不息、剛毅堅卓的陽剛之力和強悍品格相呼應,以河湟文化為代表的“水”文化滋養了青海各民族厚德載物、文明素雅的陰柔之美和敦厚品性。

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源地,既以優美的自然環境滋養了中華民族的物質生產,也以廣闊的人文精神孕育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是中華民族先民在實踐探索中的智慧精華,既具有中華文明的普遍特征,又具有黃河文化的自身特色,是中華民族先民探求生存之道中形成的精神文明智慧結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賡續中華民族文化血脈,是在國家戰略層面將五千年文明傳承接續發展、守正創新的整體性文化戰略。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盵10]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根源文化,梳理和探明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需要充分發掘黃河文化的傳承源流和智慧精華,為傳承中華文明、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歷史智慧和時代指南。

猜你喜歡
中華文明天地黃河
4000年前的中華文明什么樣兒?
多彩黃河
黃河寧,天下平
追尋“華胥氏”——中華文明的早期開墾者
『黃河』
A Magic Train Trip
A Talking Pug
把中華文明的底色鋪陳好
拾天地之荒
中華文明何以延續至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