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瀟湘古閣到近代公園:文夕大火前天心閣教化功能研究

2023-03-16 00:11
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23年2期
關鍵詞:天心教化民眾

韓 瑜

(湖南師范大學,湖南 長沙 410081)

教化即由教而化行,用文化與思想的教育改變民眾履踐之行為。在這一過程中,施教者通過引導、宣講、鼓勵等方式來傳播其所崇信的思想觀念,以此使受教者的思想觀念合歸于某種信仰,是為教化。本文所指的教化一是作為國家政治統治手段而存在,是統治者主導的由上而下的思想教育;二是施教者利用教化空間這一獨特環境進行思想文化滲透,達到價值引導目的。教化空間也是本文重點論述內容。

長沙天心閣建于明代,清代官府主導對其進行重建,在重建過程中利用天心閣原有的空間環境引導民眾的價值趨向,將其逐漸改造為引導民眾尊崇儒家傳統與封建道德的教化空間。近代以后,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知識分子在天心閣內集會、演講,革命思想的蔓延使天心閣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湖南革命發酵的空間,一直到北洋政府時期,天心閣都是作為革命活動的宣講地而存在。至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新政府十分注重對民間思想和行為的滲透與管控,在此背景下修建天心閣公園,成為南京國民政府用以規范民眾價值理念、約束民眾行為的空間。政府在園內修建的各類設施、舉辦的各種文體活動均是用以教化民眾,既明示著政府政策的倡導,又暗含著對民眾的體育教育、精神文化教育和兒童教育的宣傳趨向,以有形和無形兩種方式教化民眾,增強民眾對于政府的認同。直至文夕大火,天心閣被付之一炬,其作為物質實體的教化空間及其在歷史上所具有的教化功能,也毀于這場大火。

學術界對天心閣的研究大多與近代城市規劃和園林建設相聯系,探討天心閣公園的構筑①與歷史變遷②,卻忽視了天心閣在歷史上作為一個教化空間所具有的教化功能,及其精神內核隨長沙城市近代化的發展而轉變的過程。本文從天心閣所具有的教化功能出發,探討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天心閣教化導向的嬗變。

一、導德齊禮:構筑為教化空間的天心閣

天心閣之歷史可追溯到明代。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 年)善化縣知縣唐源在《分地方申詳》中記:“善化所轄,城內地止一鋪、二鋪、三鋪,不過自縣治北抵織機巷,南抵天星閣,東抵王府稻田,西地三府大街而已?!保?]此處所提天星閣即天心閣,建在長沙城南地勢最高之處。相傳天星閣之名源于明代盛行之“星野”說,按星宿分野,“天星閣”對應天上“長沙星”,天心閣曾是觀星象、祭天神的場所[2]。至清代重修天星閣,并將匾額替換為天心閣,以示改稱,但在易名后民間仍保留天星閣之稱謂,如民國時期長沙本地報紙《大公報》所登科學文章《天星閣放午炮何以有時聽見有時不聽見》[3]一文中便以天星閣指稱。

明清時期,科舉成為入仕的主要途徑,使得主管文運的文昌神備受世人尊崇,文昌信仰也因此在湖南迅速發展。1723 年湖廣分闈,鄉試貢院設于長沙,長沙文教事業勃然興盛,各類文教建筑也得以興建,祭祀文昌帝君的天心閣便在此背景下產生。時任湖南巡撫楊錫紱改建城南書院于城內天心閣下,延師講學,一時文教振興[4]629。與之毗鄰的“天心閣,在書院之前供奉文昌帝君”[4]305,也隨書院的發展而香火更盛。后學政李汪度續修天心閣,撰記文,云:“興賢育才,將使濟濟多士胥邀陰騭,炳蔚其文,出符景運,以彰壽考,作人文之化,則所以振人文而答天心者于是乎在?!庇诸}匾額曰:“文教昌明”,是為“公之志也,仍天心額永存共舊也”[4]472。儼然將天心閣作為文教圣地,寄托了對湖南文運發展的期望。由此來看,天心閣作為文昌帝君的祭祀場所,意在凸顯文運昌盛,正迎合了湖南文教發展浪潮。由此,天心閣在官府的主導下逐漸成為一個教化空間,官府通過對文昌帝君的祭祀引導讀書人崇文尚儒。

天心閣的教化功能在后續發展中的強化表現在對民眾的道德教化。如清代嘉慶年間,有烈婦李張氏因不愿受縣令宋某非禮而投河自盡,被人安葬于天心閣下。至1874 年,官府主持在天心閣下培修烈女墓,以頌烈婦李張氏守正拒惡、以死表潔之志,使“后之君子當憫其遇之不幸,而嘉其烈之可”,亦使“冢俾百世后皆得指而目之,曰:‘此張烈婦墓也,詎不闡揚于無窮乎?’”[5]可見當時官府對于天心閣教化作用的塑造。

明清時期天心閣幾經變遷,但并未影響其教化功能的運轉。清代湖廣分闈,湖南文教興盛,得益于城南書院的蔚起,天心閣所具有的教化意義更加凸顯。閣下為烈婦李張氏所立之墓與碑文也兼具教化,教導民眾效仿其守正、守節之行為,體現了清代士人的價值取向。而官府修建烈女墓于天心閣之下,將二者在地理上捆綁為一體,在對儒家學統與封建道德的宣揚與倡導之中融入政治上的思想遵從與價值引導??梢?,天心閣在這一時期被塑造為一個傳統的教化空間,用以教化民眾遵從儒家學統與封建道德。

二、革故鼎新:革命思想改造下的天心閣

近代以來,西方民主與科學思想傳入我國,而傳統的綱常信仰則逐漸衰落,此后又隨科舉制的廢除而逐漸消弭,作為傳統教化空間的天心閣也逐漸失去其傳統教化意義。隨著知識分子的涌現并在天心閣宣傳和發揚革命精神,天心閣的教化功能被重塑??梢?,隨著時代發展,天心閣作為教化空間,其所教化的內容發生了改變,并在這一改變過程中被賦予了更多意義。

維新變法時,長沙維新組織南學會便經常在天心閣集會,宣傳維新思想,天心閣由此成為維新變法的宣講場所。后城南書院被改建為湖南全省師范學堂,雖幾經更名,但其培養知識分子與師范人才的主旨不變,與之相鄰的天心閣便常作為學生集會的場所。1905 年,湘籍學生陳天華自投東海以抵制日本所頒布的取締留學生規則,在省內學界引起怒潮。在組織會議之余,“學界中人相約至南城天心閣行追悼會,遙祭陳天華,到者數百人”[6]??梢?,此時天心閣已成為進步學生的集會地。

天心閣與兩湖革命運動也有關聯。參與創立同盟會的易本羲就曾“與曾杰等秘密結社,鼓動湘軍發難,常在長沙天心閣開會”[7]。同盟會分會長禹之謨也說“天心閣開會,其常也”,且每每開會,必“先行傳知,惟恐人之不眾耳,無論政界軍界警察工商界皆得旁聽,恨不得吾輩宗旨大義家喻戶曉,印入人人之腦中”[8]。在天心閣集會、演講實屬開革命之先河。光緒末年,更有軍界之“四十九標新軍二營傾向革命,以管帶陳強及縣人何陶密約,與同志四十人盟于天心閣,分任聯絡軍隊”[9],商討湖南光復事宜。

在鼎革之際,以學界為代表的知識分子正逐漸成為天心閣的活動主體,其通過集會、宣講等形式來宣傳進步思想、商討活動方案。這也表明天心閣正被革命志士改造為宣講革命思想的教化空間。此時天心閣作為一個教化空間,其主導權有向民間轉移的表現,其教化內容也從宣揚儒家傳統和封建道德轉向宣揚革命思想。但天心閣實際上仍受官府管制,天心閣為清政府所建并處于其管轄之下,當學界在此宣講的內容有威脅政府嫌疑時便會被取締。如同盟會分會長禹之謨即因在天心閣開會宣講被捕,之后湖南學務總處聽聞學生在天心閣的集會是為商討解救禹之謨的辦法,便發文將集會學生稱為“不肖辦事人”,指責禹之謨“在省城屢次聚眾開會演說,語多不經,意在破壞學界,煽惑人心實,屬不法已極”[10]。

隨著革命團體與清政府斗爭愈加激烈,天心閣作為宣揚革命思想的空間背景也被更多人提及。因此,后人登天心閣,除去感懷印入眼前的綱常名教外,亦慨革命先驅之烈行:“心傾民潮,陽夏戰矣,項城逐矣,黃興勇,蔡鍔堅,嗣同殉,秋瑾戕,革命元勛,殺身恐后,全憑諸先締造于斯?!保?1]更有人在此憑吊蕭朝貴,言:“何人奪得將軍去。此地空余天心閣。將軍一去不復還。此閣依然聳城郭?!保?2]在這一情感中,蕭朝貴不再是反清“賊人”,儼然成為反清之英雄,與前赴后繼的革命者一道成為后人祭奠的先烈。天心閣在后人詩文傳頌中更增添一份革命性,并逐漸成為緬懷湖南乃至全國革命先烈的場所,后人憑吊先烈時不免受其感染。由此來看,清末時天心閣雖保留著自古以來的教化功能,但已弱化了圣人之教與封建禮教的教化,革命思想成為這一時期教化的重點。

三、不教之教:政府對于天心閣教化空間的重塑

民國政府建立之初,新政府立足未穩,各路軍閥紛起,政治上依舊是一片混沌,政府無暇對天心閣實施有效監管,使得進步思想得以繼續在此傳播。隨著長沙城市近代的發展,加上天心閣景色優美,當時政府決議重建天心閣,將其擴充為一個公園。然計劃雖定而行動遲滯,直到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市政處才著手積極推進此項決議,與此同時,政府公權也借此向民間社會滲透,南京國民政府在將天心閣重建為公園的過程中將其重塑為新的教化場所。

(一)北洋政府時期天心閣教化功能的延續

北洋政府時期,由于政府疏于對天心閣的管理,使得革命思想仍然得以在此傳播。據報道,曾“有一衣服麗都之二十許少年,在天心閣城墻上演說,極言中日交涉之殘酷,亡國之慘禍,痛哭流涕,淚竭聲嘶,聞者亦俱淚下,說至極沉痛處該少年忽將身一躍跌于城墻之下”[13]。少年企圖以言語和行為宣傳來喚起民眾覺悟,與清末革命思想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梢钥闯?,此時的天心閣作為一個教化空間延續了知識分子在這里傳播的革命思想。

1924 年,趙恒惕主持湖南政務,積極推進市政建設,決議拆除長沙古城墻以修環城馬路。而天心閣負郭臨城,是為馬路必經之處,“湘人士咸以此閣屹立南城,具登臨游觀之美,宜予保全”[14]。得益于各方呼吁,長沙古城墻雖毀,而天心閣獨存??梢姶藭r的民間社會力量仍能影響政府施政。次年,省政府決計將天心閣辟為湖南省第一個公園并進行全面整修,因其較為狹窄,復計劃將蔡公墳至妙高峰處曠地盡劃入公園范圍,并將一閣擴為三閣。修正期間,恰逢革命軍興,又適西征軍入湘,工程多次中斷,以致陷入遲滯狀態??梢?,北洋政府統治時期的天心閣,因政府掌控力較弱,在這一教化空間中的教化主導權仍在于民間,天心閣依舊作為革命思想的傳播場所而存在。

(二)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天心閣教化的重塑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魯岱接任市籌備處處長,強調湘省已經進入訓政時期,要求重修公園,即在當年十一月開工修建。重建后的天心閣形象與古時相去甚遠。時人稱其閣“皆仿西式,瑰麗不可具狀”,又稱“雖屬西式,卻免不了中國古時建筑的意味”[15]14。中西結合式的建筑風格昭示著天心閣之變化。

市政處在園內修筑“動物園、中西餐館一處,及噴水池、停車場、網球場等”[16],并于修整游路加建亭臺,以便游人游玩、憩息。重建后的天心閣,第一層是讀書館,有許多人在里面閱讀、下棋,坐滿了一堂,但“其間人都十分遵守秩序,默然沉浸在小世界里,不驚擾他人”[15]14。第二層則擺放著顏色不同形式各異的古董。循閣而上三樓,內里四周掛有對聯,皆是前人佳句。余下其它亭子樓里皆設有茶座與小吃館,這里常常見到三五朋友出游,“共來一份油餅,幾杯清茶,看落霞,賞明月”[17]。此外,市政處基于對兒童健康教育的關懷,在公園內建立兒童健康公園,園內設備精雅異常,“所有運動器具,如秋千、滑梯、搖籃、軒輊板、吊環、吊棒等一一完備”[18],是兒童游樂、運動的絕佳去處。歷經重葺的天心閣吸引了諸多民眾前往游覽?!暗菆@四顧,全城風物,悉收眼抵,洵為夏夜納涼之勝所”,“晚間游人滿坑滿谷,摩登儷影尤不少出入其間,為名閣生色不少”[19]。諸多新建設施與各類活動充分滿足了市民休閑娛樂,政府也借此引導民眾適應現代體育教育與精神文化教育,從而改造民眾的行為規范和價值觀理念,以維護新政府。

天心閣公園相較于北洋政府時期受政府的管轄更甚,國民政府的權力通過對公園的建設滲透,凡入園游人都必須遵守公園各項規定,這其中涉及許多對游人衣著、行動的規范。游人游玩期間更是接受了政府對于體育教育、民眾精神文化引導以及兒童教育的觀點,在默守這些規范的同時也認同了政府的管理,無形中增強了民眾對政府的政治認同。除此以外,政府在園內修建的其它建筑與主辦的文體活動也彰顯著教化色彩,具體表現在道德教化、愛國主義教育和對政策的認同中,歸根結底是要達到政治擁護的目的。

首先是道德教化。南京國民政府十分重視對傳統的宣傳,“特主張恢復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七端,于固有智能,則主張恢復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目”[20],以挽救人心。鑒于此,湖南省主席在指導天心閣公園興建時認為要“提倡吾國舊有道德,以作青年準繩,籍補社會教育之不足”[21]。因此具有傳統道德符號的烈女墓被保留并加以修整,作為政府意識形態宣傳的媒介,游人至此都道“傳頌烈女懿行,而有以正人心也”[20]。烈女墓被賦予了時代意義,不再是士大夫宣傳傳統價值取向的符號,轉而變成了國民政府教導民眾遵循傳統道德的符號,實際上是在通過保護傳統來加強民眾對政府合法性的認知。

其次是國家觀的教育。南京國民政府十分注重政府力量對民間社會的滲透,天心閣公園也被注入大量意識形態內容。1929 年,天心閣公園于初步建成后舉行了公園開幕典禮,市政處長在公園開幕宣言開篇即指出“市政事業,是訓政時期重要工作之一方面”,天心閣公園的開幕則“是長沙市政注重市民公共娛樂所創出來的一番成績”[26],強調正是訓政時期對市政建設的各項要求,才有今日天心閣公園興建,突出政府的決定性作用,表明天心閣公園的興建暗含政府的政策導向。

天心閣公園一方面作為“民眾的游戲場和體育館,可以提高民眾精神生活”[22];另一方面,政府也希望“從天心閣的改造里頭,產生一種新的意義,使成千成萬的游者,能于每番游覽之后,吸收一點革命空氣,接收一點革命的洗禮”[23]。因此,在建造公園時政府有意注入大量政治宣傳建筑,寄希望于增強民眾反抗侵略的意識,從而加強對新政府的認同。在興建公園之初,湖南省主席要求采集本省土產標本,“以制成國恥地圖,并歷代名人故事圖形,分別陳列,使民眾觸目驚心,引起救國之熱忱”[24];園內還新建“五三慘案”紀念碑,以牢記濟南慘案之烈,教導民眾勿忘國恥;同時修建十九師陣亡將士紀念碑,以銘記為國捐軀的英烈,喚起民眾的救國之情;湘省保安處將大炸彈模型立于天心閣,并歡迎市民參觀,使其明了戰爭之可怖[25]。政府在天心閣公園內設置一系列具有紀念意義的建筑,目的在于加強對民眾的教化,由此振奮民族精神、凝聚民眾愛國主義之精神,進而擁護政府。

再次,政府通過在天心閣公園內主辦各項文體活動,加強民眾對政府政策的領會,旨在加強意識形態認同、爭取政治擁護。一是慶祝重大政治紀念活動,市政府在節日、紀念日組織集會。二是將政府政策以活動的形式貫徹下來,如政府主張以尚武救國為目標推行國術運動時指出:“查國術一道,在個人可以鍛煉健全身體,在社會可以發揚尚武精神,于公于私,裨益匪淺”[26]。在天心閣處設立國術訓練所并遴選教員,教以各種國術。而據圍觀者所見,中華海員特別黨部在天心閣講演時談到“節約運動時,有老者為其宣傳所感動,一時情不自禁,遂要求參加講演,抒其所見”[27]??梢娬鲗г谔煨拈w公園內舉辦各種文體活動,使其教化內容更加具有針對性。

天心閣重建為公園的過程充分體現了政府力量對其作為教化空間的滲透,先是通過布置園內設施引導民眾接受近代體育思想與精神文化,后又主導在園內構建大量具有政治意味的建筑,并在此舉辦的各種具有政治導向的文體活動,通過有形和無形的方式加強對民眾的政治教化。因此,國民政府主導建設下的天心閣公園,其教化功能著重于引導政治認同,旨在加強對民眾道德教化、增強民眾愛國主義精神,深切理解國家政策的同時進一步強調民眾對政府的認同。

四、結語

天心閣作為一個教化空間,因其掌控主體的不同,先后經歷了多次改造。施教者在此傳播自己的價值理念,欲影響受教者的行為與思想;施教者也由此對受教者進行教化。文夕大火后,天心閣日漸荒廢,其所傳達出的各類教化意義也被付之一炬。直至新中國成立,天心閣作為長沙市的紀念性建筑再次得到關注。政府不僅對天心閣進行原樣的重建、擴充,使之成為特色風景區,同時也將其擴充為市政公園,向市民開放。

注釋:

① 參見龍玲的《近代長沙的城市變遷與發展研究》,湖南大學2005 年碩士學位論文;彭慧的《長沙主要城市公園初步研究》,北京林業大學2006 年碩士學位論文;郭衛勇的《歷史文化公園改擴景觀規劃設計研究》,湖南農業大學2011 年碩士學位論文。

② 參見曹盼、胡希軍的《長沙天心公園歷史變遷》,發表于《歷史·理論·文化》2019 年第4 期,第67—70 頁。

猜你喜歡
天心教化民眾
季節的故事
兌現“將青瓦臺還給民眾”的承諾
烏克蘭當地民眾撤離
華枝春滿 天心月明——漫說梁志宏其人其詩
《孔雀東南飛》女德教化主題探析
古希臘悲劇的教化旨歸探析
十八屆三中全會民眾怎么看?
古徑花繁 天心月粲——回眸20世紀的舊體詩詞
胡主席一彎腰 感動億萬民眾
文藝育人 教化入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