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研究

2023-03-15 03:05
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專業課協同育人

劉 丹

(貴州食品工程職業學院, 貴陽 551400)

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和意識形態交流交通交鋒的主戰場,高校肩負著為國家和社會輸送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光榮使命。因此,必須發揮思政教育的強大功能。但是,就高?,F階段的思政教育現狀而言,存在思政課“孤軍奮戰”、課程思政“形式化”“喊口號”等問題。課程思政作為一種全新的理念,指的是課程承載思政,將思政元素寓于通識課或專業課之中,強調各門課程都肩負著育人職責,思政課程需要與專業課、通識課等協同共進,努力把當代大學生培養成思想水平高、科研能力強、表率作用大的“三有人才”。

一、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間的關系解讀

(一) 兩者之間的聯系目標一致、方向同向、內容互補,是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協同育人的天然優勢,兩者均是以“課程”為載體,以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為核心,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紐帶。首先,育人目標一致體現在思政課目標與課程思政目標均是以培育全方位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幫助青年大學生樹立健康的“三觀”。其中思政課程作為高校開展思政工作的重要渠道,著重利用五門理論課程促進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課程思政則要求專業課教師深挖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和德育素材,促進學生專業知識能力與思想的并行發展。其次,方向同向體現于兩者均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不動搖,充分彰顯育人功能和引領作用,都是旨在對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進行引導。因此,高校開展思政工作必須明確思政課領航地位,發揮專業課的隱性思政教育功能,從而實現顯隱結合,實現思政育人從專人轉向全員。最后,內容互補體現在思政理論五門課程具有鮮明的政治性、目的性及中國特色性,而課程思政主要依附于數學、英語等通識課,以及經濟學、管理學等專業課程,內容涵蓋廣闊,是思政課程的有益補充和拓展。

(二) 兩者之間的區別首先,“思政”內容不同。思政課程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論”“中國近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更強調“課程”,而課程思政則是將思政理論知識、價值觀念及精神追求等元素滲透于各門課程,對學生的思想信念、行為觀念產生“無聲”的影響[1]。其次,課程地位不同。思政課主要通過理論課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原理,深入了解“四史”,認識國情、世情、黨情;而課程思政的理念是協同育人,旨在實現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的統一。最后。在思政教育方面各具優勢。其中思政課程是以思政教育為主的理論性課程,而課程思政要深挖隱匿于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人文素材,更強調“方法”,具有隱性教育性、創新性等特點,比思政課更具親和力和針對性,是思政教育內容的延伸和細化??梢?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在內容上、地位上存在一定區別。

二、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價值意蘊

(一) 應對新形勢下思政工作面臨的新挑戰從全球視野來看,在經濟全球化、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西方腐朽思潮,以及“躺平”“佛系”逐漸成為部分青年的口頭語,西方敵對勢力試圖用思想文化滲透的方式抹黑我國,對青年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帶來了巨大沖擊。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須做好長期與不良輿論作斗爭的準備,將培育全方位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作為第一要務,抓好課堂這一理論武裝和價值引領主渠道,引導學生利用唯物辯證法批駁各種錯誤思潮。這就要求高校立足時代使命,深刻認識到立德樹人的重要性,依托協同育人發揮學科育人功能,這樣既能夠幫助學生夯實專業基礎,而且還有助于引導其樹立健康的“三觀”[2]。

(二) 回應新時代對思政教育發展提出的新要求隨著高校招生計劃人數的持續攀高,高等教育已進入普及化階段,對于發展經濟、拉動內需具有深遠影響,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弊端,如學生數量增多,教育管理難度增大,管理事務增多;師資力量、教學場地、經費等出現短缺問題?,F階段,黨中央和國家對思政課內涵式建設的重視,以及相關政策文件的頒布,思政課師資力量顯著提升,但仍有少許院校存在思政教師力量匱乏的情況,面對整個學校的思政工作,高校務必要配齊配足教師隊伍,打造一支專職為主、兼職為輔、素質高、能力硬的思政教育隊伍。如此,才能促進各主體、各學科間的協同育人,保證思政教育的質量和效率提升。

(三) 滿足培養時代新人的需要在中國夢的實現過程中,高等院校發揮著重要作用,需要堅持黨的領導,踐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將各門課程、各專業課教師、輔導員等每一環節聯通,共同培育社會所需人才,從而為順利實現中國夢奠定人才基礎。另外,課堂作為教師傳道授業釋惑的重要場所,也是思政教育的“主戰場”。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師,都應該承擔起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重擔,要踐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將思政元素滲透于教育教學各環節,使青年學生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扎實的棟梁之材[3]。因此,作為新時代一線教師,不應只是簡單地傳授知識技能,更要對大學生進行思想熏陶和價值引導,重視學生信息甄別能力的提升,鼓勵他們將自身理想同國家理想相結合,自覺為國家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三、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路徑選擇

(一) 制度協同,提供保障一是組織保障。高校黨委需要發揮自身的領導作用,帶頭推動思政課建設,提高對協同育人的重視,經常性組織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改革交流分享會,對改革過程中出現的不足及時反饋解決,同時必須加強監督管理,對課程思政建設進行監督管理,肩負起主體責任。黨組織需要利用網絡媒體統籌整合有關思政元素的教育資源,結合學科專業特點打造“多向聯動重溫雷鋒精神,VR追尋紅色足跡”“講好中國故事·助力文化自信——公共英語課程思政教育研究”等精品課程,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家國情懷?;鶎狱h組織需要成立課程思政教學研究小組,做好宣傳課程思政理念的工作,使這一理念滲透到全體教師心中。群團組織(共青團、學生會、宿舍等)需要積極開展文明宿舍評比、紅歌大賽等正能量活動,將傳統文化、黨的新理念與活動融合,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營造濃厚的思政育人氛圍。二是制度保障。其一,建立管理制度。高校教務管理部門要將價值引領納入專業培養方案、教學大綱等文件審定之中,進一步明確德育教育要求,并要求教師融入價值引領要素,避免課程思政“喊口號”“兩張皮”現象的出現。其二,建立責任落實制度。高校要注重提升黨委、校長、各職能部門、教師等主體的政治覺悟,明確不同主體的責任與義務,同時設置責任監督部門,對上監督課程思政建設情況、是否肩負起自身領導職責,對下監督每個教師是否肩負起思政教育職責,將這些內容納入教師年末考核之中;還要對協同育人中失職失責進行問責,對履行職責不力者進行嚴肅批評,進而為協同育人開啟新的篇章,喚醒每一個教師的責任擔當精神[4]。三是機制保障。高校首先要建立教育主體聯動機制,打造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各學科教師、輔導員等主體協同育人共同體,其中思政課教師需要利用思政課數據庫、思政教育學科資源平臺等資源提高教育教學活動的有趣性,依托自身專業優勢來促進專業課教師的發展;專業課教師需要樹立課程思政理念,深挖課程中暗含的思政元素和人文素材,如草業科學專業教師應收集和整理在作物、牧草育種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中國科學家、科研背后的故事等,使學生感受育種學家的愛國、敬業等精神。其次,高??山∪罴s束機制,通過設立課程思政研究課題,加大經費投入,鼓勵廣大教師參與到課程思政研究之中,提高其參與協同育人的自覺能動性,從而更好地為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提供支持。最后,高校要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以學生的滿意度和接受度為評估標準,通過對課堂教學、學習效果、學生日常表現等進行全面且綜合的評價,以保證協同育人效果。

(二) 課程協同,處理關系一是處理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關系。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要想保持一致,必須在思想上和具體實踐中同向同行,依托“顯性+隱性”教育,形成協同育人大合力。在思想認識上,兩者理應堅持政治認同、文化認同、育人方向的一致,思政課要注重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政治大局、國家大局,堅定文化自信,課程思政必須緊跟思政課程步伐,共同培養學生對先秦子學、兩漢經學等歷史文化的認同,使其能夠自覺地進行文化批判和價值重構,對中華文化進行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對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對民族精神進行弘揚。在具體實踐中,兩者要相互補充、相互促進,高校應建立以思政課為主、課程思政為輔的育人體系,明確思政課的政治引導功能,為協同育人注入時代氣息。如,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專業教師可利用“超新星+直播”的形式,針對非洲之角爆發的蝗災進行課程思政設計,從蝗蟲的生物學特性、變態類型、地理分布、防治策略等方面開展詳細講解,就蝗災啃食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的根系,使糧食減產等問題進行深度剖析,引導大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用自身的生物專業技術為建設魅力中國而不懈努力。二是處理思政課與專業課關系。其一,思政課程要堅持學術性,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核心,在上好五門理論課程的基礎上,將共同富裕、生態文明、鄉村振興等融于課程教學中,保證思政課適應國際形勢的變化、國內發展的需要、學生的需要,積極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時代之問、學生之問,教師既要以問題為導向,講好中國故事,還要活用素材,將生動鮮活的時代素材與基礎理論耦合,更要創新方法,利用自媒體平臺進行教學,破除思政課傳統模式的桎梏。其二,專業課要彰顯“思政味”,教師要找準思政課與專業課的契合點,挖掘和提煉專業知識中的思政資源,制定適合本專業的課程思政目標和教案,用學生關注的熱門話題為依托來進行專業教學,精心打好組合拳。三是處理思政課、通識課、專業課的關系。思政課、通識課、專業課需要明確自身定位,思政課教師應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擅長用通俗易懂的話語向學生傳輸理論性知識;通識課教師要在授課中進行潛移默化的理想信念教育,幫助大學生明確前進目標;專業課教師要促進知識教學與價值教育的同頻共振,在無形中實現立德樹人[5]。與此同時,通識課教師、專業課教師應主動挖掘思政課中適合青年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民族精神、工匠精神等內容,自覺將思政教育內容融入到教學環境,破除課程思政的學科壁壘和孤島困境。

(三) 要素協同,把握維度一是推動思政課深化改革。高校要提高思政課的專業水準,加大創新力度,保證課程與時俱進,切實提高思政教育的專業性、創新性和時代性;思政課教師則要根據學生的思想動態,結合典型人物事跡、黨的新理論成果和新思想等內容,通過“三下鄉”“務實調研”、社會實踐等活動,讓綜合實踐引導大學生從眼睛看、用耳聽逐漸過渡到用腦思考、用心學習、用行動踐行,從“紙上談”變“實踐行”。如,推出“馬列經典誦讀”“紅燭思政”“百年·榮光”等活動,形成“線下+線上”互動,“第一課堂+第二課堂”聯通的教學新模式。二是提高專業課思想高度。在教師層面,高校專業課教師需要積極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通過踴躍參加教研會、集體備課、賽課等形式與思政課教師合作,探索出立足本專業特色、契合學生特點的思政教育方式;還要關注教育部出臺的方針政策,了解現階段國際形勢,將熱點話題、時事政治等巧妙地與專業教學融合,解決學生存在的思想困惑,讓學生在習得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實現三觀的培育和人格的健全。在學校層面,高校教材的選用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保證教材蘊含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圍繞家國情懷、公民素養、創新精神、工匠精神等加強教材建設,推動立德樹人、培養創新思維進教材。三是明晰課程育人向度。針對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課程育人向度模糊問題,高校教師除了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還要深入了解課程思政的概念、內涵,明確課程育人方向,即引導學生堅定政治信仰,加強“四個”自信,形成愛國主義意識,培養其勞動精神和道德品質[6]。高校則要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德為基、以文為養、專思交融”的思政教育,做到整體謀劃、系統設計、統籌協調、一體運作,著力發揮專業課、通識課、思政課育人功能,形成協同育人的最大合力。

猜你喜歡
專業課協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蜀道難:車與路的協同進化
“導入課”在高校專業課實施“課程思政”的實踐與思考
“四化”協同才有出路
三醫聯動 協同創新
服務學習在高職社會工作專業課內實踐教學中的探索
協同進化
研究生專業課學分制教學改革探討
關于大學專業課排座位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