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藝術院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解析①

2023-03-22 15:30宋東禹南京藝術學院江蘇南京210013
關鍵詞:藝術院校民族團結共同體

宋東禹 (南京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創新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推動各民族堅定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盵1]高校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陣地。作為高校重要組成部分的藝術院校,肩負著培養民族文藝人才、用藝術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的重要任務。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指導綱要》等文件精神,積極開展“五個認同”教育,引導各族師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和“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2]。要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為指引,既要繼承傳統,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賡續民族文藝歷史文脈,又要返本開新,打造傳統文化建設傳播新平臺新路徑,堅定文化自信,造就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博大氣象。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維護祖國和平統一、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藝術院校力量,彰顯藝術院校擔當。

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淵源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來源于中華悠久文化歷史,“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3]。馬克思說:“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盵4]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凝聚了偉大智慧和力量,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帶來深厚的理論源泉和豐厚的實踐土壤。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歷經夏、商、周時期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秦始皇一統六國,統一度量衡,第一次實踐大統一思想;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一統的思想得以成熟和完善;宋、遼、西夏、金、元時期民族大融合,實行“天下一家”“華夷無別”,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孕育發展。幾千年來,各族人民共同攘外安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經濟共同發展、民族矛盾得以緩和,既培育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也凝聚了團結進步的民族精神。

1901年梁啟超在《中國史敘論》一文中,首次提出“中國民族”的概念,1902年正式提出“中華民族”的概念,并在日后的研究中確定“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學說。1989年費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學學術講演時第一次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56個民族各有其形成發展的歷史,文化社會也各具特點,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當下,各民族相互依存、互為補充,已形成多元一體的格局。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發展

中國共產黨在馬列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建立和發展了統一戰線。并從1921年建黨至今,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歷經5次統一戰線①歷經國民革命聯合戰線、工農民主統一戰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愛國統一戰線等5次統一戰線。,形成多元一體、愛國進步的民族團結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相融統一,為促進中華兒女大團結奠定堅實基礎。

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提出“團結蒙漢人民聯合抗日”的民族團結理念,建立民族自治政府,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為日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打好根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出臺一系列民族政策,推進民族團結和諧關系構建;籌辦中央民族學院,加大對少數民族干部人才的培養力度,幫助少數民族的解放事業和建設工作。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民族工作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保護傳承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民族地區教育事業,抵御外來侵略,維護祖國和平統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大論斷逐步發展,民族政策得以完善,民族理論、知識的宣傳教育得以普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得以彰顯,民族關系團結和諧,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民生得以極大改善。2013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專題聽取新疆工作匯報,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第一次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命題。2017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被寫入黨章。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

三、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風險挑戰

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講話中指出:當前,我們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5]從國際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內外各種風險挑戰相互交織,各類矛盾問題疊加出現,多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境外宗教滲透不斷加劇,意識形態領域安全防線風險隱患前所未有,這些都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帶來巨大挑戰。全球互聯網時代,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運用,許多事件很容易被放大,并產生輿情,導致問題不斷演變升級,其復雜程度和處理難度前所未有。

從國內看,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帶來風險挑戰。高校作為各民族師生交融匯聚之地,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縮影,擔負著防范抵御國內外意識形態領域風險向校園滲透的重要任務,是研究、宣傳黨的民族理論、政策的重要陣地,是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機構。藝術院校作為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防范化解教學管理、科學研究、藝術創作、社會服務等領域的意識形態風險,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立德樹人全過程,引導各族師生“堅定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6]。

四、新時代藝術院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

教育傳承過去、造就現在、開創未來,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7]作為教育重要陣地的藝術院校,肩負著為國家培養擔當民族復興的優秀文藝人才、創作反映時代精神的優秀文藝作品的重要任務,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文藝方針,認真貫徹落實《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精神,構筑新時代藝術院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路徑,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辦學治校、教書育人全過程。

(一)構建長效機制,加強頂層設計,搭建理論研究平臺

加強學校黨委的統一領導,成立統一戰線工作領導小組、民族宗教工作領導小組,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學校重大政治任務,加強頂層設計,上下一盤棋、一條心,形成統一謀劃、統籌推進的長效性制度體系。

搭建黨委統戰部、學工處、研究生處、團委、各二級黨組織負責人以及輔導員、班主任、專業課教師、政治課教師在內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專職思政隊伍,設立新疆學生專職輔導員、少數民族學生工作辦公室,實行教師聯系少數民族學生談心談話制度,形成工作合力,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開展民族、宗教政策專題培訓,提高教師政治素質、業務水平,劃撥專項建設經費,進一步加強組織保障,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矩陣。

成立藝術院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聯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加強藝科融合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體系建設,定期舉辦專題論壇,搭建藝術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民族團結文化建設學術交流、理論研討、人才培育、成果傳播、輿論引導的平臺,提高理論研究水平,形成豐碩研究成果。

打造藝術院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挖掘學校民族團結歷史故事,構建參觀、體驗、創作、教育四位一體的紅色場館,引導廣大師生在情景式、沉浸式體驗中感受民族團結進步力量,增強民族團結文化自信,厚植愛黨愛國情懷。

(二)打造主題課程,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基

開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業課程,將其作為學生政治必修課納入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課程總體規劃,將民族理論政策等納入課堂教學內容,結合黨支部活動進行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教育,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作為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

打造“中國傳統藝術概論”“中國民族音樂”“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藝術之美”等特色精品課程,讓民族音樂、民族民間舞、中國畫、書法、雕塑、戲曲等優秀傳統文化得以繼承發揚,讓學生通過藝術課程感受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認同感、自信感,厚植愛國主義的文化根基。

開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課程,將傳統武術、毽球、舞龍、花樣跳繩、竹竿舞、抖空竹等傳統體育項目融入民族民間體育課程教學內容,在強身健體的同時加強學生對民族民間技能的了解掌握,傳承團結友愛、頑強拼搏的中華體育精神。

舉辦少數民族學生就業創業指導課,通過就業意向摸底、求職優勢分析、面試準備與表達技巧培訓等為學生提供精準幫扶;通過實地走訪企業、向用人單位推薦等,解決少數民族學生求職問題;暢通西部計劃、“村官”報考、公務員招聘、事業單位招錄、考研考博、新疆西藏求職政策咨詢渠道,為少數民族學生提供職業生涯規劃培訓指導。

打造“藝術+思政”示范課程,以形勢教育、國情教育、歷史教育等內容為抓手,發揮藝術專業特色,開展藝術課堂課外相結合、思政理論實踐相融合、專業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共備課、同上一堂思政課的創新實踐,在潤物細無聲中引導各族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活動,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從藝術院校的工作實際、民族特色、文藝特色、辦學特色出發,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紅色校史教育、藝術創作實踐、校園文化建設、同心基地建設的具體實踐,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活動,搭建學習、科研、交流的平臺,為推進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創新發展貢獻藝術院校的力量。

構建校黨委統一部署,黨委統戰部牽頭落實,相關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各二級黨組織積極參與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格局,共同推動藝術院校民族團結進步活動扎實開展。豐富載體、創新形式,在具體活動中鞏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8],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師生心中。

通過舉辦民族與宗教政策專題輔導報告、講座,開展中華民族“三交”史校園沙龍,組織民族團結文化知識競賽,加深師生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涵和意義的認識理解。通過開展國家安全宣傳教育活動,防范抵御宗教向校園滲透,筑牢民族團結的思想長城。通過召開座談會,展示少數民族學生的成長經歷和各民族特色文化,提升民族團結意識,解決困難、增進感情,促進各民族學生之間平等相待、和睦相處。

創建“民族團結進步+民族文化”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模式,打造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活動品牌,依托重要傳統節日、重大慶典日舉辦藝術院校民族藝術節、民族體育運動會、冬至多民族師生包餃子等特色活動,營造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校園氛圍。用好區域資源特色,組織師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教學實踐、藝術實踐相融合,舉辦民族音樂會、中國書畫展、曲藝沙龍、民族民間舞演出。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高校在行動”活動,舉辦演講比賽、征文比賽、動漫大賽,觀看主題電影。舉辦“非遺研學游”“非遺美食節”“中國昆曲文化專題展覽”等活動,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團結力、凝聚力。

(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團結奮進力量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詩詞歌賦、民族音樂、戲劇曲藝、國畫書法等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民族精神,為中華文明薪火相傳、中華民族繁榮昌盛提供了豐厚滋養。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認同超越地域鄉土、血緣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內部差異極大的廣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9]藝術院校作為文藝人才培養、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陣地,要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為責任和使命,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堅定中華文化自信、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新藝術教學形式、加強藝術教材建設,讓學生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內涵根植心中,在藝術創作展演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禮儀、精神。開展參觀歷史博物館、慶祝傳統節日等活動,開設繪畫、書法、絲竹、剪紙等興趣班,讓師生在活動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熱愛,從而增進文化認同。

立足藝術院校學科建設、專業特色,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推動民族文化出海工程建設,開展海外文化聯誼,向世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赴國外藝術高校交流、舉辦藝術展,展示中國當代和平文化,呼吁全人類和平社會的攜手共建;通過出國外事活動,組織中國樂舞等藝術演出,展示天人合一的中國哲學精神、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風采。

打造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創作諸如二十四節氣、中國傳統節日、唐詩宋詞等文化內容的動漫作品、圖文繪本、音樂作品、書法壁畫、舞蹈話劇,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造民族外宣傳播品牌,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彰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以天下大同、天下為公、民胞物與、合作共贏、共謀發展的文化理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發揮藝術院校文藝人才薈萃的優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打造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藝精品,發揮文藝感染人、教化人的作用,創作經典原創劇目、畫作、歌曲、文創產品等,推出有較高水平和一定影響力的文化精品力作。要發揮文藝感召人、鼓舞人的作用,加強民族團結主題創作,將團結奮進的民族故事、脫貧攻堅的感人事跡轉化為優秀作品、經典形象,為人民立傳,為時代謳歌,促進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繁榮發展。

(五)加強校內外合作共建,構筑共有精神家園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藝術院校要牢牢把握各民族間的共同性和差異性,深刻認識各民族文化都是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這一深層邏輯關系,在教學、管理中大力弘揚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將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相互配合、有機統一,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

不斷加大校內各學院間、學科間、年級間、宿舍間、不同民族學生的交往、交流、交融力度,在日常教學管理、生活管理中強化民族共同性、淡化民族差異性。對來自不同民族、地域,生活習慣不同、學習狀況參差的學生實行混合編班、混合住宿,鑄牢共同生活學習、共同娛樂、相互尊重、互幫互助、手足相親、榮辱與共的共同體意識。

定期開展校際合作交流,組織藝術院校與藝術院校、民族學校、普通學校、中學小學開展共學共建。舉辦“大手牽小手”活動,帶領藝術院校師生走進中小學課堂,通過同上一堂課、同唱一首歌、同畫一幅畫、共講民族團結進步故事等形式以藝潤心、以文化人,創新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發展,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定期開展校地合作共建,帶領藝術院校師生走進鄉鎮、社區、企業、軍營,發揮文藝優勢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實踐活動,通過知識宣講、交流調研、主題創作、演出授課等方式厚植師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唱響民族團結進步主旋律。

(六)發揮人才智力藝科優勢,服務民族團結進步事業

藝術院校擔負著新時代文藝繼承、創新、傳播的使命。要立足藝術院校服務社會發展的重要功能,在經濟建設、企業發展、鄉村振興、文旅融合、非遺保護、文化文藝繁榮中發揮作用。組織師生赴民族地區開展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科技培訓、支教幫扶、志愿服務等活動,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旗幟,幫助少數民族地區解決實際困難,以藝術助力中華各民族間文化的交流交融、傳承發展、共促共長。發揮藝術院校文化潤疆、文藝援藏的優勢,通過互助共建項目拉近距離、消除隔閡、達成共識、增進團結,引導師生正確認識民族發展史、樹牢中華民族歷史觀、增強中華民族認同感,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推動藝術院校與西藏友好合作交流,整合專業人才優勢、藝科資源優勢,文藝援藏、科技援藏,在科研創新、智庫建設、民族文化數字化戰略實施、藝術人才培養、文化產業發展、文化品牌創建、藝術項目創作等方面深化合作,合力組建科研藝創團隊,打造科研藝創高地,圍繞西藏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西藏數字文化項目建設等內容加深合作,為西藏自治區的文化發展貢獻藝術院校力量。

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新疆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深入開展文化潤疆工程,成立傳統工藝助力鄉村振興援疆非遺人才工作站,舉辦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鄉村振興帶頭人研修班,圍繞新疆的自然風光和地域風情,以絲綢之路非遺項目、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瑪納斯文化、獵鷹文化等為主題,開展文創設計大賽等活動。將新疆的文化與產品進行深度融合,彰顯“世界之美盡在新疆”文旅品牌形象,提升新疆非遺保護傳承能力,開拓創作視野、提高創意水平,推動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用好校園網、微信公眾號、桌面視窗等新媒體平臺,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網絡陣地,主導意識形態話語權。融合藝術院校元宇宙、多媒體、人工智能、數字人等科技手段,依托“元宇宙藝術與設計研究院”“數字化創新人才產教融合聯盟”,將民族團結故事、少數民族音樂與舞蹈、非遺項目與非遺產品等各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數字技術呈現;將各地民族團結示范基地等通過數字技術整合,運用網絡微信、數字雜志、移動電視等新媒體平臺,采用多國語言進行全球發布,讓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觀看了解、學習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拓寬中華文化宣傳維度、提升中國特色話語體系影響力貢獻藝術院校的專業力量。借助“三微一端”開展“道中華”藝術院校宣傳推廣活動 ,助力民族領域國家級外宣品牌建設,組織師生積極參與“道中華”知識競賽,通過學習、投稿等方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化新時代藝術院校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

結 語

“文藝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民族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盵10]新時代藝術院校要始終遵循黨的教育方針和文藝方針,以培養新時代優秀藝術人才、創作弘揚新時代精神的優秀藝術作品為重要使命,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常態化機制,加強領導、完善隊伍建設、提高理論研究水平、打造精品課程、創新活動形式、營造和諧團結校園文化氛圍、發揮藝科融合優勢、服務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教育引導師生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傳統,賡續優秀歷史文脈,立足新時代發展新文藝,在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文化強國建設中施展才華、建功立業。

猜你喜歡
藝術院校民族團結共同體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民族團結之歌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資產管理工作在藝術院校的應用
等級考試為導向的藝術院校計算機教學研究
音樂探索(2015年1期)2015-04-27
讓民族團結之花愈開愈艷
關于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實踐與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