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語文教學中提升中職生思維品質研究

2023-03-19 02:38陶國華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 2023年12期
關鍵詞:致橡樹思維能力愛情

陶國華

(福建省柘榮職業技術學校,福建 柘榮 355300)

引言

思維作為一種能力和品質,是人類智力的核心。中職語文課程標準中也強調了學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它指出: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語言運用,發展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運用多種思維方式豐富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比較、分析、歸納和概括基本的語言現象,準確傳遞信息、論述觀點、表明態度、提升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創造性等品質??梢娬Z文教學要將思維訓練作為一根貫穿始終的紅線。但現實與理想往往背道而馳。課堂上,我們常常發現這樣的現象:講臺上,教師們激情四射,高談闊論;講臺下,卻是鴉雀無聲、眼神迷茫。熱情洋溢的老師,最終只是感動自己,卻無法激起學生心中的波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學生處于被動思維狀態,只是機械地接受知識,而不能將其轉化為自己的能力。被動思維阻礙學生解決問題和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也讓學生更加厭倦學習。筆者認為要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就要針對中職生的思維特點,尋找提升思維品質的途徑。

一、中職生的思維特點

中職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存在以下幾個特點:1.學習信心不足。中職生普遍存在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意志薄弱的現象。原因在于中職生知識基礎較差,有自卑心理。他們往往更熱衷于網絡游戲,在虛擬的世界中尋找成功體驗。2.抽象思維能力較弱。中職生更傾向于經驗主義思維,邏輯推理等抽象思維的能力較弱。他們缺少良好的思維習慣,學習急躁,依賴性強。學習上寄希望于教師的詳細講解,重結果而不注重思考過程,缺乏鉆研精神,對問題的探究淺嘗輒止。3.動手能力強。中職學生性格好動,不喜歡深奧的理論知識,但動手能力強,注重實踐操作。因此,教師的教學設計要充分考慮中職生的認知特點,尋找獨特的、更貼近學生實際的訓練方式,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知識和技能,看到自己的閃光點,學會自主思維。

二、提升中職生思維品質的途徑

(一)變“不思考”為“爭思考”

巧設懸念——變“不思考”為“爭思考”。心理學認為好奇心是個體遇到新奇事物,或是在新的外界條件下所產生的注意操作。好奇心點燃學生探索宇宙人生的興奮感、急切感、新奇感,扣響學生積極思維的大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巧設懸念,激發學生認知沖突,挑起學生求知的好奇心。

《致橡樹》教學中,筆者設計了這樣的預習任務單:1.說說你印象最深或最喜歡的愛情故事或詩歌?2.你知道舒婷是誰嗎,她的代表作有哪些?3.“黑夜給了我黑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這是誰寫的,他是什么詩歌流派的代表?4.《致橡樹》一詩中,你最喜歡的詩句是哪一句,為什么?同樣的問題,換一種提問方式,巧設懸念,也許效果會不一樣。例如問題三,教師設計的用意是想讓學生了解什么是朦朧詩,朦朧詩有何特點?但生硬的提問,學生可能會趣味索然,如果換一種提問方式,以顧城的詩《一代人》中的詩句設疑,雖然是殊途同歸,但顯然,這種提問方式有效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主動探究的好奇心。

(二)變“怕思考”為“樂思考”

合理激趣——變“怕思考”為“樂思考”。信息大爆炸時代,鋪天蓋地的快餐文化,新鮮刺激的網絡游戲,讓許多學生無法安靜下來去閱讀與思考。特別是活潑好動的中職生,更是抵制不了這種浮躁和誘惑。中職語文課堂,需要借助現代化信息手段,啟動學生思維的開關,把學生的興趣從的虛擬的網絡世界拉回到現實中來。教學中我們應該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借助多媒體、表演、繪畫、師生互動、辯論、答記者問等多種手段,增加語文學習的趣味性,當然這些手段只是輔助,不可濫用泛用,否則嘩眾取寵,掩蓋教育的初衷。

《致橡樹》教學中,筆者設計這樣的導入:播放周星馳電影《月光寶盒》中的經典片段“曾經有一份真摯的愛情放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接著用一個微課引出愛情這一主題,最后拋出問題“同學們對愛情一定也有自己的理解,那么請你說說,你心目中理想的愛情是怎樣的?”筆者借助影視作品導入新課,成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利用微課引導學生回顧我國古代四大經典愛情故事,為接下來學習愛情詩作鋪墊。學習始于興趣,終于堅持,成于熱愛。學習如果能讓感到快樂,給人滿足,人們才愿意去接近,產生積極的“心流體驗”。

(三)變“平思考”為“立思考”

實踐體驗——變“平思考”為“立思考”。杜威作為實用主義教育學的關鍵人物,他認為“教育即生活”。體驗式教育能調動多種感官刺激,讓讀者從聽覺、視覺、觸覺等多方面達到最強的逼真感,使思維變抽象為具體,變平面為立體,讓學生的思維之路走得更輕松。因此,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創設情境,給學生充分的體驗機會,讓學生沉浸于文本的世界中,與文本零距離接觸,產生情感共鳴,提升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

《致橡樹》教學前,筆者讓學生運用象征的手法寫一首愛情詩,來表達自己的愛情觀,并在課堂上討論交流,展示優秀作品。寫詩的目的有兩個,首先青春期的孩子,對愛情有懵懂的渴望,寫愛情詩,他們的興趣更濃。其次,學生親歷寫詩的過程,必然要去探究詩歌的特點,思考詩歌的寫作方法,只有感同身受,才能與作品產生心靈碰撞,從而積極思維,發揮想象聯想、創新思維等能力。此外,課文朗讀也是增強學生情感體驗的重要一環。朗讀是負載豐富思想感情的口語表達藝術。朗讀中,把文字變成聲音,并伴以節奏、韻律、形象、情感,給人美的藝術體驗,帶人領略課文的無限風光。教師可以通過范讀、集體朗讀、個別朗讀、表演式朗誦等多形式,讓學生全方位、立體地感受美、體驗美。

(四)變“快思考”為“慢思考”

深入探究——變“快思考”為“慢思考”。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一書中認為,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思考方式??焖伎寄芤蕾嚽楦?、記憶和經驗迅速作出判斷,但往往會出現偏見和錯覺。慢思考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它比較慢,但對問題的判斷比較全面深刻。知識的形成,需要經歷生根、發芽、長葉、開花、結果的漫長過程,古代學者提出做學問要“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其實就是慢思考的過程。

教學中要實現慢思考,需要做到以下五點:一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課堂上教師不應一味求快,要延長提問后的等待,給學生慢慢思考的時間。二是教師點撥為輔,學生自學為主,不要以教師的講代替學生的思考,填鴨式教學對活潑好動的中職生收效甚微。三是問題設計要著眼于“最近發展區”。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即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盵1]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難易適中的內容,以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下一發展階段的水平。這一點對于學習基礎偏差,學習信心不足的中職學生尤為重要。教師問題設計時,可以適當對有難度的問題進行分解,分小步走,由淺入深,將問題逐步落實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四是重視主問題設計。提問是學生進行討論和不斷追問的原動力。在創設問題情境時,“學生的思維要能夠充分地從一點到另一點做連續的活動”[2],只有這樣的提問才能帶領學生進入深刻有效的思維活動中。五是問題設計要有深度,能提出高層次開放性的問題,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

《致橡樹》教學時,筆者設計兩個主問題:1.詩歌選取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表現怎樣的愛情觀,作者對這些愛情觀持怎樣的態度?2.木棉和橡樹之間的愛情是一種怎樣的愛情?然后讓學生小組討論,以競賽的形式回答問題。學生通過研討,理解了詩歌通過整體象征的手法,表達各自獨立又深情相對的愛情觀。同時,為了將問題探究地更深更透,教師引導學生聯系文化大革命這個迷亂的時代背景進行思考,深度理解倡導平等獨立愛情并非作者個人的心聲,而是一代人的心聲。主問題設計簡單,但內容豐富,不拖沓,將文章的教學重點囊括期中,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概括,分析、歸納,創新思維等多種思維能力得到鍛煉。

又如在《致橡樹》教學的最后,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開放性問題:教師通過四張圖片,展示了當今的四種愛情現象:一是寧可在寶馬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車后笑的拜金式的愛情。二是當今高價彩禮的愛情。三是兩個年老的清潔工人互相取暖,相濡以沫的愛情。四是兩個大學生并肩學習,互相成長的愛情。教師讓學生暢所欲言。學生熱情很濃,通過討論,即深化對詩歌主題的理解,又陶冶了情操,鍛煉了發散性思維,批判性思維等能力。

(五)變“隱思考”為“顯思考”

思維導圖——變“隱思考”為“顯思考”。思維如水,流動不居,隨物賦形。因此我們需要將內在的思維可視化,逐步增強思維訓練的可控性與實操性?!八季S可視化的實質是將人們的思維過程和結果以某種方式呈現出來,形成能夠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外在表現形式,從而促進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之間的知識創造與傳遞[3]?!彼季S導圖是讓學生的思維軌跡與成果可視化的有效工具。中職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弱,思維導圖對于幫助學生化抽象為具體,理清文章思路,清晰思維過程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4]。

《致橡樹》教學中,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拓展延伸題:請將《致橡樹》與席慕蓉《一顆開花的樹》進行比較閱讀。比較閱讀可以讓學生深層理解文本內涵、提高審美能力,培養邏輯思維、發散思維能力。但中職生知識基礎差,學習信心不足,面對比較閱讀往往無從下手。此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了解比較閱讀的思考流程:整體感知——對比異同——歸納整合。然后引導學生從詩歌意象、表現手法、詩歌主題等方面進行比較,并用魚骨型思維導圖(如圖1),將學生的思考過程呈現出來。通過思維導圖,學生對兩篇文章進行對比分析,知識脈絡更清晰,創造性地解決學生思路混亂的問題,培養了邏輯思維能力。

圖1 《致橡樹》與《一顆開花的樹》對比閱讀的思維導圖

(六)變“少思考”為“常思考”

習慣養成——變“少思考”為“常思考”。心理測驗的創始人比奈認為思維具有可訓練性。但思維品質的提升離不開長期有意識的、系統的訓練。這就需要我們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那么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呢。首先,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中要有思維發展目標。教師根據思維目標,合理設計課堂教學。其次,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發展測評。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思維測評表,對學生的課堂思維效果進行自我評價,實時掌握學生課堂上的思維動向,及時反思,為下一步的教學設計提供參考和依據[5]。以下是筆者對《致橡樹》一課設計的思維能力自我測評表(如表1),通過分析學生的思維能力自測問卷,教師從總體了解本課思維訓練成果和存在的問題,總結經驗,尋找不足,及時做出調整,促成學生思維習慣的養成。

表1 學生思維能力自我測評表

結語

教育即思維生長,教育即智慧生成。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而思考則是對所獲取的知識和信息進行深入分析和理解的過程。閱讀,讓我們了解不同領域的知識和觀點,拓寬自己的視野和思維;思考,讓我們對所閱讀的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和理解,陶冶情操,形成自己個性化的價值觀。閱讀和思考是互相促進,互相依存,助力中職生思維品質提升。

猜你喜歡
致橡樹思維能力愛情
《甜蜜蜜》:觸碰愛情的生存之歌
不談愛情很幸福
舒婷《致橡樹》(節選)
培養思維能力
培養思維能力
致橡樹
高中語文中《致橡樹》文本細讀兼論當代意義
平行研究視角下的《致橡樹》和《我愿意是急流》之比較
愛情來了
解讀愛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