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中國式現代化辯證統一的多維向度

2023-03-14 02:28譚春霞
湖北行政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發展

譚春霞

(中共湖北省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22)

一個國家或民族要在歷史長河中永葆生機、勇立潮頭,走向現代化、實現現代化,關鍵要看其所選擇的路徑是否符合自身實際,是否順應時代潮流,是否能解決現代化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中國共產黨在長期探索和實踐中勇立世界現代化大潮、遵循社會主義原則、扎根中國實際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黨的二十大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包含多重辯證關系的重大命題,蘊含著極富哲學特質的辯證觀,準確把握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辯證觀,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內涵和本質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解與把握。

一、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

在《矛盾論》中,毛澤東以矛盾法闡明了事物矛盾運動的表現形式,以矛盾的普遍性作為邏輯起點,以矛盾的特殊性作為重點內容,揭示了與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關的一系列對偶概念及其辯證統一的思想?,F代化是各國愿景,也是大勢所趨,但是“體有萬殊,物無一量”,各個國家因社會制度、文化根基、資源稟賦等差異,會產生不同的路徑選擇、不同的目標追求。中國式現代化首先是現代化的一種形態,遵循現代化的普遍性和普遍規律,但同時又因內具“中國式”的基本邏輯意蘊而展現出中國特色。如果單講普遍不講特殊,就失去了內在的風格和特色;如果只強調特色而偏離普遍,就失去其存在的基礎,正如黑格爾所言,“如果某物失掉它的質,則這物便失其所以為這物的存在”[1](P188)。

中國式現代化遵循現代化發展的普遍性,體現在以下方面。其一,遵循現代化本身的客觀規律。黑格爾認為,“共同性也是一種普遍性,不過是普遍性的一種外在形式”[2](P62)。列寧十分贊賞黑格爾關于“包含著特殊東西的豐富性的普遍性的提法”,贊嘆其為“絕妙的公式”,因為普遍不是虛無縹緲的,“不只是抽象的普遍”[3](P83),而是從其自身而言,透過現象來看呈現出“特殊的、個體的、個別的東西的豐富性”[3](P83)。這告訴我們,中國式現代化的這種普遍性不是“抽象的普遍”,而要看到呈現“特殊的、個體的、個別的東西的豐富性”,是“自身還包含著特殊東西的豐富性的普遍”[3](P83)??v觀人類社會形態更替,考察由傳統到現代的演化歷史可知,現代化是人類社會生產方式以及交換方式變革的必然趨勢[4]。中國式現代化不是隨便臆想出來的,是立足中國國情,基于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又以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為客觀依據、發展遵循,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匹配,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基礎性作用,經濟實力跨越式增長、實現歷史性躍升,契合了現代化本身發展的客觀規律。其二,從形式規定上看,中國式現代化具有各國現代化的共性。共性也為共同性、廣泛性,是現代化實踐中所具有的“類似的東西、相同的東西、共通的東西”[5](P619)。學術界一般認為,現代化是世界范圍內具有全球性、根本性、持續性的觀念、物質、結構的轉型,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要素的革命性轉變,通過廣泛、深刻的現代化變革,人類社會從傳統的農業社會轉向現代的工業社會,從鄉村社會轉向城市社會,從自然經濟社會轉向市場經濟社會,從閉塞、蒙昧、落后步入開放、理性、進步,創造了世所矚目、欣欣向榮的現代文明,這表明現代化有其世界共性的一般邏輯,諸如推進工業化、城市化、民主化、市場化、信息化、全球化等。中國式現代化也具備世界現代化的共同特征。中國式現代化經歷了或正在經歷工業化、城市化、民主化、信息化以及思想觀念、生產生活、交往方式等一系列變化以及社會結構的分化和整合、推動本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等一系列變化,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和領域無不呈現世界現代化共性、廣泛性[6]。黨的二十大擘畫了發展藍圖,“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社會保持長期穩定”“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這既是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目標,也呈現了世界現代化的發展共性。

中國在遵循世界現代化發展普遍規律的基礎上,將現代化的一般邏輯與中華民族特色相融合,形成了“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7](P123)的中國式現代化。不可否認,現代化具有客觀規律,具有共同性、廣泛性,但現代化不是固定不變的靜態概念,也不是虛無縹緲的抽象范疇,是隨著歷史變遷、時代更替而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和必然趨勢,在這一發展過程中,現代化綜合內外因素不斷充實內涵、拓展外延呈現豐富性和多樣性,這表示既沒有統一的現代化“樣板”,也沒有固定的現代化“范本”,更沒有一切皆可用的現代化“標準”。不同國家、民族和地區在世界現代化和全球化浪潮中追求的現代化會各有千秋,各國現代化的特征和內容也不盡相同,呈現出民族國家的特殊性、具體性。因此,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怎樣實現現代化和實現什么樣的現代化不是一家說了算,更沒有“定于一尊”具有普適性的現代化模式或標準。中華民族豐厚的文化滋養、獨特的價值體系、鮮明的民族特色、艱辛的探索歷程,加之社會歷史環境與現代化啟動時機的差異性,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符合中國實際、具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既不是西方式現代化的“再版”,也不是蘇聯式現代化模式的“翻版”,而是“立足基本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中大國、社會主義大國現代化的“新版”。中國式現代化“特”在何處?其一,“特”在時空方位上?!跋劝l式”現代化搭乘工業化快車占據世界現代化發展資源和優勢,決定了西方“先發式”的“內生型現代化”可以單向度、分時段、漸次性推進“串聯式”發展,而“后發式”現代化雖在西方現代化“鏡像”下有經驗可循,但現代化時差之大造成了中國發展現代化的悖論式難題,就是要在規避現代性問題的同時提升現代化水平。歷時態是西方現代性演進的清晰主線,但中國現代性遭遇的歷史語境、解答的時代課題、承載的歷史使命,都是多方面攪和在一起,呈現共時態特征[8]。作為“后發式”的“外生型”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要清醒面對、正確認識現代性與后現代性在全球化時代的共時性問題,這種共時性決定了西方的現代化道路在中國走不通,也不可能走通。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一種異于西式現代化的嶄新模式,即在一個以農業為主的非西方傳統文明體中勇立時代潮頭、把握歷史主動,開辟齊頭并進、“四化同步”發展的現代化,塑造了現代化的“成功學”典范。其二,“特”在社會性質上。西方現代化由資本主宰,雖曾訴諸生產力的巨大進步和物質財富的極大充裕,但因其本質上存在無法調試的固有矛盾而導致現實層面亂象紛呈、危機重重。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超越了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追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超越了西方兩極分化的現代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超越了西方以犧牲自然為代價的現代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超越了西方走擴張掠奪殖民的現代化老路。中國式現代化是一條嶄新的現代化道路,從而在真正意義上為人類世界的發展提供了嶄新的希望和前景。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現代化的具體化,其兼具現代化、社會主義、中國特色這三個關鍵要素,是在把握和遵循規律的基礎上探索出來的,既把握了“先發國家”、已有現代化國家的普遍規律,又遵循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般規律,更重要的是深刻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特殊規律。

二、獨立性與開放性的辯證統一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9](P404),無論是物質生產還是精神生產,各民族各方面相互往來、相互依賴打破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地方和民族閉關自守、自給自足的狀態。在“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現代化”過程中,資產階級以資本為邏輯引導社會發展,憑借著資本主義大工業的蓬勃發展迫使一切國家和民族改變原狀,“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并強制推行資本主義文明,簡而言之,資產階級按照自己的方式、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9](P404),拉開了世界現代化的歷史序幕。這個“世界”里,“農村”依附于“城市”,“半封閉和封閉的國家”依附于“文明的國家”,“落后的國家”依附于“進步的國家”,“農民的民族”依附于“資產階級的民族”,“東方從屬于西方”[9](P405)?!皬膶儆谖鞣健钡臇|方國家如何實現“現代化”,這既是關乎東方國家前途命運的大問題,也是關乎人類社會如何創造一個“新世界”的根本問題[10]。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獨立自主、兼容并蓄,是在不依附、不照搬、保持獨立性的基礎上開辟出來的,充分體現了獨立性與開放性的辯證統一。

中國式現代化是一條前人從未走過的獨立自主探索創新的道路,從根本上突破了“中心—外圍”的依附性現代化發展模式?!爸行摹鈬钡囊栏叫袁F代化發展模式是指處于“中心”的西方現代化國家通過“外圍供養中心”的不平等交換模式維持自身的繁榮與發展,這種不平等的格局下“外圍”國家因過度依賴“中心”發達國家的資本、市場和技術等,逐漸喪失國家的獨立性甚至陷入動蕩的困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追求現代化若依附他國,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趨,要么遭遇失敗動力衰竭,要么就成為他人的附庸逐漸衰落。中國把握歷史主動,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創造了一種突破“中心—外圍”的依附性現代化發展模式,擺脫了“中心”現代化國家政治經濟體系的“鉗制性”影響?;仡欀袊浆F代化獨立自主探索的實踐歷程,中華民族堅持自信自立,以“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中國共產黨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的堅定信心、一往無前的決心和勇氣把握自己的前途命運,完成了最初“以西為師”到“以俄為師”再到“以蘇為鑒”的歷史性跨越,實現了“走自己的路”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再到“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歷史性轉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的社會變革和現代化發展實踐,既不是繼承“母版”,套用“模版”,不是“再版”,也不是“翻版”[11](P344)。這從另一種意義上揭示了中國現代化發展在人類文明史上原創性、獨創性的特點。正是由于我們既未原原本本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設想,也不效仿蘇聯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更不盲從西式現代化發展模式,始終堅持從國情出發,進行獨立探索,“堅持走自己的路”,故能成功地開創、推進并拓展中國式現代化。事實證明,中國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只有從國情出發,堅持獨立性,才能掌握發展的主動權,實現現代化?!蔼毩⒆灾鞯奶剿骶瘛迸c“堅持走自己路的堅定決心”恰恰是推動中華民族不斷“從挫折中覺醒”“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密碼和真諦。

中國式現代化是開放包容而非排他性的現代化?,F代化是一場世界性變革運動,是“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過程,沒有現代化的“世外桃源”。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并不是閉關自守、盲目排外。中國式現代化是在吸收人類文明成果,并立足本國發展具體實踐的基礎上開辟出來的,它的內在具有開放性、包容性。具體而言,在經濟領域,實行“市場+政府”的經濟制度,抓住生產關系這一中介,在激活“資本的文明面”的同時克服資本的生產性矛盾,避免資本形而上學和權力化;在政治領域,堅持社會主義民主,合理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民主化成果,創新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在文化領域,倡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主張“文明之間要對話,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11](P524),以“和羹之美,在于合異”的理念超越西方中心二元對抗的文化和思維,展現出中國式現代化特有的包容性、鮮明的開放性、強大的涵化力。中國式現代化不走“老路”“邪路”,堅持獨立自主、自立自強與合理借鑒、海納百川,展示了現代化的中國樣本,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重要的中國經驗和方法論指導。

恩格斯說過,如果一種特定的經濟形態不關照自身,不解決它自身產生的問題,而解決“另一種完全不同的經濟形態的問題”[12](P313),那是十分荒謬的。獨立自主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之魂,亦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品格。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立性來源于底蘊深厚的文明歷史,承繼于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脈,扎根于無比寬廣的中華大地。獨立性是開放性的基礎和前提,只有在堅持獨立性的前提下,開放性才有價值存在,否則就是“邯鄲學步”“亦步亦趨”,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想要實現現代化都必須堅持緊緊依靠自身力量;開放性是由獨立性決定的,并隨著獨立性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有助于獨立性的增強。

三、繼承性與創新性的辯證統一

馬克思認為,歷史是人們自己創造的,“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的”[13](P470)。中國式現代化不是從天而降、驟然萌生的,從發展邏輯上看,是在批判性繼承現代文明成果的基礎上綜合內外因素實現的新生與重構,體現了繼承性和創新性的辯證統一。

中國式現代化的繼承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中國式現代化堅持文本研究、理論創新與實踐創造相互促進,堅持問題導向,回答實踐新課題,堅持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共產黨人在現代化征程中牢牢堅守馬克思主義的“真經”,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返本”和“開新”,得以成功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為了進行“第二次結合”,中國共產黨人持續提煉并不斷激活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價值與時代魅力,使其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之初也保持強烈“在場”,對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了一系列的構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端正對待科學理論的態度,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以“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的深刻認識開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結合新的實踐不斷作出新的理論創造”,既“沒有丟掉老祖宗”,又直面困難和矛盾、風險和挑戰,在科學回答“建設什么樣的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等關乎當代中國發展和人類未來發展的重大現實問題中成功推進并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第二,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赝h的百年奮斗史,無論是艱苦卓絕的革命年代、篳路藍縷的建設年代、風雷激蕩的改革年代,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時代,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開啟中華民族復興史上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新時代。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引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江河奔涌之勢一路向前,經過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制度得以建立,為現代化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打下了堅實的制度基礎,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中深入研究中國現代化建設道路和基本規律,逐步形成“四個現代化”的奮斗目標。進入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從鄧小平同志基于中國實際和社會主義發展規律提出中國現代化的“三步走”戰略構想,到黨的十五大描繪的現代化建設的美好前景,以新“三步走”戰略部署對進入21世紀后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作出了新的規劃,到黨的十九大作出了新時代“兩步走”戰略的精心謀劃[14],再到黨的二十大展現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的光明前景,這一歷史與實踐的過程中,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中國式現代化。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必須繼續堅持、充分發揮黨的領導這個最大的政治優勢。第三,中國式現代化繼承了五千年之久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體而言,中國式現代化繼承了“保民養民”的民本傳統,堅持人民至上、以人為本,把“為了人民”作為價值主線,把“依靠人民”作為發展動力,是一種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發展模式,蘊含著厚重的民本底蘊和深厚的人民情懷;中國式現代化詮釋了“和而不同”的和合智慧,傳承和吸收了“和合”的傳統文化因子,同時也使傳統“和合”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煥發生機,彰顯著中國傳統文化“和合”思想的精髓;中國式現代化展現了“世界大同”的共贏追求。世界大同理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之一,鑄就了中華民族情系天下、心系蒼生的博大胸懷和高遠境界,深刻影響著中國式現代化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特性與稟賦,是與奉行霸權主義、叢林法則、對外擴張等西方現代化完全不同的現代化發展之路。

中國式現代化注重發展創新,“創新”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了理論與實踐的活水??茖W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從來都不能僵化地固守,而要在打破教條主義束縛,在結合具體實際中進行發展與創新。中國式現代化以“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為本質規定,以“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為實踐創造,堅持兩者辯證統一,在發展中實現了一系列創新突破。首先理論創新體現為,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性質和方向、中心任務、中國特色、本質要求、重大原則、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等理論層面上實現了一系列的突破創新,順應了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其次實踐創新體現為,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到推進高質量發展,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深化經濟體制、行政體制改革,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緊密結合;到以并聯式推動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工業化與城鎮化良性互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再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等……為中國式現代化不斷灌注創新活力和強大發展動能,指引我國從“現代化的遲到國”躍升為“世界現代化的增長極”。

“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盵11](P32)中國式現代化之所以劈波斬浪、行穩致遠,在于其遵循獨特的歷史邏輯,在“傳統與當下”“過去與現在”的歷史承接中充分展現繼承性與創新性的辯證統一。繼承不是墨守成規、一成不變,創新不是無本之木、無泉之水。中國式現代化正是在創新的基礎上繼承,才沒有故步自封,才做到了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正是在繼承基礎上創新,才沒有偏離方向,呈現出根深葉茂、源遠流長的發展態勢。堅持繼承性與創新性的辯證統一,以繼承為創新凝心聚魂,以創新為繼承注入生機活力,才能確保沿著正確的方向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四、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辯證統一

馬克思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是一個從“地域的”和“民族的”歷史走向“世界歷史”的客觀進程,中國式現代化必然也是一個由“民族的”歷史走向“世界歷史”的客觀過程。從價值層面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既有民族性意涵,也具有世界性意涵,彰顯著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辯證統一。

從民族性來看,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開創的中國式現代化錨定目標,以“民族復興”為使命追求,所面向的是“中國現實”,所圍繞的是“中國問題”,所依托的是“中國國情”,所展開的是現代化之“中國實踐”,呈現出鮮明的民族性特質[15]。具體來看,中國式現代化的“民族性特質”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從生發機理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是在中華民族擺脫“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前所未有的劫難的歷史境遇中萌生的,是在以一往無前的英勇斗爭、史無前例的巨大犧牲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初始目標——站起來為“根本社會條件”中奠基的,是在新中國成立后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中深入研究中國現代化建設道路和基本規律中開局的,是在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為“物質條件”,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轉變中提升的,在以新時代十年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為“根本遵循”,民族復興進入到不可逆轉的偉大歷史進程中突破的;其二,從文明根基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根植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承載著中華文明容載百家、兼容并蓄的包容性,博采眾長、協和萬邦的融合性,交流互鑒、互動互促的共進性,是中華文明與現實文化、現代文化、社會生產生活相適應并有機交融的時代產物;其三,從發展目標來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中國式現代化錨定了奮斗目標。民族復興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使命追求,歷史和實踐已經充分證明,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唯一正確選擇,也是強國興國、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和唯一正確選擇。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歷史底蘊無比深厚、施展舞臺無比廣闊、前進定力無比強大。在新征程上,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一定能夠為民族復興創造新的更大奇跡。

從世界性來看,中國式現代化的民族性內涵中折射著世界性意蘊。其一,從創新世界現代化理論與實踐的角度看,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的“六觀”,其中包括“胸懷天下”“為世界謀大同”的世界觀,“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價值觀,彰顯世界歷史意義的歷史觀,“多彩、平等、包容、開放”的文明觀,“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民主觀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觀,極大創新了世界現代化理論與實踐。其二,從拓展世界性現代化模式的角度來看,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社會主義大國,在不依附、不照搬西方現代化的前提下成功推進并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以巨大成功昭示西方國家只是現代化的先行者,而非現代化范本,更不是衡量其他國家現代化的唯一標準,為后發現代化國家在統籌兼顧世界性與民族性的基礎上獨立自主地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提供了全新選擇。其三,從解決世界性現代化難題的角度看,中國式現代化回應并解答了西方文明面臨和難解的當今世界困局的“時代之問”,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作為實現現代化的根本遵循,破解了西方現行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秉持的“叢林法則”與“霸凌主義”;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以開放合作作為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條件,以“主動式全球化”拆除壁壘;中國式現代化堅持把創新協調作為實現現代化的根本路徑,擺脫發展中國家簡單模仿的“跟跑”模式與已經實現現代化國家的“非均衡”模式。

中國式現代化既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特質,又具有突出的世界性特質。一方面,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走向現代化都應致力于解決本國、本民族的實際問題,展現鮮明的民族風格、民族特色;另一方面,沒有現代化的“世外桃源”,任何現代化的民族性內涵中必然折射著世界性意蘊。中國式現代化順應世界現代化發展潮流,積極回應并科學解答世界現代化進程的“時代之問”,具有突出的世界意義。

猜你喜歡
中國式現代化發展
邊疆治理現代化
中國式民主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中國式失敗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