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活“鄉土韌性”:鄉村社會基礎重塑及其運行邏輯*
——以浙北青山村為例

2023-03-21 13:15胡溢軒
江淮論壇 2023年6期
關鍵詞:青山韌性鄉土

胡溢軒

(福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福州 350108;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北京 100732)

一、問題的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加大了對鄉村的資源分配和政策支持,市場也參與到鄉村的發展實踐中,鄉村與外部社會的聯系日益緊密。 作為中國式現代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振興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當前卷帙浩繁的制度體系被建構起來,但鄉村發展整體上仍呈現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現實境況。 深刻探究這種現象的成因, 僅從外部因素來解讀顯然是不全面的。學界已關注到社會基礎在鄉村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強調要更多地從村莊特質[1]、社會文化主體性[2]等內部角度關注各地涌現出的鮮活有效的發展模式。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不僅需要國家層面的制度保障,更離不開村莊社會基礎的支撐。 在傳統社會,建構在鄰里互助、人情、面子等土壤之上的社會基礎,至今仍具有優勢并且能夠以不同形式存續和變遷,對維持鄉村社會的秩序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現代村莊在內外要素的疊加影響下, 其自平衡狀態逐漸被打破。 盡管科層體制從制度層面對上下級關系作出了明確規范, 但信息不對稱和大量非正式制度的存在, 使得鄉村發展領域內不同主體之間存在“控制-自主”的互動關系。[3]當外部的干預嵌入鄉村時, 村莊成為內、 外部不同主體間互構、博弈的實踐場域,而互動的結果將影響到鄉村社會秩序的維系。 基于此,文章以位于浙江省北部的青山村(1)為例探討村莊的社會基礎與鄉村發展的內在關聯,并探究這種關聯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村莊的發展變遷。

二、鄉土韌性:鄉村社會基礎的一個解釋框架

如何理解有些村莊在面對外部環境的變化時能夠借助內外力量的互動實現持續發展,而有的卻在現代社會的沖擊下產生“鄉土損蝕”的困境? 在鄉村的現代化發展中,不難發現社會自發保存的一些“難以變化”的“恒?!薄吧鐣滋N”,其能夠不斷與新的歷史條件相適應。[4]鄉村的社會基礎能建設性或包容性地轉化消解外部力量給村莊帶來的流動沖擊。[5]此類鄉村社會基礎在與外部力量互動時,往往能展現出一種獨特的韌性,即“鄉土韌性”。 這與以往研究強調的“沖擊-恢復”的韌性概念有所區別,其理論意涵為現代村莊在內外部發展要素產生變化的狀態下,以鄉村社會性為特征的社會基礎能夠不斷與外部變遷著的條件相結合,為村莊持續、穩定的發展提供保護與建設功能。 因此,研究一方面剖析鄉村社會基礎重塑的社會機制,另一方面通過與外部不同主體的動態聯結來分析社會基礎的運作邏輯,由此來體現“鄉土韌性”在村莊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一)鄉土韌性的基礎構成要素

傳統村落能夠基于地緣、血緣、慣例等因素而進行自組織, 這些基礎條件支撐村落的發展。熟人社會的特質、交換圈的客觀存在、資源總量的限制與模糊化的利益,民間信仰體系等[6]是村莊自給自足模式得以維系的重要條件。 但社會基礎是一個較為宏大的概念,不同學者從不同維度給出了更為具體的解釋。 有學者指出社會基礎包括鄉土社會的各種社會關系、倫理關系乃至隱藏于其下的社會結構共同構成的“傳統”。[7]鄉村社會基礎的構成包括社會資本、 文化資本、 人力資本、民間資本、社會群體、社會活力和社會秩序等內容。[8]還有學者進一步指出社會基礎的內涵主要是由政社聯結性基礎、關系性基礎、村落共同體基礎、文化規范性基礎、組織基礎等構成。[9]基于此,文章將從文化基礎、關系基礎、村莊共同體基礎等角度,剖析鄉村社會基礎重塑的社會機制,這是激活鄉土韌性的核心。

(二)鄉土韌性的主要作用機理

村莊是與一個更大的政治、經濟、社會編織的外部網絡聯系在一起的,網絡的存在支撐起村莊內部的穩定性。[10]村莊社會基礎的功能機制體現在能充分利用辦企業、開發土地等多種策略與手段,實現經濟、社會和政治地位的提升。[11]此外,黃宗智提出的“集權的簡約治理”[12]也點出了地方基礎條件在村莊秩序維護中的作用。 當然村莊的社會基礎需要借助主體的具體行動來發揮作用,本質上是基于自身獨立的發展意圖,應對部門、項目和資本的一套策略與技術。[13]同時,外來資本可以通過對村莊、土地、勞動力等要素的整合,為村莊發展提供有利條件,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14]面對國家政權建設以及市場化改革,村莊的基礎稟賦是其與外部主體展開互動的重要資本。 村莊能夠憑借自身的基礎條件將鄉村外部注入的資源轉化為鄉村內部系統重塑的動力,這也正是鄉村實現穩定發展的關鍵所在。 因此,在村莊與外部主體的動態聯結中揭示村莊的社會基礎是如何在具體發展語境中促進內外力量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又是如何實現在更大空間范圍內整合利用內、外部發展資源的運行邏輯。

研究主要采用典型個案分析法, 近幾年來,筆者先后3 次來到浙北青山村,展開了為期4 個月的田野調研,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獻研究法、參與式觀察及深度訪談法。 文獻研究方法主要涉及對縣域、鄉鎮及行政村層次相關統計數據、政策文件等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參與式觀察主要是通過參與到村莊項目建設與日常工作來觀察相關事件發展及變化的過程,深度訪談則是通過滾雪球抽樣與基層政府干部、 工商資本、村干部、 普通村民等不同類型的主體進行訪談,以構建對問題的全面認識。 通過此項研究,文章試圖全面認識和把握鄉村社會轉型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矛盾與問題背后的復雜成因,同時也希冀能為黨和國家制定鄉村振興的政策與規劃提供相關理論依據。

三、激活韌性:鄉村社會基礎的多元重塑

傳統村落得以維系的關鍵在于文化共同體的存在。 共同體成員基于地緣、血緣等聯系所產生的長期社會交往, 經過一代又一代人模仿實踐,使得村莊文化內核得以傳承與延續。 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帶來了村莊鄉土性的變遷,出現了村莊內在聚合力弱化、社區認同感下降等問題,但在具體的發展實踐中, 能夠看到鄉土性并未隨之消亡, 并且在人們對人情和關系的推崇中展現出一種韌性。[15]鄉村社會仍部分保留著作為情感、倫理和地方性知識的生活共同體功能, 村莊對此類社會關系、 文化價值內涵的挖掘與現代化建構成為影響村莊社會基礎的關鍵所在。

(一)文化基礎:村莊內生力量的挖掘與轉化

對現代城市文化及生活的崇拜,使村落成員對故鄉失去了應有的信心和認同,產生了大量的“故鄉喪失者”[16],因此需要挖掘富有鄉土性的文化內涵,實現村莊文化基礎的重塑。 鄉村文化主要是以村莊為基本的延續與發展單位,對內部文化資源的挖掘與再利用,是支撐村莊保留自身特色、應對外部挑戰的關鍵。 青山村在發展中極為注重對村內文化規范的建設,這不僅意味著對歷史文化的挖掘與繼承,同時也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 青山村能夠基于村內的地方文化和民間習俗,積極將村莊特質轉化為村莊發展的重要基礎及資源。

青山村是移民村,來自不同地區的移民聚集在一起生活,并且在之后的發展實踐中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開放包容”“敢為人先”的移民文化,這種文化在長期的實踐中又反過來推動著村莊的發展,并影響著村民的行為選擇。 以村民王江的回村創業經歷為例。 王江在19 歲時就帶著200 元錢獨自去了蕪湖創業,其間干過很多行業,如服裝、焊接,最后通過從事家具行業“發家致富”。 近年來看到青山村整體的發展越來越好,于是他萌生了回村二次創業的想法,可是對于從事什么行業卻一籌莫展。 后來,當他看到村內慶豐游樂項目每年都能帶來大量的人流量時,萌生了開辦民宿的想法。

在聽他分享故事的時候,能感受到其“敢為人先”的精神。 他通過深入考察地方民宿經營情況、了解相關部門政策等方式,做好了承擔經營風險的準備。 最后,在一次與村班子的交流中,他下定決心開辦民宿。 當時村班子成員了解到王江的創業想法與村莊發展休閑旅游業的定位不謀而合,于是集體決策將村村通公路延伸到其辦民宿的場地。 王江也談到,如果沒有村里的支持,他將很難在短時間內“回本”。 村干部對村民“敢為人先”創業精神的肯定與支持,其實也是對村莊特質能動性的創新實踐,如此既能促進社區成員彼此之間的情感交流,又能提升社區凝聚力。

文化歸屬感是在日積月累中形成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它是一成不變的。 相反地,隨著歷史的演變與代際相傳,鄉村文化能夠得到再創造。 青山村將文化傳承創新作為基本目標和手段,借助文化大禮堂、農家書屋等載體,促進村民在公共空間進行社會交往與文化交流。 此外,村里還注重對村莊文化內涵的整合,以“故事敘事”的方式傳承文化記憶,邀請專家學者、老黨員等,切實把青山村的發展故事講述好。 同時,他們通過舉辦不同類型的文化活動, 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在具有強烈莊重感的文化儀式中提升了凝聚力。盡管傳統的生活習慣、 儀式感等已經日漸弱化,但當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現代技術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往往會選擇回歸傳統、回歸集體,依靠村莊內部的信任、聲譽等社會資本去解決。

概言之, 青山村既重視村莊傳統文化的價值, 同時又能不斷將先進的文化理念同傳統村莊文化的內核相結合, 形成現代性要素融入村莊文化規范的再創新, 并且這種文化規范創新能夠深植于村莊成員的行動意識與行動實踐當中。

(二)關系基礎:村莊關系互動網絡的修復與建構

現代化發展逐漸消解了鄉村 “熟人社會”的特征,農民能否實質參與[17]以及農民的去組織化等問題[18],正成為制約鄉村發展的主要障礙,因此需要修復村莊的互動關系網絡,增強內部主體間的社會互動。 青山村通過公共物品的有效配置、村集體收益分紅等手段,激發村民的主體參與意識,促進成員之間的社會交往,村民形成了用發展的理念參與村莊建設。

村內社會組織的成立往往是村民自發聯結形成的,不僅能幫“村兩委”組織分擔管理村莊日常事務的壓力, 還能有效地降低發展的成本消耗。 青山村通過召開村民組長、村民代表大會等多個層面的會議,充分尊重村民意見并自主制定《村莊管理制度》。 隨后又推選并成立了業主管理委員會,該協會日常管理成員有5 人,均是由自然村的村民投票選出。 每年村里會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協會的日常運行, 村民之間的相互監督,減少了村莊發展的實際成本,也讓村莊獲得了內在支撐力。

“講個笑話給你聽。老百姓很‘壞’的。我說的‘壞’是什么,是老百姓聰明……(業主委員會選舉)選了一個女的……然后我們就跟她說,群眾這么信任你,你一定要把這個工作做好。 干這個工作比吵架要好吧,這個要指揮別人,你活沒干好,她就會講你的。再說了她搞這個,麻將也打得少了,所以她的變化有很大。 老百姓很聰明,把她弄上去做業主委員會, 不是很好嘛, 管理得井井有條。 ”(訪談:170808 陳忠)

在村小組范圍內,小組長與組內村民大多還保持著密切的社會交往, 因而在對村民進行組織、動員時,小組長具有天然的優勢。 青山村十分重視村小組長隊伍建設,會結合村干部與村民的雙向意見,不斷地從內部挑選有能力、有聲譽、有威信的人擔任小組長。 青山村不是采取“包辦”的方式建設項目,而是以村小組和村民的意見為主導,在爭取項目前事先征詢他們的意見,讓普通村民也能得到更多參與的機會。 村干部經常說的一句話是:“不是我要他們干,而是他們要干。 ”

此外,為了保障村民集體分紅的公平、公正,村莊結合縣域的政策要求, 進行了股份制改革。青山村以股權形式將財產量化到成員,為農民非農化發展提供了基本的生存保障, 在2018 年村民年終分紅合計1102.9 萬元。更為關鍵的是村里在遵循公平原則的基礎上,允許村民之間就股權問題進行“合理流動”,這樣進一步增強了村民參與集體發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村民與村集體的利益關聯得更加緊密。

青山村通過正式網絡和非正式網絡的交叉布局擴大了參與的主體范圍,并在村莊的生產和生活之中建立起村民之間、 村民與村干部之間、村民與村莊之間的密切互動關系,為激活鄉土韌性橋接了較為穩定的社會關系基礎。

(三)共同體基礎:村莊集體認同感的提升

集體行動是重建村落共同體基礎重要的切入點。 在現代化的變遷中,村莊面臨著村民逐漸從原有的親屬關系、 宗族網絡等關系中脫嵌,喪失了村莊內部的集體認同感。 在大多數情況下,“村民之所以愿意加入集體,或加入后不退出,是因為集體能夠比市場帶來更高的收益,相對于市場, 集體能夠更好地解決他們的生存和發展問題”。[19]

青山村尊重村民所需和市場規律,越來越多地將經濟理性濃縮進集體行動中,在改造村莊中把村民最關心的就業、醫療、養老等一系列公共福利作為抓手,提升村民對村莊共同體的依賴感和歸屬感。 村民除了能享受到國家所提供的政策福利外,村集體還自主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公共福利保障體系。 在林縣出臺的《林縣人民政府關于建立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試行)的通知》中,青山村被列為首批適用范圍,適用對象為累計被征地1 畝(含1 畝)以上的失地農民,可參與職工基本養老保險。 村里每年都會從集體收入中抽出資金用于保障老年人的生活,60 歲以上老人享受每人每月60 元的養老金。 村莊通過提供公共福利激發了村民的集體榮譽感與自豪感,同時也增強了內部的集體認同感。

當村民普遍缺乏對村莊的集體認同感時,往往容易造成村民的集體義務與責任觀念不斷縮小。[20]在征地拆遷過程中,青山村非常注重對村莊集體認同感的挖掘與利用,這種集體共識能夠促使群體成員主動承擔起公共事務的職責,并自發約束及邊緣化那些“謀利型”釘子戶。 青山村在村莊內部營造了一種難能可貴的公平氛圍,對公平感的追求不僅讓內部能夠認可集體的權威性,更關鍵的是增強了村莊的內聚性,進而為村莊應對外部干擾提供具有韌勁的內生力量。

總之,集體認同感不僅是村莊團結的重要條件,也是村莊在應對外部主體挑戰時,依然能充分發揮村集體行動能力的內在基礎。 當村莊內部的社會認同無法得到自主生產和維護時,將致使失去監督的“理性小農”破壞集體利益、不斷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可能性增加。

四、動力轉化:村莊鄉土韌性的雙重運行邏輯

面對外部不確定的發展環境,村莊的鄉土韌性運行邏輯主要體現在與不同主體的互動之中,并能為村莊持續、穩定的發展提供保護與建設功能。 保護性功能讓村莊在面對外部行政力量干預時,能有效緩解二者之間的張力,為村莊內部維持遵守共同規范的自覺性,形成具有韌性的行動網絡及秩序。 建設性功能則讓村莊在面對外部市場力量的進入時,支撐村莊主體通過“利益關聯”降低村莊分化的風險,同時還能不斷吸納外部資本并將其轉化為推動產業發展的動力,最終實現集體經濟與個體經濟的共贏。 鄉土韌性的雙重運行邏輯,正是村莊將外部的挑戰轉化為促進自身發展動力的關鍵所在。

(一)張力化解:村莊秩序共建的保護性邏輯

村莊秩序的生成是由國家和社會力量的整合來實現的,但在現代性的沖擊下,傳統鄉村社會的內生秩序被不斷解構,與此同時國家政權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鄉村社會既有的社會秩序。在青山村能看到面對外部行政力量嵌入時,強大的社會基礎激活了村莊的鄉土韌性, 使得村莊的內生性與外生性制度相互嵌合,構建起動態均衡的鄉村秩序。 村莊主體能依托社會基礎重塑所派生的集體行動能力,從而更好地借助國家力量重塑內部系統,并做出適應性調整。

1.靈活調整制度設置

制度設置的作用在于指導村莊利用制度處理好與環境中其他組織的協作關系。 黨和國家的合法性要求既可以是一種“相對優勢”,也可能是一種“強制約”,至于如何平衡二者的關系,就得看村莊怎么去“操作”。 林縣長期以來高度重視農村的基層黨建工作,做好黨建工作也成了村莊面臨的強合法性要求。 有的村莊會將這項工作視為完成“報表”的面子工程,因而基本是用應付的態度來處理。 青山村在與基層政府的互動中,憑借內部社會基礎的支撐,得以將黨和國家的意志與村莊的建設目標相結合。

青山村黨支部結合村莊項目建設,設置了涉及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治理等內容的“黨員示范責任崗”。 每個月黨員都需要向支部書記匯報責任崗完成情況,支部將此作為黨員評優評先的重要標準之一。 在項目進村的具體過程中,黨員出于對村莊項目建設質量的考慮,會自發對工程項目、物資采購、勞務用工等環節展開監督,堅決杜絕損害村集體和村民利益的情況發生。

“我們這幾年都在考慮怎么樣把黨員的這個身份跟村莊的發展結合起來?!驗槲覀兊墓こ蹋ㄖ复迩f建設)也比較多,我們的工程全都讓黨員參與進去。我們說現在很多做工程的(人)呢,確實素質不好,為了錢啊什么偷工減料都會,所以呢我們用了一個黨員責任制?!惆炎约杭议T口的路管好,那他這個積極性很高的。 ”(訪談:170808 陳忠)

正式制度是國家自上而下組織權力的傳遞渠道,但同時也讓村莊獲得了一條常態化的向國家爭取資源的渠道。[21]青山村將“黨建工作”與“項目建設”關聯的舉措,不僅激發了黨員自身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進一步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也通過黨員的監督讓村莊的項目建設質量得到顯著提升。村莊憑借強大的內部凝聚力,利用制度建設的契機,既實現了鞏固基層政權的目標,同時又維護了村內遵守共同規范的自覺性。

2.“虛”“實”結合保障集體利益

青山村通過凝聚集體力量,獲得了村民自下而上的認同, 讓村莊在面對不同類型的項目時,能從發展的現實條件和需求出發,融入村莊的利益訴求。 青山村首先對項目進行“虛”“實”分類,之后再按照不同的力度去執行項目。 判斷項目是不是“實”,關鍵在于村集體或者村民是否能從中受益。 青山村已經有了超前建設項目的意識,對于涉及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公共物品供給等“實”的項目是絕對不會形成依賴心理,而是會一步一個腳印先動起來, 之后再去爭取政府的項目補貼。 村主任王強在訪談中,就把政府的一些政策性承諾比喻為“畫餅”。

“……鄉鎮里面又來畫了一個餅。 這樣一畫呢,我們就等他們政策上面到底是怎么規劃的。結果呢,鄉鎮里面是再等等,他們是可以等,今天換一個領頭的,想法又不一樣了。 現在我們想村里面先要做的東西,也包括基礎啊什么的,我們自己先做起來。 當然了,整體規劃我們也是要考慮的,不是說不考慮,相對而言,就是說我們不會去等了。 ”(訪談:181128 王強)

面對政府自上而下的項目分配,不論青山村選擇的是何種行動策略,其目的都是為了實現自身與環境關系的協調。 對于那些經過篩選之后屬于“虛”的項目,村里也并不會完全抗拒,而是采取“走過場”的態度配合上級部門的工作。 例如農業培訓的相關工作, 青山村已經在種植黃花梨、茶葉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種植經驗,因而會配合性地安排一些賦閑在家的村民前往。 村莊能夠根據自身的實際需求去篩選及甄別“虛”“實”項目,在項目進村的過程中沒有出現發展失序的狀況,正是因為有了將集體利益與個體利益相結合的基礎條件。

3.構建“正式”與“非正式”關系維護發展秩序

地方政府所給予的諸多發展支持大多與青山村所具備的社會基礎密切相關。 青山村擅長利用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干部、大學生村官等渠道,構建起有助于推動村莊穩定發展的秩序性力量。在鄉鎮陳忠任駐村第一書記期間,青山村抓住契機,積極構建“鎮-村”合作關系,在順利完成村莊創建工程的同時,也與其建立起深厚的非正式情感聯系。 在涉及村莊發展的項目中,青山村借助第一書記個人的關系網絡,積極主動地與政府部門“掛鉤”,例如不斷地向縣里的交通局、農業農村局等相關部門申請“配套經費”。 村里在開展環境整治項目的過程中,并不會滿足于單一項目的資金支撐,會靈活地申請省、市和縣級的其他配套項目,例如同時申請省級綠化示范村、省級旅游特色村等,充分發揮了項目的疊加效應。 青山村借助內部的凝聚力,與駐村第一書記建立了極具韌性的“正式”與“非正式”聯結關系,這種關系是保護村莊核心利益的關鍵。

青山村不僅注重培養大學生村官的個人綜合能力,且積極與其建立情感聯系,由此激活大學生村官制度的優勢。 從青山村走出來的大學生村官黃欣, 曾在青山村扎扎實實服務了四年,如今恰好成為青山村所在鄉鎮的領導干部,并保持了與村莊的良好互動。 黃欣在訪談中重點談到當時在青山村工作時,村班子內部就已經意識到要充分利用大學生村官制度,培養更多“接地氣”的村干部走出去。

“因為他們這一部分人, 相對而言平均年齡已經比較大了。 當時,他們對信息化操作的這一塊,平時也不太用,所以也不太精通。以前的鄉鎮和村那個傳送資料都是當面送的,不需要網絡這種的。 一直到這個大學生村官進來之后,村書記才意識到慢慢地需要年輕的人進來了。 ……其實,他也一直在培養,一直在挖掘。 ”(訪談:181208 黃欣)

青山村借助“結對子”或部門“掛鉤”的方式,不僅讓村莊贏得了更多的項目、政策等各類資源的直接輸入,更為重要的是通過積極主動地與政府職能部門構建合作關系,尋找到了“國家邏輯”與“鄉土邏輯”的最佳結合點。

基于青山村的實踐,不難發現其在激活鄉土韌性后所呈現出的保護性機制。 青山村憑借強大的社會基礎,為進入村莊的外部主體與規則設立權力運行的邊界,維持了社區內部遵守共同規范的自覺性。 此外,村莊通過與基層政府建立正式及非正式的互動關系,形成了具有韌性的行動網絡及秩序,有效緩解了自上而下的單一決策難以有效對接村莊的實際發展需求的矛盾。

(二)吸納整合:集體經濟發展的建設性邏輯

現代性觀念與市場經濟制度的輸入,改變了農民的生產生活秩序,但村莊能夠借助鄉土韌性所帶有的建設功能,更好地支撐村莊協調內生力量去積極捕捉市場所提供的各種發展機遇,同時也能有效避免因資源和利益分配造成村莊的分化和撕裂的風險。 面對外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村莊主體對產業結構的選擇、發展集體經濟和個體經濟、與工商資本的互動等,都離不開內部基礎條件的支撐。

1.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

一個村莊的產業結構布局與村莊自身的基礎條件密切相關。 青山村的產業發展是以村莊的社會基礎為聯結點,對自身資源與市場資源進行有效配置的結果。 在第三產業方面,村里成立了青山村旅游發展有限公司, 主要負責鄉村經營、宣傳和接待參觀考察團。 同時,村莊還形成了一大批富有濃郁地方特色、產業特色的農家樂休閑旅游項目。 在第一產業方面,村莊以實現內部的規?;洜I為目標,積極推廣“合作社+農戶”模式,相繼成立黃花梨、茶葉等經濟合作社。 此外,合作社還成立專業的領導小組,主要負責市場需求的調研以及合作社工作模式的宣傳。 而在第二產業方面,青山村大力發展以竹制品和轉椅加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 村里在村內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將資金、技術、場所等各類資源進行統籌規劃,在此基礎上推廣“村集體+股民”建設家庭工業園區,鼓勵村民掙薪金、分股金。

鄉土韌性所帶來的內部聚合力可以更好地支撐村莊發展集體經濟,增加村莊生產生活收益的質與量。 根據村委會提供的數據,青山村集體總資產達15058 萬元,主要來源渠道包括:(1)物業收入,村集體利用6%的留用地、12%的土地拆遷集體提留款等,修建商業街,獲取穩定的租金;(2)旅游收入,成功創建3A 級景區,成立旅游發展有限公司;(3) 資產性收入, 村集體現金存款超過5000 萬元,每年會產生利息收入;(4)項目補助收入,包括美麗鄉村建設、美麗宜居等項目補助款;(5) 山林承包等, 村里將荒坡林地等1500 余畝租賃給種植大戶種植茶葉、 黃花梨等經濟作物。

青山村在壯大集體經濟的同時,也能夠為個體、 私營等經濟主體進一步創造更好的發展條件。 村民普遍反映近年來家庭收入穩步增長,且收入來源渠道愈發多樣化。 村轄區戶籍人口勞動力共725 人, 創業111 人, 其中黃花梨種植10戶、茶葉種植60 多戶、食品流通21 家、竹制品加工企業13 家。 此外,青山村從創業信息、啟動資金、技術幫扶等方面,全方位為村民創業提供服務,并且通過“一帶一”“一帶多”的模式,促使越來越多的村民投身到市場創業的大潮中。

2.合作互嵌轉化市場力量

資本下鄉雖有積極的一面,例如為村莊帶來資金、技術等關鍵性的資源,但也存在壓榨村莊利益、損害村民發展的公平權益等問題。 工商資本“通常并不與農戶直接接觸,在土地流轉協商、租金發放和用工管理等環節一般需借助村級組織的力量”[22],這意味著資本何以進村、進村后產生何種效果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村莊自身的基礎條件。 林縣農辦領導趙興,在談到工商資本對村莊發展的拉動效用時, 就以青山村為例,在他看來青山村與工商資本形成了一個良性的互動循環。

“沒有工商資本的投入,你靠村集體,沒有這個實力,老百姓也沒有這個實力,政府投入就更加不可能了。 ……你像慶豐公司(指坐落在青山村的公司),他周邊的游客接待中心,這一圈外圍的停車場建設,都是工商資本建立的。像這一些建設我們村里面就不再需要建設,他不僅資本進來了,帶動了就業,還解決了村莊建設?!w增收了,老百姓就可以分紅了, 就是一種良性的互動。 ”(訪談:181105 趙興)

面對資本進村所需的土地流轉,青山村在維護村莊整體利益與村民個體利益的前提下,通過發動黨員、村民小組長挨家挨戶地去“做工作”?!白龉ぷ鳌?的重點就是將村集體利益與村民利益捆綁起來,向村民灌輸工商資本進村能給村里及老百姓帶來的實際好處, 例如安排進公司工作、收取土地租金等。 這樣既做好了老百姓的工作,也在這個過程中取得了企業的信任,形成在不同的社會治理主體與利益相關方之間建立起一種共同參與、責任共擔和利益共享的關系模式。[23]慶豐公司的負責人也重點談到了這種良性互動關系。

“他們村干部是站在一個很高的高度上,不像有的地區,你一來了就給你宰一下,然后人家就跑掉了。這個他們是從來沒有這種想法。這里呢,我有一些什么困難,我只要打一個電話,(能解決的) 他們就都給我解決。 ”(訪談:170818 齊婷)

青山村還會主動“做”下鄉企業的“工作”,要求企業加大對村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盡可能地為村民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并且在招工的過程中要優先錄用。 青山村與工商資本建立了“利益共同體”,任何一方的利益受損必然會影響到另一方,在這種情況下,工商資本會更加注重對村莊發展的支持。

總之, 在鄉土韌性的建設性機制作用下,村莊通過吸納市場力量推動了村莊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實現了集體經濟與個體經濟的共贏。 此外,村莊注重與工商資本的“利益關聯”,這種互惠合作的信任關系,能有效避免因資源和利益分配造成村莊的分化和撕裂的風險,讓工商資本與村集體能夠找到雙方的利益契合點,最終實現經濟的穩定發展。

傳統村落的鄉土性承載著村民對鄉村文化普遍認同的力量,這種基礎具有天然的韌性并且能夠以不同形式存續和變遷,尤其在面對外部力量嵌入時能維持鄉村社會的秩序和發展。 當前鄉村發展正處于機遇和挑戰并存、不確定性風險因素增多的時期,為鄉村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流動沖擊,一部分村莊走向了終結,而有些村莊則憑借其自身的社會基礎,展現出較強的“鄉土韌性”。需要指出的是,研究所關注的鄉土韌性與既往研究所關注的村莊在面對外部沖擊時所呈現的恢復能力有所不同,而是強調一種鄉村社會基礎所存續的文化積淀,這種基礎讓村莊在面對外部不確定性時能夠發揮保護和建設的功能。 青山村社會基礎的重塑與再生產實踐擎畫了一幅有為政府、 有效市場和有序社會動態聯結的現實圖景,而在這過程中鄉土韌性發揮著重要作用。 正是這種韌性的存在,村莊在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情況下實現了因勢利導的發展。

當前村莊面臨的發展環境不斷變化, 社會基礎較弱的村莊很難處理好內、 外部主體之間的互動關系, 也就難以在比較中尋找到自身真正的發展優勢。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應注重對鄉村社會基礎的修復和重塑,從而激活鄉土韌性, 同時也要對村莊內外部主體在發展情境中的動態互動作進一步觀察, 準確解釋鄉村發展“內生動力”與“外在動力”之間的共生關系,這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

猜你喜歡
青山韌性鄉土
強化糧食供應鏈韌性
留得“青山”,贏得未來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鄉土人才選好更要用好
青山攬勝
鄉土中國
房地產市場韌性猶存
韌性,讓成長更美好
笑中帶淚的韌性成長
芬芳鄉土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