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的反思與優化

2023-03-21 23:03韓夢姣胡帥
當代體育科技 2023年2期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體育課程

韓夢姣 胡帥

(四川文理學院體育學院 四川達州 635000)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互聯網+”的概念應運而生?!盎ヂ摼W+教育”的新型教學模式也逐漸在我國新課程改革中占據重要地位。2016 年,教育部辦公廳在印發《2016 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明確提出,高校要加強高等教育優質課程網絡課堂數字教育,指導高校積極充分利用在線教育網絡數字開放高等教育優質課程教學資源,并針對橫向翻轉教學模式網絡課堂、混合式網絡課堂等多種新型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改革[1]。2019年底,新型冠狀病毒大規模暴發期間,教育部更是提出積極開展線上線下混合課程教學,實現“教而不停課,學而不停課”的政策方針[2]。自此,高?!盎ヂ摼W+體育教學”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正所謂“物極必反”,“互聯網+體育教育”雖已不是什么新鮮事物,但也存在著許多無法避免的根本性與結構性問題,這些隱藏的問題在疫情期間被集中暴露,促使人們從對互聯網+體育教學的一片叫好聲中脫離,以重新審視與反思互聯網與體育教育的融合發展問題。

1 “互聯網+體育教學”的本質探析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教育教學信息化得到了飛速發展。MOOC、微課、翻轉混合課堂等信息技術手段不僅成為當前高?!盎ヂ摼W+體育教學”主要的表現形式,更驅動著一種全新的、綜合的教學模式的應用。放眼未來,云計算、移動互聯、大數據等技術化手段對學生運動負荷的動態監測,以及體育智慧課堂的運用將是高校體育教學與互聯網深度耦合的終極形態??梢允挚隙ǖ卣f,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將是未來體育教學不斷改革與創新的前提條件[3]。

“互聯網+體育教學”打破了傳統體育教學在時空上的壁壘與限制,為受教育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更加便捷的學習方式。它是互聯網作用于體育教育的產物,是互聯網技術不斷向各個行業加速滲透的結果?!盎ヂ摼W+”本質其實就是破碎與重建,是將原來的一切都分解成碎片后,以網絡為中心構建起的新的系統與框架[4]。就“互聯網+體育教學”來說,它不僅僅是當代一次教育信息技術的重大改革,更是對高校傳統體育教學生態、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的重大沖擊[5]。

2 “互聯網+體育教學”的優勢與前景

2.1 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加速了學習資源的整合,打破了教學的時空界限

對零散的信息進行高效的整合與利用是傳統互聯網的核心優勢。對整個教育行業而言,互聯網正好可以利用其技術優勢將稀缺的教育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并借助相應的教育網絡平臺向更廣泛的受教育群體進行分發[6],以緩解當前教育教學資源的緊缺。在體育教育領域,像學校體育學、體育概論、體育保健學等眾多體育課程資源已經在中國大學MOOC 國家精品課程、智慧樹、愛課程等網絡平臺上出現,“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體育教學資源的整合與開發正在逐步推進。

信息化技術手段在體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與實踐,不僅提高了受眾對“互聯網+體育教學”的認識,也為傳統體育課堂轉向體育網絡化教學創造了條件。當前,以翻轉課堂、慕課等為主要載體的混合式課程教學在體育術科課程的教學中已經得到了應用,教師先將課上要學的主要內容通過各種學習平臺傳遞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在課前利用空閑時間進行線上預習,之后在線下教學中檢查學生的學習成果,講解技術動作的細節與要點,對學習內容進行強化與鞏固。體育學科課程也應該多借鑒體育術科課程的教學形式,借助互聯網打破體育教學的時空限制,實現課程內外一體化教學。

2.2 運動軟件與設備的開發為體育教學革新提供了新的方向與機遇

因材施教是我國學校教育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則。它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身體素質具有先天性的個體差異,體育教師僅僅依靠自身的經驗進行運動負荷的設計,導致個別學生存在“吃得撐”和“吃不飽”的現象,因而難以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7]。而智能可佩戴設備的開發與介入正好解決了當前體育教學過程中的這一難題。智能手表、運動手環等可穿戴設備能夠實時監測學生的各種運動數據,教師可根據這些數據合理地安排運動負荷,實現體育教學的科學化、動態化、個性化。部分高校在此基礎上成立了體育“產、學、研”基地,將高校優勢資源加以整合,開發適應現代化體育教學的軟硬件設備,進一步推動高校體育教學的改革。

在新冠疫情期間,以Keep、樂動力、小米運動等為代表的運動健身類APP 也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發展,深受廣大師生的青睞。一方面,平臺優秀的體育資源不僅能夠用于線上教學,還能指導師生進行居家鍛煉;另一方面,平臺在提供免費課程的同時,也獲得了潛在的用戶群體,有助于平臺的推廣和用戶黏性的提高?;ヂ摼W發揮了體育產業與學校體育教學之間的橋梁作用,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3 “互聯網+體育教學”發展的痛點與局限

3.1 “互聯網+體育教學”的投入成本較高

“互聯網+體育教學”的耦合發展需要一定的軟件、設備和場地設施作支撐,因此,高?!盎ヂ摼W+體育教學”的投資成本較高。在將互聯網引入體育教學的過程中,高校師生在使用與學習過程中也會增加一定的時間與學習成本,成本投入的多少往往因人而異?!盎ヂ摼W+”背景下國家對信息化的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斷提升,“互聯網+體育教學”不僅僅對我國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發展方向與機遇,也對廣大的體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對于課時負擔較重或者年齡偏大的體育教師來說,學習、掌握以及運用網絡教學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自然產生的投入成本也就相對較高。

3.2 教學過程缺乏監管,學習效果難以量化

“非接觸式”的網絡教學在極大程度上打破時空界限的同時,也在悄無聲息中增加師生之間的距離,增加了線上學習的自主性與隨意性。在當前網絡化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隔空”教育無法有效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監督[1],單向填鴨式的網絡教學也使得教學活動缺乏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網絡教學對教學過程缺乏監管的現實不僅容易使教學逐漸趨于形式主義,還容易導致師生極易產生投機取巧的懶惰懈怠心理,影響教學效果。在網絡教學過程缺乏有效監管的情況下,就會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其中,學生學習效果難以量化衡量就是當前“互聯網+體育教學”耦合發展中面臨的一大難題。

學習效果是衡量體育教學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據。對于大部分的體育線上課程而言,雖然在網絡課程學習過程中都會附帶相應的評價內容及考核指標,但其中存在較大的操作空間,并且僅憑學生的作業完成度或者考試成績無法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部分高校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有著嚴格、統一的評價標準,無法適應當前的網絡課程評價體系。因此,部分學生的網絡課程學習評價還無法被當下的高校認可。

4 對“互聯網+體育教學”發展現狀的反思

4.1 “互聯網+體育教學”的交融

互聯網與高校體育教學的融合發展具有明顯的階段性?;ヂ摼W發展的下一個形態是依托物聯網和5G實現的萬物互聯?!盎ヂ摼W+體育教學”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也必將是通過網絡技術自身功能的開發與挖掘,為體育教學在實現轉型與升級中不斷創造條件,提供支撐,充當技術服務者的角色。盡管互聯網的優勢與局限在當前體育教育領域的運用中已經有所體現,但不可否認的是,互聯網與體育教學的結合是時代前進的必然結果,也是傳統體育教學追趕時代,適應多元需求的內在要求。因此,各高校如何妥善、高效利用互聯網這一信息技術,對體育教學模式和方法進行創新,實現互聯網與體育教學的取長補短,是人們應當思考的問題。

4.2 “互聯網+體育教學”的邊界

互聯網對當今世界各方面的滲透是無處不在的。有學者提出,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在未來人工智能將替代所有的人類勞動,教育也無一例外。顯然,這一觀點是片面且荒謬的?;ヂ摼W確實對教育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推動了我國教育教學的改革升級,但這并不能代表將教育和教育工具本末倒置。作為教育工具的互聯網技術永遠無法替代真正教育,也無法解決教育的本質問題。人類文明在長期的演化與進步中,不僅僅學會了直立行走和產生勞動,還創造了語言,學會了合作和競爭。人與生俱來的競爭意識和游戲本能決定了封閉式、個體化的純網絡式教學是不現實的。與其他學科相比,體育學科具有獨特的學科特性,更不可能被單純的網絡教學所取代。

5 對“互聯網+體育教學”融合發展的未來優化

5.1 多行為主體共同發力,抓住新時代互聯網發展的窗口期

智能可佩戴設備能夠對學生運動數據進行實時監測,運用大數據分析運動場館的智能分配,以及借助網絡平臺在線學習,這些都是互聯網信息技術與體育教學不斷融合發展的時代產物。中國的互聯網技術已經走過了20多年的歲月,早已實現了傳統網絡向移動互聯的轉換升級。當下,抓住和利用好5G網絡和智能可穿戴設備締造的互聯網行業的下一個“窗口期”,將是促進與提升“互聯網+體育教學”耦合發展的關鍵[8]。

基于此,應該積極尋求學校、教師、學生以及政府和企業在內的多個行為主體的共同參與,以信息技術作支撐的體育教學軟硬件成本進行合理分攤,促使各行為主體最大程度發揮自身優勢,形成合力,以抓住互聯網發展的新窗口期,讓各行為主體共享“互聯網+體育教學”融合發展的紅利。

5.2 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要與混合式教學同步推進

在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對體育教學的高度關注以及對混合式教學的重視,已然成為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應該與混合式教學同步推進。目前,部分高校大學體育課程改革在學生自主選課的基礎上,以體育俱樂部的形式加以補充,這樣既減輕了體育教師的教學負擔,也兼顧了學生個性化的體育需求。雖然改革成效顯著,但在高校體育學科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興趣偏低,逃課、曠課現象屢見不鮮。因此,混合式教學模式應運而生?;旌鲜浇虒W是在互聯網背景下,在傳統體育教學和網絡教學互相取長補短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一方面,混合式教學有助于充分發揮互聯網的教學優勢,彌補傳統教學資源緊缺的弊端,是對傳統體育教學課堂的有力補充;另一方面,混合式教學又發揮了傳統體育教學對學生引導、啟發、監控的主導作用[9],滿足了新課程改革對體育教學提出的“以人為本”要求。

5.3 學習平臺搭建要以提升教師網絡教學能力為基礎

當前,各高校搭建的學習平臺依托網絡通信設備實現了教師端與學生端的完美銜接,構建了線上、線下有機互動的教學新模式,不僅提供了教學資源生成與技能傳遞的渠道,有效推進了知識習得的垂直細化,還為教師的備課、教研提供了更加開放、寬闊的學習與交流平臺,提高了工作效率,緩解了工作壓力。學習平臺的搭建可以說是“互聯網+教學”有效運行的基礎保障,是聯系教師、學生、教學資源的橋梁。而在“互聯網+體育教學”環境下,從日常教學PPT制作到線上教學視頻資料的上傳與錄制,再到翻轉課堂的靈活實施,都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與應用能力[10]。從體育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體育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無論是在時間上還是在空間上都滯后于其他學科教師[11]。因此,深化信息技術與體育教學的融合發展,學習平臺的搭建必不可少,但必須以提升體育教師的網絡教學能力為基礎。高校應該加強對體育教師的職業培訓,不斷提高體育教師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幫助其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提升借助互聯網開展體育教學的實踐能力。

6 結語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信息化教學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和學校體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將互聯網真正融入體育教學既不是偽命題,也不應當片面夸大互聯網的作用。二者在耦合發展中存在投入成本較高、教學過程缺乏監管、學習效果難以量化等諸多局限與痛點。多行為主體應當共同發力,抓住新時代互聯網發展的窗口期,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要與混合式教學同步推進,學習平臺搭建要以提升教師網絡教學能力為基礎,這是二者耦合發展的大趨勢。

猜你喜歡
互聯網+教育體育課程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提倡體育100分 也需未雨綢繆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A—Level統計課程和AP統計課程的比較
在偏遠農村實現“互聯網+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設想
2016體育年
基于SCP范式的“互聯網+教育”產業組織分析
“互聯網+教育”視閾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我們的“體育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