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學科的策展實踐:青年深雙

2023-03-21 16:56李森劉思劉珩
世界建筑導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設計創新策展跨學科

李森 劉思 劉珩

摘要:2022年第九屆深港城市\建筑雙年展中的「青年深雙」板塊,八個跨學科的年輕團隊組合,圍繞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城市的特定議題,提出應對策略,受到廣泛的關注和討論。這次面向未來的跨界策展實踐,鼓勵青年建筑師走出自己熟悉的領域,建立對話、發現問題,并且以多媒介的方式去表達對議題的理解,以思想者的身份來呈現自己的研究。在建筑學面對日益復雜的問題和更大的挑戰的背景下,此次策展不僅是研究和設計提案的呈現,還是一次設計方法的創新實驗。

關鍵詞:跨學科;策展;設計創新

Abstract: The 'Young UABB' section of the 9th Shenzhen-Hong Kong Bi-City Biennale of Urbanism\Architecture in 2022, in which eight young interdisciplinary teams combine to propose response strategies around specific topics of the city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has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 and discussion. This future-oriented cross-border curatorial practice encourages young architects to step out of their familiar fields, establish dialogues, identify problems, and express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issues in a multi-media way, presenting their research as thinkers. In the context of architecture facing increasingly complex issues and greater challenges, this curatorial practice is not only a presentation of research and design proposals, but also an innovative experiment in design methodology.

Keywords: Interdisciplinary; curatorial; design innovation

1.背景

今年三月落下帷幕的2022年第九屆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特別關注當代城市的綠色可持續發展,著眼于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城市應對策略,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以“城市生息”(Urban Cosmologies)為主題,「PRD3.0:平衡即是多」是本屆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后簡稱UABB)的「青年深雙」板塊,受到主策展人魯安東、王子耕的邀請,由劉珩擔任此板塊的分策展人,深圳大學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設計實驗室(后簡稱“大灣區實驗室”)的團隊擔任此板塊的執行團隊?!盖嗄晟铍p」板塊采用公開征集的方式(圖1),邀請關注大灣區的青年建筑師與不同學科背景和文化領域的研究者和實踐者聯合申請參展。最終通過評選,呈現了八組跨學科參展人的裝置作品。

2.從PRD2.0到PRD3.0 1

PRD2.0到3.0 2,跨度近十年,是劉珩作為策展人的兩次基于珠三角地理區域的建筑策展實踐。策展人在全球范圍內邀請建筑師、規劃師和相關領域學者,集中探討珠三角地區快速城市化所帶來的城市問題。

「PRD2.0」處在中國經歷了三十年快速城市化的時間點,全面的全球化使得珠三角城市具備了西方城市的高效率至上的特征。對高速增長和高效城市化的追求帶來兩種截然不同的后果:一方面是巨額財富和光鮮的城市、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是碎片化的城市空間、貧富兩級分化的社區、低劣的生活條件、快速的土地退化、空氣和河流污染以及對進口資源的過度依賴。(劉珩,2015UABB策展宣言)展覽邀請了二十位參展人/組合,主要集中在建筑及規劃領域范疇探討解決方案。

而「PRD3.0」所處的2022年,受到疫情的影響,在展覽準備期間和青年深雙發布招募的時間段,策展人與參展人只能以線上的方式舉辦工作坊討論方案(圖3)。城市越來越頻繁地受到各種緊急事件和氣候災害的考驗,嚴峻的環境污染、不斷增長的人口密度、城市熱島效應的加劇,以及極端氣候等,一系列更復雜的問題層出不窮。

在「PRD3.0」展覽進行參展人招募時,策展人提出:“城市發展中迫在眉睫的種種問題以及未來空間發展的復雜挑戰,已經無法僅靠某個單一專業領域來解決,更深層次的跨學科融合呼之欲出?!捌胶狻笔且环N深植于中國文化的理念,同時與當代城市化相關?!捌胶饧词嵌唷笔且环N新的策略,能夠包容差異,允許實踐創新。不同于單一方向的成長模式,它考慮了不同學科間彼此關聯的多種因素?!保▌㈢?,2022青年深雙策展宣言)

「PRD3.0」的另一個特點是限定參展人的年齡3,鼓勵青年群體參與,給青年設計師搭建平臺,這也是劉珩作為大灣區實驗室學術主持致力于推動的。實驗室成立以來,已成功舉辦了兩屆「三角四方」青年建筑師馬拉松論壇。此次策展也希望青年群體,他們相對具有更廣的知識面,在互聯網時代能接觸到更多學科的知識,在面對復雜命題的時候,能發揮所長,提出獨特見解。

3. 跨學科的工作方法

為什么要用跨學科的工作方法?如何設置有效的規則?跨學科能激發什么樣的成果?這是青年深雙試圖通過這次策展實踐探討的問題。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應生產需求和生活需求而產生的傳統建筑功能類型和空間受到巨大挑戰。[1]建筑師的工作內容和角色發生了深刻轉變,單一維度的思考和工作方法已經無法適應當下的時代語境。我們能否像上世紀的前輩一般,跳出傳統桎梏,另辟蹊徑,直面時代?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導向,環境就是當下最嚴肅的問題,建筑師需要從傳統意義下被動的技術繪圖者轉變為主動的探索者。扎哈·哈迪德認為建筑設計就像科學實驗一樣,你必須拋棄現有的語言,從另外一個狀態去考慮一個問題,實驗,再實驗,如果要在現有的語言上去發展會有局限性。[2]

不同時代的建筑師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從設計命題出發,發現問題,最終回到空間解決方案。整個過程需要建筑師整合,架構整個系統的能力。建筑師的跨界和其它領域具有本質的區別,其目的最終還是更好地服務空間,讓空間更好地回應當下的復雜性。

法國學者馬克·第亞尼(Marco Diani)在《非物質社會》一書中提道:“在這樣一些新的條件下,設計已經變成一個更復雜和多學科的活動?!盵3]非物質社會的出現意味著我們正從一個講究良好形式和功能的文化轉向一個非物質和多元再現的文化。后工業時代劃分過細的專業、過窄的知識分類阻礙了建筑設計進一步發展,社會急需一種反叛——跨界設計??缃缭O計的中心內容就是打破現有的界限,讓不同領域的知識相互碰撞、融合,讓原本不可見活不存在的東西被激發、凸顯出來。[4]跨文化、跨地域、跨領域、跨學科、跨專業、跨材料??缃缭O計并不是無邏輯的跨越、疊加,而是通過分析兩個領域之間的共性和差異,有邏輯地交叉融合,從而探索出新的領域。[5]

在設置這次青雙招募的規則時,策展團隊首次提出申請團隊必須是“建筑師+非建筑師”的組合的方式。要求參展者以“跨界、整合和創新”的設計研究回應“雙碳”目標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著眼于全球氣候變化的空間應對策略;對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中的水域、能源和農業等相關問題有獨到的見解,能夠提出具備創新性、實驗性和前瞻性的設計方案;通過低碳環保且獨具創意的展覽呈現方式向觀眾清晰傳達理念和觀點。

4. 方案的呈現

在最終評選出的方案中4,參展人來自全球各高校與研究機構,專業背景涉及建筑學、環境科學、海洋生態學、地理學、交通工程、經濟學、社會學、藝術、哲學等不同學科;作品所關注的議題包括海洋微塑料垃圾捕捉收集、后人類的可持續棲居、科技與低碳出行機制、新時代海域生態文明、高密度城市空間與社會秩序、城市種植與飲食空間、輕型城市生態空間結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反思等。參展人員基于各自的研究和實踐,碰撞出跨界、整合、創新的參展作品,描繪更加平衡、更加綠色生態、更具有韌性和可持續發展潛力的未來城市圖景、探索大灣區未來應采取的平衡發展模式。

滄海一塑(建筑+景觀+清潔科技+環境科學)

聚焦海洋塑料污染危機。相比于較大的生活和工業塑料垃圾,直徑小于5mm的微塑料顆粒由于其分布更廣和人們的普遍忽視,危害更大。如何在海洋中捕捉、收集是解決問題的現實基礎,而提高公眾的認知則是實現長遠效果的方法和途徑?!稖婧R凰凇芬越ㄖ槊浇?,集中微塑料,并利用UV燈光下熒光微塑料的顯形的特性,使原本難以控制和感知的微塑料轉變為可控、可感知的對象,進而刺激觀眾的感官體驗,引發人們對海洋微塑料污染的關注和思考。

成為漁亭(建筑+民族志+地理學)

建筑英雄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破壞了環境的多元平衡,如何消弭它們,回歸多元主體達到一種平衡變的至關重要?粵港澳大灣區半水生和半陸生獨特的文化意識,為作品提供了一個“可持續”的解題思路?!冻蔀闈O亭》刻意地去淡化社會-環境-政治的界限,將水、植物、人類和建筑看作一個共同創造環境的跨物種社會-生態-政治系統的框架和行為發生場所。通過提供親身體驗的機會,鼓勵觀眾拓寬認知,發散意識,體悟“多元共生即平衡”的的不同棲居態度。

競價必達(建筑學+交通工程學+經濟學)

衣食住行,行占據了日常生活的1/4,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如何實現日常生活中低碳出行?選擇低碳出行是否必然犧牲效率?怎樣讓大家自發的選擇低碳出行?為回應這一問題,參展人結合建筑學、交通工程學和經濟學,具現不同出行方式的碳排放影響,使公眾出行選擇更加直觀?!陡們r必達》項利用線上小程序和線下體驗裝置,模擬“出行積分”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這種積分設計希望激勵理性的出行決策,同時促進城市尺度上的低碳出行,探討如何在保持出行效率的前提下,引導公眾主動選擇低碳出行方式。

海洋·館(設計學+海洋生態學+生物學+合成生物材料+地質學+生命科學+病理學)

在追求發展的同時,如何有效解決而非掩蓋環境問題成為一個關鍵挑戰。為此,參展人希望公眾對自然環境及其所面臨危機有更深刻的認識,鼓勵大家一起探索共同解決?!逗Q蟆ゐ^ Ocean·US》向大家展示了一場設定在2100年的展覽,聚焦2000年至2100年一百年間死于海洋污染的20張白海豚CT影像,這些影像成為海洋危機的具像化切片?!吧澄C”“生存記憶”“生理共情”“生命增強”四個遞進式場景及七種不同視角的討論,引導觀眾從“理解”到“共情”的轉化,開展從“修復”到“增強”的探索。

城市重寫本(建筑學+社會學+藝術設計)

在大都市時代,城市的無序擴張導致了城市社會屬性的逐漸削弱,進而影響社會關系的穩定?!冻鞘兄噩F本》針對這一問題,開展了一項城市空間與社會秩序的實驗性研究,選取珠三角地區作為研究場景,關注CBD、工業區、現代住宅、城中村及基礎設施等日常城市環境,分析建筑環境作為社會物質載體的角色及其對社會秩序的影響,并探索潛在的解決方案。此項研究旨在揭示建筑與城市規劃在塑造社會結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通過設計干預改善城市社會屬性。

陽廚計劃(建筑學+生態學+藝術)

大都市的快節奏生活導致了個體間的社會隔閡,人們逐漸喪失了生產食物的知識及深層次的情感聯結。傳統大院“走廊+廚房”和現代的“陽臺+廚房”空間布局模式中,空間的不便反而催化了居民對空間的自主利用以及重建情感聯系的探索。種植蔬菜(陽臺)和烹飪(廚房)成為激發感官體驗和促進社交互動的關鍵。陽廚計劃正是基于這一理念,通過種植、收獲和分享食物的過程,試圖以食物和關于它們的知識交換為媒介催化城市中人與人之間的連接。

如何玩轉花園 — 尋找每個人心中的拉拉杰(城市建筑學+文學+哲學+藝術+社會學)

以效率優先城市建造模式,致使人們在高度機械化的環境中逐漸喪失所謂的“人性”。為改變這一現狀,參展人希望能在城市中擁抱“拉拉杰”,即一切事物永無止境的成長力量?!袄堋笨梢猿霈F在任何地方,只要我們需要它,它就可以像一顆種子一般,隨風起飛,落到城市的每個角落,生根發芽開花?!度绾瓮孓D花園》項目便是此理念的實際應用,旨在通過多重屬性的社交空間的引入恢復城市居民的“人性”,并將之轉化為精神寄托。去中心化的特征使未來的花園充滿不確定性,而正是這種不確定性給未來帶來更多可能性。

消碳主義(建筑學+經濟學+藝術)

氣候變化,生態危機,可持續發展受阻等諸多問題均與碳排放直接相關,如何降低碳排放成為當下最緊迫的議題之一?!疤肌弊鳛橐粋€指標,直接反映了我們處理危機的能力?!断肌窐嫿艘粋€日常消費以“碳”作為結算單位的平行場景,在這個場景中,購物小票不再僅是交易的憑證,而成為記錄個人日?!疤枷M”的直觀工具。消費觀、空間性和時間性在由于消費增加而被不斷擠壓的空間中一覽無遺,碳在生產、消費、交換、分配中不斷流轉。

雖說八組參展團隊的組合、工作方式、切入點都不盡相同。但呈現的作品都很好的驗證了跨學科的工作方法的創新性,實驗性和前瞻性。以回應具體的命題問題開始,八組團隊最終將問題轉化為可感知的、具有物質性的、可落地及有想象力的空間裝置。

5.總結:設計“解決問題的跨學科方法”

回顧此次策展實踐,有兩組成果非常具有代表性?!稖婧R凰堋愤@件作品產生,源于劉伊典和白納川在普林斯頓大學建筑系畢設的時候提出的選題,他們從建筑師的角度關注到環境中塑料的污染問題。展覽中與他們合作的是環境科學家陳熹博士,從實驗設計、表達的準確定和數據方面位他們的設計提供了支撐。最后成功地將實驗轉化為了空間裝置,以建筑為媒介,讓更多的人關注到海洋塑料垃圾的問題。兩位跨界合作者在一次訪談中回顧這次的工作過程時5說到:“合作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不同思考邏輯和工作方式帶來的對撞?!?“這次跨界合作讓我第一次接觸這么多建筑學界的朋友,兩位合作者的美學觀念、設計思維,尤其是對設施/物品實用性、藝術性的考慮,令我非常受啟發?!?/p>

「海洋館」也是一個典型的案例,作品融入了建筑學、藝術以及生態設計等多元設計背景和視角。建筑師景斯陽與海洋生態科學家和環境保護者楊松穎合作,通過藝術裝置和錄像,將白海豚切片化,展示這一物種面臨的海洋危機和人類活動的威脅。喚起觀眾的反思,我們每日生產的垃圾被使用后被廢棄,將進入河流和海洋,如何影響到其它生物物種。作品將生態學家的危機感和呼吁,通過藝術的方式傳達給更廣泛的公眾。

未來,建筑學需要解決的問題日益復雜是必然的趨勢。建筑師應跳出學科范疇內的分工,必須打破專業的壁壘,通過搭建更跨界的團隊、設計創新的工作“路徑“,來獲得更全面的視角。這次面向未來的策展實踐,不僅作品本身是解決方案或愿景的展示,跨學科的設計工作方法也得到實驗。大灣區實驗室團隊在未來也會持續在此方向上做出更多設計創新的探索。

注釋:

1 PRD即PEARL RIVER DELTA珠三角

2 「PRD2.0-平衡即是多」-2015年UABB主展展覽板塊(策展人:劉珩);「PRD3.0-平衡即是多」-2022年UABB青年深雙板塊(策展人:劉珩)

3 招募時限定申請人不超過40周歲。

4 本次公開征集的五位評委來自第九屆UABB策展團隊及學術委員會,包括魯安東、王子耕、張宇星、朱榮遠和劉珩。

5 《個體的聲音:當代青年的觀察》全球知識雷鋒訪談

參考文獻:

[1]伍江.建筑教育與時代精神[J].中國建筑教育,2017(Z1):16-19.

[2]建筑師語錄[J].城市環境設計,2010(10):240.

[3]馬克·第亞尼.非物質社會 [M].滕守堯,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4] (美)朱麗·湯普森·克萊恩(Julie Thompson Klein)原著 姜智芹譯 . 跨越邊界 [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施惠雯,鄭業明,史云杰.建筑設計理念的跨界演繹——以扎哈“非建筑”作品為例[J].城市建筑,2023,20(15):155-157.DOI:10.19892/j.cnki.csjz.2023.15.37.

猜你喜歡
設計創新策展跨學科
跨學科教學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初中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實踐與思考
應用型高校推進跨學科人才培養的路徑探索
關于策展
2017 藝術策展人
關于將“curator”統一翻譯為“策展人”的建議
中西方博物館策展人(curator)制度淺析
江西民間竹器物審美形態研究
商標跨類保護的跨學科解釋
機械工業企業實施品牌戰略的設計創新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