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文化在日本的傳播與流變

2023-03-22 18:18邢雪艷
民間文化論壇 2023年6期
關鍵詞:水神神社雷神

邢雪艷

一、端午文化在日本歷史上的傳播

目前能查閱到的日本有關端午節最古老的文字記錄出現在的《日本書紀》中。據記載,推古天皇在19 年(611 年)的五月五日,曾經在宮廷中舉行了藥獵(薬猟)。所謂的“藥獵”就是宮里的人們穿上和平時狩獵一樣的服裝在山野中大規模地搜索草藥的活動,有說是獵取鹿茸。如果將此活動看作日本端午節起源的話,這的確要比我國端午在漢代已經成為民俗學意義上的節日晚很多。①張勃:《唐代節日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年,第228 頁。另據《日本書紀》記載,日本的節日大多形成于日本的天武、持統年間,而只有端午節自推古朝開始,并有明確五月五日的記載,因此可以斷定是受到中國大陸端午文化的影響。②大日方克己:《古代國家と年中行事》,吉川弘文館,東京:1996 年,第68 頁。眾所周知,推古天皇時期日本開始大量攝取中國的制度文化,其攝政王圣德太子因大量派遣遣隋使、遣唐使而創造出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盛況。中國端午文化也順理成章在這個時期傳入日本。雖然有關我國端午的記載中并沒有出現過“藥獵”,但是五月五日與采藥的密切關系毋庸置疑。如果將獵取鹿茸也看作采藥的一種,其與我國端午習俗可謂異曲同工。隨后菖蒲也出現在日本五月節的記載中。菖蒲當時被稱為“續命縷”,據說奈良時代的五月五日眾官員都會頭戴菖蒲冠聚集到宮中的武德殿,接受天皇御賜的“藥玉”,貴族社會中還流行起互贈藥玉的風尚。③大日方克己:《古代國家と年中行事》,第64—65 頁。天皇與貴族之間通過上獻和下賜菖蒲和藥玉,以達到祛病除災健康長壽之目的,可以說具備了儀式和現實雙重功效。

而有關我國端午來源是祭祀愛國詩人屈原的說法也曾見于日本的歷史文獻中。傳在天平勝寶五年正月四日,日本博士中臣丸連張弓等就中國古代節日的起源曾經向孝連天皇提出了一份勘奏,勘奏對端午節的解釋為:昔楚屈原為惠王以被放湘南,遂無所返征,則亥時而懷沙入汨羅江之水而沒已。其靈化而為鬼神,為天下做旱澇疫氣之災?;驂粝胝d日,為天下做不祥之災者,皆我靈氣所成。欲消災者,五月五日于汨羅江祭我靈者,即消災矣。則風俗此日連楝葉之玉并莖,黏裹而投汨羅江水之中祭之,以此天下無災。①劉曉峰:《時間與東亞古代世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 年,第259 頁。文中在對屈原的故事進行了日本式解讀的基礎上說明了中國端午節的來源與食粽子等的習俗,但沒有涉及龍舟等內容。

隨著日本律令國家的建設,五月五日節也發展成為非常重要的“國家祭禮”。平安時期(794—1192年)以武德殿為中心,從4 月28 日的“駒牽”到5 月5 日、6 日的敬獻菖蒲,以及騎射、跑馬、雜藝和奏樂等一系列的活動,非常隆重。②大日方克己:《古代國家と年中行事》,第41—43 頁。其中與馬相關的儀式非常多,4 月28 日開始舉辦“駒牽”儀式,然后是各地的馬匹展示、跑馬和騎射比賽,熱鬧而隆重,天皇會親臨現場,各種表演儀式會持續到5 月6日才結束。雖然我國唐朝的五月有“班馬政”,地方官員五月節有進貢馬匹等相關記載③張勃:《唐代節日研究》,第259 頁。,但不過是諸多儀式中的一個,并沒有像日本這樣成為核心儀式。同時,與我國五月對馬匹進行牧養、訓練、使用和采購等的班馬政相比,日本五月節中的與馬相關的儀式則更具表演性。從以上文獻記載看,中國的端午文化首先在日本的宮廷開始流行,隨后逐漸擴展到民間?;蛟S是因為馬匹的珍貴,與馬相關的五月節儀式表演沒有出現在民間端午相關的歷史記載中。平安時代隆重的端午儀式一直持續到10 世紀后半期因村上天皇的國忌而終止。④大日方克己:《古代國家と年中行事》,第40 頁。隨后端午儀式開始逐漸分解,菖蒲祛毒除瘟的習俗逐漸傳入民間,而賽馬和騎射等宮廷習俗則在神社中被保留下來,即每年5 月京都賀茂神社的騎射表演,直到今天依然是京都著名“葵祭”的重要表演項目。

端午文化在日本民間的繁榮是在中世紀的武士社會,菖蒲因為與日語的“尚武”同音而得到武士青睞,因此帶動了端午文化在民間的普及。菖蒲的利用也越來越廣泛,不只是佩戴和懸掛,還出現了用菖蒲蓋屋頂、做菖蒲枕、泡菖蒲浴和搗碎了做菖蒲酒等。配合武士的征戰,鐮倉時代(1192—1333 年)開始出現“端午斗石”,即民間的孩子們在河灘上打“石子”仗,日語稱作“石合戦”或“印地打ち”,鐮倉時代成書的《平家物語》和《吾妻鏡》中都有相關的描述。這種游戲使用真正的石塊,且愈演愈烈,每年都會出現傷亡,到了江戶時代(1603—1868 年)的寬永9 年被德川家光下令制止。雖被官方制止,但直到今天個別地方仍保留這一習俗。尚武、斗石,在武士執掌日本政治的中世紀,端午節的男性特征開始出現。

江戶時代,端午節和1 月7 日的人日、3 月3 日的上元節、7 月7 日的七夕和9 月9 日的重陽一起被確定為國家法定的“五大節日”。江戶幕府非常重視端午節,將軍每年都會盛裝出席,各地大名也都會向德川家獻上時令禮物。石子仗被禁止后,以菖蒲代劍的游戲開始盛行,菖蒲因為與“尚武”同音而備受武士階層青睞。這與我國原來的“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⑤顧祿:《清嘉錄》,王密林、韓育生譯,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9 年,第157 頁。的端午習俗已經發生了嚴重偏移。在江戶幕府長達260 多年的統治中,彰顯武士特征的社會習俗得到充分發展,男人屬性也進一步加強,并直接促成了端午節轉變為男孩節。在端午祈福和尚武的雙重作用下,人們開始在家里裝飾武士鎧甲、頭盔和刀劍以及武士人偶來祝福男孩子健康成長。武士家庭非常注重家族延續,象征子嗣綿延的“柏餅”⑥據說柏樹新葉不發,老葉不落,因此被寓意為子嗣綿延。開始成為端午的時令食物。為了祈求家族神對自家人的庇護,武士階層開始在端午節期間掛起家徽旗,而商人家庭則掛起后來成為男孩節重要象征的鯉魚旗。歌川廣重①日本江戶時代著名的浮世繪畫家。的浮世繪上巨大的鯉魚旗,成為江戶時代端午節代表性的風情。菖蒲—尚武、柏餅的子孫綿延以及鯉魚旗對男孩的祝福,這些端午節文化的載體因為諧音或是寓意上契合了武士的價值觀而受到推崇,進一步促進了端午文化在日本武士社會的繁榮。菖蒲、柏餅、鯉魚旗則成為日本端午新的載體沿用至今。

明治維新后,明治政府大量引進西方制度文化開始采用西歷,端午節等“五大節日”也隨之被取消,圣誕節等西方節日開始成為社會新寵。二戰后,日本借原來端午舊俗將公歷5 月5 日定為國民節日,但節日命名為“兒童節(又稱為男孩節)”而非“端午節”?,F在每年公歷5 月5 日,雖然民間也還有菖蒲祛毒等風俗,但隨處可看到各地飄揚五顏六色的鯉魚旗,端午節在日本已經徹底演變為“兒童節”。

二、從龍到馬——水神信仰與農耕祭禮在日本的傳播及流變

關于端午的來源,雖然民間流傳有紀念屈原、伍子胥或曹娥等各種說法,但是專家學者經過多方考證,將端午的來源推向龍圖騰、禳災驅邪和農耕禮儀等民間信仰。聞一多在《端午考》《端午的歷史教育》等書中提出了“端午是龍的節日”,起源于吳越民族的圖騰祭,而賽龍舟則是祭儀中半宗教半社會性的娛樂節目。如果端午是龍的節日,而龍是傳統信仰中的水神,端午自然也就是祭水神的節日。而另外一位研究者劉曉峰在“端午節與水神的關系——保存在日本典籍中一則有關端午節的重要史料”②劉曉峰:《時間與東亞古代世界》,第193 頁。一文中利用日本史料的有關記載,從另一個角度佐證了我國端午節與水神信仰之間的關系。他引述日本古代的歲時專著《年中行事抄》中的《十節記》云:5 月5 日荃纏,昔高辛氏子乘船渡海,急逢暴風,5 月5 日沒海中,其靈成水神,令漂失船,或人5 月5 日以五色絲荃纏投海中,荃纏變化成五色蛟龍,海神惶隱,敢不成害,后世相傳……據考證,這里出現的“高辛氏”是我國殷商時期商人的先祖,也是《山海經》中出現的時間之神。時間神之子5 月5 日遇海難化為水神,五色線纏繞粽子投海來祭奠以保平安。這則記事不僅佐證了我國端午來源于祭奠水神,也說明了我國殷商時期開始認識到陰陽五行的神秘力量,將其作為禳災驅邪的“神器”。

“水神信仰是一種根植于傳統農業社會中的自然崇拜,它與農耕自然經濟的生產方式有著密切聯系,對古代社會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雹弁跤榔剑骸墩撎拼乃癯绨荨?,《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 年第4 期。夏季正值農作物生長的重要時機,風調雨順成為農作物豐收的重要保障。龍作為我國傳說中的水神,心情愉悅就可以帶來豐沛降水保障農作物的茁長生長,心情不悅就不施甘霖造成干旱,“暴怒”則可能形成水澇災害。中國自古以來就把龍作為水神、雨神及農業生產的保護神,端午儀式自然就與水神、龍圖騰緊密聯系在一起,端午龍舟是典型代表。水神在不同區域也以雷神、虹神的形象出現。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至今都有“木鼓”信仰,來源之一據說就是以鼓聲模仿雷聲以引來雨水滋養農田,在那里鼓神、雷神和水神是相通的,都是豐收之神。因此,祭水神悅水神,祈禱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農耕祭禮應該是端午節重要的文化來源之一。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祭神悅神的宗教性逐漸減弱,炎炎夏日民眾聚集狂歡的社會屬性增強。端午作為農耕祭禮的宗教性在日本今天京都賀茂神社的“葵祭”儀式中仍可見其痕跡,不同的是儀式的主體不再是龍,而是與龍有著密切聯系的馬。

京都的“葵祭”是每年5 月15 日上賀茂神社和下鴨神社共同舉辦的古代大型祭禮。作為祭禮正式開始的前禮,會在5 月3 日舉辦“流鏑馬”即騎射活動。就是身著古代裝束的旗手在飛馳的駿馬上一邊呼喊“イン、ヨー”(陰陽),一邊將箭射向靶心,以此來祈禱五谷豐登。這個古老的儀式據說起源于公元567 年的欽明天皇年間。據《山城國風土記》記載:欽明天皇(509—571)年間,全國上下被風水所害,百姓生活困苦,占卜師認為是賀茂神社的神靈作祟,于是選取四月吉日,舉行“馬系鈴、人蒙著豬頭疾馳”的儀式,于是風調雨順,五谷豐收,天下太平。①大日方克己《古代國家と年中行事》,第58 頁。據說這即是賀茂神社騎射和“葵祭”的由來,飛馳的駿馬是象征性的迎神,而豬頭是供奉神靈的犧牲。平安時代隨著國家律令制度的建設,這項祭禮成為國司督辦的國家祭禮。賀茂神社有兩個,一個是上賀茂神社,供奉的是“賀茂別雷神”,另外一個是下鴨神社,供奉的是其母“玉依媛命”和祖父“賀茂建角身命”兩位主祭神。②在日語中“賀茂”和“鴨”的讀音相相同,都是かも(kamo),日本人習慣稱“上賀茂神社”和“下鴨神社”。兩個神社在平安時代享有崇高地位,僅次于天皇祖先神社的伊勢神宮,應該與這里供奉的是掌管農業生產的雷神有關。賀茂神社的“馬系鈴、人蒙著豬頭疾馳”的記載早于公元611 年《日本書紀》中的藥獵,時間也并非五月五日,但是諸多相似點卻不得不讓人懷疑其在文化上的關聯?!啊鎏煊鹨律?,手捧燃火之缽,縱馬疾馳,并于深山尋賢木樹札,垂彩色絲線,植葵楓之蔓,虔誠迎之”③《釋日本書紀》所引,《山城國風土記》《賀茂舊記》,賀茂神社官網https://www.kamigamojinja.jp/about-shinwa.html,2021 年8 月18 日檢索,原文為日文,中文為筆者所譯。,彩色絲線是象征陰陽五行的五色線,葵楓④“葵楓”,即“葵祭”時人們戴在頭上,插在花車上的“蜀葵”,和菖蒲艾草一樣同為清熱解毒的藥草。之蔓則與端午的蒲艾相通。

賀茂神社的騎射所展示的迎接雷神的儀式與我國云貴川一帶的雷公信仰有高度的相似性。著名歷史學者羅香林在《古代越族文化考》中對古越族的雷神信仰有過描述,他說六月二十四日為川滇蠻夷種人的火把節,又稱為“星回節”,他們會在晚上舉行游行,狂歡達旦。因為六月二十四日為雷公誕生日,農家都會舉行祭祀?;鸢压澮簿褪抢坠o念,而其舉火游行亦與象征與雷電的光有關。他還提到古代越族和苗裔多視銅鼓為迎神驅鬼祈雨之法物,因為鼓聲轟轟如雷,因此視銅鼓為雷神象征,具有威力。⑤羅香林:《古代越族文化考》,參見劉曉峰《時間與東亞古代世界》,第197 頁。舉火游行與賀茂神社的“手捧燃火之缽”高度相似,“馬系鈴人蒙著豬頭而疾馳”中的“鈴”有學者認為與古越地區迎神驅鬼祈雨之法物的銅鼓相通。⑥劉曉峰:《時間與東亞古代世界》,第201 頁。

對于從事農業生產的民族來說,雷與農作物的生長、四季的周而復始密切相關。春雷響后萬物復蘇,春夏秋冬開始四季輪回?!墩f文解字》云: “霆,雷余聲也,鈴鈴,所以挺出萬物?!薄兑住ふf卦傳》:“動萬物者,莫疾乎雷?!崩纂姷幕钴S期是雨水的豐沛期,也是農作物快速成長的時期,而進入秋季后,天氣轉涼,雷電減少,農作物也開始衰敗。因此雷神被認為主宰了萬物的生長,是農作物的保護神。古人不了解雷電和雨水的關系,誤以為雨水是雷電帶來的,雷主宰雨水。而雨水是農作物生長的命脈,要想風調雨順就必須得到雷神的保佑,因此對雷神極為敬畏、崇拜。

雷神和龍水神又是相通的。雷神最早也是以龍的形象出現的?!渡胶=洝ず葨|經》記載:“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薄痘茨献印さ匦斡枴芬灿杏涊d:“雷澤有神,龍身人頭,鼓其腹而熙?!崩咨竦男蜗髴撌沁h古時代的人們根據對自然界中對雷的觀察想象而成。雷出現時伴隨著巨大轟隆聲及出現的閃電讓人們將其與龍聯系在一起,鼓腹而熙應該是人們根據雷發出的巨大聲響而賦予的行為特征,也被認為是古越人擂鼓迎雷神的由來??梢?,在古人的認識中雷和龍實為一體并可以相互轉化。雷和龍都是能夠左右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法力無邊的水神,是從事農業生產的社會必須崇拜的天神?!霸谥袊鴼v史上,龍崇拜得以長期延續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以農牧業生產為基礎的自然崇拜。數千年來,中國以農立國,作為主宰雨水之神的龍備受尊崇?!雹俸涡橇粒骸洱埮c中國文化》,《宗教信仰與中國文化》(第二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年。龍在不同地域還可以化為“雷神”“雨水神”“虹神”,接受人們的崇拜和供奉。因此,每年五月的夏季來臨之際,利用各種儀式迎接水神、取悅水神,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就成為農耕民族重要的農耕禮儀。另據考證,早在日本彌生時代(公元前3 世紀~公元3 世紀左右)伴隨著我國吳越地區稻米種植技術在日本的廣泛傳播,吳越人祭龍祈雨、水神信仰也一同流傳到日本。日本《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作為海神出現的“鱷(wani)”,就承襲自吳越移民以鱷魚為原型的龍水神信仰。②陳馨:《日本神話中的“鱷”與吳越水神》,《日語學習與研究》,2020 年第5 期。因此,“稻作文化的東傳,不會僅僅是生產方式的傳播,與這一生產方式產生的相關習俗和信仰,也一定一同被古越移民帶到日本。以水稻農耕為經濟基礎的日本彌生時代文化應該會含有很多來自中國百越地區的文化因子。從這一意義上來說,古越雷神信仰傳播到日本是完全可能的?!雹蹌苑澹骸稌r間與東亞古代世界》,第200 頁。

諸多因素可以證明,端午節在隋唐時期正式傳入日本之前,日本受到古越稻米耕種技術的影響,已經開始有了雷神、龍水神的信仰。賀茂神社的“馬系鈴、人蒙著豬頭疾馳”的祭祀雷神,祈禱五谷豐登的農耕祭禮與我國古代端午的祭祀龍水神高度相似性,應該是受到我國古代端午文化的影響。這是一條不同于隋唐時期日本大量攝取中國制度文化時的官方的傳播路徑,這條路徑所傳播的端午文化,因為還沒有經歷春秋戰國以及漢唐的改造和重構,更接近古代端午的本源。而隋唐時期端午節正式傳入日本后,古老的農耕祭禮的端午文化和隋唐端午節再次進行了時空上的融合和重構。這一點從日本早期的文獻所記載的“藥獵”中也可以得到驗證?!度毡緯o》所記載的推古天皇在五月五日所舉行的“藥獵”,據說其真正目的并不是獵取鹿茸等中草藥,更多是要保護農作物免受踐踏。因為已經進入農耕社會的日本當時并沒有騎馬狩獵的習慣,從當時私獵只限于替國家掌管土地的“國司”和“郡司”來看,狩獵的真實目的并非獲取獵物,而是保護農作物不受野生動物踐踏。因此,推古天皇所舉辦的“藥獵”,也具有驅趕鹿群保護農作物之目的。五月是農作物生長的重要時期,鹿和野豬成為農作物生長的最大威脅,驅逐獵取鹿和野豬成為保護農業生產的重要手段,因此“藥獵”成為保護農作物豐收的一種儀式。鹿是日本列島最常見的野生動物之一,也是日本古代傳說中的靈獸。據說鹿血可以讓秧苗快速生長,因此鹿可以作為舉辦農耕祭禮的犧牲。也有說鹿角割后可以多次再生,是傳說中的水神,可以帶來農作物的豐收。④大日方克己:《古代國家と年中行事》,第58 頁。各種不同的傳說驗證了端午騎射與農業生產的關系,再次將節日的本源推向了原始的農耕祭禮。

同時,相對于中國具象化的龍,日本的雷神和水神受到日本神道信仰的影響,成為“會其義,不見其形”的存在,馬則在其中充當了雷神、龍水神的使者或是連接神界和俗世的重要媒介。賀茂神社迎接雷神的儀式中飛馳的駿馬成為儀式的核心所在,后來的騎射、賽馬都體現出了馬在迎神悅神的農耕禮儀中的重要作用。平安時代成為日本國家祭禮的五月節中,馬無疑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從4 月28日的“駒牽”到5 月6 日騎射結束,圍繞馬的儀式活動名目繁多且持續時間長,與中國唐朝5 月的班馬政相比,也更具表演性和儀式感。駿馬展現出的是作為農耕國家的實力,也希望通過膘肥體壯的駿馬帶來五谷豐登和國泰民安。國家祭禮中的騎射,因為10 世紀五月祭禮的被廢而終止,卻在神社的儀式中一直被保留到今天。

此外,在中國的文化語境中馬與龍經常相提并論,所謂“天上為龍,地上為馬”,龍作為雨水之神的神性也自然遷移到馬身上。在日本,馬是神的坐騎,古代日本神社因此利用白馬的毛色來占卜稻米收成并祈愿五谷豐登,這種古老而神圣的儀式在今天日本的個別神社中依然存在。日本三重縣北部桑名市的“多度大社”每年5 月4、5 日會舉行“跳馬神事”。①多度大社官網,https://tadotaisya.or.jp,訪問日期:2021 年8 月18 日。所謂“跳馬神事”就是16、17 歲的年輕男子頭戴斗笠身穿華服騎著白馬一躍而上2.5 米高的懸崖,來占卜當年的稻米收成,其淵源據說就是1500 年前的“白馬傳說”②傳說多度山上有神仙居住,掌管農作物祈雨和順利產子,白馬是神仙的信使,利用白馬就可以占卜稻米收成。。1400 年后的今天,作為“葵祭”正式開始前的儀式,下鴨神社依然每年都會在5 月3 日(公歷)舉辦騎射活動,當射手們身穿傳統服飾,頭插蜀葵,在飛馳的駿馬上一邊呼喊“イン、ヨー”(陰陽)一邊集中精力射出三支箭的時候,依稀可以體會到人們對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期盼。

三、從龍到鯉魚——禳災祛毒和陰陽相斗的重合與演繹

現在每年的5 月5 日是日本的男孩節,似乎已經完全不見了當年端午的痕跡。但是抽絲剝繭可以發現懸掛鯉魚旗的日本男孩節,依然是中國端午文化元素在日本發展演變的結果。

禳災祛毒是端午節重要的功能之一。5 月5 日俗稱“大毒日”,需要舉辦儀式以驅邪避險保平安。同時在醫療技術不發達的古代社會,炎熱暑期也需要借助艾草、菖蒲等具有中藥功效的植物來祛毒健身。因此,端午節的禳災祛毒既有基于陰陽五行觀念的懸掛五色線、五色線纏手臂、纏粽子等儀式性活動,也有掛艾草、菖蒲或是利用艾草、菖蒲洗浴等功能性活動。因為日本夏季高溫多濕的氣候特征,端午節的禳災祛毒的文化功能傳到日本后,深受日本人的推崇并逐漸演變出不一樣的儀式和功能。此外,我國古代端午文化中還有一種“斗”的文化要素,即古人認為在陰陽人轉換、新舊更替的特殊時刻,通過模擬天地陰陽相爭進行游戲活動,可以促進陰陽之交萬物繁衍,達到人畜與稼禾興旺。閨中少女的“斗百草”、龍舟比賽等正是模擬此巫術法則衍生出來的游戲。這種以“斗”為核心的民俗文化,傳到日本后與不同時代的歷史文化相結合,從“斗石”“菖蒲代劍”等游戲直接促成端午節向男孩節的轉變。

端午節在日本民間的廣泛傳播是進入武士社會后。在武士執掌日本政治大權的封建社會,各個武士團之間爭權奪勢紛爭不斷,菖蒲因與“尚武”同音而備受重視,端午節也被稱為“尚武節”。平安時代宮廷內表演的騎射和賽馬成為武士們喜歡的“實戰賽揚”,民間流行的“打石仗”①這是一種由幾十或幾百名相鄰村落的男兒在野外分陣、對壘、投擲石塊以決勝負的打仗游戲。據劉曉峰考證,這種“克石斗仗”的端午游戲在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蒙古、日本、朝鮮以及越南等地都曾經有過,今天的中國東北地區也還存在。也愈演愈烈。在爭斗、勇猛、不畏傷亡被賦予了極高價值的社會背景下,男子與端午的結合就成為必然?!按蚴獭痹谌毡緜€別地方被稱為“成男戒”,即長到15 歲的男孩要證明自己長大成為男人而進行的勇敢者游戲。②折口信夫:《民俗學上より見た五月の節供》,折口信夫全集17 卷,東京:中央公論社,1997 年,第237 頁。古俗、端午斗的文化和武士社會的背景融合,直接促進端午節向男孩節的轉變。江戶時代“打石仗”因為屢有傷亡被禁止,代之“以蒲為劍”的端午游戲,但男孩在端午節期間舞槍弄棒逐漸成為一種風俗。據文獻記載,江戶時代中后期的端午節,行商們就會大街小巷叫賣各種刀劍武器③渡邊信一郎:《江戸の庶民生活·行事事典》,東京:東京堂出版,2000 年,第132—133 頁。,而父母和親朋也會買來送給男孩子作端午禮物,以祝福男孩子健康成長并武藝高強,擺放武士盔甲和人偶都是出于此目的。

端午節向男孩節轉變的重要標志則是鯉魚旗的出現,武士的家徽旗是促使鯉魚旗出現的直接動因。江戶時代,士農工商身份制度的實行讓武士階層的家族意識增強,為了家業的傳承,男孩子社會地位進一步提高。英勇善戰、傳承家風成為男孩子培養的目標。每到端午,除了擺放武士人偶和盔甲外,也開始在家門口掛起家徽旗。關于懸掛家徽旗的原因,日本學者直江廣治認為豎旗是日本祭祀的象征,是天上下來神的依托,旗子加上了家族標志,是為了召喚家族神的到來,讓家族神庇佑男孩健康成長④直江廣之:《日本的兒童日和中國的端午風俗》,蘇敏譯,《域外民俗學鑒要》,2005 年。。而在嚴格的身份等級制度下,非武士家庭則沒有資格懸掛家徽旗。但是伴隨著工商業發展而崛起的富裕的町人(城市商人和手工業者)階層,為了彰顯自己的身份和主張則掛起鯉魚旗。鯉魚旗作為町人階層價值主張符號應運而生。

關于鯉魚旗的來源,日本民俗學家認為一是取意中國鯉魚跨龍門的傳說,認為鯉魚是“出世の魚”⑤出世魚,是指從小魚到大魚有不同名稱的魚,江戶時代的武士或是學者在成年或是成名時都會更名,模仿這個習慣日本出現了出世魚的說法,意味飛黃騰達,比較知名的是鰤、鱸魚等。參見《日本大百科全書》小學館,出世魚。;二是鯉魚多子,繁殖能力強,祈求多子多孫的含義⑥參見劉曉峰:《端午》,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 年,第147 頁。。這種解釋不容置疑,但鯉魚與男孩、與龍與水,進而與端午之間的文脈聯系才是鯉魚旗被選擇的關鍵。鯉魚在中國極具象征意義,古代神話故事或是傳統年畫中的魚基本都是鯉魚,且經常與男孩子綁定?!爱旉庩栁逍兴枷肫占暗矫耖g以后,剛者為陽,柔者為陰,動者為陽,靜者為陰,孤陽不生,孤陰不長,陰陽和萬物生的觀念深入到民間之中。有陰必有陽,和植物搭配的動物即為陽,魚因為常與蓮花組合,遂成為男性的表征,這在南北朝的民歌中已成為定式,在民間的各種藝術圖案中,魚也經常作為男性的象征”⑦劉曄原:《鯉畫、鯉庭、鯉魚旗——日本男孩節裝飾和中國的重鯉習俗》,賈蕙萱、沈志安編寫:《中國民俗的異同和交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年,第306 頁—315 頁。。中國傳統年畫上經常是一個胖乎乎的小男孩騎著大鯉魚,小男孩的旁邊盛開著蓮花,蓮和連同音,寓意“連年有余”,騎和吉諧音,寓意“吉慶有余”。男孩子和鯉魚在一起還有另外的解讀:“如果聯系神話故事中半人半魚的形象,我們就可以明白年畫中的娃娃和魚實在是一個完整形象,鯉魚在潛意識中是男孩性器官的夸張表現,突出男性特征,從而體現出中國人多子的觀念”⑧同上。。因此,鯉魚旗巧妙利用了中國傳統中鯉魚的象征意義來契合當時日本端午祝福男孩的特征。

鯉魚與龍、與端午之間也存在著奇妙關系。鯉魚生活在水中,符合端午扶陰抑陽之古俗。鯉魚通過自身努力跨躍龍門后成為龍,龍則隱性地代表了端午,因此鯉魚作為男孩的象征,童年之龍在端午出現實屬時宜之舉。而且,同樣寄希望男孩飛黃騰達,町人沒有選擇日本本土的“出世魚”而選擇了鯉魚,正是因為鯉魚與龍、與端午的特殊關系。這一點還可以從鯉魚旗的構成中找到佐證。今天的鯉魚旗一般是黑紅藍三條魚構成,分別代表了爸爸、媽媽和孩子,而掛在這三條魚最上面的則是由紅、白、黃、藍、黑構成的五色旗,這與中國端午節用五色線纏手臂、五色線纏粽子等異曲同工,都是利用陰陽五行說來驅邪避險保平安。鯉魚旗頂部還有一個圓形小風車,稱作“矢車”,由射向四面八方的八支箭構成,寓意可以射中四面八方來的邪魔從而保護男孩健康平安。因此,鯉魚旗既是希望男孩子可以像鯉魚一樣健康、勇敢,將來出人頭地,也兼具驅邪避險保平安的寓意,并沒有脫離端午最初的驅邪禳災之本意。鯉魚旗從江戶中后期出現一直流傳至今,歷經幾百年經久不衰,而武士家庭的家徽旗早已伴隨著明治維新后身份制度的取消和武士特權的消失而銷聲匿跡。

民俗文化的儀式和載體會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歷史文化的不同而轉變。作為農耕禮儀和禳災納福儀式的端午文化,在中國與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相結合發展出吃粽子賽龍舟,而傳到日本后從一開始的騎射賽馬,到平安的石子仗,再到蒲劍和掛旌旗擺武士頭盔,最后演變為掛鯉魚旗的男孩節,其主旨是一直傳承并貫穿中國傳統端午的祈福祛災的祥和訴求,但在武士階層崛起后卻逐步強化“尚武”的精神內核,在日本男權和武士當道的歷史背景下最終演變為男孩節,完成了從中國端午到日本男孩節的蛻變。

結 語

端午節文化是我國古代人民在歷法和節氣的基礎上形成的智慧結晶,使用我國古代歷法的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家深受我國節日文化影響都有端午習俗。發源于中國的端午節日文化在傳播過程中不斷與各個國家的歷史文化融合、碰撞,演變出不同的儀式和形態。水神信仰與農耕祭禮在日本的傳播及流變,促成了日本端午文化由龍向馬的符號轉變。禳災祛毒和陰陽相斗的端午文化與日本的武士文化相遇后,演繹出了懸掛鯉魚旗的男孩節。雖然形態千變萬化,但追根溯源就會發現它們依然會以某種媒介與我國的端午文化文脈相連。研究中國文化在國外的傳播和演變,不僅可以加深對我國歷史文化的理解,同時可以進一步挖掘東亞各個國家之間的文化共性,對加強文化交流并促進共同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猜你喜歡
水神神社雷神
Thor’s well雷神之井
探討《聊齋志異》中的水神信仰
賣文創
“雷神”雄起
從敦煌本看日本猿投神社藏舊抄《文選》的版本
猿投神社的漢籍
雷神出擊
雷神太子III
日本神社
習俗成謠:“仙水神藥”事件的建構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