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達州竹文化方言民俗詞語探究

2023-03-19 02:38周云嬌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 2023年12期
關鍵詞:達州竹竿竹子

周云嬌

(延安大學,陜西 延安 716000)

引言

“一半翠竹一半田,竹林深處聞雞犬。溪水清清竹邊過,竹下老者編竹鴛?!薄@正是對四川農家生活真實而又普遍的寫照[1],達州地區更是如此。達州位于川東丘陵地帶,在鄉村,每家的屋前屋后都種植有成片的竹林。并且,竹的品種繁多,用途廣泛,是人們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的物質資料。由此,也衍生出一系列與竹子有關的方言民俗詞語。其中又包括物質民俗方言詞語、飲食民俗方言詞語、精神民俗方言詞語。

一、物質民俗方言詞語

達州廣泛應用各種竹制品,且在農村幾乎每家都會親手編織,產生了豐富的竹文化方言詞,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竹子在達州數量多,使用其制成物品既方便快捷,又經濟實惠。第二,在過去,農村經濟水平較差,只能自己動手制作各種物品。第三,達州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夏季悶熱潮濕,用竹子做成家具、日用品利于通風散熱。

談到與竹子有關的物質民俗方言詞語,首先要先了解一個方言詞“篾條”。篾條,就是用竹子制作而成的細長條或長條型的薄片。三國李登《聲類》:“籩,篾也,今中國蜀土人謂竹篾為籩也?;e音彌。[2]”(1)轉引自張慎儀著,張永言點校:《續方言新校補》[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頁碼37.《蜀語》:“竹篾曰籩條?;e音迷,葞同。[3]”(2)(清)李實著,黃仁壽、劉家和校注:《蜀語》[M].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頁碼38.此處之“籩”即“篾”的古字?!绑币辉~,在達州地區使用得非常普遍。如民國二十一年《萬源縣志·諺語》:“話說三道穩,篾纏三道緊?!北扔鳌昂醚圆环炼嗾f也”。以“篾”為中心語素發展出的方言詞語有:

篾筐——竹筐

青篾——竹皮

黃篾——篾條去除竹皮后的一層

篾笆子、篾笆——竹籬笆

篾笆墻——竹墻

篾塊兒——厚而較短的竹條

篾片兒——短而較薄的竹條

了解這些基礎詞語后,有利于后文中相關內容的理解。

(一)達州地域特色竹文化物質民俗

1.石橋?;瘕?/p>

這是達州市石橋鎮特有的節日慶典民俗文化活動,其目的是祈求來年平安順遂、風調雨順?;瘕埮c“篾”息息相關,因為它的全身皆由上文所說的“篾條”“篾塊兒”“篾片兒”制作而成。制作時,先用竹篾條做成龍的軀干,然后繪上顏色和其它部位。最后將各式各樣的煙花、炮竹、火藥安裝在龍的全身。

龍制作完以后,全鎮人要主持一個“請龍”和“點睛”儀式。在初十當天,人們舉起牌燈,一邊敲鑼打鼓,一邊吹著嗩吶,把火龍抬到河邊,然后點燃蠟燭,燃放爆竹,熱熱鬧鬧地給龍“請水”。到了元宵節晚上,數十個漢子舉起火龍走街串巷,各家各戶將準備的煙花、鐵水一齊搬出,待龍一到家門,立刻燃放煙花、拋打鐵水,與此同時,火龍也一起燃放。屆時,整個石橋鎮人聲鼎沸、熱鬧非凡、火龍翻滾、煙火紛飛,肆意而又喜慶的狂歡一直進行到深夜。正月十六下午,人們再莊重地舉行“送龍”儀式。

2.大竹竹嗩吶

除了火龍,達州負有盛名的還有用“篾塊兒”“篾絲”制作而成的竹嗩吶。其選材有講究,“嗩吶桿子”必須得是“羅漢竹”。竹嗩吶的喇叭是采用當地產的黃竹,將黃竹剖開成篾塊,再將篾塊剖成細細的篾絲,將篾絲編織成喇叭狀,敷上一層灰后再上油漆,我們當地方言稱它為“篾簍簍”?!昂t簍”就是指用竹或荊條編成的盛東西的器具?!绑t簍”則特指用篾條制作而成的?!皢钇币卜Q作“叫口”,當地人選擇的是“麥草”?!按笾裰駟顓取弊瞠毺氐氖撬谋硌菪问?。除了傳統的口吹嗩吶之外,還可鼻吹嗩吶,也可口鼻同時吹奏。在吹奏時,可倒立,可兩人重疊,還可嘴里邊吃糖或吸煙或喝水而由兩個鼻孔吹奏。

“大竹竹嗩吶”是大竹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和重要載體,其蘊含的謙遜努力、勇敢進取的精神,更是體現在大竹人吃住行、婚喪嫁娶、時令節慶等方方面面。

3.渠縣“劉氏竹編”

極富盛名的竹編工藝品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劉嘉峰先生首創了具有四川特色的竹編工藝品,并創立了“劉氏竹編”工藝品牌。他的竹編工藝對“篾條”“篾塊兒”“篾片兒”“青篾”“黃篾”等運用到了極致。他的竹編工藝品原料為川東二年生優質慈竹,經過鋸節、清口、破竹、開片、起層、刮削等一系列環節,制作出“薄如翼、輕若塵”的竹絲,然后將竹絲或染、或烤、或曬、或漂,并采用挑、壓、分、合,藏頭斷絲等多種獨特技藝,編織出眾多的特色工藝品,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二)與竹子相關的物質民俗方言詞語:

連蓋兒:又稱“蓮械、連枷”,是達州農村傳統的竹制脫粒農具。連枷一詞,在宋代便已有記載了。如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詩其四十四:“新筑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聲里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4]”(3)謝孟選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3》[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頁碼100.民國二十一年《萬源縣志·方言》:“擊糧食之器曰蓮械?!敝谱鬟B蓋兒,需先將竹子砍成長短一致的小節,再用繩索將其扎成竹排,將竹排套在一根細長竹竿上。執之俯仰,則小竹排凌空輪轉,擊打曬壩(曬場)上的稻谷、豆子、油菜等農作物,使之脫粒[5]。因制作簡單、使用方便,現在達州農村仍常用。在收獲時節,常能看到眾人齊擊的場面,擊打聲此起彼伏,場景非常壯觀。

娃娃背篼:背篼即背簍。娃娃背篼即夏季專門用來背小孩子的一種用竹篾條編織而成的可以坐的背篼。它解決了夏天直接在背上背小孩發熱的不便,小孩在娃娃背篼里既能站又能坐,活動自如,兼具實用性和舒適性。

烘籠兒:是一種冬天人們用來取暖的烤火工具。它用一個陶碗放在用竹子編成的可手提的稀疏大眼的竹籃里,碗里放上一些燒紅的木炭?;痣S人動,提著方便,還可以用來烘烤衣物、食物等。

打陽塵:每到大年三十前一天,全家就要一起打陽塵,也就是清理灰塵。打陽塵的工具就是竹子做的,其形如加長版的雞毛撣子,是用竹枝與竹竿制作而成。但是,它一年只使用一次,且每一次所用的都必須是當天新做的。

大掃帚:它是用去掉竹葉的竹枝、竹竿制作而成的,長約兩米,常見于農村,主要是用來掃晾曬在地上的糧食,使它們歸攏在一堆。之所以要專門制作出這種掃帚,是因為在農村需要經常在地上大面積晾曬糧食,由于農村的地壩(院子)是石板鋪就,凹凸不一,用這種大掃帚更為輕松快捷。

涼把棍:竹床的一種,選取細長型并粗細一致的竹竿二十來根,平鋪排列整齊,用麻繩將它們一根一根依次綁在一起,這樣一張簡易的床就做好了。在過去,一到夏季的夜晚,大家就在自己的地壩(院子)里放上兩條長凳,再把涼把棍鋪上去,手里再拿著竹扇,就可以在上面度過炎熱而又漫長的夜晚了。

除上述外,還有很多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竹文化物質民俗方言詞語。它們大多都是農用器具,這與當地農耕文化發達、物產資料豐富的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有關,體現了物質民俗的地域性。此外,這些用途分類異常精細的器具更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過程中不斷思考、總結經驗的結果。比如“篩篩”,也就是竹篩,根據不同的用途孔的大小也不一樣,分為米篩、灰篩、谷篩等。

筲箕——即瀝水籃,用竹篾條編織而成。

刷把——即主要用來刷鍋的竹刷。

竹笆、笆笆、笆子、竹笆子——竹篾笆(竹籬笆)。

墻笆子——竹墻壁。

床笆子——放在床上當床板用的竹篾笆。

竹扒、扒扒兒——竹竿一端做成爪形,用以翻扒糧食、柴草等。

竹疙篼——竹根最老最硬的部分,可用來燒火做燃料。

竹林子——農村房前屋后的小樹叢或竹林叢。

籮筐、籮篼——竹筐。

籮盤——一種大圓盤形的竹制盛具,多用于晾曬糧食。

篩篩——竹篩,篩去糧食中的雜質。

簸箕、簸簸——多用于簸除糧食中的雜物。

撮箕——撮糧食的用具。

箍——竹箍,也指以篾束物。

箢篼——竹具,常用于挑土和糧食。因其成對使用,用扁擔一邊一個,如鴛鴦一般形影不離,故名。

竿竿——竹竿。

摳召——竹子做的用來撓癢的一種工具,其頂部呈爪形。

響殼兒、響篙兒、響筒、響刷——一端劈破的竹竿,敲在地上嘩嘩作響,用于在晾曬莊稼時驅趕牲畜。

涼板床——竹床。

搭更、搭蓋兒——篾條編織而成的曬東西的長方形物體。

杖子、牽豆——種植豆角、四季豆時,常插一根竹子給植物牽藤,引導豆角藤往上生長。

遮蓋——竹子做的斗笠。

刷刷——長條形的竹片。

轎轎兒椅——供五歲以下兒童坐的竹椅。

二、飲食民俗方言詞語

對達州人來說,竹,全身都是寶。對竹子的喜愛,大到人人家里都能搬出一系列與竹子有關的物品,小到對竹類美食的追求與探究,其竹筍、竹葉、竹蟲、竹枝全都可以應用于飲食之中。

(一)竹筍中的飲食民俗及方言詞語

竹筍,達州叫筍子(“筍”達州發音為sen,上聲),一直以來都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对娊洝分芯陀小凹佣怪畬?,筍菹魚醢”、“其籟伊何,惟筍及蒲”等詩句。

在達州,竹筍主要有三種食用方法:在每年鮮筍采摘的時節,人們喜歡去竹林子里采摘竹筍,除水(焯水)后或炒或煮;沒有新鮮竹筍的季節,筍干就成為了替代品,或燉或炒;最后是將其作為泡菜的一種,將鮮筍洗凈直接放在泡菜壇里,用作炒菜時的調味品,一年四季可食用。所以,達州人民餐桌上的竹筍,一年基本就沒停過。

此外,還要特地介紹一道竹筍美食并以此引申出來的一種說法。筍子炒肉,又稱干筍子和肉炒。這本是一道家常菜,后引申出“用竹篾片或竹枝打小孩、教育小孩”之義,并逐漸取代了它的本來意思?,F在小孩子只要一聽大人說“你要是不聽話,我就請你吃筍子炒肉”,便規規矩矩,不敢搗亂了。

達州人在飲食上對竹子的喜愛正印證了蘇東坡的那句詩“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而筍與肉的完美結合則既滿足了人們對美食的追求,又給人帶來精神上的享受。

(二)“竹”文化與“粑”文化

在達州,一切用酒米粉(糯米粉)、湯圓粉子(用洗凈并浸泡一天后的糯米磨成米漿,濾干水分而成的粉團)或者面粉經過蒸或炸而成的食物都可以叫做“粑”。而竹葉和筍殼就是做“粑”的絕妙搭配:

豬兒粑,也叫葉兒粑,用湯圓兒粉子包上餡,搓成長條形,再用竹葉半包裹起來,大火蒸熟。餡兒有甜咸兩種。剛蒸熟的的豬兒粑味香軟糯,又融合了竹葉的清香,潔白而有光澤,仿佛是煮熟的小豬,故而得名。

黃粑,又叫竹葉糕,將糯米浸泡后,蒸成糯米飯,然后加入適量紅糖使勁揉勻。把褐紅色的面團用手捏成大小合適的長方體,外面包上洗凈的竹葉或是筍殼并捆扎好,然后大火蒸熟。

除此之外,竹葉和筍殼還可用來包粽子。粽子也分甜咸兩種。

(三)竹子在飲食中的其它應用

竹蟲,我們當地叫筍子蟲,夏季獨有,生長于竹林之中。將其去掉翅膀、腳、頭部,留下軀干,放進鍋里油炸,灑上調料粉,香酥脆爽。

竹枝主要用來熏制食物。達州傳統的臘肉必須經過熏制而成,且熏得越久,臘肉越香,越易保存。用竹葉和竹枝燒熏的老臘肉、臘腸、臘雞、臘鴨、臘排、臘魚是過年必備之物。

三、精神民俗方言詞語

竹子與達州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除了在物質上和飲食上帶來許多方言民俗詞語之外,還衍生出一系列與竹子相關的精神民俗方言詞語,包括歇后語、慣用語、兒歌、民歌等等。

(一)歇后語、慣用語

吃竹子屙籮篼——肚子頭編的(比喻胡編亂造)。

冬天的扇子、夏天的烘籠兒——無用。

筍殼套牛角——正合適。

竹籃打水——一場空。

竹籠子藏火石——早晚要燒起來。

竹籬笆墻抹石灰——外光里不光(外表光鮮亮麗,實際內在很差)。

茅屎(廁所)頭(里)長筍子——沖屎棒。

嫩竹子挑重擔——身不起(承受不住)。

出林筍子先遭難:比喻出頭露面的人先遭到打擊。

苦竹出苦筍:比喻家庭條件差的人后代也貧窮。

歪竹子能夠生出正筍子:比喻不好的出身和環境也能產生正派的人。

笆笆門對笆笆門,板板門對板板門:意思是“門當戶對”。在過去,達州貧窮人家的門是用竹籬笆編成,而富貴人家的門則是用木板做成。所以“笆笆門”代指貧窮人家,“板板門”代指富貴人家?!鞍拾书T不能對板板門,板板門不能對笆笆門”一般就是男女雙方門不當戶不對,不能在一起的委婉說法。

這些歇后語和慣用語表現了四川達州人詼諧幽默、聰明潑辣、追求實際的天性,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二)兒歌、情歌、民歌

在達州農村,經常有兒童拿著一根細長竹竿當馬騎,這時,就會唱一首《騎竹馬歌》:“嘟嘟嘟,顛顛顛,顛到家婆(外婆)門前。家婆(外婆)出來打狗,騎起花馬(竹馬)就走?!?/p>

情歌也和竹子分不開,如《我望竹竿幾節長》:“太陽落土坡背黃,小姣出來收衣裳。衣裳搭在手腕上,手把竹竿望小郎。娘問女兒望啥子,我望竹桿幾節長。不是竹竿倒個拐(拐個彎),爭分(差一點)說出望小郎?!?/p>

除此之外,還流傳著許多與竹子做的器具有關的民歌:

響殼兒:“貓來扳倒,狗來舔,打爛婆婆的紅花碗,拿起響殼兒團轉(團轉就是到處、周圍一圈的意思)攆?!?/p>

刷刷:“三個瞎子兩個吆,牛兒不走刷刷吆(‘吆’在這里是趕、驅趕的意思)?!?/p>

青篾:“青篾背篼編得好,情妹背起扯豬草。豬草扯了一籮筐,忙叫回家洗衣裳?!?/p>

竹扒:“喂了豬來把草割,背起背篼把刀磨。有氣無力坡上爬,斑竹扒扒手里拖?!?/p>

疙篼:“濕柴燒火煙子秋(煙霧大、煙霧濃),我到后頭抱疙篼?!?/p>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句詩就是達州人民的內心寫照,深刻反映出達州人民對于竹的依賴和喜愛。人們種竹林、睡竹床、編竹席、坐竹椅、背竹筐、提竹簍、戴竹笠、用竹扇、吃竹筍,生產生活離不開竹?,F在回憶起來,對童年最深的記憶莫過于在盛夏時節的晚上,地壩里,拿著竹扇,大人坐在竹椅上,一邊乘涼一邊與鄰居擺龍門陣,小孩子躺在涼把棍上玩耍,唱著“紅蘿卜,蜜蜜甜,看到就過年”的兒歌……

結語

綜合上文可以看到,達州有較多的竹文化方言民俗詞語。而通過上文的梳理,我們更加正確地認識和理解了這些竹文化方言詞語的意義。同時,在我們了解了這些方言詞語的內涵后,我們也可以由此窺見達州地區的竹文化風俗民情,兩者相輔相成。

猜你喜歡
達州竹竿竹子
吉尼斯世界紀錄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竹子為什么長不粗
爬竹竿
一根竹竿
建立非公經濟組織參與精準扶貧的長效機制
達州行十三首(錄五)
取旗
和竹子在一起
長竹竿的帽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