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文化名城長沙“名”在哪里

2023-03-13 17:28陳先樞
創意中國 2023年4期
關鍵詞:湖湘長沙

陳先樞

長沙是1982年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據考證,長沙建城約在公元前800年左右。當時楚國勢力范圍已達湖南。公元前690年,楚武王滅羅國,遷羅國遺民由宜城至丹陽。楚文王時又將羅國遺民由丹陽遷到長沙北面75公里之處。20世紀80年代,考古發掘在此處發現羅子國城基遺址。這說明在羅國遺民遷徙之前,長沙已有堅固的城池,才迫使素有勾結南蠻造反先例的羅人就范。在戰國時期長達100多年的楚越對峙中,長沙是楚國南界對越最主要的軍事防御基地,從長沙春秋戰國楚墓中出土的大量兵器可得到印證。早期長沙城出于軍事目的而建是顯而易見的??梢?,早期長沙和中國其他早期城市一樣,是政治領域中的工具,是統治者用以獲取和鞏固政治權力的堡壘。

古代長沙城除具有中國城市的共性外,還有如下特點,這是長沙之所以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原因所在。

一、優越的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使長沙成為世界上城名和城址歷數千年而不變的少數城市之一

“長沙”之名早于長沙的建城時間,大約已有3200年的歷史,《逸周書》中所載“長沙鱉”乃是其時上獻周王的貢品。說明長沙之地先有居民的聚落,然后才在聚落群基礎上慢慢形成城、筑成堡。楚人“立國不居中”,建城充分考慮到城的實際效用,往往建在大山之下,廣川之濱,易于解決水源問題。

長沙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史載各異。其中最流行的是星象說,古星象28宿中軫宿有一個附星名“長沙”,古人按星象分野的理論,認為長沙地名源于星名,故長沙又有“星沙”之稱。其實應該是先有長沙的地名,后有長沙的星名。長沙的真正含義是“長”與“沙”這兩種地理特征。

長沙位居湘江與瀏陽河交匯處的長瀏盆地,南挽衡岳,北接洞庭,西屏麓山、溈山,東展瀏陽秀色,湘水穿城北去,自然環境天造地化。城東15公里的瀏陽永安曾發現距今20萬年的舊石器,是長沙最早人類活動的證明;城南20公里的南圫大塘文化遺址發掘出土距今7千多年的彩繪鳳鳥和刻劃太陽紋陶器,反映了當時已有相當發達的原始文化。

近半個世紀以來,精美的商周青銅器在長沙寧鄉頻頻出土,其中四羊方尊、人面紋鼎、青銅大鐃等都被定為國寶,這些青銅器的來源至今還是我國古文化中的未解之謎。

長沙古城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從春秋晚期開始,長沙逐漸成為楚國南方的重鎮。以今五一廣場為中心的長沙古城周圍曾經發掘楚墓4000多座,出土帛書、帛畫、毛筆、銅鏡、兵器、漆器等大批精美文物,高度發達的楚文化是古代中華民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考證,戰國時長沙城范圍東西長700余米,南北寬約600米,東起黃興路和蔡鍔路(今名,下同)之間,南到坡子街一帶,西臨下河街,北抵五一路與中山路之間。西漢開國,長沙王吳芮在楚城的基礎上筑臨湘故城。臨湘故城的具體位置,東起東牌樓、南陽街,西臨太平街、西長街,南達解放西路,北止中山西路、又一村一帶,也就是今五一廣場及周圍地區。

西漢時期,長沙成為諸侯王國長沙國的都城,馬王堆墓和河西王室墓的發掘,發現了“黃腸題湊”的皇族葬制和大批簡帛文獻,證明了這一時期長沙城地位已有了質的提升。漢末三國鼎立,長沙為吳蜀爭奪之地,走馬樓出土的三國孫吳簡牘就是吳國曾經治理長沙的物證。

長沙楚城,亦即漢初長沙王吳芮所筑“臨湘故城”,雖“彈丸之地”,但地理位置獨特,緊靠湘江,西臨岳麓,東有平谷,水系發達,舟楫便利,南北有擴展余地。加之物產豐饒,氣候宜人,故以“臨湘故市”為中心,城市向四周擴展,到清前中期已“城池崇屹,甲于他郡”。

兩千年間,長沙歷經無數次兵燹之災,但每歷一次禍難,都能迅速在原地恢復其在湖湘地域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地位。先是津渡城邑的擴建,后為坐鎮一方的王都,再就是唐五代馬楚時再毀再建,每重建一次,城池又有不同的發展和變革,為進一步發展打下新的基礎。

二、長沙的“市”伴隨“城”而生,早期長沙城便有較大規模商品交換,以致后來形成中國南方著名的商業都市

春秋戰國時期長沙的“城”便有了“市”的功能,這與楚國經濟相對先進于諸國不無關系。其時楚之城市大多已成商業活動的樞紐,楚晉之間有頻繁的貿易往來,長沙的杞梓、皮革曾大量輸往晉地,因而有了“楚材晉用”的成語。楚懷王之弟鄂君昭陽擁有一支陸路可帶50乘車、水路可帶150艘船的商隊,經常往返鄂州、長沙和廣西全州之間。司馬遷所言“楚越之地,飯稻羹魚”,應是真實可靠的。

長沙考古發掘成果充分證明了這一史實。一是長沙楚墓屢屢出土天平和砝碼,據1972年的統計數據,出土有天平與砝碼的101座楚墓中長沙占去85座。天平與砝碼的出現,與金銀成為商品有關。二是在楚城中心之地的五一廣場,近年頻頻出土高度密集的古井,總計達百余口。管子曰:“處商必就市井?!惫糯笆小迸c“井”緊密相連,如此集中的水井映證當年長沙城市商品市場的初步形成。

商業的繁榮對古代城市建設的促進甚大,唐代詩人杜甫流寓長沙時寫下的“茅齋定王城郭門,藥物楚老漁商市”即是生動的寫照。唐代長沙已有“三秦之人待此而飽,六軍之眾待此而強”的美譽。

到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長沙已成為全國聞名的商業城市,詩人張祁有詩云:“長沙十萬戶,游女似京都?!薄对S九域志》曾列舉宋代2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6處,其中便有長沙。宋代長沙縣是潭州的治所,故長沙又有潭州的別稱。北宋熙寧十年(1077年),潭州商稅達9.2萬貫,僅次于杭州、開封、楚州,在全國居第4位。

元代長沙是天臨路的治所,明代長沙是管轄12縣州的長沙府的府治,這種建制一直延續到清末。元明時期,長沙更趨繁盛?!恶R可波羅游記》所記載的元代沿長江的新興商業大城市中就有潭州?!昂V熟,天下足”的民諺也是從這時流傳開的。明代長沙府提出“聚四方之財,供一方之利”的戰略,耗巨資開河通商,蔚為壯觀。

到清代,“四大茶市”之一、“四大米市”之一、“五大陶都”之一等美名更是接踵而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長沙開埠,城市近代化正式啟程。到1938年“文夕”大火之前,長沙“金、錢、綢、紙”四大行業享譽全國,長沙成為名副其實的商業城市。

三、長沙集“山水城市”和“文化之都”于一身,有著豐富而深邃的文化底蘊

長沙“陸有玉璞,水有珠胎”,岳麓為屏,湘江為帶,橘子洲浮碧江心,瀏陽河曲繞郊外,湖泊星布,崗巒交替,城廓錯落其間,唐代就形成山水城市風格。

唐代長沙銅官窯,對盛唐時期社會經濟的繁榮作出了重大貢獻,釉下彩瓷器的發明樹立了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里程碑。長沙窯瓷器的造型裝飾等都反映出當時的生產者具有較強的商品經濟意識,因此其產品能遠銷東非、西亞,與唐代名窯越窯瓷器相媲美。五代時期馬殷建立的小王朝楚國,以長沙為首府,不但留下了馬王街、小瀛洲等一批街名,而且留下了開福寺等名勝。

名山勝景不僅孕育了長沙的叢林、福地,而且是文人騷客的懷念之所,成為長沙文化藝術發展的淵藪。屈原、賈誼、李邕、杜甫、韓愈、柳宗元、劉長卿、杜荀鶴、姜夔、范成大、楊萬里、袁枚等古代文學巨匠都曾“一為遷客去長沙”,為古城留下了千古絕唱和傳世碑刻。

宋代長沙更是一座文化之都。北宋開寶九年(976年)創建的岳麓書院,是宋代四大書院之首,全盛時期有“道林三百眾,書院一千徒”之譽,是世界上延續至今的高等學府中建立最早的一座。南宋理學大師張栻、朱煮在這里講學,形成了著名的湖湘學派。湖湘學派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把傳習理學的學術教育活動同濟世經邦、解危救難的強烈經世愿望緊密結合在一起,反對為學“不充實用的腐儒”學風,而主張“通曉時務物理”“留心經濟之學”。

清代以后,長沙名人之多,對中國歷史影響之大,成為長沙歷史文化的主要特色??滴跞辏?664年),兩湖分藩,長沙即成為湖南省的省治。雍正元年(1723年),兩湖分闈,長沙單獨設立貢院,從此,大批湖湘學子云集長沙。湖南近代幾個人才群體,先后有賀長齡、陶澍、魏源,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燾,唐才常、沈藎、陳天華等都就讀于長沙岳麓書院。他們在政治上提倡“師夷長技以制夷”,使湖湘學風為之一變,新風驟起。

長沙文化藝術方面的名人也是星光燦爛。長沙籍的史學家鄧粲、歐陽玄、王先謙,書法家歐陽詢、懷素、錢希白,文學家齊己、李東陽、馮子振,畫家易元吉、齊白石,經學家易祓、王間運,戲劇家楊恩壽、歐陽予倩、田漢等,更為名城增添莫大光彩。

四、長沙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是長沙能在政治上成為歷代行政建制所在地的根本原因

南宋學者王應麟從地理區位的輻射影響角度作了頗為中肯的闡明:“長沙,湖南之襟要,指顧伸縮,皆足有為,南出拊連韶之頸背,東顧則贛之肘腑可抉,西下則黔川之咽喉可塞,爭南服者,不得長沙無以成席卷之勢?!?/p>

長沙自古號稱“湘嶺要劇”,北控重湖,南倚五嶺,東御章贛,西捍黔滇,是長江以南西部地區的軍事重鎮和重要戰場。歷代湖湘地區的最高軍事長官駐節于此,同時也是中央王朝直轄軍隊如唐代府兵、宋代禁軍、元朝蒙古軍、明朝鎮兵、清代綠營兵駐扎之所,關系全湘之安危。自漢唐以來,長沙就是著名的古戰場、歷代兵家必爭之地。2000多年來,樊噲、馬援、黃忠、關羽、華皎、李靖、馬殷、周行逢、慕容延釗、潘美、張浚、岳飛、韓世忠、兀術、李芾、何騰蛟等名將大帥曾在此揮兵麈戰,展現了一個個壯闊的場面。

長沙又是中國歷代農民戰爭的必爭之地或重要戰場,晉代杜弢率流民曾攻占長沙,威懾荊湖;唐末黃巢大軍一度攻克長沙,震動全局;南宋時,鐘相、楊幺義軍和紅巾軍均把長沙作為主要征戰地區;明末張獻忠大西軍攻克長沙,雄據數月;李自成大順軍也曾在此聯明抗清;近代太平天國戰爭中,太平軍與清軍在長沙展開了攻城與守城的殊死拼搏。

在中國近代史中,湘軍所向披靡,威振天下,有“無湘不成軍”之譽。湘軍以書生領軍,卻敢于“扎硬寨”“打死仗”,攻克天京,挽救了沒落的清王朝。在清政府起兵收復新疆的偉大戰爭中,是“湖湘子弟滿天山”。統率湖湘子弟“輿櫬出關”的乃69歲高齡的湘軍著名將領左宗棠。

2000多年來,長沙作為疆域廣闊的西漢長沙國和五代馬楚國的都城,作為湖南歷代郡、州、道、路、府及行省的治所,是歷代湖南地方軍政長官的駐節之地。自秦漢以來的歷史表明,長沙的治亂興衰,事關全省大局,長沙治即全省安,長沙亂則全湘震。長沙為湖南重中之重,確為自古而然。因此,歷代朝廷對長沙的治理與安定都頗為關注,尤重長沙之選。自漢以來即有張仲景、孫堅、謝安、孫盛、陶侃、張邵、楊公則、褚遂良、李允則、李綱、張孝祥、朱煮、真德秀、魏了翁、辛棄疾、江萬里、文天祥、季本、趙申喬、潘宗洛、劉墉、陳寶箴、黃遵憲、趙爾巽、譚延闿等歷史名人,在長沙擔任過太守、都尉、刺史、知州、都督、安撫使、提刑使、按察使、巡撫等要職,或為一代名將,或為當世名臣,或為一代循良,把長沙治理得井井有條。

五、城市近代化的啟動,使長沙成為極富朝氣的城市

19世紀末期,電燈、電話、電報等設施在長沙開始出現,標志著長沙近代化的開始。1897年,湖南第一個民用機械工業企業——湖南寶善成機器制造公司設廠發電。次年,譚嗣同在《湘報》發表“論電燈之益”一文,熱情贊揚使用電燈的科學之舉,自此開始出現電燈設備供不應求的形勢。1904年,“長沙通商口岸租界條約”的簽定,使外國商品和資本大量進入長沙。

20世紀初,一位日本攝影師在長沙拍攝過一幅完整的長沙全景照。這是一幅令人頓生蒼涼雄健之感的晚清真實畫面,它廣闊壯美,氣勢宏大,展現出歷史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山川縈繞、古城墻懷抱中的長沙,平展而浩大,街衢縱橫,聞閩相望,官衙、寺廟、園林、會館、民居、公館星羅棋布,顯示出千古名城、湖湘首邑的宏偉氣派。20世紀初的長沙仍然保留著濃厚的古代風貌。照片也生動地反映了那一時代的嬗變。作為軍事防戌的城墻已顯得殘破不堪,甚至成為附近居民的蔬圃和牧場;遠處靈官渡臨江一帶豎起了高高的煙囪,近代工業的煙霧開始在古城上空輕揚;而城內四處已出現風格殊異的西方建筑,長沙城已經邁入近代化的歷程。

近代長沙城市建設的發展始于古城墻的拆除,1920年長沙市政廳發布“長沙市政計劃書”,將鏟平城垣列為第一要事,到1924年長沙古城墻僅存天心閣段。城墻拆除后,環城馬路、中山路、黃興路、蔡鍔路等相繼建設,使長沙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繁華景象。然而1938年,一場曠世大火,古城建筑毀之七八。然而,勤勞勇敢的長沙人民并沒有被災難嚇倒,他們在一片廢墟上重建家園。

自湘軍崛起以后,長沙在歷次政治風云中都以“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戊戌維新期間,長沙是全國惟一忠實推行新政的省會城市。變法失敗,譚嗣同成為為探求中華富強之路而最早獻出生命的改革先驅。辛亥革命,黃興成為與孫中山齊名的革命領袖。武昌起義,長沙率先響應。五四運動后的長沙,曾是毛澤東、何叔衡、劉少奇、李維漢、李富春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從事革命活動的地區,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之一。大革命時期,長沙是轟轟烈烈的兩湖大革命的中心。其后,湘贛邊秋收起義、進軍井岡山的號角在這里吹響,長沙成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發源之地??谷諔馉帟r期,長沙人民滿含悲憤,自焚家園,為民族抗戰作出了最大的犧牲。緊接著日軍三攻長沙,疊被重挫,使長沙更具英雄氣慨。1949年8月4日,程潛、陳明仁兩將軍在長沙通電和平起義;8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長沙。古城從此煥發青春,邁向輝煌。

(作者單位:湖南省文史研究館)

猜你喜歡
湖湘長沙
長沙之旅
我眼中的長沙
湖湘掃描
湖湘掃描
湖湘掃描
湖湘掃描
湖湘掃描
湖湘掃描
多姿多彩的“長沙窯”
辛卯考聯靚長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