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民族音樂的傳承與創新

2023-03-22 21:33王曉平
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 2023年3期
關鍵詞:黎族民族音樂海南

●王曉平 李 陽

(蘇州大學音樂學院,江蘇·蘇州,215123)

一、多元交融的海南文化

海南省位于中國最南端,四面環海,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省劃界,西隔北部灣與越南相對,東面和南面在南海中與菲律賓、文萊、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為鄰。海南省的行政區域包括海南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陸地總面積3.54 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200 萬平方公里。有研究表明,海南島是一個典型的“大陸性島嶼”,如今廣西南部勾漏山在遠古時期一直延伸到海南五指山,海南島北部與廣東雷州半島南部有著相同的地質構造?!昂D蠉u地區的原始文化遺址,根據所表現的文化性質來看,它與廣東大陸及東南沿海地區同屬一個文化系統?!盵1](P129)

“海南島是一個政治體制、社會基礎和核心價值觀諸多方面被中華大陸文明深深同化的島嶼?!盵2](P18)南方百越族的一支“駱越人”最早遷入海南,成為海南島的原住民——黎族的祖先。黎族源于我國古代的古越族。其族源最早形成于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浙江河姆渡一帶,后流布在浙、皖、閩、贛、桂、粵、黔等廣大地區,統稱為“百越”。百越族是一個大的族群,他們當中有的越過南嶺,進入兩廣;有的乘水路,至福建、臺灣、海南,乃至越南北部,其中的一支“駱越人”約在三千年前的商周之際遷入海南島定居,后成為黎族。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始,置南海、桂林、象三郡,其勢力已達海南島,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設儋耳、珠崖兩郡,開始了對其治理過程,故現存文獻所記“儋人”“儋耳”為漢人對海南黎族先民最早的稱謂?!逗鬂h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載:“其珠崖、儋耳二郡在海洲上,東西千里,南北五百里。其渠帥貴長耳,皆穿而縋之,垂肩三寸?!盵3](P21)后經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九年(43 年),伏波將軍馬援平、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1 年),冼夫人招慰諸俚僚,海南島的政治歸化正式完成。隨后歷朝歷代均有大量大陸移民移入海南。從唐以前的不足2 萬人,至清代中葉達217 萬人,其中福建籍150 余萬,中原人40 余萬,客家人20 余萬。另外,海南島自唐宋以來成為了流放貶謫官員的地方,貶謫人數之多,職位之高,影響之廣,對于海南文化貢獻巨大。

海南島文化的根本性與中國大陸文化不盡相同。從五代十國至宋代,我國北方向南方大舉移民以來,大批閩人從陸路和海陸向海南島遷徙,形成了閩南人向海南島移民的第一次高潮,也是海南方言以閩南方言為母語基礎的開始。海南文化中諸多元素如方言、民俗、藝術,尤其是祭祖風俗和媽祖崇拜均與閩南文化密切相關。海南先民將閩南文化與地方性知識有機結合,形成了自身獨具特色的文化體系。由于受到地域狹小和大陸邊緣地理條件的限制,古代海南不可能獨立創造出自己的文化體系,只能進入一條吸收性道路,開放包容,從大陸等吸收諸多文化元素,匯成現世主義的文化品格。由于歷代移民和貶流官員的不斷涌入,所傳播而來的大陸文化是海南文化的一個重要構成因素?!昂D蠉u以儒為主、以道為輔,以仁為主、以自然為輔,以中和中庸為主、以天人合一為輔的文化,與大陸文化也具有同宗同源的關系?!盵4](P83)海南文化與域外文化的交流始于唐宋,到了明清時期,由于生活、戰亂饑荒、海盜掠買以及經商貿易等原因,移居境外的海南人多達數百萬。在家園情結的推動下,這些華僑、華人尋根覓祖,回報鄉里的同時,也為海南引進了佛教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對于海南地方性知識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從社會根性的視角來看,海南則是一種多元的歷史組合,黎、漢、苗、回四個民族,于不同時期先后移居海南,形成了今天海南社會的基本結構。從民族的視角來看,海南文化的形成頗為復雜。海南文化的主體,首先是原住民黎族文化,而后是大陸文化,尤其是閩南文化,以及佛教與基督教文化。黎族是海南島的先民,廣泛分布在海南島的沿海地區,后來由于漢人的大批南遷,逐漸縮小在以五指山為中心的海南島中部地區,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狀況,聚居地主要集中在瓊中、五指山、保亭、陵水、樂東、昌江、白沙、東方等地,儋州、三亞、萬寧等地也有大量的黎族散居?!秴问洗呵铩び龊掀份d:“客有以吹籟見越王者,羽角宮徵商不謬,越王不善,為野音而反善之?!盵5](P45)黎族音樂文化傳承了中華民族早期文化的薪火,并不斷加工、充實、豐富,歷經數千年,逐漸發展成為有濃郁民族風格和鮮明地方特色的音樂文化。海南苗族是一個沒有文字、沒有土地的佃種與游耕民族。海南回族一直群體居住,自然形成村落,使用自己的語言,擁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屬于一個迄今仍未被同化的民族。苗族文化和回族文化對于海南文化根性的形成,雖未能產生主體作用,但依然成為海南豐富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煥發著絢麗光彩。

二、海南民族音樂的原生性與地域特色

海南民族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與當地的人文歷史、自然環境、經濟狀態、人民生活、社會風俗密切相關,并隨著歷史進程而不斷發展。黎族古歌謠就有描述:鹿皮鼓或牛皮鼓是狩獵活動的產物,叮咚、舂米臼就是刀耕火種時期的生活用具,拜、唎咧、鼻簫、口弓、嗶噠、樹葉則是黎族早期的吹奏樂器,就地取材、表達感情。早期的樂器銅鑼和銅鼓為世人鐘愛,成為儀式音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顯示出與大陸不可分割的文化淵源。黎歌和舞蹈以其獨特的風韻為世代推崇。尤其是黎族民歌豐富多彩,成為黎族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內容。清《感恩縣志》載:“漢代縣屬分三星、美孚、大鬃、復黎四種,以木為弓,以牛角為號,以擊鼓為樂,以射獵為生”[6](P67)?!杜f唐書》卷187《王義方傳》載:唐太宗貞觀間,“坐與刑部尚書張亮交通,貶為儋州吉安縣丞。吉安蠻俗荒梗,義方召諸首領,集生徒,親為講經,行釋奠之禮,清歌吹龠,登降有序,蠻酋大喜?!盵3](P26)蘇東坡被貶儋州三年,留下了諸多關于地方音樂文化信息?!叭纭偨抢杓胰耐?,口吹蔥葉送迎翁。莫作天涯萬里意,溪邊自有舞雩風?!~鼓壺蘆笙,歌此送迎詩’等。他還在詩文中敘說常常聽到‘夷聲徹夜不息’,以及遇赦北歸途中的‘蠻唱與黎歌,余音猶沓沓?!脑娋洹盵7](P38)。宋·樂史《太平寰宇記·瓊州》卷一百六十九,嶺南道十三載:“性好酒,每醞釀用木皮草葉麴蘗,熟以竹筒吸之,打鼓吹笙以為樂?!盵5](P99)趙汝適《諸番志·黎》卷下載:“議婚姻折箭為質,聚會亦椎鼓歌舞”[5](P99)。 清代張慶長《黎岐紀聞》:“男女未婚者,每于春夏之交齊集曠野間,男彈嘴琴,女弄鼻簫,交唱黎歌,有情投意合者,男女各漸湊一處,即訂耦配,其不合者,不敢強也?!盵8](P120)清《古今圖書集成》:“黎人聚會,即使歌郎開場,每唱一句,經兩指上下擊鼓,聽著齊鳴,小鑼和之。其鼓,如兩節小竹而腰小,涂五色漆,描金作雜花,以帶系肩上。歌郎歌罷,歌姬仍徐徐唱,擊鼓亦如歌郎,其歌大抵言男女之情?!盵6](P4)以上史料從不同時期,對于黎族音樂生活做了詳細的介紹,為我們了解古代的黎族音樂文化提供了珍貴的例證。

黎族人民在長期的發展歷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精神財富。感情豐富,能歌善舞,在不同生活場合產生不同的藝術形式。由于黎族有語言而沒有文字,故詠唱民歌成為了他們傳授歷史、文化、生產、生活等各種社會知識和進行感情交流、文化娛樂的主要手段和形式。大凡節日盛會,唱歌是必不可少的娛樂,即使平時生產勞動、哭喪祭祀、戀愛婚姻以及路遇問候、迎賓送客等等都要以歌代言,甚至家中死了牲畜,搭建一間茅房,也要以歌抒情。嬰兒剛出母體,便接受母親“搖仔歌”的滋養,孩子剛咿呀而語,大人們便用童謠傳授知識、啟迪智慧。青年男女以歌、樂器為媒選擇情侶,形成了群體性的歌會“三月三”。老人們臨終以歌口述遺囑,喪葬祭祀,以歌當哭。黎族人民生活依賴于自然的成分較重,大山深處,人與自然交流,以歌抒情,祈求神靈。所有的生活、人的生命體驗,都是無所不歌、無事不唱。民間歌舞成為了黎族人民生動的語言符號,是黎族人民最好的祭祀、歡娛形式??梢哉f,黎族的歌舞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傳承發展于生活。蘇東坡留有“夷聲徹夜不息”“黎歌蠻舞祝公歸”的諸多詩句不僅描繪了當時的歌舞盛況,也從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黎》載:“春則秋千會,鄰峒男女,裝束來游,攜手并肩,互歌互答,名曰‘作劇’。有乘時為婚合者,父母率從無禁?!盵5](P216)等史料中詳細記在了“累百盈千”的賽歌節活動場景。明湯顯祖也在其《黎女歌》寫到“珠崖嫁娶須八月,黎人春作踏歌戲?!薄凹y臂郎君繡面女,并上秋千兩搖曳。分頭攜手簇邀游,殷山沓地蠻聲氣。歌中答意自心知,但許婚家箭為誓。椎牛擊鼓會金釵,為歡那復知年歲?!盵7](P34)這種節慶賽歌民俗活動歷代相傳,經久不息,成為黎族地區主要的文化活動和寶貴的精神財富。

首先,音樂的原生性賦予了其“活化石”特征。民間藝術不是一種以藝術為目的的音樂活動,而是一種以娛樂或是生活為目的的精神活動。黎族的樂舞可分為祭祀型樂舞、生產生活型樂舞、娛樂型樂舞三種。由于生產力低下,缺乏對世界的認知能力,產生了“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意識形態下的原始藝術。對動物的模仿、對于生產勞動的模仿,從文化發生學的角度,為今天我們研究音樂文化的發展規律,對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文化學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獲得例證。原生既是本民族在歷史進程過程中,與勞動生產力密切結合、與生活民俗緊密相連、體現出本民族特有的歷史文化、生活習俗、審美特征等民族內在因素。與自然息息相關,與生活息息相伴,與勞動息息相吸。黎族傳統音樂產生于原始社會中,較多地保留了原始生活的音韻,集中展示了原始生活的風情,崇拜祭祀、原始狩獵、生產勞動、民俗風情等等方面,呈現出黎族人民勞動、節慶、歡樂、悲哀等多彩的生活場面。

其次,地域性民族特色體現了與眾不同藝術風格。漢族、黎族、苗族、回族民歌的柔美、豪邁、纏綿、凄涼等情感集中體現了海南人民的歷史文化和審美特征。民歌旋律豐富多樣,表現了人民熱愛生活、向往明天的美好愿望。黎苗樂器就地取材,充分展示了黎族人民的聰明才智以及獨特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豐富了民族樂器種類和器樂表演形式的內容。呈現出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多樣性特征?!耙环剿烈环饺恕?,造就了海南與大陸不同的音樂氣質,從音樂品種、音樂類型、音樂風格等都體現著它的與眾不同,彰顯著與大陸的歷史淵源和海島獨特的生活方式與風土人情。由于黎族、苗族主要居住在海南省的中部地區,這里山巒重疊、植被茂密、交通不便,相對封閉,文化娛樂形式相對單一,對外交流較少,民族特性影響較少,其音樂有較強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

第三,鮮明的時代特征賦予多元一體新格局。音樂是民族的藝術、生活的藝術、情感的藝術,從民族敘事、祭祀祖先、生產勞動、民俗活動到談情說愛、娛樂表演、婚喪喜慶,處處表露著人民的審美愛好和生活情趣。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海南民族音樂又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和屬性。其一,商業屬性。海南的獨特資源已成為其主要產業——旅游業的重要內容。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作為文化產品的海南民族音樂也自然而然地被打上了商業烙印,民族音樂元素以產品的形式在市場中流通。而對“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現象已有廣泛討論,很多由此產生的脫離民俗傳統與民俗語境之間關系的形式與內容受到了很多專家與學者的質疑。但藝術是活態的文化,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能合理地適應其經濟規律,便是自身民俗文化屬性發展的延伸,是可以在商品經濟中得以新的文化再造與實現。也許在適應調整的過程中難免有震蕩與脫離,但調適得當,有機融合的海南民族音樂也可以出現“經濟搭臺、文化唱戲”的有利局面,不僅確立了文化主體地位,對海南民族音樂的傳承與創新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產生一批優秀作品,發現一批文藝人才,某種程度也宣傳了自身的文化特色和藝術風格,形成政府搭建平臺,目的促進文化發展,從而帶動經濟文化良性循環發展。如2021 年“中國好聲音”海南賽區專設“三月三”專場,彰顯了當地文化特色和時代需求的有機結合。其二,娛樂屬性。海南自古就有集體歌唱的風俗習慣,這種風俗基于當地民眾的文化認同,海南民族音樂的娛樂性主要體現了在傳統民俗活動中的集體參與性。這種娛人娛己功能在當地群眾的社會生活中得到了更廣的延伸。這個功能從古至今,綿延不斷,不僅是民間藝術的基本屬性,也是海南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的特色。通過政府每年舉辦的“調聲藝術節”和“三月三”活動,擴大了群眾的參與面,提高了民眾的積極性,甚至利用數字化技術,一批專業的海南音樂人已成為當地的明星,通過自己創作,以數字音像為平臺廣泛傳播,如流行音樂一樣成為當地群眾的藝術消費品,擴大了地域音樂的傳播面,其音樂功能的價值也就充分體現出來。其三,社會屬性。傳統社會的民間文化是鄉民社會精神凝聚的主導內容,其社會屬性不言而喻。藝術根植于民俗文化之中,像一根線貫穿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是地域社會人際關系、倫理道德、社會規范的有機組成部分。例如儋州調聲民間歌隊,從過去的以村為單位到現在以村或行業、職業、學校等為主,從以農村為主到現在的城鄉結合,其中充盈著族群認同、地域認同和文化認同。近年來,通過社會各界努力,隨著海南民族音樂保護、傳承、研究與發展深入開展,有利促進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以及族群與族群、地區與地區的和諧發展,調整個體的精神世界的同時協調人際、社區關系,從而達到社會的安定、團結、和諧。其四,審美屬性。海南民族音樂展示了一個地區人民的生活風貌、審美情趣和藝術創造力,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是藝術創作、表演、研究、審美教育的寶貴資源。從《五指山歌》到《萬泉河水清又清》以及作為地方文藝形象的《久久不見久久見》深入人心,充分說明了民間藝術依然是表演藝術的重要源頭之一。當下民間文藝走進校園,走上舞臺已成為常態,這就需要在充分保護繼承的基礎之上,重在創新發展。

三、海南民族音樂的傳承與創新

歷史上的文化傳承都是在繼承中有效發展。這種有效性得益于對傳統的尊重,對傳統基因的深刻了解和認識。源于傳統,但又不拘于泥傳統,是在有效繼承的基礎上的進一步創新。海南民族音樂保護與傳承,承載主體是作為單個或群體的自然人,必須有人繼承才得以傳承和發展。因此,對傳承人的保護和培養則成為了當地民族音樂發展的核心問題。作為操縱民族音樂事象的傳承主體——人的變化,則必然會關系到其藝術的發展變化。任何一個時代的藝術發展,其關聯狀態是非常復雜的,但最終都要通過人來實踐?!坝谢盍Φ膫鞒?,都是發展、變著的,一代代傳承者不斷注入自己新的認識和新的創造,才可能使一個民族的藝術真正存活于當代人的生活之中,并充分顯示其獨特的美學價值與精神力量?!盵9](P90)而一種藝術之所以能夠傳承發展,便是由一個個有機的個體組成,這種群體性的主體作用是最根本的,因為他集眾多個體共同承載文化,并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形成某種穩固的傳統,在內隱層面上形成海南民族音樂的傳承機制。它使音樂文化傳承在基因復制式的文化強制下、在民族心理結構中不斷運行。這種主體的傳承意識一般處于非自覺狀態,而更多地依賴于傳統慣性。當我們置身于海南當地的民間歌會,如儋州調聲現場時,相約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這種個體和群體的互動、民俗文化的認同和歸屬感,便能充分體現出來,這就是民間藝術的魅力所在。他們共同面對相同自然環境,遵循相同或相近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形成相同相近的生存狀態。擁有自己的政治、宗教、文化、藝術、經濟手段以及內在的文化心理結構,通過多種方式與途徑滲透于每個成員身上。

海南民族音樂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精神價值是其歷時性的基本價值,也是最普遍、最核心的價值。它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是反映民眾集體生活、風土人情、道德規范、個人情感的長期積淀,并得以流傳至今。它積蓄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精粹,保留了最為濃縮的民族特色,具有超時代性。它是活的歷史,為我們提供了直觀的、形象生動的活態形式。在一個區域社會中,人們對于自身文化的理解不是散亂無序的,而是內具一個文化體系,這一文化體系由“文化的語法”即文化的內在認知結構交織而成?!拔幕恼Z法”不僅存在于海南當地的語言形態之中,而且是其民俗、藝術、信仰等文化形式共同譜寫而成的。當今社會發展快速變革,培育好傳統的文化藝術形式和活動空間必不可少,同時一方面有計劃將海南民族音樂分類型、分層次引進學校課堂,納入學校藝術教育之中,形成本地區校本教材,提高學校教育的地方文化特色傳承責任,另一方面,有賴于政府引導,將地方音樂文化落實到社會生活層面,形成社會共識和地域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各個方面。最好的母語文化教育是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共同的結果。隨著海南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這方面的社會需求也越來越大,將海南民族音樂文化與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展現出新時代海南民族音樂的價值與地位,才能對地方文化經濟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歷史是一條流動的河,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變化,面對新的生存環境,海南民族音樂發展只有不斷地進行自我揚棄、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才能在新時代煥發出亮麗的新光彩,保持新的藝術活力,并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雖然海南音樂具有明顯的原生性特征和民族特征,但是,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音樂生存土壤已與過去的傳承模式和社會功能發生巨大變化。音樂的民族性、審美性、生活性、功能性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保護是在深入挖掘與整理基礎上的保護,是我們真正認識到其發展規律基礎上,如藝術特征、社會功能、民俗禮儀、審美意識等的傳承。保護是對當地民眾創造力和民間智慧的傳承與創新。他們諳熟民族藝術規律,是創造性地繼承與發展音樂文化的主力軍。保護是對文化空間的保護與延伸,是對傳統節日、民俗儀式、風俗習慣的繼承。保護也是對民間文化流行于民間,傳承傳播于民間客觀發展規律的繼承與發展。音樂藝術發展需要依靠民間的力量,必須為他們提供發展的土壤和文化語境。當然對于文化發展而言,是一個立體的網絡式的文化生態系統,海南民族音樂的萌發、產生、繁榮,不僅是當地勞動人民智慧的創造,也是該藝術品中的主要操縱者,處于主體位置。文化語境或者稱為文化生態則是其能夠產生、發展的基本條件。

生產力發展決定了音樂文化的豐富程度。如今的海南是一個開放包容的海南,面對經濟快速變化、人口流動頻繁的時代,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大陸與島嶼之間文化交流更加緊密。族群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中西文化相互碰撞、適應、涵化、交融將逐漸促進海南民族音樂發展的基本動因,隨著海南在國家戰略地位的進一步提高,自貿港建設如火如荼,人民生活需求不斷提高,文化藝術會越來越多元,更加豐富多彩。

猜你喜歡
黎族民族音樂海南
金橋(2022年9期)2022-09-20
《黎族母親》等
傳統民族音樂在高職教育中的傳承——以高職民族音樂課程為例
民族音樂處在“低谷”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設計方案》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高校音樂教育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挖掘
海南的云
59國免簽游海南
為海南停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