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條鼓鳳陽花鼓的舞蹈姿態及當代傳承研究

2023-03-13 21:34郝苗苗劉婷婷
百花 2023年12期
關鍵詞:文化內涵

郝苗苗 劉婷婷

摘 要:本文以雙條鼓鳳陽花鼓為研究對象,揭示了雙條鼓鳳陽花鼓舞的形成過程,并以此為基礎解讀了雙條鼓鳳陽花鼓典型舞蹈姿態的類型、動作步法構成及其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有助于理解鳳陽花鼓的當代變遷,也可為其他民間藝術的傳承傳播提供借鑒。

關鍵詞:雙條鼓鳳陽花鼓;舞蹈姿態;文化內涵

鳳陽花鼓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形式,產自鳳陽府臨淮縣(今鳳陽縣東部),是一種集曲藝、歌舞為一體的漢族民間表演藝術,也是我國淮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民間傳統音樂文化現象。音樂學界已對鳳陽花鼓開展了全面且深入的研究,從鳳陽花鼓的起源到音樂特色,從相關文史資料整理到當代傳承研究,深入程度與全面程度已非一般的民間音樂研究可以比擬?;谠邙P陽地區長期生活的經歷,筆者發現,隨著時代發展與社會變遷,曾經更多作為一種曲藝表演形式的鳳陽花鼓漸漸演變成為一種多以舞蹈形式傳承傳播的民間藝術。本文基于文獻資料及實地考察對雙條鼓鳳陽花鼓舞的形成、典型舞姿及當代傳承實踐進行梳理與解讀。

一、雙條鼓鳳陽花鼓的形成歷史

鳳陽花鼓又稱“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鑼”等,是一種集曲藝和歌舞為一體的民間表演藝術,以曲藝形態的說唱表演為主。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鳳陽花鼓占據主流的表演形式并不相同。

新中國成立之初,夏玉潤、吳長俊、周其芳等地方文藝工作者基于長期的田野調查,開展了對鳳陽地區民間藝術的挖掘、整理與研究工作。舊時的鳳陽花鼓由此被詳盡記錄,涵蓋了表演時的唱曲,也記述了清末以來鳳陽花鼓的基本表演樣態——兩位表演者“打花鼓”,其中一位口唱小調打花鼓,另外一位敲打小鑼伴奏,即民間所謂的“花鼓小鑼”表演形式。所唱小調以舊“時調”為主,如《討飯歌》《十月對花名》等,老藝人歐家林、劉陸氏等是原生態鳳陽花鼓的主要承載者。

然而,隨著社會文化和民眾審美需求的變遷,多以“乞食藝術”呈現的鳳陽花鼓曲藝表演已無法獲得民眾的認同。20世紀50年代初,文藝工作者初次嘗試去掉小鑼,使用兩根細竹條敲擊形制小巧的小鼓為伴唱,并根據兩根細長竹制鼓條的特點將其命名為“雙條鼓鳳陽花鼓”。然而,雙條鼓鳳陽花鼓并未就此崛起,“花鼓小鑼”的曲藝表演依然占據新中國成立初期鳳陽花鼓表演的主導地位。如1958年鳳陽花鼓民間藝人歐家林、劉明英等人赴中南海演出,所表演的依然是以“花鼓小鑼”曲藝形式呈現的鳳陽花鼓《王三姐趕集》。鳳陽花鼓被選送到中南海為國家領導人演出的盛況曾讓鳳陽花鼓一時聲名鵲起,但最終未能改變它在60年代初漸趨沒落的局面。

改革開放以后,在鳳陽縣文化部門工作的花鼓女陸中和等人,基于此前幾次偶獲成功的創新實踐,敏銳地認識到以雙條鼓鳳陽花鼓為基礎對鳳陽當地民間藝術融合創新的可行性。由此,她立足地方民間藝術實踐尋找創新方向,并逐步嘗試將鳳陽周邊地區民眾喜聞樂見的花鼓燈、花鼓戲表演與舊時鳳陽地區特有的鳳凰崇拜元素相結合,先后設計出了丹鳳朝陽、鳳凰展翅等新生舞蹈姿態,既保持了鳳陽花鼓的韻味,提升了舞臺表演效果,又突出了鳳陽花鼓的區域文化特質,得到了觀眾的好評,為鳳陽花鼓融入新時期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打下了堅實基礎。而隨著這類“新生文化因子”在鳳陽花鼓表演中得到接受與認同,它們也漸趨模式化并進入“再傳承”。由此,鳳陽縣的區域文化活動大多開始以雙條鼓鳳陽花鼓舞蹈呈現,花鼓小鑼曲藝表演的舞臺上演率開始逐年下降并漸漸淡出民眾視野。

二、雙條鼓鳳陽花鼓的典型舞姿及其文化內涵

雙條鼓鳳陽花鼓的典型舞姿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呈現鳳凰姿態為主的造型性舞姿;一類則是以其他民間藝術為基礎,融合鳳陽花鼓上肢動作而實現“鳳陽花鼓化”的舞蹈姿態。

(一)鳳凰造型為主的雙條鼓鳳陽花鼓舞姿——以丹鳳朝陽為例

以鳳凰造型為主的雙條鼓鳳陽花鼓舞姿數量眾多,如丹鳳朝陽、鳳凰展翅、鳳凰點頭等。丹鳳朝陽是典型舞姿之一,多用于舞蹈開頭的造型或者結束之處。這個典型舞姿主要由鳳陽花鼓常規的持鼓與拿條動作輔以腰部微微向斜上方“擰”和下肢微屈膝動作組成。具體動作如下:左手食指穿過小鼓下方的指環并用拇指和食指拖住小鼓的鼓身(鼓面多朝向觀眾),以右手食指與中指夾住上鼓條,無名指與小指夾住下鼓條,用右手的虎口控制兩根鼓條的根部,身體面向左斜前方,兩腳并攏,右腳掌點地于左腳掌中間位置,左手持鼓往后翻至腰間向前掏出來并向斜上方捧起,右手持鼓條從右斜上方劃向斜后方,同時需要注意將下巴抬起,象征美麗的鳳凰朝陽展翅,后方右手需要完成“抖鼓條”的動作,模仿鳳凰擺尾。

舞姿丹鳳朝陽

(來源:安徽科技學院鳳陽花鼓主題演出《中都鼓韻》)

以丹鳳朝陽為代表的鳳凰舞姿的出現及其在鳳陽民眾中較高的接受度與鳳陽地區的鳳凰崇拜密不可分。據傳,鳳凰崇拜在明代就已經在鳳陽民間盛行。最初,明帝朱元璋在家鄉臨濠(即今鳳陽及周邊地區)建造明中都時大力推崇鳳凰形象,認為其象征和諧美好與吉祥如意,恰好明中都皇城位于鳳凰山之下,有丹鳳朝陽之意,因此朱元璋將此地更名為鳳陽。鳳凰從此與鳳陽結下不解之緣,鳳凰的相關造型深入當地各種民間藝術之中,鳳畫、鳳舞先后崛起。其中,形成于明代并傳承至今的鳳畫藝術,同樣是以丹鳳朝陽等鳳凰造型作為核心主題,將鳳凰造型呈現為“蛇頭、龜背、鷹嘴、鶴腿、雞爪、如意冠、九尾十八翅”。即便是在現今的鳳陽,丹鳳朝陽也常出現在街頭巷尾、明皇城的城樓上、鳳陽地方院校的文藝展演中。正如安徽科技學院教職工藝術團在匯演中也以鳳畫丹鳳朝陽為舞臺背景。鳳凰造型為主的雙條鼓鳳陽花鼓舞姿,是花鼓藝人對當地特有文化元素的提煉與整合,也延續著鳳陽民眾視鳳凰為吉祥鳥、寓意美好如意的民俗信仰。

(二)與其他民間藝術融合而成的雙條鼓鳳陽花鼓舞姿

1.風擺柳

風擺柳是雙條鼓鳳陽花鼓的一個常見舞姿,這個舞姿不同于丹鳳朝陽對鳳凰造型的模仿,而是一種由花鼓燈身體動作與鳳陽花鼓上肢動作共同建構而成的舞蹈姿態。其上肢動作如前面所描述的鳳陽花鼓持鼓動作,重點在于胯部是以圓為中心擺動并帶動右上臂微搖,右腳向外跨一小步再跨回正步,一拍一動,右手持鼓條自然下垂,鼓條指向下,大臂帶著小臂向外擺動鼓條,擺動節拍隨腳步動律一致,手臂要柔軟地帶動鼓條在體側劃平圓,進而形成一種運動中的S形三道彎形態。

風擺柳(來源:鳳陽花鼓《花鼓敲響新時代》)

2.登山步

登山步是鳳陽花鼓舞融合花鼓燈步法并加入鳳陽花鼓的上肢動作,將身體向前微微傾向地面,與地面形成一個小于90°的銳角而成的舞姿。具體動作可分解如下:將重心放在右腿上,第一拍左腿屈腿,向前上半步,半腳掌著地,腳后跟再向下踩,重心轉移至左腳;第二拍右腿屈腿,半腳掌著地,腳后跟往下踩地,轉換重心至右邊;雙膝向下壓,左右腿依次交換,腿部要有力,動作剛勁,展現出生命的活力,重心在左右腿的連續交替中旋轉,上肢的持鼓動作與前述相同。

風擺柳勾勒出了風吹柳樹、柳枝隨風擺動的柔美,登山步主要呈現的是淮河兩岸民眾登山時的身體姿態,既是雙條鼓鳳陽花鼓對沿淮農耕生活及自然風光的藝術呈現,也是鳳陽花鼓藝人將花鼓燈動作步法融合鳳陽花鼓的上肢動作而形成的特定舞姿。雙條鼓鳳陽花鼓中體裁融合的現象,對局外人而言,近乎一種文化挪用,但對鳳陽人而言,更多的是一種轉化。這是因為在鳳陽人的心中,鳳陽的地域范圍可以很大——歷史上當地設立過鳳陽府,所以沿淮以北的淮河中段都是當地人“心中的鳳陽”,無論是花鼓燈、花鼓戲還是鳳陽花鼓都是相互關聯、整體一致的。無論是丹鳳朝陽還是登山步、風擺柳,都與淮河流域民眾的日常生活與民間風俗密不可分,都是鳳陽人心中不可分割的鳳陽本地文化。

三、鳳陽地區對雙條鼓鳳陽花鼓舞的當代傳承

當前,雙條鼓鳳陽花鼓舞在鳳陽地區的傳承傳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筆者在實地考察中發現,鳳陽地區對雙條鼓鳳陽花鼓的傳承實踐,存在以學院式傳承為主體,以口傳心授和民間隨機而學為輔助的多樣化傳承途徑,有效助力了雙條鼓鳳陽花鼓的當代傳承。

(一)口傳心授

口傳心授,是指師徒間通過口頭傳授和內心領悟進行的一種文化傳承方式,常呈現為一個傳者對一個或多個承者。舊時,鳳陽花鼓的傳承多以家庭為單位,多為家族里的老者教會晚輩,例如老一輩花鼓女劉陸氏的技藝主要傳自其婆婆,而花鼓女歐家林的技藝由其母劉耀蘭親傳。在當代更多以舞蹈形式呈現的雙條鼓鳳陽花鼓的傳習中,不再以家庭為單位傳承,而更多以師徒傳承形式出現,但口傳心授依然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例如老藝人陸中和就是基于口傳心授的方式,將雙條鼓鳳陽花鼓的主要技藝傳授給肖慶紅,而肖慶紅又基于這種方式將技藝傳授給金釗等弟子。不可否認,這種傳承方式存在傳承規模小、效率低等局限,但基于這種傳承方式所習得的技藝更為準確、精湛。

(二)民間隨機而學

鳳陽是一個文化藝術氣息非常濃厚的地方。不僅當地政府關注百姓的文娛生活,民間自發的文娛活動也異常豐富。以鳳陽明中都鼓樓前的廣場活動為例,每天夜幕降臨,忙碌了一天的民眾便在此拉開了休閑娛樂的大幕。民眾通過不同方式愉悅身心,例如練太極、打花鞭、跳鳳陽花鼓舞。一般而言,技藝嫻熟者位于活動的中心位置,便于指揮和引領活動有序展開,也利于技藝生疏者效仿學習。學跳鳳陽花鼓舞的民眾并不稱彼此為“同學”,而是相互稱為“玩友”。由此可見,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學”即隨機而學已成為鳳陽花鼓舞在鳳陽民間蓬勃發展的重要傳承方式之一。隨機而學的客觀存在不僅拓寬了鳳陽花鼓傳承主體的廣度,而且將非遺保護與民眾的休閑生活相連接,實現了非遺傳承的生活化。

(三)學院式傳承

學校教育傳承是一種借助現代教育體制進行文化傳承的傳承方式。鳳陽花鼓的學院式傳承可以追溯至2000年初,鳳陽師范??茖W校和安徽科技學院自覺擔負起傳承地方傳統音樂文化的使命。由于學校的地理區位較為特殊,安徽科技學院的歷屆領導都非常重視地方特色文藝與大學文化發展有機結合。學校對于鳳陽花鼓的傳承主要以大學生花鼓團建設為核心,偏重于鳳陽花鼓舞的表演方面,主要采用民間藝人指導與花鼓社團培訓相結合的方式。

2006年,原文化部在答復民進中央的提案時指出:“通過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途徑,使優秀傳統表演藝術的傳承后繼有人,并通過大眾傳媒和互聯網進行宣傳和傳播,使地方戲曲與新的時代相融合?!卑不湛萍紝W院在總結過往經驗的基礎上,調整了以表演為主的傳承路徑,針對鳳陽花鼓“區域文化屬性”以及學校坐落于鳳陽縣的特殊區位所擁有的地緣與人員優勢,賦予傳承更為廣闊的視域:不僅關注重要傳承人培養的探索性教學,而且強化鳳陽花鼓的理論研究,還針對鳳陽花鼓學院式傳承中的具體問題制定專項對策。此外,學校還將雙條鼓鳳陽花鼓的傳承傳播融于大學生校園文化建設之中,并通過大學四年校園生活的重要時間節點呈現。如大學生高等教育生涯的開學典禮和畢業典禮,分別舉辦以雙條鼓鳳陽花鼓為主題的《中都鼓韻》演出,還邀請鳳陽花鼓傳承人定期參加校園文藝活動,并把鳳陽花鼓傳習融入學校教職工文藝演出,將全校師生置于非常濃郁的地方傳統音樂文化氛圍之中,逐漸建構起宣傳、弘揚與傳承鳳陽花鼓的時空場域,而青年學生在系統掌握鳳陽花鼓知識與技藝后,還會自覺轉化為傳承主體,開始新一輪的批量傳承。如吳曉彤同學自安徽科技學院畢業后至鳳陽小崗村小崗學校任教,自覺承擔起鳳陽花鼓的傳承工作,成為鳳陽花鼓縣級青年傳承人。

在安徽科技學院的引領下,鳳陽地區關于鳳陽花鼓的學院式傳承已經全面推開,鳳陽縣及周邊地區的大中小學均以不同方式加入。就當代鳳陽花鼓傳承而言,學院式傳承組織已經成為鳳陽花鼓得以傳承的中堅力量,解決了民間藝術傳承中斷代的問題,也極大地增強了青少年群體對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與傳承意識,有效推動了雙條鼓鳳陽花鼓的當代傳承。

四、結 語

本文揭示了雙條鼓鳳陽花鼓舞的形成,解讀了雙條鼓鳳陽花鼓典型舞姿的動作構成及其文化內涵,并剖析了口傳心授、民間隨機而學及學院式傳承等多種傳承方式共同助力鳳陽地區雙條鼓鳳陽花鼓傳承工作的意義,有助于理解鳳陽花鼓的當代變遷,也可為其他民間藝術的傳承傳播提供借鑒。

(中國礦業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民族音樂學的舶來理論及其本土轉化創新研究”(編號:22YSB024)、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新計劃資助項目“鳳陽花鼓舞蹈形態分析與編創實踐”(編號:SJCX22_1122)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文化內涵
英漢數字的文化內涵差異分析
現代中國歌劇表演的藝術形式與價值體現
廣西賀州過山瑤尖頭頭飾藝術特征及文化內涵
淺議蛙崇拜及其文化內涵
對中國傳統錫工藝傳承的思考
對太極拳雙語教學中教學技巧的研究
墨江哈尼族扭鼓舞的文化差異性研究
淺談對傳統紫砂的認識
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及其現實意義
英漢動物詞匯文化內涵的對比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