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居民感知的深圳立體化住區公共空間評價

2023-03-21 16:56陳珊張鵬飛隋意楊怡楠
世界建筑導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公共空間高密度

陳珊 張鵬飛 隋意 楊怡楠

摘要:在高強度開發背景下,住區公共空間人均面積減少,功能復合的立體化住區成為住區發展的重要趨勢。多基面的公共空間立體化建設成為增加居民活動空間的重要途徑,也對居民使用帶來更大挑戰。本研究對深圳不同時期住區公共空間發展及類型進行梳理,選取六個典型立體化住區案例,從空間構成、景觀綠化、場地設施、立體可達性等方面構建立體化住區公共空間環境指標,采用語義差分法(SD法)定量研究居民對公共空間環境感知評價,探析不同類型立體化住區公共空間心理量的共性與差異,進而為立體化住區公共空間優化提供設計依據。

關鍵詞:高密度,立體化住區,公共空間,居民感知

Abstract: This study sorted out the development and types of public spaces in residential area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Shenzhen, selected six typical cases of three-dimensional residential areas, and constructed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for three-dimensional residential public spaces from the aspects of spatial composition, landscape greening, site facilities, and three-dimensional accessibility. The semantic difference method (SD method) was used to quantitatively study residents' percep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public space environment, and to explore the 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psychological quantity of public spaces in different types of three-dimensional residential areas, Furthermore, it provides design basis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public spaces in three-dimensional residential areas.

Keywords: High density; Stereoscopic residential areas; Public spaces; Resident perception

1. 引言

深圳在過去45年間從邊陲小鎮蝶變成繁華的國際化大都市??焖俚某鞘邪l展進程中,深圳住宅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土地資源集約、人口持續集聚的背景下,深圳住宅建設不斷的向空中拓展。近年來深圳住區容積率4.0-5.0成為常態,個案容積率甚至高達11.5。住宅單體從多層轉向高層、超高層,功能從單一轉向復合。住區公共空間形態從簡單的平面化布置發展為三維立體化的空間布局。高層高密度住區開發在實現更高的居住效率的同時,其宜居性頗受爭議。在我國住宅建設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居民住房需求從“住有所居”轉向“住有宜居”的背景下,如何通過高質量的公共空間營造,消減高密度居住帶來不利于健康的影響,從居民需求視角提升居住環境品質,已成為面向未來的高密度人居環境建設發展重要議題。

高容積率住區建設往往以滿足住棟的布局效率與數量為導向。住區戶均公共空間面積降低,垂直向多基面的公共空間已成為增加居民活動空間的重要途徑。住區公共空間往往缺乏對居民需求的深入探析,在供給、布局、品質等方面存在問題。高層住區容易產生居民緊張感和擁擠感增強、安全感減少、社會關系逐漸弱化等現實問題[1] [2]。三維立體的住區環境在認知層面比二維的公共空間布局顯得更為復雜,要求更注重環境間的彼此聯系的人本體驗與感知需求。當前環境關注度研究大體有兩種視角,一是從活動特征入手,探索人群客體行為與環境的交互關系;二是探索環境特征對人群心理感知的影響?;顒犹卣飨鄬陀^的反映了人群行為與環境特征交互關系的活動特征;感知則是反映了居民主觀空間環境使用需求[3]。語義差分法(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SD法)是心理學領域一種較為成熟的調查方法,采用言語作為評價制度,將原本感性的評價指標轉化為可量化的評價指標。能夠通過進行居民心理感受的測定,將居民對環境感知進行量化[4] [5]。SD已廣泛應用于建成環境的活力使用評價、美景評價等方面。

本研究在對深圳不同時期立體化住區公共空間發展及類型進行梳理基礎上,根據立體化公共空間特征,從空間構成、景觀綠化、場地設施、立體可達性四方面構建了環境指標;從人本感知視角采用語義差分法(SD法)對選取六個住區典型案例進行居民感知量化研究;深入探析不同類型立體化住區公共空間心理量的共性與差異。以期研究成果能夠為高密度立體化住區公共空間新建與更新優化提供設計依據,進而滿足面向未來的高密度人居環境品質建設需求。

2. 深圳住區公共空間發展及類型

受經濟體制和土地資源影響,深圳住區發展經歷了四個主要階段。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初期,深圳住宅建設基本沿用了國內其他城市政府主導下統建的福利房和微利房模式。住宅建設主要集中在羅湖、福田等原關內區域。這個時期住區容積率相較較低。1986 版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首次對規劃居住用地進行密度控制,規劃高層建筑容積率上限為 1.5。[6]當時住區大都為行列多層單元式住宅布局,社區服務設施配置較少,住宅公共空間主要為宅間空間,形式單一,綠化簡單。同時,深圳住宅建設也開始了新的嘗試。白沙嶺住區作為全國最早的高層住區,容積率達到3.16。住宅間距達50米以上,中心綠地采用自然式布局,布置各類活動場所。住區中低層公共建筑屋頂設計為屋頂花園。[7]園嶺新村和濱河新村等多層住區開始出現公共空間垂直向探索。它們打破了常規的行列式布局,在首層以單體自由組合形成中心花園,為居民兒童創造較大面積的庭院。連廊將各個住宅單體在二層連接成基面[8],為居民創造一個立體活動空間。連廊的設置既提高了土地使用率,也通過增加橫向聯系,解決了住區內部人車混雜的矛盾。同時期,深圳住宅受到香港影響,在羅湖片區出現了高層商住樓的形式[9]。

1990年代,隨著住房制度改革的推進,深圳住宅福利住房與商品住房并行。城市快速發展推動深圳住宅容積率不斷提升。許多住區容積率遠超3.0。這個時期建設的大型福利住區如益田村、桃源村等按照居住區、居住小區及住宅組團三級規劃結構,小高層、高層住宅樓棟的戶外公共空間按照住區中心廣場、組團庭院及宅前空間等層級設計,注重活動場地及景觀布置[10]?!吧套恰蹦J骄幼…h境得到重視,戶外公共空間從地平延伸至屋頂花園。如臺灣花園在屋頂設置泳池、網球場、景觀路滑等,為住區提供豐富的活動空間[14]。隨著住宅商品化推進,90年代后期,深圳住區規劃階段即將建筑布局與景觀設計相結合,國內率先引進景觀設計理念,住區公共空間環境園林化[11]。

2000年代,住宅建設進入商品住房為主導的階段。住區規劃及設計更為注重居住環境品質,住區形態也更加多元化。隨著住區商業配套、社區服務設施以及停車需求的增加,垂直向的復合功能分區成為住區發展的重要趨勢。住區主要公共活動層抬升至二層平臺,在垂直方向實現人車立體分流。二層平臺以上繼續設置架空層,將建筑在二層融入園林綠化。典型案例如西海灣花園,萬科金域藍灣等。隨著容積率進一步提升,住區功能更為復合,“商住樓”模式得到進一步發展,大型商業作為裙房形成的“高臺式”城市住宅綜合體,公共空間活動基面抬升至 3-5層的高度,典型案例包括東方雅苑、君豪閣、星河國際、御景東方等[12]。

2010年至今,產業驅動力帶來深圳人口持續流入,土地資源緊缺,住區容積率不斷攀升,高層高密度成為住宅建設的主要趨勢。容積率5.0-8.0成為常態,超高層屢見不鮮[16]。商品房大量建設的同時,保障性住房同步推進。隨著建設用地逐漸減少,住區功能更加復合、立體化,出現了集商業、辦公、居住為一體的居住綜合體的建設模式,公共空間抬升至大型商業屋頂,裙房上面設有架空層,典型案例綠景虹灣、京基濱河時代等。部分保障性住區以軌交上蓋物業方式興建。住區基面被抬升至軌交車輛段頂部。住區配套商業、社區服務、停車、住宅、公共空間等垂直向布置,形成立體化的住區,典型的有龍海家園、朗麓家園、龍瑞家園等。(表1)

深圳發展40年,住區功能從單一到復合,住宅單體從多層到高層,住區公共空間形態從簡單的二維平面布置到三維立體化空間變化。在土地資源與人口集聚的雙重制約下,在可預見的未來,立體化公共空間還將是高層高密度住區公共空間建設主要方式。

3. 研究設計

3.1.典型案例選取

在總結深圳立體化住宅公共空間類型基礎上,綜合考慮住區容積率、公共空間立體化模式、住區規模等選擇6個典型住區進行調研,包括西海灣花園、萬科金域藍灣、大沖新城花園、尚都花園、龍海家園與朗麓家園等。西海灣花園、萬科金域藍灣底層主要公共空間活動基面位于商業及車庫頂部;尚都花園一期主要公共空間活動基面位于商業及車庫頂部,二期主要公共空間活動基面位于位于大型商業頂部,一二期公共空間通過垂直交通相連接,形成錯層活動基面;大沖新城花園底層為大型商業,車庫為地下庫,住區主要公共空間基面位于商業屋頂花園。圍合成中心花園;龍海家園底部為軌交車輛段站場,二層鏈接城市道路,形成街區型商業,三層為住區主要公共空間活動基面;朗麓家園底層為軌交車輛段站場,二層為住區主要公共空間活動層,三層為商業及停車屋頂活動層,形成雙層公共活動基面。(表2)

3.2.深圳住區立住區公共空間感知評價指標

對既有文獻中影響居民行為及感知的公共空間建成環境指標進行整理與分析獲悉,建成環境指標的量化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間構成、場地情況、設施、景觀植被、物理環境、可達性等方面[13][14]。既有研究中公共空間建成環境指標側重二維空間指標,如空間構成方面以場地面積、場地類型為主,可達性方面測度以活動場地開口數量,距離住區出入口距離等測度為主[15][16]。 高密度立體化公共空間物理環境表征中,更需要表征三維空間環境指標構建。結合居民訪談對居民展開訪談,訪談內容圍繞住區公共空間積極評價與消極評價展開。對訪談中涉及公共空間環境評價關鍵詞整理見表3。

結合公共空間相關既有研究、實地訪談的公共空間環境評價,以及高密度立體化住區空間特性,本研究從對空間構成、場地情況、綠化景觀、活動設施、空間可達性等4個方面遴選20個建成環境指標,形成感知評價因子。本研究采用語義差分法(SD法)進行調研。每個評價因子包括一對反義詞。(表4)以期通過居民感知評價,對立體化住區公共空間環境做出較為全面評價,為公共空間優化提供設計依據。

3.3.數據獲取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研結合實地調查、訪談的方法,對6個典型立體化住區的公共空間感知評價進行調研。在2022年1-4月展開問卷調研工作,每個住區發放問卷30張,六個住區共發放問卷180份,其中回收有效問卷160份,回收有效率88.9%。同時要求調研者選出最為重要的指標。確定主觀評價等級為7級評價尺度,分別對應“”評分為“-3,-2,-1,0,1,2,3”。問卷內容包括1)受訪者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居住年限等;2)立體化公共空間SD感知評價評分表,同時受訪者還被要求選出對該類空間最重要的因子等。

調研樣本基本信息如下:1)受訪者男女比例接近1:1,以中青年為主,其中20-39歲居民占比34.4%,40-49歲居民占比32.8%;2)受訪居民居住時間較長,對住區環境較為熟悉,其中65%的居民居住在受訪住區超過5年,19%的居民居住時間為3-5年;3)住區內公共空間是居民最易到達,最方便使用的場所。居民對住區內公共空間使用頻次遠大于住區外公共空間。超過50%的居民每日1次或數次使用住區內公共空間,29%的居民一周使用2-4次住區內公共空間。(圖1)

4. 感知評價調研結果分析

4.1. SD綜合評價

將 6個住區的數據結果利用spss26.0軟件進行數據可信度分析,各個住區樣本的Cronbach's 系數α均大于0.875,說明問卷數據可信度較好,適合進行數據分析。對樣本數據的統計,可得到各個住區的每對形容詞對上的得分情況,這些得分源自心理,稱為心理量。根據心理量繪制SD曲線圖,灰色虛線是6個住區心理量平均值。

根據均值折線圖可以看出,各項評價因子平均分大都為1分左右,位于0-2之間。其中評價較好的因子包括A1公共空間總面積、A2活動場地面積、B1植物設計美感、D2住區到達公共空間便捷度等。評價較差的因子包括C1兒童活動設施、C2老年活動設施、C3運動設施、D5無障礙設計以及E1公共空間聲環境等。說明居民對于立體化公共空間環境的感知環境介于一般與滿意之間,未達到較為滿意的結果。

對各項指標的重要性評級方面,居民認為最為包括A1公共空間總面積、A5活動氛圍、B1景觀設計美感、B2景觀豐富度、C1兒童活動設施滿足感、D7步行安全感、以及D8步行的舒適感、E1聲環境等方面。重要性指標基本涵蓋了住區公共空間環境指標的各項。

4.2.不同住區差異性評價分析

在對住區總體感知評價上分析基礎上,對不同類型住區的感知評價的共性及差異進行分析。(圖2)

(1) 公共空間構成方面。A3視線通透感、A4活動氛圍的住區感知評價差異較小。盡管此次調研住區容積率與樓層高度存在較大差異,居民的氛圍感知與視線通透感差異性不大。A1公共空間總面積、A2場地面積、A3空間尺度等方面居民感知差異較大。朗麓家園、尚都花園等規模大的住區公共空間總面積、活動場地面積感知較好??臻g尺度上來看,尚都花園、西海灣花園等容積率低的小區,尺度感受明顯優于容積率高的住區,如大沖新城花園以及萬科金域藍灣花園等。

(2) 植物景觀評價。居民對于植物景觀的感知評價較為正向,B1植物設計美感感知高于B2景觀豐富度。景觀豐富度的評價存在較大差異。實地調研獲悉,西海灣花園、尚都花園及萬科金域藍灣住區均為商品住房,景觀植物精心設計,注重形式美學;龍海家園與朗麓家園為保障性住區,景觀植物較為單一;大沖城市花園為大型商業屋頂花園,綠化植被規模及種類受到一定程度限制。

(3) 活動設施方面。調研住區居民對C4休憩設施評價均較好。C1兒童設施、C2老年活動設施、C3運動設施等感知評價存在一定差異,但評價值均較低。結合實地調研與訪談獲悉,樣本住區盡管均設置了兒童活動設施、老年健身器材,但是數量有限,類型較為單一。受立體住區公共空間面積、結構等條件制約,運動設施配置較少。

(4) 空間可達性評價。共性方面,居民對于D1公共空間距離地面高度、D2住區入口到公共空間、D3停車場到公共空間便捷感的心理量評分均為1左右,不同類型住區差異性不顯著??梢姽部臻g基面距離地面不同高度,并未對居民心理產生太大影響。差異性方面,D4公共空間樓梯(扶梯)不同住區間心理量顯示較大差異。尚都花園、西海灣花園在住區入口處設置大臺階,居民方便進入公共空間,居民合理性評價高。大沖新城花園與商業混合布局,合理性評價較差。D6步行安全性及D7步行舒適性評價方面,尚都花園、西海灣花園均為底層商業形式,大臺階直接連接入口與公共空間,居民感知評價較好。龍海家園底層為商業步行街,非機動車、機動車混雜,居民步行感知評價較差。

(5) 住區物理環境方面,居民對于E2光環境及E3熱環境的評價較好。居民對于立體化住區的聲環境并不滿意,E1聲環境評價均值為負值,且居民感知差異較大。結合訪談獲悉,聲音干擾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城市道路帶來的噪音,二是商業的干擾。立體化住區的功能復合模式,底層大都設置了商業。商業功能帶來的噪音對居住生活產生影響。

5. 小結與討論

住區公共空間是居民最常使用的戶外場所。在高強度開發的大背景下,住區人均公共空間面積減少,功能復合的立體化住區成為住區發展的重要趨勢。在對深圳6個典型立體化住區的調研分析獲悉,住區公共空間公共空間氛圍較好,但在景觀植物配置、活動設施、公共空間可達性及物理環境方面均有提升的需求?;诒敬握{研結果,提出以下幾點優化建議:

(1) 公共空間面積制約下場地功能、綠化空間的整體性協調。受限于建筑結構,垂直抬升對于場地使用影響等,立體化住區綠化及場地設置均受到一定制約。本次調研的立體化住區綠化重視形式美學,場地功能滿意度并不高。立體化住區公共空間中,更需要綜合考慮綠化植物及不同類型功能場地的面積配比,并根據立體化住區公共空間形態進行場地功能調整,以滿足不同年紀居民需求。

(2) 公共空間可達性的綜合優化。立體化住區形成多基面的公共空間,其可達性包含的維度更為多元。安全、便捷的垂直交通路徑,合理的公共空間組織結構,公共空間的無障礙設計等均會影響公共空間的三維可達性,進而影響居民使用。

(3) 住區不同功能組合的協同效應優化。立體化住區往往復合商業、社區服務及停車等多功能。商業、社區服務等公共服務功能設置應與住區垂直向分隔,流線組織分開,以免使用中出現流線交叉,噪音、氣味干擾等影響居住品質等系列問題。

我國住宅建設已經從高速增量建設向高品質存量發展轉變,從滿足數量轉向追求質量。以居民需求為導向,放眼未來,提升居住品質已成為住房建設領域的重要課題。以深圳為代表的我國大城市住區以高層高密度的方式建設,住區高強度開發與居住品質之間關系亟待厘清。住區公共空間是居民最常使用的戶外場所,也是矯正高層居住不舒適感的重要良方。希望本次調研成果能夠為高密度立體化住區公共空間新建與更新優化提供有益的借鑒與參考,進而滿足面向未來的高密度人居環境品質建設需求。

參考文獻:

[1] 李晨光,王亞平,孫璐.高層住宅的宜居性:國際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19,34(02): 43-57.

[2] 孫彤宇,朱薛景,史文彬等.面向全生活鏈的垂直城市立體化公共空間系統模式探索[J].新建筑,2020,No.193 (06):11-16.

[3] 譚少華,申紀澤,章露等.感知與行為關聯視角下社區公園環境關注度因子研究[J].新建筑,2020,(05): 27-32.

[4] 王昭雨,莊惟敏.點評數據驅動下的感性評價SD法使用后評估研究——以城鄉歷史街區為例[J].新建筑,2019,(04):38-42.

[5] 賀慧,林小武,余艷薇.基于SD法的綠道騎行環境感知評價研究——以武漢市東湖綠道一期為例[J].新建筑,2019,(04):33-37.

[6] 李云,羅佳,陳嫣嫣等.深圳城市密度時空特征演變及影響因子研究[J].規劃師,2022,38(05):68-75.

[7] 鄭正,王仲谷.深圳白沙嶺高層居住區[J].時代建筑,1985,(01):48-51.

[8]艾志剛.先鋒城市與創新建筑——改開40年深圳建筑標志性成果概覽[J].世界建筑導報,2023, 38(05):4-6.

[9] 張軼偉,徐麗雅,吳方飛.商住融合與港深交流深圳羅湖區早期高層商住樓建設史研究[J].時代建筑,2022,(05):174-180.

[10] 創造優美舒適的人居環境——深圳益田村居住區外部空間探討[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1996(03): 25+27-31+123.

[11] 覃力.深圳住宅40年[J].世界建筑導報,2020,35(05):

[12] 沈紅峰,何川.“高臺型”城市住宅綜合體公共空間環境設計研究[J].建筑學報,2005,(04):32-33.

[13] 譚少華,申紀澤,章露,孫雅文.感知與行為關聯視角下社區公園環境關注度因子研究[J].新建筑,2020(05):27-32.

[14] 岳亞飛,楊東峰,徐丹.建成環境對城市老年居民心理健康的影響機制——基于客觀和感知的對比視角[J].現代城市研究,2022(01):6-14.

[15] 施劍波,鮑莉.高層住區建成環境對居民活動量的影響初探——以江蘇海門世紀錦城為例[J].南方建筑,2021,(01):69-75.

[16] 陳義勇.城市社區公共空間活動量的影響因素[J].深圳大學學報(理工版),2016,33(02):180-187.

猜你喜歡
公共空間高密度
高密度養殖南美白對蝦或者更容易成功
高密度電法在斷裂構造探測中的應用
高密度電法在尋找地下水中的應用
城市更生的公共空間:香港舊城華人歷史街區的保護發展經驗
關于漢畫像石圖形符號在公共空間中的作用摭談
廣西南寧市金湖廣場使用狀況評價
現代城市公共空間中的像素藝術探究
“物”化的空間
儒學轉型與民間社會的新維度
城市高密度環境下的建筑學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