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憶與傳承:哈尼族遷徙史詩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023-03-15 22:27扈志東
懷化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哈尼族哈尼交融

陳 娟, 扈志東

(西南林業大學,云南昆明 650224)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盵1]哈尼族漫長而艱辛的遷徙歷程在其歷史長河中勾勒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此過程中,遷徙史詩作為民族互動、交流的史料,是哈尼族與各民族友好交往的歷史記憶,為研究民族關系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分析文本。哈尼族的遷徙史詩主要有:《遷徙悲歌》《雅尼雅嘎贊嘎》(以下簡稱《雅尼雅》)和《哈尼阿培聰坡坡》(以下簡稱《聰坡坡》)等,它們作為哈尼人民的“史記”,是記敘人類起源傳說、上古社會生產生活、族際交往的民間口碑文學?!叭尕瀼攸h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盵2]長期以來,哈尼族在與當地各民族的交往互動中,逐漸形成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遷徙史詩中所承載的共同歷史記憶為各民族的團結凝心聚力,與民族政策的實施構建相結合,成為促進民族團結工作高質量發展、傳承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不竭動力。

一、哈尼族遷徙史詩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記憶

哈尼族遷徙史詩不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還承載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記憶,具體體現在哈尼族人民與其他民族共同守護自然環境、在生產生活中互幫互助、共慶共享節慶儀式、經貿上互通互濟以及族群族際間的團結和睦等方面。

(一)共同守護自然環境

哈尼族遷徙史詩中的自然崇拜是指人們把自然界中的各種生物、自然現象等形象化,并將其視為有生命、有神性意識的、能夠承載人們美好希冀和護佑人們的強大威力的自然力加以尊崇?!跋茸姘炎邅淼拇笊?,選做萬能的神山,從馱子里拿出基石,穩穩地放在神山上面,這吉祥幸福的基石,陪伴了哈尼千年?!盵3]在哈尼人的心目中,神山神石是吉祥的象征。二月里,哈尼族盛裝出席,祭祀神樹和祖先神靈?!熬派骄耪墓?,染新衣用去成背的藍靛;扎密穿戴得像漫坡的鮮花,伙子打扮得攀枝花樣矯健,那最怕羞的女人,也裝扮得比彩霞鮮艷。各家各戶來啰,人人都來祭樹,在這熱鬧的日子,哈尼祭祀祖先?!盵4]從中可見,哈尼族對神樹的重視和祖先神靈的感恩禮贊?!叭f能的寨神啊,哈尼站在你的面前;高大的神樹啊,哈尼來把你祭獻。虔誠的寨人獻上一片誠意,請你賜給哈尼一片喜歡,豬雞牛羊滿圈滿嶺,金谷玉麥站滿大田,哈尼兒孫像樹葉一樣稠密,哈尼人人像大樹一樣雄??!”[5]這些都是哈尼族自然崇拜文化的生動體現。自然崇拜是哈尼族對于原始痛苦和快樂、原始善和惡最樸素的反映,蘊含著哈尼族對自然的敬畏與尊崇。這種自然崇拜文化,在云南很多少數民族中都有跡可循。除了哈尼族的“昂瑪昂叢崇拜”,還有布朗族的“色林”、佤族的“龍梅吉”、景頗族的“龍尚”、彝族的“密枝林”等都暗含“神林”之意,展現出各民族共同的“神林”崇拜。由此,在自然崇拜文化的熏染下,哈尼族、彝族、傣族、瑤族、佤族、布朗族、景頗族、普米族等民族都有關于保護動植物、保護水源的習慣法和民俗禁忌,他們秉持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初心,維持著簡約有度的生活方式。彝族禁止在龍潭旁邊砍樹開荒;白族講究可持續發展,會根據物種數量、生長季節采取“封山育林”的方式保護野生動植物。這些以保護動植物、守護生態環境為目標的民俗文化,反映了各民族遵循自然規律、保護自然的生態理念,在多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斷地演進、共生,形成多元一體的傳統生態文化,并在世代沿襲中成為云南少數民族共同呵護綠色家園的精神支柱。

(二)生產生活中互幫互助

哈尼族每遷徙到一處新的地方,都要建寨蓋房,這離不開鄰里和周邊民族的齊心協力、團結互助。雅尼雅人①一路來到富饒美麗的加滇②,在族人的共同努力下,“開滿鮮花的加滇大地,從此有了采花的蜜蜂;滿滿幸福的加滇山川,從此有了伴舞的蝴蝶;肥沃似油的加滇地方,從此有了開墾田地的主人”[6]。哈尼族歷經長途跋涉來到嘎魯嘎則③,阿撮(傣族)人民熱情和善,兩族之間噓寒問暖,友好交往?!昂每偷陌⒋槟贸鲋耠u竹筍,遠來的哈尼拿出玉麥酒漿,兩處人都像火塘一樣熱情,不斷的話像溪水流淌?!盵7]不同民族在生產生活方式上互相學習與借鑒,“阿撮教哈尼破竹編篾,哈尼換上滑亮的竹筐;阿撮教哈尼織帽子,筍殼帽輕巧又涼爽。哈尼把雞鴨分給阿撮,雄雞幫阿撮叫起太陽;哈尼教阿撮種五谷,阿撮的篾籮裝滿玉麥高粱”[8]。他們間這些互助互利的實踐行為促成了民族之間的友好交往,鋪就了“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的團結和諧格局。

除了建寨蓋房,哈尼族還要開墾大田④,在《好地諾馬阿美》中,“哈尼走到天涯海角,不忘發家的大田。幾千個人一個不要走散,幾千雙手一雙不要得閑”[9]。每當栽秧季節到來時,各山各寨的男男女女匯聚在一起,共同辛勤勞作?!耙齺砬辶恋娜?,栽出綠綠的稻秧,到秋風吹起的時候,山上山下一片金黃?!盵10]秋收時節,各寨老小聚在一起感受豐收的喜悅?!坝酗埓蠹页?,有活大家干”是哈尼族互幫互助的傳統習慣?,F今,他們互幫互助的方式主要有:昂交交(換工)、巴交交(輪流借錢)、昂罷木(互助蓋房)、普塔扎(經濟互助)[11]。在哈尼族民間有這樣的說法,“宗丕倮確阿依阿尼,呸丕倮確盤強詞煙”,意思就是鄰居是情同手足的弟兄,田地連在一起的人家是血緣至親的親人,哈尼族彼此之間就是一種血肉相連的關系?!靶抡险鄮拖嘀?,代代子孫你來我往”展現了哈尼族與族內同胞和周邊各族團結互助、相親相愛的傳統美德,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體現。

(三)共慶共享節慶儀式

六月年(也稱苦扎扎)是哈尼族的重要節日,各村各寨的男女老少身著盛裝,聚在一起蕩秋千、摔跤、跳舞和唱山歌,“歌唱耶苦扎帶來吉祥,歌唱嘎湯帕帶來安康”[12]。有些地方則同時過火把節,通宵達旦,盡情歡樂?!按孱^搭起了秋千架,追瑪領頭打秋千,百姓跟著后面來。在秋千場上,歡聲笑語滿天飛,男女老少齊歡樂?!盵13]這種和諧的慶祝方式,有助于促進族際的友好交往。人與人之間真實純粹的相處方式在一次次節慶環境的熏陶下,在一次次祭祀展演的過程中得以強化。節慶儀式作為各族文化交流互動的平臺,不僅揭示了各民族的審美趨同,促進文化的共同性,還不自覺地喚醒了各民族逐漸衰落的記憶,增強了族群凝聚力。

由于哈尼族與周邊各民族生活在同一空間場域中,他們的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等生產生活方式都會彼此影響,進而發生改變。于是,各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活動,便不再局限于本民族范圍之內,而是出現了多民族共生、多文化元素并存的雜糅態勢,進而在火把節、嘗新節、高香節、潑水節等重大節日中,出現了集體參與、共享歡樂的場景。遷徙史詩中耶苦扎節、活夕扎節等節慶活動是哈尼族對自身集體記憶的歷史記敘,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見證。

(四)經貿上互通互濟

哈尼族來到諾馬阿美⑤,住在遠山的臘伯(漢族、彝族、白族等民族的總稱)跋山涉水而來,“他們用五彩絲線交換哈尼的紅米,又用亮亮的金銀來換哈尼的白棉”[14]。住在周邊的擺夷(傣族)也派來牛幫,和哈尼族進行日用品交換,“生意人像河里的魚蝦來往穿梭”[15]。在物物交換的過程中,各民族優勢互補,你來我往。哈尼族對遠方的來客總是熱情真誠,“客客氣氣地對他們吧,不喝夠酒不要讓他們上路;親親熱熱地對他們吧,不包好餉午不要讓他們回轉”[16]。這種在經濟上與當地其他民族友好往來的互動實踐,造就了哈尼族生產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從一開始的以物換物、以貝殼作為媒介進行交換,到后來鄉村集市的設立,反映了經濟發展是影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因素?!耙荒甑娜?,是哈尼趕街的月,街子擺在得威海邊,人來人往像魚群鉆浪。哈尼也來得威趕街,熱熱鬧鬧像圍攏火塘,街頭街尾要繞三遍,大背小背滿滿當當?!盵17]這些各族人民買賣祥和、其樂融融的趕集日常,生動展現了人們的勤勞樸實和互通有無的生活狀態。集市作為民俗文化交匯的空間,趕集成為哈尼族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摆s街的哈尼擠擠搡搡,好像魚群在水里游玩?!盵18]趕集向來是民間煙火的代名詞,它不僅提供了各族人民互動交流的機會與空間,還能讓人們感受到各地的淳樸鄉風和地方特色;趕集同時也成了各民族、各地域之間民俗審美互相參照,飲食習慣互相傳遞的平臺??梢钥闯?,趕街在人們的貿易往來和日常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9],鄉村集市的設立為生活在鄉土社會中的人們提供了血緣之外的交往空間,極大地促進了鄉村文化互動和族際交往互動。

(五)族際團結和睦

《聰坡坡》中,哈尼人來到哈厄⑥,哈厄民族淳樸善良,兩族以禮相待:“哈尼人呀,你們從遠方來,就請坐在哈厄的桌旁,哈厄的美酒哈尼一同來喝,哈厄吃肉哈尼一同來嘗,兩家人在一處也不怕,阿哥阿弟可以同坐一條凳上?!盵20]兩族之間你來我往,建立了深厚的情誼:“哈尼哈厄情投意合,就像兩窩雀共一樹,兩寨的女人愛在一處說話,兩寨的男人愛在一起商量?!盵21]

在《雅尼雅》的《渡過瀾滄江》章節中,雅尼雅人一路遷徙到瀾滄江邊,已經精疲力盡,望著滾滾的江水,心中泛起憂愁,傣族人見雅尼雅人真誠友好,決定伸出援手,接他們過江,助其渡過難關。雅尼雅首領覲見傣族王,他們虔誠施禮,和善待人?!熬S墨洛查⑦講完話,拿出三把金勺子,找來三雙銀筷子,雙手獻給領頭的人?!盵22]傣族王也表達了誠意:“告訴我的傣泐百姓,舀出三千三百籮谷米,抬出三千三百捆茅草,請他們過江,幫他們蓋房……傣泐人友好四方,朋友來了兄弟一般接待?!盵23]在廣景山寨,雅尼雅和傣家做了鄰邦,兩族間和平相處。在各自大王的統領下,兩族人勤奮耕耘,豐衣足食。當雅尼雅人居住在勐烏的時候,突遇外來人闖入,即將發動戰爭,“厭戰的雅尼雅呦,怕再度引起流血”[24],于是開始遷徙的征途。離開加滇之后,雅尼雅人遭遇無盡的艱難險阻,最終和彝族首領握手言和,重回加滇,與彝族一起共創美好的生活,避免了戰爭流血?!把拍嵫藕鸵图夜餐?,和睦相處如同兄弟姐妹。和平安寧的加滇啊,雅尼雅人丁興旺,彝家也人丁興旺!”[25]這更加深刻地展現了哈尼族的善良和隱忍,以及民族團結對于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意義。

綜上可知,生態文化、社會生活、節慶互動、經濟往來、族際交往等幾種交融樣態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存在方式。哈尼族與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遷徙史詩中通過生態環境的共同守護、生產生活互助、節慶儀式交流、趕街串巷互動、族群族際交往等得以生動具體地表達。哈尼族遷徙史詩中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猶如一顆顆散落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角落的珍珠,由民族團結這根主線串聯起來,成為哈尼族獨具民族特色的共同的社會記憶,內生為凝聚各族人心的源源動力。

二、哈尼族遷徙史詩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當代價值

哈尼族遷徙史詩中記載著大量關于哈尼族與族內同胞、周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敘事。這些關于民族文化的歷史記憶,是哈尼族先民生產生活的主觀投射,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民族主體精神構建、增強民族凝聚力、強化身份認同以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依然具有時代價值。

(一)有助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哈尼族遷徙史詩中記載著各民族善待自然、感恩自然的文化故事,在以“保護生態,守護家園”的共同初心和價值旨歸的引領下,這些愛護生態的行為隨著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和社會的發展而逐漸趨同。當前,各族人民保護自然的實踐演變為一種基于中華文化認同的生態文明建設,而且帶來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理念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轉向,以及“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自然”的智慧,并站在“為全人類謀幸?!钡男赂叨忍岢隽藰嫿ㄈ祟惷\共同體的宏大夙愿。

這種價值轉向和宏大夙愿,促進了各族人民在社會發展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譜寫保護生態的壯麗篇章。這一以守護生態為指向的動態演變過程揭示了各民族在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互動交融,使各族人民形成生態道德共同體成為一種可能,其不僅加強了各族人民珍視自然的使命擔當,增進了民族的共同性,更進一步強化了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梢哉f,各民族在生態向度中的交往交流交融為當代生態文明理論的出場奠定了現實基礎;而生態文明建設的當代實踐也極大地加強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二)有助于構建民族主體精神

在哈尼族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團結是亙古不變的話題。遷徙史詩中哈尼族與多個民族的相遇和交往,譜寫了很多精彩絕倫的敘事,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哆_哈達遷出走》中既描述了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和平相處,也描述兄弟之間的深情厚誼。達哈達遷因為思念一起同甘共苦的兄弟,決定離開景蘭⑧,辭別傣泐王,“兄弟的情誼,如江水常流;弟兄的情誼,像太陽永不熄滅。傣泐和雅尼雅是一家,愿天下都成為兄弟……我們要和平,我們不要戰亂,大家要友好相處”[26]。達哈達遷率領族人一路奔波,期待著手足重逢。這是一則體現各民族同源共祖、交往交融的敘事。在整個遷徙過程中哈尼族人攜手并肩,共渡難關,他們沿著崎嶇的山路,穿過茂密的森林,繞過高高的山崖,“熬過多少干季和冷季,耐過多少雨天和熱天”[27]。盡管困難重重,但哈尼先民不畏艱辛,一路守望相助?!白咦咄M?,停停走走,幾百個人做一隊,一個也不漏掉;停停走走,走走停停,幾千個人做一群,一個也不走散?!盵28]在族人的共同努力下,最終抵達“森林密密的紅河兩岸”。這種歷經磨難而始終不變的民族精神,在以“團結為主線”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牽引下,彰顯出自強不息、不屈不撓的崇高品格,飽含著正直獨立的人格和主動創造的精神。

(三)有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

哈尼族是一個以“梯田稻作”為主要生產方式的民族,其思想感情、民間信仰、文化藝術等都與梯田農耕有關,在歷史長河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梯田生態文化,成為將哈尼族與各民族凝聚在一起的橋梁紐帶?!肮崾谴执值拇髽?,樹根就是大田”[29]?!翱棠痉炙ā薄傲魉_溝法”等是哈尼族集體智慧的結晶,不僅為周邊各民族所借鑒,也為現代生態農業提供參考范例。不論遷居何處,哈尼族都不會忘記自己眷戀的故土,不會忘記自己的同胞?!安荒馨压岬墓枢l遺忘:不能忘記虎尼虎那⑨的大水,不能忘記惹羅普楚⑩的山崗……走到天邊也要記住,哈尼都是一個親娘生養,一個哈尼遭了災難,七個哈尼都要相幫?!盵30]對生活的熱愛,對家園的守護,把各個民族凝聚起來,“惹羅大寨美名遠揚,各山各壩的那扎來來往往,矮山的漢族來了三伙,河壩的傣族來了三幫”[31]。漢族羨慕哈尼族矮山田里的水在枯水季節來臨之時依然滿滿當當,傣族贊揚河水里的魚兒成群游蕩,他們很喜歡哈尼明亮的瓦房和涼快的竹樓。他們把對自然和對生活的熱愛凝結進了“土地”這一意象中。正是這種發于內心深處的熱愛和守護之情驅使著各民族無論去往何地,都愛護足下的這片土地。正如愛國詩人艾青所言:“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盵32]自然本身作為一個整體,各族人民對家園、對自然、對大地母親的愛,匯聚成了一股凝聚人心的力量。這種家國情懷是在各民族共同守護鄉土的情境下生發出來的,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成果。

(四)有助于強化個人身份認同

民俗喚醒記憶,記憶凝聚認同?!盀榱顺姓J自己是一個群體,每一個群體都必須在現在創造一種有關過去的自我的可信的形象,即在新的、變化了的現實中找到自我?!盵33]而對于每一個哈尼同胞而言,“連名譜系”便是尋根之源,“要問哪家祖先是哪一個,快把個人的家譜細背細講”[34]。遷徙史詩《雅尼雅》中,在贊揚先祖松米窩的同時,連名譜系也為后代追憶先祖提供論了重要參考。

自從有了松米窩,雅尼雅興旺發達。松米窩傳播了人種,松米窩繁衍了后代,從他那一代起,松米窩開創了祖先的家譜。接下來便是窩推雷、推雷宗、宗明耶……繼宗明耶,又有十代家譜:明耶差、差提習,提習理、理樸別,樸別烏、烏牛伢,牛伢搓、搓莫歐,莫歐追、追湯帕,一代一代數下來,一直數到追湯帕……湯帕阿媽數下來,一代接一代,湯帕瑪到瑪和潭,潭和潔到潔留鳥,鳥起蘭到蘭龍播,播莫波到莫波替,替沙彪到彪瑪贊,繼彪瑪贊之后是贊則。[35]

可見,連名譜系為每一個哈尼族人標系著自己的位置。在實際生活中,哈尼族嬰兒的命名儀式,也遵循父子連名制的命名原則。每一個人在生命過程中的不同年齡階段所經歷的不同人生儀式代表著不一樣的人生意義,它不僅是生理變化、年歲增長的階段性顯現,也是自我成長、思想變化的循序漸進的過渡時段,更是家庭成員、家族、社會組織等對其角色的認可和地位的規定等??梢哉f,不同階段的人生儀式一方面反映了作為共同體成員的個體在其成長過程中不斷適應共同體文化和規范的過程;另一方面也展現了不同時空之下的道德與文化對個體進行理想人格塑造的過程。哈尼人在遷徙史詩中找尋和重拾對祖先和母族記憶的過程中,不僅堅定了文化自信,也在歷史與未來的坐標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哈尼族在以連名譜系為連接起點的祖先追思中形成了對自我的認識,并在與其他民族的交往過程中突出了自我的概念,最終哈尼族在“自我”與“他者”中得到了認同。

(五)有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哈尼族遷徙史詩中關于各民族同根同源、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敘事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史料依據。其所呈現的多元一體的民族關系,既包括不同民族及其成員之間的交往關系,也包括同一民族內部各支系及其成員之間的交往關系、每一個支系內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在《遷徙悲歌》中詳細敘述了回標、科德和塔遷三兄弟是雅尼雅人心目中的豪杰和英烈,他們之間兄弟情深,手足般不可分,唇齒般不可離?!叭幌茸嫣焯煲黄鸷染?,三個兄弟同心同德,三個部落親密無間,雅尼雅的日子順心順暢?!盵36]但是,后來由于德其的無心過錯和荷格的離世,荷格的父親耿耿于懷,三兄弟內心產生了隔閡,自此分道揚鑣。在分別的日子中,他們體悟到了真情的難能可貴,很迫切找到彼此團聚。

在雅尼雅人的思想中,團結和睦才是真正的心之所向,他們期盼兄弟常伴左右、族際之間親如一家?!靶值艿那樯?,像太陽不滅地久天長;兄弟的情長,如江水不干源遠流長。愿天下人都是兄弟,傣族雅尼親似一家;愿天下人都是兄弟,木達、鳩為、吉坐不分離!我們不要戰爭,我們不要欺詐,我們只要兄弟情長,我們這就要去找兄長!”[37]告別傣族王,塔遷開啟了尋找兄長的路途,風雨無阻,并且堅信兄弟的惺惺相惜?!八w王要找到兄長,他不朝江的上游走,也不朝江的下游走,朝那壩子中間走。他相信上游阿哥,會思念手足;他相信下游阿哥,會思念手足。思念的人會靠攏,總有相會的坡頭?!盵38]科德王在彌留之際,最惦記的依然是故土,是情深似海的兄弟?!翱频峦醪荒芡洂厶m地方,不能忘記和兄長并肩揚馬,不能忘記德其荷格的悲傷,不能忘塔遷王敦厚的心腸?!盵39]

這是《遷徙悲歌》中最為感人至深的片段,三兄弟不惜跋涉萬水千山,找尋彼此,生動刻畫了“此愛翻山海,山海俱可平”[40]的同胞手足之情。這樣的交往交融敘事,所表達的是“血親情親兄弟親,愛蘭寨子家家親,雅尼子孫永相親”[41]的真情實感,同源共祖的民族關系是推動民族團結、促進各族人民形成“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的關鍵因素。

三、哈尼族遷徙史詩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傳承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一個民族的文化成果只有讓世界分享,才會獲得更強的生命力?!盵42]當今世界,我們既置身于文化的交流,又面臨著文化的競爭,只有保護自身文化特色,加強文化價值的開發利用,才能讓民族文化大放異彩,雄踞世界文化的殿堂,與世界共同分享人類文明成果。黨中央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保護和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開展移風易俗,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43]。為此,各地政府積極貫徹黨的方針,根據各個地方的民族特色和當地的發展狀況,有的放矢地提出了對應的民族政策,并與當地的民俗習慣有機結合、雙向發力,喚醒民眾的文化傳承意識。

(一)民俗習慣結合民族政策助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遷徙史詩中所蘊涵的以“各民族團結友好”為交往原則的民間傳統文化是哈尼族共同的歷史文化記憶。將“民族區域自治”“民族平等”“民族地區發展”“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等民族團結的宏觀視野與少數民族古籍史料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微觀個案相結合,能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提供樣本經驗。比如,在哈尼族地區開展的“哈尼古歌”演唱行動、“火塘夜話”活動以及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社區、進校園等多姿多彩的實踐活動等。在遷徙史詩中,民族習俗囊括了生活在共同時空地域中的共同體成員所遵循、認可的不易改變的文化樣態和穩定的道德規約,并得以代代相傳。較之法律法規而言,民俗習慣對民族共同體的社會生活秩序的影響更為普遍和持久。由此可見,民族團結和文化傳承除了由法律法規和民族政策自上而下的推進外,還需要各民族群體在多元社會結構下共同的思想和文化信仰、風俗習慣的延續,以及民族文化的交融互鑒,并在此過程中建立文化自信,進而實現法律、政策的外源性推動與村落群體互助合作的內源動力相互契合,以此助推文化傳承,凝聚民族團結力量,促進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二)促進民族文化產業化發展助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要實現各民族優秀文化共有、共享、共傳承,就需要探索出一條促進“民族文化產業化發展”的新道路,要善于運用智能技術,對少數民族文化進行資源整合以及合理地開發、保護。運用數字技術,將少數民族的古籍史料制作為電子文獻,不僅便于獲取和保存,還有利于文化的活態傳承,讓各族人民共享文化成果。通過各大網絡平臺,擴充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推廣渠道,借助數字化信息技術的創意功能實現文化產品的多樣性供給、提高產業效能,拉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此外,政府通過產業資金扶持、出臺激勵政策等有效措施,重塑品牌優勢,諸如紅河地區的蒙自過橋米線兼具文化和品牌的效應,不僅是一種飲食文化,也是“饋贈給世界餐飲市場的一份禮物,在產業效應和民生服務上實現了雙重賦能”[44]。云南與周邊國家同屬于“筷子文化圈”,在“一帶一路”戰略的驅動下,通往各地的大通道樞紐得以建設完善,借助跨境電商平臺、依托跨境文化經濟走廊,過橋米線逐漸走入東南亞人民的餐飲市場。以“互聯網+”為契機,促進民族文化產業化發展,既能讓全國各族人民了解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也能助推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推動民族地區特色產品走出去,在實現文化交融互動的同時,也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三)以梯田文旅帶動鄉村振興助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紅河哈尼梯田作為哈尼族文化旅游的標志,是我國第一個以“農耕、稻作”為主題的遺產項目,展現了人類農耕文明的奇觀。多民族同墾共創的哈尼梯田孕育了哈尼族人民“感恩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態智慧;見證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會實踐活動。哈尼族自古以來就推崇尊重自然、順應自然,這樣的傳統生態文化至今仍然指引著人們與自然界的關系,影響著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過程。為強化非遺傳承保護,打造梯田文旅高地,紅河州政府秉持綠色發展理念,積極探索、多措并舉,引導人民群眾主動融入、共享成果。挖掘哈尼族遷徙史詩中的民族文化內涵,為講好哈尼梯田故事、開發民族節慶旅游項目和打造精品文化傳播品牌提供了豐富的理論素材。同時,旅游業的發展,不僅能夠帶動周邊村寨的經濟發展,也為鄉村全面振興奠定了物質基礎。梯田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載體和搖籃,以其為中心的梯田文旅項目在推動哈尼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四)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助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新時代,隨著民族團結工作的推進,基于中華民族一體性的命運共同體屬性愈發突顯,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更加注重教育內容的豐富性與感染力。哈尼族遷徙史詩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敘事不僅能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內容提供豐富的資源素材,為其注入新鮮的文化色彩,還能促進文化的交融與傳承。通過學校教育,促進學生培養愛黨愛國和團結友愛的意識,使其充分認識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有國才有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除學校外,還要充分運用互聯網、報紙等大眾媒介,傳播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全社會、全方位、全領域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督使不同社會群體意識到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祖國統一的重要性,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增進各族人民共同歷史記憶,奠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根基。[45]

(五)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助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哈尼族遷徙史詩中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始終秉持著一種“包容互鑒、互敬互愛”的思想理念,對于增強民族凝聚力,陶冶公民愛國主義情操,凈化道德風氣,促進社會穩定具有深遠的意義?!耙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盵46]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在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中逐漸扎根于民眾內心。哈尼族遷徙史詩中記敘著一系列關于族群族際交往、生態保護、道德倫理等文化故事,具有啟智潤心、人文教化的功用,可以為當下公民道德素質建設提供豐富的資源。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社會、個體三個層面既有各自的豐富內涵,又有各自的實踐主體,但最終的落腳點和著力點都在公民的個體實踐。例如,國家要富強、社會要和諧必須靠全體國民的共同奮斗。公民個體道德規范的遵循,是實現國家、社會層面價值取向的基礎。[47]哈尼族優秀傳統文化提倡孝愛,強調責任和群體意識,力圖通過道德教化塑造理想人格,這些優秀道德理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所要求的公民素質有著內在的關聯和契合性。傳承與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引下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合理吸收、巧妙借鑒,以此營造互助和諧、團結友愛的文化生態??梢?,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傳承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二者協同發展,在培育各民族共同價值取向的同時,也增進了彼此之間的情感,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綜上可知,新時代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需要適應新時代發展定位,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自信自強、守正創新,不斷挖掘各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留傳下來的文化典籍,合理借鑒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民族團結經驗,在國家政策的引領下,促進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使各族人民“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48]。

注釋:

①雅尼雅人:西雙版納人的自稱,也稱阿卡。

②加滇:地名。具體位置不詳,有一說是在元江壩子或者墨江壩子一帶。

③嘎魯嘎則:地名。

④大田:哈尼族作為農耕民族,大田就是種植水稻的梯田。

⑤諾馬阿美:有兩種解釋,一為諾馬河邊的平原,一為水源諾馬。

⑥哈厄:意為住在水邊像白雞一樣白的人。

⑦維墨洛查:人名,雅尼雅人的首領。

⑧景蘭:百萬人口之城的意思,即今天的景洪。

⑨虎尼虎那:紅色或黑色大石壘成的高山。

⑩惹羅普楚:“惹羅”大雨傾盆,“普楚”意為立寨、安寨之意。

猜你喜歡
哈尼族哈尼交融
我眼中的哈尼十月年
真美
長街古宴 宴宴熱鬧 哈尼族長街宴
維生素D輔助治療云南哈尼族兒童肺結核的療效觀察
根雕與古錢幣的完美交融
特朗普放話要會魯哈尼
哈尼幸福萬年長
哈尼之心
中外藝術精品展覽文化的碰撞與交融
哈尼族色彩審美文化芻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